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练习.doc
- 格式:doc
- 大小:68.85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物理必刷题(选修3-1全册)word 版答案解析第一章静电场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刷基础1.B 【解析】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产生了电子或质子,故A 错误;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 正确;摩擦起电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故C 错误;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故D 错误。
2.A 【解析】当她用于触摸一个金属球时,金属球上的电荷会转移到她的身上,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头发就会竖起;无论她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电荷量足够多,就会出现该现象,选项A 正确,B 、C 、D 错误。
3.A 【解析】带负电的A 球靠近B 球(不接触),由于静电感应而使B 球带正电,c 球带负电,故A 正确,B 错误;人体是导体,用手摸一下B 球,B 球与人体、地球构成整体,大地是远端,带负电,B 球是近端,带正电,故C 错误;将B 、C 分开,移走A ,B 球带正电,C 球带等量的负电,再将B 、C 接触,C 上的负电荷转移到B 上,从而使B 、C 都不带电,故D 错误。
4.C 【解析】用带正电的带电体A 靠近(不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上端金属球,验电器发生静电感应,带电体A 带正电,则验电器的上端金属球带负电荷,下部金属箔自带等量的正电荷,金属箔张开。
验电器的金属箔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带有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张开角度的大小取决于两金属箔自带电荷量的多少,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内部发生了转移。
故A 、B 、D 错误,C 正确。
5.BC 【解析】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正负电荷的个数相等,整体对外不显电性,故A 错误;摩擦起电过程中转移的是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即摩擦过程中A 失去电子,转移到了B 上,故B 正确;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电子的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A 带1.6×10-10C 的正电荷,则B 一定带1.6×10-10C 的负电荷,故C 正确;摩擦过程中,A 失去1.0×109个电子,故D 错误。
第1章 1电荷守恒定律1.当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的带电性质和起电方式是( )A .正电荷B .负电荷C .接触起电D .感应起电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C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D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实质上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趋向或远离带电体3.地毯中加入少量金属丝的目的是( )A .增大地毯的强度和韧性B .避免人走时产生静电C .将人走动时产生的静电导走D .以上说法都不对4.导体A 带5Q 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 带Q 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 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A .-QB .QC .2QD .4Q5.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A .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B .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C .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D .橡胶捧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A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7.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 ,丙物体带电8×10-16 C .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 B .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 C .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 D .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8.如下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9.M 和N 是两个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 带正电1.6×10-10 C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 .在摩擦前M 和N 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 .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 转移到NC .N 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1.6×10-10 CD .M 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10-10个电子10.如下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电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 .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11.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 夸克和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 夸克带电荷量为23e ,d 夸克带电荷量为-13e ,e 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A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B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C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D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12.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 、B 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接触后移开.(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答案:1.解析: 金属箔片的带电性质和相接触的玻璃棒带电性质是相同的.金属箔片的起电方式为接触起电.答案: AC2.答案: D3.答案: C4.解析: 两导体上的电荷先完全中和后再平分,所以每个导体上带电荷量的大小为5Q -Q 2=2Q . 答案: C 5.解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中性的物体若失去了电子就带正电,得到了电子就带负电.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橡胶棒弱,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失去了电子的毛皮带正电,所以C 正确.答案: C6.解析: 绝缘小球上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故A 、B 错,C 对,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故D 正确.答案: CD7.解析: 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静电荷,甲、乙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1.6×10-15 C 而带正电,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 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为1.6×10-15 C -8×10-16 C =8×10-16 C ,故A 、D 正确.答案: AD8.解析: 感应起电应遵从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由此可知,A 项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与非带电体接触,电荷发生转移,使物体带电,C 项可以使物体带电.故正确答案为AC.答案: AC9.解析: M 和N 都不带电,是指这两个物体都呈电中性,没有“净电荷”(没有中和完的电荷),也就是没有得失电子.但内部仍有相等数量的正电荷(质子数)和负电荷(电子数),所以选项A 错误.M 和N 摩擦后M 带正电荷,说明M 失去电子,电子从M 转移到N ,选项B 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定律,M 和N 这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原来电荷的代数和为0,摩擦后电荷量仍应为0.选项C 正确.电子带电荷量为1.6×10-19 C ,摩擦后M 带正电荷1.6×10-10 C ,由于M 带电荷量应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M 失去109个电子,选项D 错误.答案: BC10.解析: 若两物体相互排斥,必定带同种电荷;若两物体相互吸引,二者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荷,另一个不带电荷.当只有一个物体带电时,不带电物体由于受到带电物体电荷的作用,原子内部的异种电荷趋向于靠近带电物体,同种电荷趋向于远离带电物体,这一过程类似于静电感应,因此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宏观上显示的是吸引力.综合上述,B 、C 选项正确.答案: BC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及电荷守恒定律,对质子11H ;带电荷量为2×23e +1×()-13e =e , 故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对中子01n ;带电荷量为1×23e +2×()-13e =0, 故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故B 选项正确.答案: B 12.解析: (1)A 、B 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 ,C 与A 接触后,由于形状相同,二者平分电荷量,A 、C 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Q . C 与B 接触后平分二者电荷量,则B 、C 的电荷量均为12()12Q +Q =34Q ,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12Q ∶()34Q =2∶3.(2)A 、B 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 、-Q ,A 、C 接触后,平分电荷量,A 、C 的电荷量均变为12Q ,C 与B 接触后,平分二者的电荷量, C 、B 的电荷量均为12()12Q -Q =-14Q ,则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12Q ∶|-14Q |=2∶1. 答案: (1)2∶3 (2)2∶1。
