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自然观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68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最具广泛影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可以相感相通,和谐相处。
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天人关系学说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战国时子思、孟子的学说,到宋代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一普遍规律;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张世英作者简介: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平衡,而不是征服和控制自然。
这种观念在《易经》中表现得很明显,提倡顺应自然、符合天道。
2. 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国古代自然观还包括阴阳五行的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阴阳两面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人们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灵、神仙和各种神奇的生物,他们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运行。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景仰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理论认识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医学、农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仍然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以时间顺序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1. 古代自然观: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界的现象和事件归因于神灵的力量和干预。
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是由四个基本元素(土、水、火、气)组成,并由神灵掌控。
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强调天地人三者的统一。
2. 中世纪自然观:中世纪的自然观念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了自然界,并将其视为上帝的杰作。
因此,人们将自然界视为上帝的秩序和规律的体现。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自然界的研究主要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神迹的发生为目的。
3.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念开始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
伽利略·伽利雷的天文观察和实验,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先河。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提出了日心说,并用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的地心说观念,对自然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观:17世纪的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观念的发展。
伴随着实验方法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经典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础,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5. 进化论的兴起: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对自然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达尔文认为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所导致的,这一观点推翻了当时的神创论观念,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物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6. 现代自然观: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自然观念变得更加综合和复杂。
现代自然观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
古代城市选址的自然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水源条件:水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水源的充足与否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选址时,会优先选择有丰富水源的地方,比如河流和湖泊附近。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人会考虑城市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温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方更适合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生产。
3. 自然资源:古代城池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免受旱涝灾害,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节约开渠和防止内涝的成本。
古代地质条件影响着城池的可持续建设,一般选择易于建设的地质环境,作为城池的基础。
4. 交通条件:古代水陆交通的便利条件,决定了城池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河流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又易于取得生活的水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古代人们居住的首选。
其次,陆路交通一般选择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交通运输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通过节约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人也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如把水引入城内,形成护城河或者河网,建筑和绿树及水面和谐共生,供交通和排水及防火。
这种自然观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宇宙、人类和自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不是对抗的。
这种观念透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
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人相信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被认为互相影响和相互联系。
中国
古代人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3.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力
量和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深知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
他们尊重并接受自然的支配和因果律。
4.观察和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学方面。
他们运用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5.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通过一种称为“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
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金、木、水、火和土。
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
古代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
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注重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观察和天
文学,这种观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后世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