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善2昌芝。
口乔金德L/期以来,作为地理教学过八程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口头讲授、黑板板书,利用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这种以一个教师为中心的班级体授课的教学过程,对直观教具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师的讲授无论如何生动、如何卖力,其教学效果总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电化教学手段能把大量生动的形声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更富有真实感,使教师的讲授产生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电化手段还可以把地理事象的运动过程和组成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倒放、重放、慢放、停驻等技术操作,使其按我们的教学意愿出现,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教和学都由被动转为主动。
电化教学能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现代化电教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可概括如下。
1.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将地理事象的声、形、色和动全部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
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陛,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陛的重要条件。
这些电教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地理材料变得鲜活,学起来不感到空洞乏味,便于理解和记忆。
2.便于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虽然不必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但必须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地理感性材料,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学地理知识。
电教手段可以打破地理参观、演示、实验等活动所能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地理感性材料,且不受地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天地十分广I淘。
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地理概念。
3.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
许多地理教学内容,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在化虚为传和变异题解题方法略述口张海金£L物的遗传和变异既是生物教材的重点,也是工难点,在理综高考生物试卷中分值比较高,如2006年占整个生物试卷的32%。
电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比天才重要,只要有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去主动学习。
可见,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以趣促学。
激趣的方法、手段很多,笔者仅就电教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激趣谈谈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电教教学;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262-01地理教学内容涉及天南地北、纷繁复杂的空间事物和地理现象,而地理教学的特点更要教师讲授少而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
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
于是传统的教育手段如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地图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地理教学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手段——电教的运用有助于把握学生兴趣的指向性,运用色彩鲜艳、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信息,诱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声像导入,设疑激趣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中生奇,奇能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声像手段设计一个新奇别致的导入,设置疑问和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讲《新疆》中的“沙漠和绿洲”时,先放映“狂风中的沙漠”投影片,同时用手抖动着向前移动底片以加强黄沙被狂风挟裹的形象感,随着银幕上流沙像大海的波浪向前移动的景观的出现,再放录音,教室进而响起了一阵阵巨大的沙漠地区特有的狂风呼啸声,与此同时,再展现与沙漠形成鲜明对比的绿洲景观图的投影片,此时学生深感惊奇和疑惑,教室里一片沸腾,学生兴奋点达到最佳状态。
电教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学是地理学科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由于地理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无限性和有些地理内容的抽象性,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此必须借助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
电化教学利用录像、幻灯、实物、模型、挂图、标本等教学工具,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地理电化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具优势。
其优势表现在:一、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有浓厚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兴趣,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情景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启迪学生在关键问题上设疑,激起解疑的兴趣,高效地投入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
我在讲述《地球的运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的后果不同,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幻灯教学,利用微机编程序教学,自制教具等,我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清楚透彻的认识,演示分两种:一种是模拟性演示,另一种是假设演示。
我在演示过程中处处设疑,逐步启发:(1)假定地球不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2)假设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会出现什么现象?(3)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演示,教师可以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原理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清晰的图像深深地吸引,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质疑,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理解。
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起到悬念激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大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进行比较的地理辨别能力多媒体电化教学为静态图变为动态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以其声、色、图、形鲜明的特征,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例如: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及其内部风向的判别是教学难点。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电教手段形式多样,例如多媒体、实物投影等,都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高科技的推广,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特殊地理教学媒体,解决了很多“粉笔+黑板+挂图”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个人认为其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
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首先就形成一种科学的教学环境,幻灯片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
动画片形象逼真,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板画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
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
三、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如果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炼的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问题时,首先,可制作一幅旋转动画,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束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昼弧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采用传统教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很多,恰当运用多种电教手段辅助效果明显: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是解决诸多地理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动画课件投影幻灯电视影像电脑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空间概念强、相互联系紧密、综合性强,许多知识点还较抽象,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以前我采用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挂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总感到困难重重,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吃力,还易产生枯燥厌学情绪。
后来,我在自己的地理教学中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一些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对于教学效果而言确实十分明显,可谓奇兵。
在此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相关做法和感受,与同仁交流。
首先,适当使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来辅助教学,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高中地理中的一些难点内容,特别是空间运动、地理变化过程、抽象概念等,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动画课件来解决就容易多了。
学校条件有限,只有一个公共阶梯教室可放映多媒体动画,我就见缝插针,利用公共自习课时间,集中所教的两三个平行班学生,开展动画课件教学,效果不错。
虽然一学期也就这么三四次,但学生兴趣很高,疑难问题通过动画放映和讲析,都基本得以解决。
多媒体动画教学成为了我平时教学的必要辅助。
如高一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内容,学生在传统教学形态下理解困难,我就动手搜集了一些相关动画材料,另外自己也做了一些,加以适当编排,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课件来组织教学——多角度的观察分析、清晰的过程演示再加上教师的答疑解惑、让许多在普通课堂上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及空间概念问题都顺利解决了。
学生心情愉悦,我也如释重负。
其次,许多地理教学问题采用投影或幻灯方式来辅助解决往往优势明显,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有别于其他学科,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能根据需要快速准确进行板图、板画,这对教师来说要求十分高,而且常费时费力,课堂效果还不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化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并逐渐从城市学校辐射到乡村学校。
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农村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
本文就我校对现代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教师在这一项目使用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带来的更新与转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皆有独特的优势,从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
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资源条件1. “十五”课题研究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教育部“十五”期间重点课题《运用双控系统,促进高中学生地图能力》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课题鉴定委员会同意通过该课题鉴定,已于2005年底圆满结题。
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成果也为今后的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电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
中学地理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呢?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应采用电化教学手段。
一、电化教学手段能克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
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
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
地理教学如要正常进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地理教学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简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电教手段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如果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
中学地理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呢?一、明确一般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要将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而这往往导致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不仅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及人地关系等问题。
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二、运用电教手段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教手段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地理教学采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切合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激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论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提问,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开阔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提问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
但提问绐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
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筛选,抓住重点和关键,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这就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点滴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提问
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提问。
比如,在讲述非洲气候时,先请学生阅读插图,随后发问:“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分别属于什么气候?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方向将思维“聚集”到“中心”上,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二、激发兴趣的提问
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
即对学习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务必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维,进行提问,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提问学生:“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
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份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念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四、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
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因”中得出“果”来。
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果”中得出“因”.
五、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
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角度很
多,方法各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教无定法”.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按规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
当然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每一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选择设计好课堂提问。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必须做到先“问”后“提”,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共生效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