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4
《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条例》全⽂公布《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条例》全⽂公布上海市⼈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条例》已由上海市第⼗五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九次会议于2022年2⽉18⽇通过,现予公布,⾃2022年3⽉1⽇起施⾏。
上海市⼈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2⽉18⽇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条例(2022年2⽉18⽇上海市第⼗五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九次会议通过)第⼀章总则第⼀条为了深⼊推进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以下简称临港新⽚区)建设,保障深层次、全⽅位、⾼⽔平改⾰开放,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和竞争⼒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总体⽅案》和有关法律、⾏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条本市推进临港新⽚区⾼标准、⾼质量建设,对标国际上竞争⼒最强的⾃由贸易园区、⾃由贸易港,加⼤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测试,建设以前沿产业集群、新型国际贸易、⾼端国际航运、跨境⾦融服务为代表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实现临港新⽚区与境外投资⾃由、贸易⾃由、资⾦⾃由、运输⾃由、⼈员从业⾃由和信息快捷联通。
临港新⽚区应当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出去发展壮⼤的重要跳板、更好利⽤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
第三条中国(上海)⾃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作为市⼈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落实临港新⽚区各项改⾰试点任务,依法履⾏相关管理职责。
市⼈民政府在临港新⽚区建⽴综合审批、相对集中⾏政处罚的体制和机制,由管委会集中⾏使本市有关⾏政审批权和⾏政处罚权。
管委会实施⾏政审批和⾏政处罚的具体事项,由市⼈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职责,⽀持管委会的各项⼯作。
浦东新区、奉贤区、闵⾏区等区⼈民政府应当与管委会加强协作,并按照各⾃职责承担相关⾏政事务。
Developing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to Open Wider for Further Reform 作者: 周汉民[1]
作者机构: [1]上海市政协,上海200041
出版物刊名: 国际商务研究
页码: 5-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自贸区;扩大开放;体制创新
摘要: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国家战略试验田,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改革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应对已发生明显变化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的重大举措。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应该通过改革突显、谈判突破和政策突围实现为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因此,上海自贸区应当提升区内法治水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与服务,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目录前言 (2)一、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背景 (3)1.1设立的国际市场背景 (3)1.2设立的国内市场背景 (7)1.3新型改革模式势在必行 (8)二、上海自由贸易区与传统自贸区的区别 (8)2.1概念的区别 (8)2.2上海自贸区的特点 (9)三、目前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创新领域 (10)3.1贸易发展方式 (10)3.2航运领域的开放 (11)3.3金融领域的开放 (12)3.4税收制度领域 (13)3.5十项具体的重要功能先行试点 (13)四、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影响 (15)4.1建立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中心 (15)4.2构建离岸金融中心 (16)4.3承担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重任 (16)前言一、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背景1.1 设立的国际市场背景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直努力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因此在全球中的贸易地位及影响力不断稳步上升。
除了通过WTO进一步融入全球的贸易格局,中国还与许多贸易伙伴签订了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协议来促进合作,目前已经分别和港澳、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孟加拉、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签订了自由贸易/战略合作协议,一共建立了约10个自由贸易区。
当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并且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目前经济规模达6万亿美元,且已实现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的自由贸易,涉及近7000个税号,大约占中国与东盟贸易九成的产品全部实施零关税。
另一方面,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相反地,美国在亚洲战略主导地位不断退缩,此外,随着中国与欧洲贸易份额的不断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美国的贸易市场份额,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所削弱。
虽然美国也尝试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框架内通过修改规则来推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贸易战略,但其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与贸易进程整体呈停滞倒退趋势,更令美国感到其全球霸主的地位正不断受到挑战。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域的先行领域,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制度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自贸区的建设背景、发展经历及成效、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贸区建设背景自贸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南斯拉夫成为全球第一个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
此后,自贸区从单纯的贸易便利化到逐渐涉及金融、物流、知识产权等多领域,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自贸区的运作机制为最惠国待遇、进口减免税、非关税壁垒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的集聚,也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演进,中国政府开始关注自贸区的建设,试图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2013年9月29日,中国国务院宣布,上海将全面试点自贸区改革开放,并扩大至天津、福建、广东四个省市。
随后,中国国家开始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到2019年底,全国共设立了21个自贸区,包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重庆、辽宁等地。
自贸区的建设背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中国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创新升级,以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二是改善中国经济环境和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探索更多制度创新和政策实践,以迎接经济新时代。
二、自贸区发展经历及成效自贸区建设至今已经六年有余,从开局复杂到破解难题,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
不过,在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开放合作、国际合规等方面,自贸区仍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政策创新方面建立自贸区主要的政策创新包括国内外资本汇通、免征关税、外汇监管创新等方面。
其中,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外资本汇通实现全面放开,自贸区外资自由投资、自主申报、自行核准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分级管理的新格局。
(二)产业培育方面自贸区产业方面主要是以务实性和创新性为引领,发挥自贸区卓越的市场影响力和优良的政策环境,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