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
- 格式:ppt
- 大小:17.03 MB
- 文档页数:535
植物营养学属植物学的范畴,是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的重要部分基本概念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植物营养学是植物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依据.植物营养诊断的主要任务——诊断、识别出植物缺乏哪种营养,哪些营养需要补充,以指导施肥(如何补充营养)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形态识别、植物分析(含量)、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1.植物缺素症是植物体内营养状况的外部表现.2.植物形态识别是植物营养诊断的一种方法.3.及时施肥是消除症状,减少损失的办法.第二章植物的一般特性结构、生理特性、生长条件、必需的营养元素各器官的功能: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固定CO2,合成有机物植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是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及输导组织所组成的。
气孔是由表皮细胞分化出来的组织,并按一定距离分布于叶表面上,其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及蒸腾水分。
根系的功能:固定;吸收水、营养。
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它在土壤中能固定植物,保证植物正常受光和生长,并能作为养分的储藏库。
二、生理特性光合作用CO2 + 2H2O (CH2O) + O2 + H2O呼吸作用C6H12O + 6O2 6CO2 + 6H2O蒸腾作用物质吸收运输三、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空气:支撑:四、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的组成成分:植物由水和干物质组成,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和5—25%的干物质。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植物营养学基本定律及其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一、植物营养学基本定律概述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科学。
其基本定律是植物营养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营养的最低定律、植物营养的吸收定律、植物营养的转化定律和植物营养的归还定律。
这些定律揭示了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规律,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营养的最低定律植物营养的最低定律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必需营养物质的需求有一定的最低量。
当某种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低于这个最低量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将受到抑制。
这个定律强调了植物对营养物质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农业生产中合理配置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植物营养的吸收定律植物营养的吸收定律是指植物对各种必需营养物质的吸收量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对某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量与该物质的供应量呈线性关系。
这个定律说明了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动态平衡,为农业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植物营养的转化定律植物营养的转化定律是指植物将吸收的各种必需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组织的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外界环境条件和土壤性质等。
转化效率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农业生产中,了解转化定律有助于优化作物管理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五、植物营养的归还定律植物营养的归还定律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归还土壤的方式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
这个过程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归还的途径包括作物的残渣、根系分泌物以及动植物残体等。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归还定律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植物营养学基本定律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1.指导合理施肥:根据植物营养学基本定律,了解作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特性和吸收规律,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施肥方案。
例如,根据最低定律,要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低营养物质供应;根据吸收定律,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增加某种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以提高作物的吸收效率;根据转化定律,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作物的转化效率;根据归还定律,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促进作物归还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
植物营养学是农学、生物学和植物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获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以及这些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其一级学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营养物质:研究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吸收机制、需求量、缺乏症状等。
这些元素包括常见的氮、磷、钾、镁、硫等微量元素,以及对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
2. 植物营养生理:探讨植物在不同营养物质供应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包括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储存、利用和分配等过程。
此外,还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3. 植物与土壤关系:考察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土壤pH值对植物吸收能力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改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植物肥料与施肥技术:研究合理的植物肥料配比和施肥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 植物与环境互动:考察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对植物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影响,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这些内容涵盖了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的核心领域,旨在加深对植物营养与生长关系的理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的科学领域,是植物生长学的重要分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食物,这一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的吸收息息相关,因此植物营养学对于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优化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镁、硫、钙、铁、锰、锌、铜、钼和硼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乏某种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发生病害。
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吸收规律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植物养分吸收的途径植物养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根系是植物体内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根系分为根尖、根发育区、根毛和根主体等部分,每个区域的特异性结构和功能有利于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吸收。
除了直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外,植物还能通过与微生物共生的方式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较大,随着生长阶段的推进,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了解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助于科学施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施肥原则与技术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科学合理施肥是保证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
合理施肥需要结合土壤养分状况、植物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施肥均衡、追肥及时、选肥质优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或养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如滴灌、喷施、基肥追肥等方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
结语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学科,对于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科学施肥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养分吸收的途径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等方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现代农业: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的是提⾼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
