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我们需要被认可吗?
- 格式:docx
- 大小:58.71 KB
- 文档页数:4
《芳华》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芳华》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与命运,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电影中的文工团场景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文工团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工团也面临了解散的命运。
这种本该死亡的文工团审美,并没有随着文工团的解散而消失,而是超越了历史时期的“界限”,继续繁殖、生长在当代生活中。
这让我不禁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某些观念和审美是否真的能够被彻底摒弃呢?电影中的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种简单化、情绪化的音乐,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表达不真诚,这也影响了电影的评价。
这种“煽情”式的音乐,旋律过耳就忘,而听的当时却跌宕起伏,近似于扭捏的诗朗诵配乐,或者“走进新时代”给人留下的印象。
与画面和故事上达到的成就相比,《芳华》配乐的层次显然差了一大截。
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不足之处,电影表面的主旋律之下,尽是刺痛历史的故事。
《芳华》是对一个时代的严肃反思,而它所指向的不仅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
从《芳华》中脱生出的是至今游荡在当代生活中的红色审美幽灵。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新旧两种审美观念的交替。
红色审美在影片中显得过时而遭淘汰,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黑板报的美术、横幅标语及字体、“草原女民兵”一类的民族舞,甚至军队集体生活所默认的积极统一的面貌,比如澡堂、制服、起床的号声。
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审美标准,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们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一个 90 后,我与电影里的那一整代人以及这种官方音乐审美有很大的隔阂。
然而,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这种审美在《芳华》中重新呈现时,我竟然完全不觉得陌生。
这让我意识到,红色审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芳华》让我反思自己与历史事件的牵连。
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红色审美的影响。
芳华的观后感最近看了冯小刚导演的《芳华》,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电影里的那些画面,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
故事围绕着一群文工团的年轻人展开,他们的青春、爱情、梦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交织出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先说何小萍这个角色吧。
她初到文工团时,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就能摆脱过去的阴影,开启全新的生活。
可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她身上那股子倔强和不屈服,让我心疼不已。
记得有一个场景,她刚进文工团,为了能让远在劳改的父亲早一点看到自己穿军装的样子,偷偷拿了舍友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
就这么一件小事,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当她被舍友们指责、排挤的时候,她那委屈又无奈的眼神,真的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她只是想给父亲一个安慰,只是想快点感受一下被尊重被认可的滋味,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都变得那么艰难。
还有刘峰,那个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好人。
他总是无私地帮助着每一个人,脏活累活抢着干,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
可当他向林丁丁表白,只是因为情不自禁拥抱了一下自己心爱的女孩,就被下放到了伐木连。
这巨大的反差,真的让人唏嘘。
我还记得他离开文工团时,把自己多年来获得的奖状和奖品都扔掉的那个画面,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和心灰意冷啊!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文工团,奉献给了大家,可到头来,却因为这么一点“人之常情”,就被所有人抛弃。
再说萧穗子,她在电影里算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角色。
她见证了文工团里的种种悲欢离合,自己也有着无法言说的心事。
她暗恋着陈灿,默默地为他付出。
当她鼓起勇气写了一封情书,想要向陈灿表白的时候,却得知陈灿和郝淑雯在一起了。
那一刻,她偷偷把情书撕碎,在黑夜里哭泣的样子,真的让我感同身受。
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那种青春里的遗憾,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揪心。
文工团里的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排练,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那些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还有演员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都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纯真和美好。
芳华的观后感《芳华》这部电影,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青春之歌,带着岁月的痕迹和人性的温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
影片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文工团战士们的故事。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纯真与复杂的交织。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真实,让人印象深刻。
刘峰,那个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善良青年,他的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让人感动。