人教版物理高一-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 A、Q 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沿虚线d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 A>Q BB. 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C. 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D. 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 A、Q B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2.关于电量的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 物体所带的电量可以是任意实数B. 某物体带的正电,是因为它失去了个电子C. 物体的带电量不可能小于D. 任何物体的带电量不可能少于1C3.吉尔伯特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后来,英国人格雷改进了验电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
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如果用一根带大量负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的张角将()A. 先变小后变大B. 变大C. 变小D. 先变大后变小4.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元电荷实质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D.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5.把两张用软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它们会张开。
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A. 弹力B. 摩擦力C. 静电力D. 磁场力6.关于摩擦起电与感应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了电荷B. 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了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 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荷的转移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7.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B. 的电量叫元电荷C. 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D. 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8.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所带的电量q A=+q0、q B=﹣7q0,相距r放置时,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为F.现将A球与B球接触,再把A、B两球间的间距增大到2r,那么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变为()A. 斥力、B. 斥力、C. 引力、D. 引力、9.一根导线分别通以不同的电流,当电流较大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较多B. 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较大C. 自由电子热运动速率较大D. 电流传导速率较大二、多选题10.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的电荷量的精确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 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 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CD. 带电体的比荷是质量与电荷量的比值11.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1:7,相距r,两小球可视为点电荷,两者相互接触后再放回原来位置上,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与原来之比可能为()A. 4:7B. 3:7C. 16:7D. 9:712.下列有关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起电说明电荷是可以创造的B. 摩擦起电时物体带负电荷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此物体得到电子C. 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 等量的正、负电荷可以中和,说明电荷可以被消灭13.(多选)如图所示,一把塑料尺与毛巾摩擦过程中,有大量电子从塑料尺转移到了毛巾上,那么根据上述信息,若塑料尺和毛巾都和人体没有电荷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毛巾呈中性B. 毛巾带正电C. 毛巾带负电D. 塑料尺和毛巾带等量异种电荷14.(多选)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第一章静电场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Q的导体B接触后,导体()A.不带电B.带电量为-QC.带电量为+Q D.带电量为-Q/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了另一个部分B.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两个物体可能带上异种电荷3、(2015北大附中月考)对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C.物体带正电荷1.6×10-9C,这是因为其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元电荷就是物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吸引,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C.带有等量同种电荷D.带有不等量同种电荷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C.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D.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正电6、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小球a,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 的带电情况是()A.a带正电,b带负电B.a带负电,b带正电C.a、b均带正电D.a、b均带负电7.(2015西安名校月考)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时,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8、关于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B.接触起电可能是产生电荷的过程C.感应起电时,由于带电体和被感应导体不接触,所以一定是产生了电荷D.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可能是创造了电荷9、把带正电的导体靠近(但不接触)原来带负电的金箔验电器的小球,验电器金箔最后的张角的变化情况是()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能判断10、(2015年山东五校联考)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不带电的同样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A.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B.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C.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D.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11、(2015年洛阳五校联考)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A,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B,导体B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S先合上再断开,再移走A,则导体B()A.不带电 B.带正电C.带负电D.不能确定12、(2015年苏州联考)把一个带电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箔先闭合而后又张开,说明棒上带的是()A.负电荷B.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C.正电荷D.带电棒上先带正电荷,后带负电荷13、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