中⽂学名植物营养学英⽂plant nutriology⽬的提⾼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研究⽅法⽣物⽥间试验法、⽣物模拟法等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理学、植物根际营养等研究⽅向逆境植物营养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的是提⾼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合理肥料的⼿段为植物提供充⾜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段来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植物营养效率,从⽽达到提⾼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产的历史悠久,在施⽤肥料促进促进植物⽣长⽅⾯积累了⾮常丰富的经验,但对植物营养科学理论的探索,最早是从西欧开始的。
尼古拉斯(Nicholas,1401-1446)是第⼀个从事植物学营养研究的⼈,他认为植物从⼟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分的某些过程有关,200年后,海尔蒙特(Van Helmont,1577-1644)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了著名的柳条试验,得出柳树的增重来⾃⽔⽽不是来⾃⼤⽓和⼟壤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他成功的把科学的试验⽅法引⼊了植物营养的领域.1804年,索秀尔(de Saussure)采⽤了精确的定量分析⽅法测定了空⽓中的⼆氧化碳含量以及在⼆氧化碳含量不同的空⽓中所培养的植物体内碳素不同,证明了植物体内的碳来⾃空⽓中的⼆氧化碳,是植物同化作⽤的结果.⽽植物的灰分则来⾃⼟壤;碳,氢,氧来⾃空⽓和⽔。
19世纪初期,德国学者泰伊尔(Von Thaer,1752-1828)提出腐殖质营养学说.他认为,⼟壤肥⼒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腐殖质是⼟壤中唯⼀的植物营养物质;⽽矿物质只是起间接作⽤.布森⾼(Boussingault,1802-1887)法国农业化学家是采⽤⽥间试验⽅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他采⽤索秀尔的定量分析⽅法,研究碳素同化和氮素营养问题.李⽐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他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养分律.李⽐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指出: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否定了当时⾮常流⾏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也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分界线和转折点.养分归还学说提出:植物以不同的⽅式从⼟壤中吸取矿质养分,使⼟壤中的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壤贫瘠,甚⾄⼨草不⽣.为了维持养分平衡,就必须把从⼟壤中带⾛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式归还给⼟壤.最⼩养分律理论:作物的产量受⼟壤中相对含量⼩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低则随最⼩养分补充量的多少⽽变化.最⼩养分律还指出了作物的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盾,表明施肥应有针对性.1843年鲁茨创⽴洛桑试验站.19世纪末⽣物试验的⽅法已基本完善.并开始发展为试验⽹.Horst Marschner(?-1996)德国霍恩海姆⼤学(Hohenheim)植物营养所教授,世界著名植物营养学家,现代植物营养学的奠基⼈。
1. 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2. 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3.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4. 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5. 氧自由基(活性氧):由氧转化而来的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由于它们都含氧,且具有比氧还要活泼的化学特性,所以统称为活性氧。
固氮酶:是豆科作物固氮所必需的,它由两个对氧敏感的非血红蛋白所组成。
一个是含铁和钼的蛋白,也称钼铁蛋白;另一个是铁氧蛋白。
6. 有益元素:在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 (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 6 种。
)7. 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8. 化学有效养分: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9. 截获: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0. 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1. 养分的扩散作用: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12. 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3. 根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植物营养学名词解释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获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植物营养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营养元素:植物所需的化学元素,可以分为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元素指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如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硫(S)等。
微量元素指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的元素,如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镍(Ni)和硼(B)等。
2. 营养生理:研究植物营养对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营养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吸收、转运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3. 营养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这个过程包括根毛的生长、根系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速率等。
4. 营养转运:植物通过根、茎、叶等部位进行营养物质的转运与分配。
这个过程涉及到根系对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以及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的向其他组织的输送等。
5. 营养利用:植物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用于生长和代谢。
不同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碳元素用于构建有机物质,氮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等。
6. 缺素症状:当植物体内某种或多种营养元素缺乏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比如,氮缺乏会导致叶片变黄,磷缺乏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限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判断植物缺乏哪种营养元素。
7. 施肥:为了补充植物缺乏的营养元素,可以通过施肥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施肥的种类包括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等,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营养元素。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是植物的营养需求和吸收利用过程,通过深入理解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可以更好地指导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植物营养学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的科学领域。
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的。
本文将就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以及植物的营养状态进行探讨。
一、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宏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两部分。
宏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多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和硫等。
微量营养元素是指植物需要的量较少的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锰、铜、锰、锰和锌等。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不同的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
二、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根系的末梢部分,也就是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根毛能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吸收效率。
在土壤中,营养物质以溶液的形式存在,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吸收,植物将其吸收。
被动扩散是指溶液中的营养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自然扩散,而主动吸收则是植物通过根毛表面的吸收细胞主动运输营养物质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吸收机制。
比如,植物对氮的吸收主要通过氮的活性转化为氨基酸,再通过氨基酸转运蛋白进入植物体内。
磷的吸收则是通过磷酸盐的离子交换和活性磷化合物的转运。
植物的吸收机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理状态调节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植物的营养状态植物的营养状态是指植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
植物的营养状态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如果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等现象。
相反,如果氮的供应过多,会导致植物生长过快,但叶片发生老化、斑点等异常情况。
植物的营养状态可以通过土壤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来评价。
土壤的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pH值等指标,而植物组织的化学分析则可以了解植物体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学的人:尼古拉斯3.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法国的农业化学家布森高4.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创始人:鲁茨5.植物营养学的奠基人及其三大学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三大学说:矿质营养学说,最小养分律、养分归还学说6.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范畴:①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②植物根际营养;③植物营养遗传学;④植物营养生态学;⑤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⑥肥料学及现代施肥技术研究方法:①生物田间试验法;②生物模拟法;③化学分析法;④数理统计法;⑤核素技术法;⑥酶学诊断法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2、17种必须元素,哪些是大量、中量、微量,有益元素的概念及其对应的主要受益植物(1)必须营养元素分类:大量元素(0.1%以上)C、H、O 、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0.1%以下)Fe、Mn、Zn、Cu、B、Mo、Cl、(Ni)(2)“有益元素”,也称“农学必需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
