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4)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31
新生儿护理常见误区1.生理性黄疸误认为肝炎新生儿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5天后最明显,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称“生理性黄疸”。
如果10天内黄疸消失,就不是病态,更不适肝炎,叫“生理性黄疸”;它一般在生后第4~5天出现,一周左右消失,早产儿黄疸可持续到14天消失,产生原因:(1)后孩子体内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加,使皮肤发黄。
(2)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肝细胞产生的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的将间胆转化为直胆而由胆道排泄,间胆在血中浓度增高,引起皮肤黄染。
总之,生理性黄疸属正常生理过程,不需要治疗。
2.挤压乳腺乳房在生后第4~5天出现轻度肿胀,还可有少许乳汁溢出,7~10天达高潮。
是因为母亲在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儿通过胎盘吸收了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时性肿胀,无论男孩、女孩都可有属于生理现象,2~3周即可消失,千万不要挤压,它的恶果就是患“乳腺炎”。
3.错弃初乳初乳是指产后12小时以内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颜色太黄,比较清淡,所以有的人认为“初乳”是“坏乳”而白白挤掉,甚为可惜。
因为初乳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杀死破伤风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双球菌及引起腹泻致病的大肠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儿麻痹等病毒。
实践证明产后开奶时间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产乳越多。
4.正常溢乳误为呕吐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较紧张,胃容量小(约为30-60毫升),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乳。
喟奶后应将竖起,轻拍后背,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枕头高3-4厘米即可。
少量溢乳属正常现象,不应按呕吐治疗。
5.误擦胎脂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作用。
除胎脂较厚,皮肤皱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处,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肤而发生糜烂,其它部位的胎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一)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或早产儿疾病护理常规。
2、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3、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白蛋白,白蛋白能结合游离的未结合
胆红素而减少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4、光疗的患儿皮肤失水较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同时注意补充核
黄素,用黑布遮挡双眼及生殖器,热天注意通风,冬天注意保暖,若光源来自一侧应隔2~4小时翻身一次,以使全身皮肤均能接受照射。
5、严密观察病情,除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应重点观察:
1)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以判断黄疸出现的时间,进展速度及程度。
2)观察贫血的进展情况,观察患儿R、HR、尿量的变化及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
3)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注意观察患儿的吸吮力,肌张力、哭声、精神反应等,有无抽搐,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
新生儿黄疸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目录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症状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方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湿邪内蕴,肝脾失和茵陈丹参汤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轻度黄疸对新生儿具有保护作用预防高危儿发生黄疸的措施新生儿黄疸指数解析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概述湿热型黄疸热毒型黄疸瘀滞型黄疸脾湿型黄疸饮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新生儿黄疸应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常见误区诱发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有哪些?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新生儿黄疸诊疗技术(含经验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方适宜技术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症状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方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湿邪内蕴,肝脾失和茵陈丹参汤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轻度黄疸对新生儿具有保护作用预防高危儿发生黄疸的措施新生儿黄疸指数解析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概述湿热型黄疸热毒型黄疸瘀滞型黄疸脾湿型黄疸饮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新生儿黄疸应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常见误区诱发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有哪些?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新生儿黄疸诊疗技术(含经验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方适宜技术展开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黄疸,如果是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几天黄疸几天就可以消失,但是如果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才可以让黄疸消失。
如果是新生儿黄疸超过了两周的话,就需要宝妈们敲响警钟了,最好是可以带宝宝去进行一下检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比如说溶血性黄疸、传染性黄疸等,它们在治疗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如果是您宝宝的黄疸属于病理性的话,请一定要了解清楚宝宝属于哪种里类型的黄疸。
具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有:★(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