他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帮战友修东西,甚至连猪跑了都要他去抓。
然而,当他向林丁丁表白并拥抱了她之后,却被无情地扣上了“耍流氓”的帽子,从此命运急转直下。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时代,所谓的“好人”标签是否太过沉重,一旦有了一丝“污点”,就会被众人唾弃。
何小萍,一个从小受尽欺负,渴望被尊重和关爱的女孩。
进入文工团本以为是新的开始,却依旧遭受着排挤和歧视。
她偷偷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只是为了给远方的父亲寄去一张自己穿军装的照片,却因此被大家误解和指责。
她在战场上目睹了太多的生死,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何小萍的经历让我心疼,也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人想要获得尊重和认可的艰难。
萧穗子,她仿佛是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和讲述者。
她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有着对爱情的憧憬。
她在文工团里的日子有欢笑也有泪水,她的存在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真实。
电影中的爱情线也让人感慨万千。
刘峰对林丁丁的暗恋,那份纯真而热烈的情感,在那个压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林丁丁却因为害怕刘峰的表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选择了拒绝和告发。
萧穗子对陈灿的感情,还未来得及说出口,就已经被现实打败。
这些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在时代洪流中无奈的叹息。
影片中的文工团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那些优美的舞蹈,动人的歌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年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工团最终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曾经的青春岁月也一去不复返。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命运的无常。
2023年《芳华》观后感(9篇)《芳华》观后感篇11月6日,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去观看了期盼已久的电影《芳华》。
影片中的一句旁白,久久回荡在我耳边:“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影片中的何小萍就是那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而刘峰就是那个善良的人!何小萍满心欢喜来到文工团,想着从此就不会被人欺负了!可现实却一次次浇灭她美好的理想!她想要照军装照,心里有着美好而卑微的念头,想寄给劳改营里的爸爸看,可是部队里演出服发完了,只能等夏天,还有好长好长时间啊,太久了太久了……以前在家里太受冷落,她做不到一开始就落落大方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不知道如何用体面的方式实现自己其实并不过分的愿望,舍友的明嘲暗讽和过去经历的排挤压迫让她实在不敢开口借,怯生生地想让一切静悄悄地实现,然而害怕的事情最终发生,因军装照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而被揭发,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不仅被发现了,而且因为羞于承认,被更加激烈地围起来指责批判!一个从小就被欺负得怯生生的小女孩,她怎么无师自通学会磊落?但就因为一次的不磊落,从此以后文工团里所有的丢脸现世的坏事大家都会扣到她的头上,“她是全世界最臭的”,“那个塞了搓澡海绵的文胸也一定是她的!”大家都嘲笑她、排挤她,她怎么躲也躲不掉,怎么辩解也没有人听。
所有男演员不愿意和何小萍搭档的时候政委说他很心寒,但他的心寒可能更多是建立在集体的利益,因为大家没有为了表演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而心寒。
可是这时候终于有一个人不盲目地附和这些排挤,不怕被孤立,单独站出来明确表示接受她、支持她,在没有人愿意给她伴舞的时候,这个人挺着抗洪受伤的腰说他愿意!他就是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只有善良的刘峰同情同样善良的小萍,他们珍惜善良!从前那些她受到的委屈、祈求保护和安慰的的书信送到了劳改营里渺无音讯,等来的只有一份父亲死亡通知书,而刘峰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打在了何小萍原本一片漆黑的世界里,这份温暖让她有了一点点勇敢,这点点的勇敢足以点燃何小萍一生的善良。
芳华观后感芳华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芳华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芳华观后感120xx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进了电影院,去看了一直炒得很热的《芳华》,这部影片讲的是70年代发生在部队文工团里的故事,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看这部电影无不是为了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过,对于离此年代有一定距离的我来说,我关注的并不是它像不像、是不是,而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感受。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在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发生的故事,后来每个人在时代的变革中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该影片有两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处是何小萍”偷军装”。
何小萍因为部队名额的问题去文工团晚了,没有领到军装。
渴望穿军装的她悄悄地拿走了同宿舍战友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打算把照片寄给还在劳改的亲生父亲,一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二是以便父亲出来后还能够认识自己。
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何小萍要偷偷地拿呢?找林丁丁借一下不就可以了吗?难道真是她的人品有问题吗?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与何小萍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何小萍6岁的时候,父亲被劳改,母亲带着她改了嫁,因为是个”拖油瓶”,何小萍在家中一直得不到关爱,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母亲也渐渐疏远她,所以她很自卑。
然而也是因为这种自卑让她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她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什么,更不会去求人。