第一章静电场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A级抓基础1.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如图所示.那么,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小球都带电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D.有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答案:D2.(多选)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个绝缘导体向带负电的球P 慢慢靠近.关于绝缘导体两端的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B.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同种电荷C.两端的感应电荷是异种电荷D.两端的感应电荷电荷量相等答案:AC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C.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作电荷的湮灭解析:在D选项中,电荷并没有消失或者湮灭,只是正负电荷数目相等,表现为中性.答案:B4.(多选)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绝缘小球上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潮湿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故A、B 错,C对.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故D正确.答案:CD5.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2.4×10-19 C B.-6.4×10-19 CC.-1.6×10-18 C D.4.0×10-17 C解析: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只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元电荷电荷量为e=1.6×10-19 C.选项A中电荷量是元电荷电荷量的32倍,B中电荷量为4倍,C中电荷量为10倍.D中电荷量为250倍.也就是说B、C、D选项中的电荷量数值均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所以只有选项A是不可能的.答案:AB级提能力6.(多选)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就是该分子是不显电中性的,它通过电场会发生偏转,非极性分子不偏转),可做如下实验:在酸式滴定管中注入适量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A.水分子是非极性分子B.水分子是极性分子C.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且带正电D.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且带负电解析:根据偏转,可判断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根据向玻璃棒偏转,可以判断出其带负电.答案:BD7.(多选)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10-19 C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解析: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数值为e=1.60×10-19C,故A项错误,C项正确;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不是连续变化的,B项正确;元电荷e的值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测得的,D正确.答案:BCD8.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质子的带电量为e ,中子不带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子是由一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u 夸克和两个d 夸克组成B .质子是由两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u 夸克和两个d 夸克组成C .质子是由一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u 夸克和两个d 夸克组成D .质子是由两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u 夸克和两个d 夸克组成解析:根据质子所带电荷量为e ,2×23e -13e =e ,所以质子是由两个u 夸克和一个d 夸克组成;中子不显电性,23e -2×13e =0,所以中子是由一个u 夸克和两个d 夸克组成,故选项B 正确.答案:B9.如图是伏打起电盘示意图,其起电方式是( )A .摩擦起电B .感应起电C .接触起电D .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解析:导电平板靠近带电绝缘板并接地时,导体与大地连通,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绝缘板带正电,则会吸引大地的电子到导电平板上,从而使导电平板带上负电荷,故选项B 正确.答案:B10.(多选)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 、B 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解析:根据静电感应,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 端出现了负电,B端出现了正电,两端金箔上带异种电荷而张开,选项A错误.用手触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 正确.用手触枕形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现象,A端所带负电荷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荷,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D正确.答案:BCD。
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知识点与习题答案(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物理选修3-1教案(一)第一章静电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均为×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 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0-19C的整数倍.)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静电场》考点1.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1. 元电荷:电荷量e=1.60 x 10-19C的电荷,叫元电荷。
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 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 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例题1 .甲、乙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没有第三者参与),结果发现甲物体带了 1 .6 x1 0-15C 的电荷量(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物体也带了1.6 X1O-15C的正电荷B .甲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C .乙物体失去了104个电子D .甲、乙两物体共失去了2X 104个电子2 .导体A 带3q 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 带-5q 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 B 导体带电量为()A. 4qB. -4qC. -2qD. -q3. 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②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③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④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 .A .②④B•②③C•①④ D.③④考点2.库仑定律1. 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 公式:F k Q1QQ2(式中k 9.0 109N m2/C2,叫静电力常量)3. 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4. 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后训练1.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2。
4×10-19 C B.-6。
4×10-19 CC.-1.6×10-18 C D.4.0×10-17 C2.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将其他物质变成了电荷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将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C.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种电荷D.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同种电荷3.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5.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6。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A.A、B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7.有A、B、C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带1.2×10-4 C的正电荷,B、C不带电,现用相互接触的方法使它们都带电,则A、B、C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下面哪组数据A .6。
0×10-5 C ,4.0×10-5 C,4。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练习
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自然界中只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物体的三种起电的方式是: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4.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6.电荷量: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元电荷:与电子(或质子)电荷量绝对值相等的电荷,用e表示.e=1.6×10-19_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7.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叫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为e
m e=1.76×10
11_C/kg.
