《假设》课件——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1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假设策略,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假设策略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假设策略的应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
5.实践运用: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1.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2.学会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5.1 9加几单元说明:本单元知识点包括:9加几,8、7加几,6、5、4、3、2加几。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即将学习的20以内退位减法与后续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
建议如下:1.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时多让学生操作,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在鼓励多样算法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凑十法”。
练习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方式要灵活多样。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题目中提取条件和问题,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关于复习。
复习时要放手让学生把学过的算式进行整理,归纳出加法表,之后要充分利用这个表,可以“横看、竖看、斜看”等,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知识。
此外,要注意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
【课题名称】第1课时 9加几【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1.掌握9加几方法、能够计算9加几。
2.理解“凑十法”原理、能够应用“凑十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凑十法”及其原理。
教学难点:应用“凑十法”解决进位加法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10个格的盒子,13个皮球(代替饮料),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秋季运动会。
(课件展示运动会场景图)(1)教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开幕了,体育场上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在干什么?(2)学生:预设1:有的学生在跑步;预设2:有的学生在跳绳:预设3:有的学生在…….(3)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认真,不愧为火眼金睛。
2.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他同学在做什么吧!(课件展示饮料包装图)(2)教师: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箱子里有9盒饮料,学生:箱子外有4盒饮料。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苏教版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假设”的概念;
•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假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假设”的概念;
•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练习册
教学流程
导入新知
1.点拨法: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假设”的概念,并且解释“假设”的含义,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新知
1.演绎法:通过教师以及课件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利用“假设”解题的方法,同时大量的实例演绎,让学生掌握“假设”的具体应用方式以及解题思路。
案例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课堂中给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求解,并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练习
1.个人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巩固情况,布置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以致用,加深对“假设”这种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落实
1.总结归纳法: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假设”的用处,同时通过个人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假设”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理解到了“假设”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知识运用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即先假设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最后求解未知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合理假设,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某商店举行优惠活动,买40元的东西送10元,小明有60元,他想知道他最多可以买到多少钱的东西。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问、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说课稿说教材今天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68页——69页的例题1、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怎样假设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和学法(1)引导发现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在导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故事,重点说说故事中是把什么的体积替换成什么的体积,唤醒学生替换有关的经验。
过渡语:乌鸦都能想出了这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石头的体积替换了一部分水的体积,使水位升高了,喝到了水,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1、算一算:假设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正好都倒满,每只小玻璃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假设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第一道题是初步感知假设的方法以及如何假设,第二道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式,同时也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