如果她开口向林丁丁借军装,必然是一种姿态的降低,这在她看来,或许和她曾经把自己弄病奢求来母亲的怀抱一样,属于”求”来的施舍,所以她不愿意开口。
尽管她的这个做法我们并不认同,但也不能说何小萍是坏人,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不能真正感同身受。
我喜欢的第二处地方,是何小萍最后在草地上的那一段独舞。
《芳华》观后感想与体会编者按:《<芳华>观后感》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观看芳华后对于背后芳华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妨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说的吧。
《芳华》是一部好电影,它唤起了人们正要遗忘的悲伤。
看《芳华》的那天上午,我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女儿在我身边依偎着我。
我看的是枪版。
十几分钟之后就开始默默流泪。
女儿在我身边,我也没有办法克制自己。
她隔几分钟就伸出小手,帮我抹一下眼泪,轻轻拍拍我的背。
她经常看到母亲在看电影之后痛哭,知道该怎么做。
我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无法自拔。
开始是嘤嘤低泣,再看到后来便不顾一切的失声痛哭。
悲伤涌集在胸口,不哭出来太难受。
看完后,虚弱地躺倒在床上,好半天,都没有办法振作起来。
对于那段过往的记忆,我是陌生的。
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批判芳华中记录的一些史实。
只有我的感受是属于我的最真切的东西。
我只能告诉大家,我认为芳华是一部现实悲剧,我想告诉大家,我的泪点在哪里。
或许这些泪点,就是芳华的看点,或者说价值。
这不是一篇影评,只能算是一点观后感。
首先芳华记录的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伤。
在那个一切服务于集体的年代,性别意识淡漠,性别教育缺失,女人的性别特征被压抑,被污名化。
女人对自己的身体,对于性,都不能正常的接纳。
有人常爱说,那个时代的人单纯。
那不是单纯,是无知下的苍白。
在今天,海绵胸罩,聚拢文胸已经成为女性的日常装饰品了。
可在当时,一个用海绵做假文胸的举动,引发了众人的嘲笑。
脆弱的何小萍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为了弄清楚真相,竟然不惜动手撕扯衣服来检查。
而刘峰不过是拥抱了一下林可可,林可可便认为自己的身体被侵犯,痛哭并揭发,如失身一般。
我认为,这些举动,都是因为内心对性的污名在作祟。
在军装的包裹下,女人身体的特征被完全掩盖。
等到社会开放,有了紧身衣与喇叭裤,那个曾经嘲笑“假文胸”的人群,却因为家庭的优势成为最前沿的享受者。
我仍然怀疑,在那个所谓的保守年代,女人仍旧是权势者的玩物。
影片中没有指明,但林可可的话总是让我有奇怪的联想。
《芳华》电影观后感在观看《妖猫传》的前一天,我有幸观看了电影《芳华》。
由于并非第一时间观看,我几乎被剧情完全剧透。
在《芳华》中,爱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尽管我对每个角色的命运和走向了如指掌,但当看到黄轩饰演的刘峰即将向林丁丁表白时,我还是无法忍受内心的焦虑,选择了去洗手间逃避。
当我回来时,看到的是已经被处分的刘峰,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这部电影充满了恶意,那些被某些人吹捧的“小时代情怀”让我感到作呕。
我所说的,正是文工团解散众人喝酒唱歌的情节。
文工团解散分别的场景,是全片我最反感的一幕。
我无法忘却这些人是如何将刘峰和何小萍驱逐出他们的群体,在他们的尊严上“踏上一万只脚”,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上投以“我早就知道”的虚伪。
他们的自私和自负,扭转了这两个人卑微又谨慎的人生,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不以为意的“恶意”。
这种对他人的恶意,让这两个本无大错的人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理解人性的复杂,也明白个体在集体力量面前的无力。
但对于那些歌颂如此自私和自负之人的所谓爱和友情,我只能表示唾弃。
我注意到许多评论(剧透)中都提到:刘峰和何小萍悲剧的根源,除了时代因素外,主要是他们的讨好性人格。
刘峰的“活雷锋”人设和何小萍的独来独往,都是他们试图获得外界认可的方式。
如果他们懂得拒绝,懂得不卑不亢,或许他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这种观点是否意味着,所有人的出身都是他们的原罪?因此,高干家庭的孩子即使任性自私,也拥有一颗未被世俗玷污的赤子之心?他们可以在朋友落难时保持沉默甚至落井下石,也会在朋友需要帮助时给予微不足道的金钱。
他们会私下传播他人的伤疤,却坚信只有自己才了解那些所谓的桃色传闻。
如此说来,在这个是非不分的世界里,刘峰和何小萍除了互相扶持,似乎别无他法。
全片所有角色都被赋予了一个模糊的设定,仿佛是导演和编剧手中的木偶。
故事的第一人称萧穗子,除了她的三角恋,我几乎看不到她的真情实感。
她只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甚至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芳华影评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了《芳华》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影片一开始,那充满年代感的画面和音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一群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在文工团里绽放着他们的芳华。
先说何小萍这个角色吧。
她初到文工团时,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就能摆脱过去的阴影,过上崭新的生活。
可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她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让人心疼。
记得有个场景,她为了能让远在劳改的父亲看到自己穿军装的样子,偷偷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
被发现后,大家对她的指责和孤立,那种冷漠的眼神和尖刻的话语,仿佛能穿透屏幕刺痛人心。
她在练功房里拼命地练习,汗水湿透了衣衫,可依然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饱含着她对命运的抗争。
她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可周围的人却一次次地让她失望。
还有刘峰,那个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好人。
他无私地为大家付出,修手表、做沙发,脏活累活抢着干。
可当他向林丁丁表白,只是因为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就被打上了“耍流氓”的标签,下放到了前线。
他离开文工团时,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去送他。
那一幕,真的让人忍不住落泪。
他眼中的失落和无奈,仿佛在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战场上,他失去了右臂,曾经的荣耀和光芒瞬间消失殆尽。
当他回到社会,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已经变得陌生的世界。
文工团里的那些人,有的自私,有的虚荣,有的善良,有的单纯。
