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溶液吸收法洁净CO_2气体中NO_X工艺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3.57 KB
- 文档页数:5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1. 简介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是一种常用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工业锅炉等高污染排放源。
该工艺通过尿素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氮和水。
本文将对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
2. 原理尿素处理氮氧化物的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将NOx转化为N2和H2O。
SCR反应需要催化剂和还原剂的参与,其中尿素作为还原剂参与反应。
3. 工艺流程尿素处理氮氧化物的工艺流程包括催化剂选择、脱硝装置设计和运行控制等环节。
首先,在脱硝装置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常用的催化剂有V2O5-WO3/TiO2、V2O5-WO3/TiO2等。
然后,在脱硝装置中加入适量的尿素溶液作为还原剂。
最后,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氨气浓度、空气流量等参数,实现高效的脱硝效果。
4. 优点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具有以下优点:(1) 高效脱硝:尿素处理工艺能够将NOx的去除率提高到90%以上,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2) 低能耗:尿素作为还原剂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能耗,相比其他脱硝技术更为经济。
(3) 绿色环保:尿素处理工艺将NOx转化为无害物质,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
5. 缺点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1) 催化剂中毒:在实际应用中,催化剂容易受到一些有害物质的污染和中毒,影响其催化活性和寿命。
(2) 高温条件下反应:SCR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达到较高的脱硝效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6. 应用前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尿素处理工艺已经在燃煤电厂、工业锅炉等高污染排放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7. 结论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CO_(2)汽提法尿素装置解吸废液达标改造小结
白雪峰;吴杰;王常英
【期刊名称】《中氮肥》
【年(卷),期】2024()1
【摘要】山西丰喜华瑞煤化工有限公司1000t/dCO_(2)汽提法尿素装置于2006年7月建成投产,其解吸水解系统解吸废液量约35m^(3)/h,长期以来,解吸废液中氨含量20~30mg/L、尿素含量70~80mg/L,远达不到环保排放要求;将此高氨氮含量的废液补入尿素循环水系统,不利于循环水系统的优质运行。
经调研考察与对标分析等,找到了症结所在,2022年8—9月尿素装置停车大修期间实施了加高解吸塔塔体、更换解吸塔与水解塔塔盘、增设卧式水解器及板式换热器等优化改造。
改造后,解吸水解系统运行正常,解吸废液氨含量、尿素含量均小于5mg/L,水解塔(含新增的卧式水解器)中压蒸汽用量大幅减少,助力了尿素装置的优质运行。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白雪峰;吴杰;王常英
【作者单位】山西丰喜华瑞煤化工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41.41
【相关文献】
1.CO2汽提法尿素深度水解解吸装置技改小结
2.氨汽提法尿素装置中压系统优化改造小结
3.三聚氰胺尾气与CO_(2)汽提法尿素装置联产改造
4.CO_(2)汽提法尿素装置解吸废液减排技改小结
5.CO_(2)汽提法尿素装置水解解吸系统工艺改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节NO_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_x的性能研究》调节NO<sub>x</sub>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sub>x</sub>的性能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调节NO<sub>x</sub>氧化度与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相结合的烟气脱除技术。
通过对不同氧化度NO<sub>x</sub>的调控,以及化学吸收与生物还原两阶段的协同作用,探讨了该技术在烟气治理中的性能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降低NO<sub>x</sub>排放、提高脱除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烟气排放中的NO<sub>x</sub>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烟气脱除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烟气治理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调节NO<sub>x</sub>氧化度与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相结合的烟气脱除技术的性能。
二、方法与材料1. 材料:实验采用不同种类的吸收液、生物还原菌种等。
2. 方法:通过调节烟气中NO<sub>x</sub>的氧化度,利用化学吸收法对NO<sub>x</sub>进行初步处理,再通过生物还原法将吸收液中的NO<sub>x</sub>还原为无害物质。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NO<sub>x</sub>氧化度的调节:通过改变烟气中的氧气含量、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实现对NO<sub>x</sub>氧化度的有效调节。
实验发现,适当的氧化度有利于提高化学吸收效率。
《调节NO_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_x的性能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烟气中NO_x的治理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脱除技术——调节NO_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
该技术结合了化学吸收与生物还原两种方法的优点,能够高效、稳定地脱除烟气中的NO_x。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该方法的性能,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烟气排放中的NO_x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NO_x的脱除技术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能耗高、操作复杂或对某些特定条件要求严格等问题。
因此,研究新型的、高效的、低能耗的NO_x脱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与原理本研究采用调节NO_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进行烟气中NO_x的脱除。
该方法首先通过调节烟气中NO_x的氧化度,使其部分转化为更易处理的形态,然后利用化学吸收剂进行吸收,最后通过生物还原过程将吸收的NO_x还原为无害的氮气和水。
三、实验与结果分析(一)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NO_x烟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烟气的氧化度,选择合适的化学吸收剂和生物还原菌种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不同条件下的NO_x脱除效率及副产物的生成情况。
(二)结果分析1. NO_x氧化度调节的影响:实验发现,适当提高烟气中NO_x的氧化度有利于提高化学吸收的效果,但过高的氧化度会导致副反应增多,影响脱除效率。
2. 化学吸收过程:实验中选用的化学吸收剂能够有效地吸收烟气中的NO_x,特别是在较低温度和较高浓度的条件下,吸收效果更为显著。
3. 生物还原过程:通过筛选的生物还原菌种能够将吸收的NO_x高效还原为无害的氮气和水,这一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大大降低了能耗。
四、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一)作用机理调节NO_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通过调节烟气中NO_x的氧化度,使其转化为更易被化学吸收剂吸收的形态;然后利用生物还原过程将吸收的NO_x还原为无害的氮气和水。
微生物法净化烟气中 SO 2和 NO x的研究进展
符艳辉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国内外微生物法脱硫、
脱硝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国内外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今后烟气治理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3页(P171-173)
