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21
项目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效果探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相应的影响着初中教育,家长逐渐开始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现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逐步推进项目学习模式。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引言:随着家长、社会逐渐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学校课堂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随即有很多家长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校外培训机构,python、scratch、机器人编程等成为了校外培训机构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主体。
近几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流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看似很完美,但是在一个学期学习下来,学生有时只会一些零散的基本操作,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完成一个完整作品时却不知道如何操作,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
由此,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基于项目的学习,从项目接收到项目移交,经历了项目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与工作进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最终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概况项目化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了一种全新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把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中。
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系的问题。
即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
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时,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项目情景,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适时为学生讲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最后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完成项目,并对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验收。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项目的教学模
式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定
位为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也是非常成功的。
例如,
在一些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项目,比如网站开发、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展开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背景信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讨论了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涵,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效果评价。
在探讨了项目式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重点。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践与研究、案例分析、效果评价、促进作用、未来研究、总结、信息技术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通过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希望通过对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和实施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1.2 研究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时期。
探究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培养公民适应信息社会的信息技术日益迫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是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新课标要求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着教育观念等变化,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内容作出相应调整,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项目式教学与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符合新课改理念,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式教学概述1.项目教学模式简介。
项目教学是以岗位工作流程为线索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解为具体工程。
涵盖进行项目动作、社会能力等方面。
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传授经验为中心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应注意转变师生在项目中的角色,教师应注意学习资源的创设。
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结构完成项目。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改变课堂气氛沉闷需要教师维护课堂纪律的现象。
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反馈,项目准备实施阶段对学生及时评价反馈,使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
2.高中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单纯技术训练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将自主探究教学方式运用于教学中,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驱动,项目学习中锻炼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中学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美丽的家乡——开封”网站设计教学案例为例发布时间:2022-05-05T09:19:14.98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2期作者:王培育[导读] 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完成“美丽的家乡——开封”网站设计,探究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落实,为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探索、改进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王培育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河南开封 475000作者信息:王培育,(1982.12-),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初步研究》(课题编号:JCJYC212002037)研究成果摘要: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完成“美丽的家乡——开封”网站设计,探究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落实,为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探索、改进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字:中学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设计核心素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主,通过利用“半成品加工”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操作技巧的掌握,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纳,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统筹规划能力明显欠缺,所以我们有必要设计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届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全国获奖情况等级奖获奖名单省份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论文标题等级北京王娟大兴区第六中学让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之中一等奖天津谷婷天津市复兴中学PBL教学法在高中数学图形计算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一等奖天津李维钧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构建和平区教育教学云服务平台的思考与实践一等奖天津刘金;崔慧梅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浙江路小学校际网络同步教学实践的启示一等奖天津杨晓波天津市瑞景中学在教育博客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一等奖河北刘玉升黄骅市教育局电教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以黄骅市中小学教师为例一等奖河北亓宏宇承德市教育局承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构想一等奖河北钱广涵;李建华河北省内丘县教育局依托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研一等奖河北孙国永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韩城中心小学网络为校本教研开辟了新天地——韩城小学校本教研之路一等奖河北王庆森河北省吴桥县吴桥中学基于移动教学资源的远程教育策略-----手机在农村假期学习中的应用一等奖河北王少卿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生物教研组浅谈高中生物不同课型的媒体优化一等奖河北王玉芹河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之路一等奖河北甄建霞三河市第九中学书山有路师引径,助生网海自驾游——小议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领一等奖山西樊进红太原市迎泽区并东小学浅谈博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等奖山西髙鹏鸿;张素云太原19中学校以GoldWave软件加工声音文件为例浅谈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一等奖山西郭劭扬阳城县芹池中学“博客”让我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客”一等奖山西亢建波;张海英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凸显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特色班级博客一等奖山西许国华绛县横水镇初中网络环境下“组组通”教与学新模式初探一等奖内蒙古安醒珠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十五中学初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对策浅析一等奖内蒙古陈霞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一等奖内蒙古郝红星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等奖内蒙古菅秀兰土右旗明华实验小学浅析“校讯通”与家校互动的关系一等奖内蒙古庞建平兴和三中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等奖内蒙古王海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度使用多媒体一等奖内蒙古邬东达拉特旗第一中学电教中心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电子白板的案例研究一等奖辽宁罗颖阜新市电化教育馆贫困地区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践探索一等奖吉林崔艳伏吉林市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林海》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法一等奖吉林佟钰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小城中心小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程总目标一等奖吉林于伟丽吉林省柳河县凉水中心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整合研究一等奖黑龙江常冬;李尚初;杨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通过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一等奖江苏侯建成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研修与专业发展个案研究——