他们的青春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真实的画卷。
比如林丁丁,她长得漂亮,是很多男兵心中的女神。
她享受着大家的追捧,却又在刘峰表白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告发他。
她的行为让人又气又恨,可仔细想想,她也不过是个被时代和环境影响的普通人,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害怕因为刘峰的表白而毁掉自己的前途。
还有萧穗子,她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
她默默地喜欢着陈灿,把自己的金项链拿给他去做假牙托,满心期待着能和他有个美好的未来。
可最后陈灿却选择了门当户对的郝淑雯,她只能把自己的感情默默地藏在心底,把写好的情书又偷偷地撕毁。
《芳华》观后心得体会《芳华》观后心得体会(通用23篇)《芳华》观后心得体会篇1当男女主人公想抱画面出现时,浑重的台词在述说的他们的命运,观众的感动都被调动起来了,此时《绒花》主题曲想起了,观众的所有感动都调动激发出来了,在家看电影的观众的我泪水汪汪地流下了,后来在媒体了解流泪的观众一大片一大片的。
我哭了,一哭人生芳华短暂,美好青春只有那么几年。
我已经四十五了,人生已近半百了,唯有珍惜美好人生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二哭善良的人终有好报,他们为自己的善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与命运抗争,以德报怨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我也曾经遭受欺凌,但我忍辱负重与命运抗争。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但得到的回报太少,不求回报也就是善良的体现吧。
三哭他们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果。
哭过了,心情得到了宣泄,德道水平提升了,这就是电影的美吧。
《芳华》观后心得体会篇2《芳华》演绎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近期电影中,很少,战争场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绘了一个残酷的战场和激烈的战斗画面。
面对这祖国的将士的奋勇杀敌与重大的牺牲,我的眼角依旧湿润,我依旧是那个小“愤青”。
从小受的教育要么是老妈让看的书,所谓的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要么是学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要正义,为了祖国要勇于奋斗与牺牲。
想起小时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风,也是当面斥责。
家乡人喜欢说你算老几啊你管我,小学时候我就能说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说出你们的错误。
当时也是真楞!正是由于这初心,才对新闻中的种种不平表示愤怒,对牺牲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的对待感到痛心;才对卫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与愤慨,才对部分民族的肆意妄为感到内心压抑的悸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片刻都在耳边。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
我小时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从来没考虑过金钱。
即使长大了知道了金钱的奥妙,也是想有钱做一些想做的事,却从未包括吃喝玩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辈如是。
《芳华》观后心得体会篇3昨天晚上,今天上午,两口气,四个小时2分钟读完,有点快,但我依然是认真读的,基本上一个字都没落下。
芳华电影观后感《芳华》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浓茶,初尝时苦涩,回味时却余香满口。
它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看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岁月,感受到了他们的欢笑与泪水,梦想与失落。
影片中的文工团,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地方。
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在排练厅里挥洒着汗水,在舞台上绽放着光芒。
他们的青春似乎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然而,在这光辉的背后,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无奈。
就说何小萍吧,这个从农村来的姑娘,一心想要融入这个集体,却总是被排斥和误解。
她以为穿上军装拍张照片寄给父亲,就能让父亲为自己感到骄傲,却没想到因此惹来了麻烦。
那小心翼翼藏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给父亲写信的场景,让我心里一阵发酸。
她是那么渴望被爱,被理解,可周围的人却总是对她充满了偏见。
她在练功房里拼命地练习,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可换来的却是同伴们的嘲笑和孤立。
每一次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还有刘峰,那个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好人。
他总是默默地为大家付出,修手表、做沙发,甚至把上大学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
可当他向林丁丁表白,只是因为情不自禁地拥抱了一下,就被下放到了伐木连。
他离开文工团时,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去送他。
那一幕,刘峰的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不明白自己的善良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局。
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集体,可最后却被集体抛弃。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更是让我感到震撼。
那纷飞的战火,那受伤的战士,那残酷的生死瞬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小战士石林峰,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最后失去了生命。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让战友给自己多照几张照片,说是要让妈妈看看自己穿军装的样子。
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和梦想,可在战争面前,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和平。
而多年后,当这些曾经的文工团战士再次相聚,岁月已经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他们不再年轻,不再充满活力,但那段青春岁月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
《芳华》观后感:我们需要被认可吗?
