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模式集锦
- 格式:pptx
- 大小:18.19 MB
- 文档页数:68
1.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
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
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
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
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2.中国钻石分布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
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
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山东蒙阴地区。
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
中国钻石主要产地有三个: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临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的质量好,山东的个头较大.中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石,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由常林大队魏振芳发现,故而得名“常林钻石”,现藏银行国库中。
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体,质地洁净、透明,淡黄色。
另据传,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金鸡钻石,也发现于该地区,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3.钻石的矿床类型钻石的矿床类型分为两类:原生矿和砂矿。
一、原生矿根据赋矿岩石的特征,将钻石原生矿分为金伯利岩型和钾镁煌斑岩型金伯利岩型矿床是世界主要钻石原生矿类型。
在岩简历经数百万年的风化和剥蚀过程中,数十亿克拉的钻石被释放出来来并在地球表面搬运。
陕西汉阴长沟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汉阴长沟金矿位于陕西石泉—旬阳金矿带的中部地带,研究该金矿床对于该区域找矿实践及金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对长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
其成矿模式为海西—印支早期在顺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作用下Au元素被活化分异,初步富集。
印支晚—燕山期在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和深部含矿岩浆热液的共同作用下,含Au流体运移至岩性过渡界面和构造有利地带最终富集成矿。
采用地物化等综合手段找矿,并总结其找矿模型,尤其是硅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等现象成为野外找矿最直观标志。
标签: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模型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汉阴金矿位于石泉—旬阳金矿带,隶属南秦岭边缘海盆舟曲—安康早古生代裂谷带,基底为中基性裂谷型火山岩建造[1-2]。
区域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深-浅海相及潮坪相的硅质岩,细碎屑岩建造。
自古生代以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拉张伸展,印支期挤压收缩等多期次,多阶段构造演化与变形、变质。
形成北界以银杏坝—吕河滑脱逆冲推覆构造(R1F1),南界以石泉—大河滑脱逆冲推覆构造(R1F2)为界的石泉—神河滑脱逆冲推覆带。
区内发育多条韧性剪切带,在其旁侧发育次级脆韧性断裂控制着众多金矿床(点)的分布。
带内岩浆活动较弱地层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作用,褶皱强烈,片理发育。
2、矿床地质特征2.1、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为一套以泥质碎屑岩为主的中、浅变质岩系,总体表现为浅变质强变形的岩石系列,片理化、劈理化强烈,揉皱(局部褶皱)发育。
依据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经与区域地层进行对比,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中上部,划分的三个岩性段分别为第四岩性段(S1-2m4)、第三岩性段(S1-2m3)、第二岩性段(S1-2m2),其中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为区内重要的含金层位。
主要赋矿岩性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碳绢云石英片岩夹变砂岩。
结合实例分析金矿成矿模式引言该金矿长1.4km, 宽1km, 面积1.4km2, 北西- 南东向面状展布。
地矿局物探队1990年开展1: 20万幅区域化探测量时发现。
之后, 我们数次开展地质勘查, 先后找到两个金矿床, 显示了该区较好的找矿远景。
1矿床地质特征1.1矿体该金矿床由V1、V2 两个矿体组成, 均属残坡积土型金矿。
V1 矿体位于地表及浅部, V2 矿体位于深部, 为隐伏矿体(图1)。
(1) V1 金矿体图1金矿50勘探线剖面图矿体产于泥黄色、灰色含砾粘土中, 南北薄、中间厚, 似层状产出, 产状随地形起伏变化, 总体向南西倾伏, 倾角10°~15°矿体中有工业矿和低品位矿, 低品位矿包围工业矿。
