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7
悲怆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背景介绍第六交响曲,也称为《悲怆》(Pathétique),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首完成的交响曲之一,以其深沉的忧伤和情感的表现而著名。
第一乐章被普遍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之一,被广泛地演奏和传唱。
教学目标1.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2.能够鉴赏《悲怆》第一乐章3.能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4.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和感受教学过程步骤一:介绍作曲家和作品首先,介绍一下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音乐风格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对音乐史的贡献。
然后,详细地介绍一下《悲怆》交响曲,包括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乐器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步骤二:鉴赏乐曲让学生闭眼倾听《悲怆》第一乐章,让他们专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在听完整首乐曲后,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提示学生注意强的音乐变化和情感表现。
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试着去用语言描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步骤三:探讨乐曲情感在鉴赏过程中,让学生发言探讨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个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步骤四:感性创作结合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进行感性创作,可以是写诗、写散文、画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想法。
同时,也可以演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或者唱歌来分享自己的音乐情感。
教学效果通过该教案,可以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感受到《悲怆》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性的领域中学习和成长,让音乐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1903年冬天,列宁在伦敦听了一部交响曲。
他立即给姐姐写信,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会,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列宁所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从1889年开始,作曲家曾先后三次酝酿构思和起草这部交响曲。
他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
”果然,这部交响曲成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作曲家的绝笔之作。
1893年11月6日《第六(悲怆)交响曲》首演之后十天,柴可夫斯基便不幸患病去世了。
艺术家把他最后的天才火花和哀伤悲他的情感美尼日在大地上。
这都浸透悲哀的作品写于柴可夫斯基悲哀的暮年。
当时,十三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与他绝交。
长期关怀他的妹妹不幸去世。
作曲家在国外遇到童年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又唤起他的激动而痛苦的回忆。
难言的空虚与怅惘压抑着柴可夫斯基的心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黑暗的长夜又加深了作曲家个人悲剧的色彩。
他说:“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
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
在意大利期间,他曾写一首题为《铃兰》的小诗,用文字表达出他的低沉情绪:我们感到人世的欢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但等待着我们的坟墓,却是那么黑暗!”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幻求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冲突着,迸发出悲泪似的音符。
作曲家在一部题为“人生”的交响曲的札记中反复写道:“终曲是死亡——房沉的结果”;“3.失望;4.沉寂地结束”。
但同时,他又写上“胡说厂:“结尾:前进!前进!”而在构思这部悲剧性的巨作中,柴可夫斯基说: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旅程中起腹稿时我常常愉哭失声”。
1893年,作品写成。
巴拉基列夫忧郁地赞叹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这部作品原来没有文字表述的标题与释文。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于1893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它被认为是一部情感深刻且富有戏剧性的作品,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矛盾情感与内心的挣扎。
以下是对这部交响曲结构和力量的分析。
第一乐章(悲痛、愤怒)第一乐章以悲痛、愤怒的情感开场,表现出柴可夫斯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该乐章的主题以低音弦乐开始,配以压抑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重复音型。
乐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动态和情感变化,从悲伤、愤怒到气急败坏,刻画了柴可夫斯基复杂的情感状态。
第二乐章(兰伯尔行军曲)第二乐章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行军曲。
它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坚强。
乐章开始时由木管乐器演奏简单的主题,随后交由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加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乐章中的旋律线索明确,使得整个乐章具有一种战胜逆境的氛围。
第三乐章(小舞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优雅的小舞曲,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柔情。
乐章的开头由弦乐器演奏出轻柔、优美的旋律。
之后,乐章以交响乐器的合奏和对位的方式发展,营造出轻快、活泼的氛围。
乐章的结尾部分再次返回到起始的轻柔旋律,产生出一种祥和、欢乐的感觉。
第四乐章(最后之歌)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也是柴可夫斯基内心最深处的表达。
乐章描绘了作曲家面对人生无法改变的命运所产生的绝望和虚无感。
乐章开头由低音弦乐奏出单一的主题,乐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乐章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了其他乐器,使得主题的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厚重。
乐章的结尾部分逐渐减弱,最终以低音弦乐的颤音结束,表现出作曲家对无可奈何命运的无力。
总结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内心挣扎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整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力量。
通过强烈的动态变化、丰富的旋律线索以及独特的结构安排,这部交响曲成功地刻画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痛苦、愤怒、坚强和虚无感。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
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1807-1808年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为数不多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标题作品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月光》、《命运》、《热情》等题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后人添加的。
浪漫主义后期开始慢慢普及为交响曲命名,在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突破。
从创作时间来看,那个时期的贝多芬饱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耳疾,几乎已经失聪的程度。
耳朵对于一个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不言而喻,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以至于他甚至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这位音乐界的殿堂级人物战胜了命运的不幸,最后发出了英雄主义的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完全使我屈服。
所以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打破了以往一贯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义,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带领听众领略了一番乡村田园之旅。