(3)Si 水稻、小麦、大麦Na 甜菜Co 豆科固氮植物Al 茶树3、根际的概念及其范围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根际的范围:1~5mm4、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及向根系迁移的方式(1)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a.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b. 养分进入质外体:指植物体内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空腔。
C. 养分进入共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2)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a.截获(Interception)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①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②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③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④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⑤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3、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增产;②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善品质。
N:果实大小、色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高蔗糖、淀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色泽、风味,贮藏和加工性能。
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增加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生物和生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李比希的三大学说:①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②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③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5、李比希的功绩:①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标志着植物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建立,是植物营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并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合于农业科学之中。
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与应用一、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意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营养作用的学科。
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进而研究植物的养分吸收、运输、代谢等基本生理过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革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1. 植物营养元素的发现和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植物所需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并将其分为二十六种元素。
主要元素包括氮、磷、钾、硫、镁、钙等等。
微量元素包括镁、锌、铁、锰、铜、钼、镉等。
不同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2. 植物养分吸收和代谢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包括土壤中直接吸收、通过其他物质等渠道吸收和光能合成等方式。
养分的吸收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很关键。
在养分代谢的过程中,植物通过氧化代谢、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将养分转化为植物各个组织和器官所需要的物质。
3. 植物营养调控的研究植物营养吸收和代谢的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调控机制包括激素调控、信号转导、异位蛋白质合成、转录因子等。
这些机制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到植物今后的产量和质量。
三、植物营养学的应用植物营养学的研究不仅纯粹是学术性质,更与现实生产密切关联。
如何合理利用和均衡供给营养元素,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1. 植物营养指导农业生产营养缺乏或营养不均衡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对植物进行适当的营养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土壤和植物组织检测,科学地施肥、肥水调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2. 植物营养调控改善环境生态植物营养不当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和癞皮病的产生,甚至还会造成环境中的污染。
通过研究植物营养调控的机制,阐明植物营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期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四、对未来植物营养学研究的展望在未来的植物营养学研究中,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深入研究。
植物营养学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
其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
它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用合理肥料的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2、培养目标(1)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科学;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创新精神;服从祖国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植物营养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植物营养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掌握一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能较为熟练运用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独立从事以植物营养学为主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专门技术工作。
(3)身体健康。
3、研究方向(1)植物营养生理(2)植物营养与施肥(3)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4、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5化学(农)④859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注:各个院校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二、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机关管理部门及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管理与规划等工作。
三、就业前景21世纪是生物工程世纪。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加入WTO 以后,学农更是大有可为。
植物营养学是一个综合性强、适应性广、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学科,而且党和国家也愈来愈重视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植物营养学考研题库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的科学,它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考研中出现的植物营养学题目及其解答。
一、选择题1. 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氮B. 磷C. 钾D. 碳答案:D2. 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方式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扩散D. 主动运输答案:D3. 植物体内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 氨态氮B. 硝态氮C. 尿素D. 氨基酸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植物对氮、磷、钾三种主要元素的需求特点。
答: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主要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磷元素参与植物的能量代谢和细胞分裂,对植物的根系发展和果实成熟有重要作用。
钾元素则有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调节,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2. 描述植物营养缺乏时可能出现的症状。
答:植物营养缺乏时,可能会出现叶片颜色变化、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叶尖或叶缘枯死等症状。
例如,氮缺乏时植物叶片会发黄;磷缺乏时,植物叶片呈现暗绿色或紫色;钾缺乏时,叶片边缘可能会出现枯黄。
三、论述题1. 论述植物营养元素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
答:植物营养元素根据其在植物体内需求量的大小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它们在植物体内含量较高,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元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铜、锌、硼、钼等,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参与酶的活性中心,影响植物的代谢途径。
2. 论述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答: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条件的能力。
良好的土壤肥力可以保证植物获得充足的养分,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等都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增加有机质含量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