厚度变化系数53%, 属厚度稳定型; 品位变化系数90% , 组分较均匀。
(2) V2 金矿体V2 矿体位于V1 之下, 为近地表隐伏矿体, 形态与V1 矿体类似。
工业矿分布在北边和南边, 中间出现低品位矿。
厚度变化系数55%, 厚度属稳定; 品位变化系数93% , 组分较均匀。
1.2矿石(1) 矿物组份矿石矿物为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少量) 及微粒自然金; 脉石矿物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绢云母。
(2) 化学成分对矿石作多元素分析表明, 有益元素除Au 外, 尚伴生Ag2.56×10-6, Pb 0.13% , Zn 0.21ω%,Sb 0.35ω% , 有害元素A s 0.23ω%。
可看出: 矿石伴生有益元素含量低微, 目前尚无综合利用价值。
(3) 金赋存状态电子探针测定, 自然金圆粒状或不规则状, 粒径1μm~ 10μm左右, 以单矿物形态存在, 赋存状态有两种:①包裹状: 自然金被褐铁矿、石英包裹, 应早于或同时与褐铁矿和石英形成。
②裂隙状: 自然金沿石英微细裂隙产出, 该类金的形成应晚于石英。
石英和褐铁矿为金的载体矿物。
其中, 褐铁矿为原生黄铁矿氧化而成, 部分保留有黄铁矿立方体假象, 他形细粒状褐铁矿载金含量相对较高, 而粗粒、具黄铁矿假象的褐铁矿含金较差。
VCR采矿法矿体开拓工程结束后,上、下中段平巷形成。
在上部沿脉平巷中采用潜孔钻向下凿岩,一直凿到下部拉底水平。
下部运输水平的拉底工作完成后,以水平分层的方式分段装药爆破,水平分层高度米,按垂直向上的方向后退回来,直到爆破上部平巷底和采完矿房和矿柱为止,矿石留在采场中,与留矿法类似,可选用漏斗形底部出矿结构,人工电耙出矿。
VCR采矿法的特点如下:1、采切工作量小,生产安全。
在矿体内不必掘进天井和开切割槽。
回采中的整个过程,钻凿只在凿岩巷道进行,凿岩条件好。
钻孔垂直平行排列,装运作业都不进人采场,巷道便于维护。
2、爆破质量好。
由于采用球形药包即装药长度不得超过药包直径的六倍,装药爆破作业简单,作业效率高,出矿容易。
3、稳固采矿场,控制自燃的影响。
崩落矿石能充满采场, 每次出矿为落矿量的40%,一方面支撑了上下盘,对矿柱壁和顶板造成的破坏最小另一方面,能控制硫化矿的自燃,减少采场空气的对流。
避免了矿石自燃的危险及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对井下工人的危害。
4、生产能力高。
一次打眼,分层爆破,工艺简单。
5、采矿成本低,由于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爆破效果好,每吨矿石所摊成本较低。
VCR采矿法存在的缺点: 1)开拓采准费用高; 2)工程控制要求高;3)品位控制灵括性较差; 4)不适用于细脉矿床。
吊罐法:天井吊罐法掘进,在天井掘进中以提升绳悬挂吊罐作为工作台进行作业。
首先应用升降吊罐代替人工搭拆工作台进行天井掘进,从而使掘进工艺简气单,速度快,工效高。
采用吊罐法时,首先在天井断面中央钻凿直径为100一300mm的中心孔,以贯通上下阶段,然后在上阶段安装绞车和钢绳通过中心孔将吊罐提至工作面,在吊罐上进行凿岩、装药、联线作业。
爆破前将吊罐下放到下阶段平巷避炮,并把钢绳收回上阶段后进行爆破。
通风后,再下放钢绳将吊罐上提至工作面进行下一循环作业。
与凿岩同时在下部平巷用铲斗式装岩机出碴。
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开凿上下酮室、钻凿中心孔,安装深孔钻机和提升绞车。
V8#脉成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摘要:本次研究小秦岭金矿带南部枪马金矿区的V8#脉深部对其远景和富集特点做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枪马出露的V8#脉的矿脉特征、倾向侧伏变化以及矿物元素富集规律综合研究,总结出该脉具有从浅部至深部由陡变缓、由缓变陡的特征。
在1300m标高以下至900m 或者更低标高属于构造缓倾区,属于小秦岭第二矿化富集带,为进一步小秦岭枪马矿区开展深部探矿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秦岭V8#脉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枪马金矿区位于豫、陕交界灵宝-潼关一带的河南灵宝市境内,区域位于小秦岭金矿带,地层出露于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系,基底太古界太华群,下亚群为斜长角闪岩和石英长石片麻岩,上亚群为石英岩、大理岩、含石墨变粒岩和磁铁石英岩等岩石组成,原岩为基性拉斑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杂岩以及各类沉积岩和部分火山碎屑岩。
本区岩浆活动强烈,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以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东西分布的华山、文峪、娘娘山等花岗岩岩体,以及不同时代的伟晶岩和相当于燕山早期的基性岩脉等。
基性岩脉主要为辉绿玢岩脉、辉绿岩脉和黑云煌斑岩。
构造形成近东西-北西西向同斜倒转—平卧褶皱和轴向近南北的开阔倾伏背、向斜,与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韧脆性剪切带共同控制了区内金矿的空间分布和产出。
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部分为蚀变岩型,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500余条。
主要矿床有东闯、文峪、杨砦峪、东桐峪、大湖、四范沟、金洞岔、老鸦岔和枪马、崟鑫等金矿。
研究区主要位于小秦岭金矿带南部地区枪马金矿区。
本次主要针对V8#脉深部对其远景和富集特点做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枪马出露的V8#脉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总体上该脉具有从浅部至深部由陡变缓、由缓变陡的特征,总体缓倾区大体位于15中段标高至24中段标高之间,大约1280~1000m标高之间;往深部即24中段以下总体比近地表浅部陡倾区产状较缓,在20中段标高以下表现为南东侧伏,往深部一直延伸至28中段没有闭合。
