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词类活用
- 格式:ppt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25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
2. 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总结理解:对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句子实例。
2. 参考资料和教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九、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5. 总结:对词类活用的用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十、作业布置:1. 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分析,判断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十一、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9讲词类活用——根据词性思考是否有活用情况【命题趋势】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词类活用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2019年高考课标1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考点详解】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词类活用语文文言文必考考点,考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熟练程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类型及规律例句译法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其一犬坐于前(《狼》)#FormatImgID_0#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表示动作行为的依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依据……,按据序》)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照……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每……名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黔之驴》)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形作动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的类型例句译法说明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考点突破教学目标正确辨别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辨别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1.名词活用为动词类型例句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放在介宾短语前面,名词就用作动词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风”放在了介宾短语“乎舞雩”的前面,“风”应翻译为“吹风”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造册登记”名词+代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泳”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应翻译为“攻占”,“东”应翻译为“向东进军”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对点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3)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1)“雨”,下雨(2)“履”,登(3)“军”,驻扎2.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发生活用的词语,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
[词语][译文][词语]方位名词“南”,名词活用为动词,要译为“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