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四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背景分析《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幽默生动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关于住在高楼的老人和他的邻居们之间的故事,通过展示他们一起生活和相互帮助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邻里之间的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要语言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邻里交往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型和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点展开思考并进行写作表达。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准备相关图片和道具,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
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你家附近有什么有趣的人或事情吗?”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播放课文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基础性问题。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作者把故事发生在一个高楼住宅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第三步:词汇学习(10分钟)1.教师板书重点词汇,并讲解词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汇拼写和造句训练。
第四步:语言点讲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复杂句型和语言表达方式。
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
2.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点的运用。
第五步:口语练习(15分钟)1.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2. 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从而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老师适当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等资料搜寻资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2.认识到“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迫切性。
教学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教学难点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一、导入新课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装修的时候在封不封阳台这个问题上与家人意见不统一,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下面请同学们帮我出出主意吧。
学生自由回答:例:我认为老师你还是把阳台封了的好。
因为封了阳台可以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还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减少环境污染。
老师,我认为你还是不要封的好。
虽然把阳台封起来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但就不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就远离了大自然。
我认为封起来的好。
这样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呀!老师作结,引入新课:老师觉得同学们讲得都有道理,我还是拿不定主意。
这样吧,我们还是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杜卫东写的《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看看能否从中得到点启示。
二、积累字词速读课文,把重要字词积累下来1、给加点字注音倏.然()蜷.缩()悖.论()温馨.()翘.望()咆哮.()龟.裂()2、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字fu( )育喧xiao()鳞次zhi()比不()之客安()立命三、整体感知好,下面我们一起把书翻开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一开始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呢?2、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学生自由读文章后回答:问题1因为作者认为封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后来作者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如果封了阳台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明天不封阳台(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主题。
2、学习夹叙夹议的方法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学习方法:研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封阳台,是我们城市的一大“景观”,尽管我们不大喜欢,但心灵的麻木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了,我们都不想就这个问题再说点儿什么。
今天,有人要向我们诉说一段心灵的历程,要唤醒了我们快要泯灭的良知。
这人就是杜卫东。
二、阅读主场(一)学生浏览课文,很快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线索:是否封阳台。
思路: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二)由思路引出对下面问题的思考、讨论。
(每个问题讨论以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内容。
必要时可以安排学生朗读相关文字。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封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角度来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3、为什么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明天先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个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总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小组组织自由阅读,发现并提出小组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与其他小组合作,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或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
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与老师交流讨论。
(四)引导学生表述自己课文阅读的收获(关于写作方面的,关于思想方面的)关于写作方面的: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叙“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议“都市原来也和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叙“负伤又有了‘身孕’”的鸽子“蜷缩在书架地下”及儿子的问话,议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而在精神上产生的“失落感”;叙儿子要帮鸽字做窝备食,议要重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呐喊”和“控诉”,并全面总结“不封阳台”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优秀8篇《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根据教学需要,搜索相关视频与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随笔,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和谐发展。
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需要细细品味,慢慢赏析。
(一)教学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3、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二)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语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四)教学突破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三、教学方法1、注重朗读教学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悟,读中来品味文本;2、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3、在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以自主探究、研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发挥集体智慧挖掘文本内涵。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八年级)
单元概览
单元标题人与环境
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单元问题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内容问题怎样围绕“阳台”写的?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为什么要封阳台?(其实,这家人丛10年前搬到这
个地方,就一直没有封阳台,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阳
台呢?)
(2)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
(3)是什么使他们动摇?
单元概述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
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
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
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
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
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
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
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关键词封阳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
马少林。
八年级上册《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苏教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苏教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
2、体会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会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教学重、难点:夹叙夹议的写法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问题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想: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揣摩语言,体会夹叙夹议的作用,然后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增强和谐意识。
以问题情境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并能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导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期盼,同时也会有很多遗憾。
就拿我来讲,从小到大我很羡慕别人家那高高兀立在半空的阳台,可以再上面晒被子,种一些盆栽。
可是在我经历的三座房子里都缺少了高高的阳台,这一直是我的遗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的文章也跟阳台有关,题目叫《明天不封阳台》。
(设计意图:以自身经历导入,营造亲切轻松的谈话氛围。
“期盼”、“遗憾”也暗中点出本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盼以及文中所提到的“不和谐”现象的遗憾之情。
)一、阳台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句子。
因为……,“我”决定明天要封阳台。
因为……,“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预设:因为要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我”决定明天要封阳台。
因为不想惊扰可爱的.鸽子,让儿子能有一个新“朋友”,感谢鸽子带给我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设计意图:第一遍读文章,让学生读懂“明天不封阳台”的前因后果。
使用完成句子的方法让学生可操作的完成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任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揭示的是生活热点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使学生难于深入,尤其是对文章写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味。
从本文易读难精这一点出发,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这样设计本课:1、以读说为突破口,利用本文“封阳台”这一清晰线索让学生自主感知本课内容,理清本文思绪。
2、在感知本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从中发现美点、难点和疑点。
3、以学习语言为主,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说理议论,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
4、以开放式学习结构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调控。
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多让学生发表感想,抒发感受,做出评价,提出疑义,教师多搭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与文本共鸣的平台,做到以学为主。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
2.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视频歌曲《共同的家园》。
纯真、甜美的歌声,优美动人的画面,同学们,你从中听出了什么?(生可能答:人和动物们融洽相处,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明天不封阳台》。
学习目标。
⑴看了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呢?⑵总结:为什么明天不封阳台?明天不封阳台有何寓意?⑶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
三、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四、研读课文1、小组探究: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探究中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研读:⑴有关鸽子的语句,体会感情。
由此引导学生读、说、写,品味语言。
①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②如果是一只名贵的鸽子就可以自由自在吗?③从哪几个词可以读出可怜?④总得来说,为了一只鸽子,让我一家改变了做出的决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读一读,交流一下你的发现,你的理解。
明天不封阳台【学习目标】1.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方法。
2.理清文章线索,揣摩语言,体会夹叙夹议的作用。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方法。
(重点)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家里的房子在装修时有没有封阳台?你喜欢封阳台吗?关于封不封阳台的问题,有一位父亲经历了一番情感与态度的变化,也引发了他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他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卫东,北京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日潮报告文学奖、时代文学报告文学奖以及青春宝杂文奖、法制日报杂文奖等杂文奖和报告文学奖十余次。
代表作品《中国的恋爱角》、《都市里的保姆世界》、《京都女警》。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倏.(shū)然悖.(bèi)论喧嚣.(xiāo)龟.(jūn)裂恬.(tián)淡蚂蚱..(mà zha) 温馨.(xīn)3.理解词义。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章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明确:线索是“是否封阳台”。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第3-10段),写“明天还封阳台吗?”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明天先不封阳台。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如何展开的?明确:课文围绕着“阳台到底要不要封”这个话题展开的。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2)楼房设计为什么要有阳台呢?明确:楼房设计有阳台,主要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