►基础巩固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
B.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205.5倍元电荷
C.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
D.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
解析: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不是带电粒子,没有电性之说,故C、D正确.
2.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电火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C)
A.人身体上产生电流B.接触带电造成的
C.摩擦起电造成的D.感应起电造成的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
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
C.不论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产生电荷.感应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所以ABD错误,C正确.
4.(多选)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内一定没有电荷
B.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C.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电荷移动的过程
D.带电体发生中和的现象是等量异种电荷完全相互抵消的结果
解析:一个物体不带电并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由于正、负电荷一样多,从而对外显示电中性.当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对外显示带正电;当负电荷多于正电荷时外显示带负电,故A、B错误.物体带电实质就是得失电子,即电荷移动,故C正确.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接触时,带负电的物体中的多余电子全部移动到带正电的物体上与正电荷相互抵消,从而使两物体都呈电中性.故D正确.正确答案C、D.
5.(多选)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带电小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BC)
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解析:两球相互吸引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带异种电荷;二是一个带电,另一个被感应带
电后吸引,因此A 错误、C 正确;两球相斥一定是带同种电荷,故B 正确、D 错误.
6. 两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3Q 和-Q ,将两小球接触后,它们所带的电荷量一共为(B)
A .+3Q
B .+2Q
C .+Q
D .-Q
解析:由电荷守恒定律知,两小球接触后总带电量为中和后剩余量,即为ΔQ =+3Q -Q =+2Q ,故选项B 正确.
►能力提升
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判断(C)
A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
B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
C .验电器一定带正电
D .验电器一定带负电
解析:验电器的张角与所带电量的多少有关,电量大张角大,根据题意张角变小,所以说明验电器所带的电性与橡胶棒所带的电性相反,又因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所以验电器带正电;橡胶棒没接触验电器,所以电荷不会被中和,只是被吸引到玻璃球一端,从而使金属箔片电量变少.故C 正确.
8.(多选)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组成的,它们带的电荷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 .π+由u 和d 组成
B .π+由d 和u 组成
C .π-由u 和d 组成
D .π-由d 和u 组成
解析:π+带电荷量为+e ,u 带电荷量为+23e ,d 带电荷量为+13
e ,故π+由u 和d 组成,A 对、B 错.π-带电荷量为-e ,d 带电荷量为-13e ,u 带电荷量为-23
e ,故π-由d 和u 组成,D 对、C 错.
9.如图所示,将带有负电的绝缘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
接触且对地绝缘,下列方法中不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B)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使棒与甲球瞬时接触,再移走棒
D .先使乙球瞬时接地,再移走棒 解析:由于静电感应,甲球感应出正电荷,乙球感应出负电荷,把两球分开后,它们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所以A 正确;若先将棒移走,则两球不会有静电感应现象产生,所以不会带上电荷,B 错误;使棒与甲球接触,则两球会因接触起电而都带上负电荷,所以C 正确;若使乙球瞬时接地,则乙球上感应出的负电荷因受斥力而被导走,再将棒移走,由于甲、乙是接触的,所以甲球上的正电荷会重新分布在甲、乙两球上,结果是两球都带上了正电荷,所以D 正确.
10.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1=6.4×10-
9 C ,Q 2=-3.2×10-
9 C ,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Q ′A =Q′B =
Q 1+Q 22 =6.4×10-9-3.2×10-92
C =1.6×10-
9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Q′B 的正电荷量,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B +Q′B =(3.2×10-9+1.6×10-9) C =4.8×10-
9 C. 转移的电子数n =ΔQ e =4.8×10-
9
1.6×10-19=3.0×1010(个). 答案: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转移了3.0×1010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