这部电影看下来,眼前犹如一面镜子,能看得见我过往的影子,不是一处,是整部都是。
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谁没有芳华过?文工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那我们的高中,我们的大学不也是个集体,也是个小社会嘛,还有我们毕业后把青春奉献给那个让我们成长的公司,荧屏里的一幕幕,不都是我们过往的再现吗?你可能会说《芳华》的年代离我们远,远吗?根本不远。
我们生活的现在,都是过去一幕幕的重现,甚至是轮回,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他们需要被认可”是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的最为有力的呐喊,是内心的呐喊,无声胜有声,胜过舞台上她们那肢体语言及表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何小萍是文工团后来加入的战友,但她没有被得到认可。
而她的舞蹈功底那可是在报道的当天就向所有人展示过的,可她后来主要做的却是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儿。
刘峰呢,这个老好人,活雷锋,在一次和队友“简单拥抱”真情流露后,却被订上“作风”的问题就这样被下放到边境了。
昔日的所有功德,一下子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就是到了影片结尾,刘峰下海,被城管欺负,昔日的红军大英雄,老战士,不也是被现代人按到在地,乖乖适应“现
代社会”嘛,又能怎样?他不给社会添麻烦,可社会怎能绕过他?他更没有受到认可,历史的车轮已把他的过去碾的粉碎,不留一丝痕迹。
刘峰和何小萍,其实都是那种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人。
他们需要被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奢望,没有任何野心,极其简单的人,革命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让去哪里去哪里。
说到需要认可,影片中典型的一幕,何小萍在一次慰问演出时,队长找她临时替补上台,让她演A角,但她装病不想上台。
被政委知情后,政委的做法却不是打击,不是当场揭穿,而是给她鼓励,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事实证明,何小萍的幸福是极其容易被满足的,就是政委的几句话,她不是感受到满满的责任感,满满的力量了嘛,卖力的演好是自然而然了。
再说说,她从越战前线几天几夜没合眼,尽职尽责,救下了那么多的战友。
后来战争结束被称为大英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就受不了了,精神就这样受到了刺激。
她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事儿,一直没有受到过认可,这突如其来的这个大认可,她哪能接受得了?
这和林峰平时一贯的老好人一般,对谁都好,一直没有动过情,突然动起情来,谁能接受?其实他爱的比谁都真,比谁都深,可被爱的那个人往往感受不到,甚至不以为然。
其实他们俩这样的人往往是在关键时期能帮助我们的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我们落魄的时候,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如何的看不起她,嫌弃这嫌弃那的,最后他们也不会离我们远去,在有需要的时候不会袖手旁观。
就如《红楼梦》里解救巧儿的却是被人嫌弃被人捉弄的刘姥姥一样。
《芳华》我认为是一部记录片,记录了那个年代我们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变迁,那个时代我们真实的自己。
一幕幕细节记录的如此真实,无不让人感慨万千。
何小萍与她父亲的书信往来,最后也没能见上她的父亲,直到她的爸爸去世;当伟人相继离开我们,她们那缅怀的歌声又怎会动情?改革开放一心向“钱”看的调侃,海口、三亚地产的狂热……
历史的车轮总归向前,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打开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开启了,过去的芳华已完成她的政治使命,新的自我必将再重生。
他们需要被认可吗?影片的最后,刘峰搂着何小萍,何小萍依偎在刘峰的肩膀上,多么简单的幸福画面,对他们来说,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简简单单、平平安安。
时代变换,芳华已逝,但天长地久不变的是情谊。
何为贵?那战友情,那同学情,那师生情,那朋友情,那身边曾经出现过的所有人,都是要我们应该尊重的,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