【作者】符艳辉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农村环境资源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91.1
【相关文献】
1.微生物法净化烟气中NO的机理 [J], 邹平;陈金全;孙珮石;周文博;毕晓伊;张婧;王洁;王海玉
2.催化氧化法净化烟气中NO研究进展 [J], 翁骥;李小海;贾勇
3.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净化柴油机尾气中碳烟颗粒物 [J], 胡祖和;方敏;李长英;刘启飞;葛良赋;陈明功
4.钙钛矿型催化剂LaNiO3、 LaCoO3同时催化净化柴油车尾气中NOx和碳烟颗粒物 [J], 高永华;崔佳丽;高利珍
5.活性炭法净化黄磷尾气中硫化氢、磷化氢的研究进展 [J], 任占冬;陈;宁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是一种有效的氮氧化物减排技术,通过将尿素与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从而实现氮氧化物的去除。
这一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对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机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氮氧化物(NOx)是指由氮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它们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会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是一种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氮氧化物减排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尿素喷入含氮氧化物的废气中,与NOx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具体的反应过程如下:(1)2(NH2)2CO + 4NO + O2 → 4N2 + 4H2O + 2CO2(2)2(NH2)2CO + 2NO2 → 3N2 + 4H2O + 2CO2从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看出,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是一种高效的氮氧化物去除方法,可以将NOx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
此外,尿素溶液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后,也能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氨气还可以继续与NOx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提高氮氧化物的去除效率。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高效、廉价的特点,尿素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廉价化学品,成本较低。
其次,该技术操作简单,适应性强,能够适用于各类排放废气的处理。
此外,尿素处理氮氧化物的反应产物主要是氮气和水,对环境无毒无害,不会对大气造成二次污染。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许多汽车尾气处理装置采用尿素处理氮氧化物技术,通过将尿素喷入汽车尾气中,减少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排放。
此外,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也采用尿素处理氮氧化物技术,对废气进行处理,保护环境。
尿素处理氮氧化物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尿素处理氮氧化物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压力才能进行有效反应,这增加了设备成本和能耗。
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物化吸收去除技术研究摘要:为分析工业生产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吸收去除率,分别使用稀硝酸吸收、络合吸收、液相还原吸收、液相氧化吸收、碱液吸收五种典型物化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五种方法都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对氮氧化物具有较好的脱除率。
但是碱液吸收的脱除效果相比更好,而且配合催化氧化技术等更适合我国情况。
关键词:氮氧化物;物化;吸收;去除;碱液1背景因为氮元素存在的价态的不同,和氧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氮氧化物,而在大气中含量最高且对环境造成主要污染的是NO和NO2。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激增,除了SO2外,大量NO x排放进入大气,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如在大气自然环境中的NO,在灰尘微粒等表面,可以和O3、H2O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在破坏大气环境臭氧层的同时,也造成了光化学破坏。
并且NO2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可以侵蚀金属、建筑物等,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NO2还容易在水中溶解,形成危害性更大的亚硝酸根,从而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健康。
所以国家针对氮氧化物的污染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控制,除了完善有关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立法之外,还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针对NO x污染源特征,研究出有效的NO x控制技术。
2.技术与方法稀硝酸吸收(Dilute Nitric Acid Absorption)是利用了NO x在硝酸中的溶解度比水大的原理,采用稀HNO3来吸收烟气中的NO x。
针对稀HNO3吸收NO的机理和吸收条件,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报道,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NO在稀HNO3中的吸收以物理吸收为主,低温加压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李裕等[1]利用旋转填料床作为吸收NO x的装置,构建了涉及水平推流反应器中NO气相氧化、和利用旋转填料床强化吸收NO的物料衡算、气液传质、界面相平衡,以及液相反应等方程的数学模型。
2.2 络合吸收络合吸收(Complexing Absorption)是利用过渡金属络合物的配位体提供孤对电子,吸收烟气中的NO形成金属亚硝酰化合物。
第5卷第3期1997年6月 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NV IRONMENT AL SCIEN CE Vol.5,No.3June.1997SO2和NO x对大气的污染及其净化处理X陈笃慧(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摘要燃烧等带来的SO2、NO x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当SO2排放量正逐渐得到控制时,NO x却还在增长,因而应推广较成熟的选择催化还原(SCR)除NO x法和加强氧化气氛下烃类化合物还原NO x的研究,也应该寻找比石灰石-石膏法更好的除SO2措施。
除SO2,NO x吸收-催化一体化净化方案正取得进展,还副产急需的硫酸,对我国尤为适用。
关键词:选择催化还原除NO x 烃类对NO x的还原 烟道气净化 除NO x、SO2一体化前言国民经济离不开能源,而从可燃矿物原料提取能量的过程中,排放出许多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例如烟气中的SO2、NO x是酸雨的主要来源,它对大气、森林和农作物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工作者在SO2、NO x净化处理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1,2]。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1970至1986年间,西欧及美国的SO2排放量分别下降40%和25%;可是,在同样的时期内,上述两地区空气中的NO x含量却增加了20%和6%。
图1表示了几年来美国SO2和NO x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3,4]。
这些现象似乎反映了SO2净化技术相对于NO x的转化处理更为成熟的现状。
本文对近几年SO2、NO x净化的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那些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净化方案进行探讨。
一、NO x的转化和防治NO x不仅转化成酸雨,它在阳光下与碳氢化合物或挥发性有机物(VOC)作用产生臭氧,从而引起呼吸道的疾病,因而,不少国家已经立法对NO x的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
NO x既来源于雷电,也来自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发酵,更大量地产生于工业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