关于倾角在垂向方向变化的特点,对于区内出露的V8#脉其1280m标高之下总体相对上部为缓倾区,因此V8#脉在1300m标高以下至900m或者更低标高属于构造缓倾区,属于小秦岭第二矿化富集带,因此对于区内出露的V8#脉其深部具有更大的找矿空间。
中国钒矿床类型、资源禀赋与开发利用现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二、中国钒矿床类型 (4)1. 岩浆型钒矿床 (5)1.1 脉状岩浆岩型钒矿床 (6)1.2 环状岩浆岩型钒矿床 (7)2. 热液型钒矿床 (8)3. 构造-热液型钒矿床 (10)4. 沉积型钒矿床 (11)5. 风化型钒矿床 (12)三、中国钒矿资源禀赋 (13)1. 资源分布特点 (14)2. 主要矿床分布 (15)3. 资源储量及品位 (16)4. 资源品质及开采条件 (17)四、中国钒矿开发利用现状 (17)1. 开发利用历程 (18)2. 主要开发企业及产能 (20)3. 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21)4. 环保与安全状况 (22)5. 存在问题及挑战 (23)五、结论与展望 (23)1. 结论总结 (24)2. 发展建议 (25)3. 研究展望 (26)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介绍了中国钒矿床的类型、资源禀赋以及当前的开发利用现状。
钒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且具有多种重要应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概要首先概述了中国钒矿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详细阐述了不同钒矿床类型的特征和分布,分析了资源禀赋的特点,最后评估了当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文中包含数据分析和行业实践案例,旨在呈现中国钒矿资源的全面面貌和未来发展潜力。
1. 研究意义中国钒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其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战略资源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钒矿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许多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原料。
深入研究钒矿床的类型、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我国钒矿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且开采利用水平参差不齐。
小秦岭金渠金矿区域成矿模式探讨摘要:对金渠金矿区域地层与构造,成因成矿机理分析了为例,探讨小秦岭成矿模式。
关键词:金渠金矿区构造特征成因与控矿探讨小秦岭成矿模式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东西向构造体系中,是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
带内地层主要为太华群,变质年龄在2200-2940Ma(U—Pb法),属中朝准地台周边太古宙地体第三旋回(2700-2500Ma)的产物。
金渠金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
矿区内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1 地层与构造区内地层以太古宇为主,沟谷中有零星的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层。
自下而上为焕池峪组: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
闾家峪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观音堂组:长石石英岩(硅英岩)与斜长角闪片麻岩互层;枪马峪组: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互层组成。
老鸦岔复背斜核部位于小秦岭分水岭附近,复背斜南翼有枪马峪背斜,北翼依次有西阴—雷家坡向斜和五里村背斜。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受到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使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控矿断裂构造多具韧性剪切带的特征,首先以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为主;其次呈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
韧性剪切带内有糜棱岩、千糜岩等构造岩。
晚期沿韧性剪切带活动的压扭性断裂内,有含金石英脉充填,并有热液交代构造岩或围岩成蚀变岩型金矿石。
其矿区位置主要位于老鸦岔的复背斜轴北侧,并且延伸至西阴—雷家坡向着斜轴的北侧,同时矿区跨越了向斜轴部,矿区地层为闾家峪组、观音堂组。
在矿区内部出露的底层主要为古宇太华群,其中在矿区内的混合岩化作用与区域变质都很强烈,同时岩浆活动呈现的比较频繁,在不同深度中的韧性与脆性层次所形成的断裂构造发育,金矿脉在区域内分布的很普遍,这就促使我们找矿的前景非常良好。
位于西阴—雷家坡向斜东段南翼以及核部的矿区内,其中西阴—雷家坡向斜呈现近东西向的展布开来,东起西庭,向西经雷家坡、西阴,至西部被文峪花岗岩体吞蚀,东西延伸约30 km长,南北约2~4 km宽,韧性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