二、结构特点《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反复的写法,具有回旋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创,但是在当时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
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跟展开Ⅰ和展开Ⅱ,展开Ⅰ为11小节,展开Ⅱ为14小节,使主部主题得以充分发展。
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构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采用卡农和赋格写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进入,使得声部间的结合横向、纵向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音响。
展开部结构层次清晰,引入部分、展开中心一、展开中心二、展开中心三、返回部分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规模相当的总结束部即尾声,尾声是本首作品中的亮点,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结束规模将近一百小节。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
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1807-1808年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为数不多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标题作品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月光》、《命运》、《热情》等题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后人添加的。
浪漫主义后期开始慢慢普及为交响曲命名,在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突破。
从创作时间来看,那个时期的贝多芬饱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耳疾,几乎已经失聪的程度。
耳朵对于一个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不言而喻,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以至于他甚至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这位音乐界的殿堂级人物战胜了命运的不幸,最后发出了英雄主义的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完全使我屈服。
所以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打破了以往一贯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义,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带领听众领略了一番乡村田园之旅。
二、结构特点《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反复的写法,具有回旋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创,但是在当时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
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跟展开Ⅰ和展开Ⅱ,展开Ⅰ为11小节,展开Ⅱ为14小节,使主部主题得以充分发展。
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构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采用卡农和赋格写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进入,使得声部间的结合横向、纵向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音响。
展开部结构层次清晰,引入部分、展开中心一、展开中心二、展开中心三、返回部分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规模相当的总结束部即尾声,尾声是本首作品中的亮点,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结束规模将近一百小节。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简介悲怆奏鸣曲是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古典音乐作品,被誉为贝多芬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被称为《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富有情感的乐章,充满了悲伤和压抑的氛围,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曲式结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了标准的奏鸣曲形式,包括了引子、主题1、过渡段、主题2、发展段、再现段和尾声。
1.引子:开始部分以缓慢的节奏引出悲怆的情感。
2.主题1:引子之后,主题1以悲伤的旋律出现,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3.过渡段:为了过渡到主题2,这一段采用了快速、激动的节奏,增加了音乐的张力。
4.主题2:主题2是整个乐章的亮点,它以快速的节奏、高亢的音乐表达了力量和希望。
5.发展段:在发展段中,主题1和主题2被重新演绎和组合,音乐的节奏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
6.再现段:再现段是乐曲中回到主题1和主题2的部分,通过重新演奏来加强音乐的表达力。
7.尾声:乐章以缓慢的节奏平静结束,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悲怆的情感《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情感。
贝多芬运用了多种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包括旋律、节奏和和声的选择。
在主题1中,贝多芬使用了悲伤的旋律和较慢的节奏。
这种悲伤的旋律以低音区为主,给人一种沉重和恐惧的感觉。
此外,贝多芬在和声上也采用了较为降沉的音乐元素,增强了悲伤情感的表达。
相比之下,主题2以快速和活力的节奏出现,给人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这部分的旋律明亮高亢,呈现出一种乐观和奋发的情绪。
悲怆和抑郁的情感通过发展段得到进一步的展示。
在这一部分,贝多芬对主题1和主题2进行重新演绎和组合,使得旋律的变化更加激烈和复杂。
乐曲的节奏变得更快,音乐的张力逐渐增强,给人一种情感的推进和紧张的感觉。
最后,乐章以缓慢的节奏结束。
这一部分的旋律轻柔而委婉,仿佛在告别和安慰人们的悲伤情感。
整个乐章中透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绝望和哀伤,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班级:13中药姓名:赵媛媛学号:161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
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枪”交响曲》,它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
很值得我们赏析和学习。
关键词:悲怆杰作表现力一、创作背景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枪”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
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
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
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
他自己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哭过”。
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虽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但标题性却是十分鲜明,那就是人生的美好理想与笼罩着整个俄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导致悲剧的结局。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他像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心中苦闷仿徨、无所适从,在这段时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
他所要表达的是在铅一样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于黑暗的深渊里的、面临着窒息的那个时代巨的全体俄国民众的绝望和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同时,也表达了要摆脱那一切压迫而谋生存的人们的徒劳的热情。
作为“最后的”《第六“悲枪”交响曲》,在音乐语言上既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一生交响曲创作观念的总结,也体现出他对人生总结的“潜在标题性”。
二、音乐分析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调性是小调,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三个基本部分和两个附加部分即引子和结尾组成。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第六(悲怆)交响曲》[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授课: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
(《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