以江苏镇江D市某四星级高中地理教研组教师教学专业化研修为例一等奖江苏蒋丽清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一等奖江苏唐德海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江苏、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之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研究一等奖江苏张锦洪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短信的情意教育的延伸一等奖江苏张治滨海县八滩中学史海无涯“图”作舟-----浅谈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等奖江苏朱峰南京市聋人学校基于电子白板技术上的聋生空间定向思维的培养一等奖浙江翁科波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严肃游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设计与研究一等奖安徽柴平平铜陵市第四中学初中信息技术之学生应用思维的培养一等奖安徽牛建平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第十二小学略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研究的新思考一等奖安徽吴恒仁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一等奖福建陈凤燕福建省电教馆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一等奖福建冯薇福州延安中学混合学习在技术类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一等奖福建林杨福州第四中学利用Email作为高中英语过程性写作途径的实证研究一等奖江西刘荣锋江西省会昌中学基于软件平台高中数学实验设计一等奖山东袁涛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中心小学借“班级博客”东风,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以滨海中心小学为例一等奖山东周庆友;李玉环邹城市香城镇桃园中学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中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一等奖河南陈铁成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网络资源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与探讨一等奖河南丁银涛南阳市一中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一等奖河南马立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一等奖河南孙少辉洛阳市第四十九中学妙用WPS演示提升课件品位一等奖河南徐静斌鹤壁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鹤壁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调研报告一等奖河南杨丰烈河南省灵宝市电化教育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视频作文探索一等奖河南张英超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初级中学中学语文阅读网络化三维教学模式尝试性探究一等奖湖北戴喜庆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四中学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的创新整合探索一等奖湖北李启军巴东县沿渡河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问题及策略一等奖湖北李文华武汉市教科院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在线交流的方法与管理一等奖湖北王军;张苏玉襄阳四中中小学自动录播系统建设及应用刍议一等奖湖北周相凯恩施市白杨坪初中整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建物理高效课堂浅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等奖湖南黄前进凤凰一中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一等奖湖南李双湘乡市东方红小学电化教学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一等奖湖南刘奔衡阳市常宁二中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一等奖湖南龙琴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团结镇初级中学多媒体在农村英语课堂改革中的运用一等奖湖南汤建湘西雅思实验学校借信息网络之翼助写作教学高飞——信息网络技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等奖湖南伍金枝衡南县明德小学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多媒体运用一等奖湖南杨清国湖南吉首市湘西州民族中学信息技术对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一等奖广东陈淑慧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由英国ICT教育带来的灵感与启迪一等奖广东陈玉姬佛山市华英学校例谈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究型教学模式一等奖广东梁佩仪南海区大沥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一等奖广东林沛汕头市教育学会汕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一等奖广东龙丽嫦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之教师信息化应用评价——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例一等奖广东任毅顺德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广东省义务教育教师学历与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为例一等奖广东吴献茂名市第十三中学基于网络学习社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探究与思考一等奖广东赵维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基于网络教研的高中信息技术实践课互动性研究一等奖广西陆艳芳化峒中学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一等奖重庆王小林重庆市万州区鸡公岭小学咦!秒针转一圈怎么成了几分钟?——记“时分秒”一课多媒体教学的磨合过程一等奖四川陈龙泉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学生情况调研报告一等奖四川邓川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韩滩慈济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学形象化”实践探究一等奖四川李世涛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观课议课中的应用研究一等奖四川李勇;袁小鸣四川省达县马家乡中心小学基于主题资源库下作文评价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等奖四川刘松梅四川省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虚拟学习社区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与案例应用一等奖四川陆康林四川省蓬溪县城南初级中学校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一等奖四川邢永红四川绵阳科学城一小网络环境下小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一等奖天津银春杨柳青第一中学巧用网络平台,开辟选修教学新天地——语文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新尝试一等奖四川袁成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教育博客造就新时代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有效性研究一等奖贵州吴晓英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省凯里市正钰中学信息技术对知识迁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研究一等奖云南刀向阳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栋中心小学走,网络教研去一等奖云南邓小锋昆明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从信息的获取走向信息的转化一等奖云南何容昭通市水富县水富一中试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一等奖云南李梦下关九小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一等奖云南沈洪付玉溪市江川县第一中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地方生物课程资源一等奖甘肃何愉快;李维卫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信息技术下如何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与学一等奖甘肃周明甘肃省礼县马河乡九年制学校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网络资源应用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调查及甘肃礼县实地调查现状及分析一等奖宁夏郑宏文;盛会珍永宁县宋澄小学课堂因“你”而精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等奖青海王进萍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中心小学试论校讯通在家校联系中的作用一等奖新疆王新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一等奖新疆兵团李文海农四师72团中学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多媒体课件为例一等奖北京孟智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小学生知识增长点的研究二等奖天津边萌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借力课程整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等奖天津蔡兆宁天津市静海县沿庄镇沿庄小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二等奖天津霍元媛天津市河北区兴华小学在新课程引领下,与校本课程同行二等奖天津李春燕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师进修学校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之我见二等奖天津陶勇天津市耀华中学中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共享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二等奖天津王冠男天津市实验中学开发视像资源搭建语文信息化教学平台二等奖天津王静天津市实验中学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天津魏红岩大港油田第二中学再谈几何画板对初中教学的作应用二等奖天津吴敬天津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学科高效生态学习二等奖天津张咏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当教育邂逅微博——浅谈课堂教学中微博的有效应用二等奖河北艾军华石油分局华北油田水电学校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二等奖河北包宏升霸州市第四中学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单元分类教学目标的整合设计及反思——以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二等奖河北陈万义;徐长伟;夏立强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数字教育资源承载教师专业成长二等奖河北冯彩格;陈二勇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二等奖河北郭真衡水市第二中学网络环境下自主开放协作探究式教学二等奖河北来燕燕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逸夫实验小学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整合二等奖河北李先饶阳县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究二等奖河北李玉华孟村县第二回民中学随“风”潜入课润文细无声——浅谈多媒体在课堂作文中的有效应用二等奖河北刘文宇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台头山乡台头山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添翼”二等奖河北孟志凌;王炳芬沧州市第二中学网络构建模式下大集体备课碰撞出智慧火花-----沧州市高中化学大集体备课实践与研究二等奖河北彭连芳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第二中学借用多媒体,弹好语文课的“终曲”二等奖河北秦福君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促进贫困山区教师专业成长二等奖河北时红军;杜丽华迁安市大崔庄镇上金山院完小“校讯通”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之我见二等奖河北王振春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网络信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策略二等奖河北宣丽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三中学网络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二等奖河北尹振刚华北油田采一中学浅谈“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二等奖河北张艳丽肃宁县第三中学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二等奖河北赵宏图;邹红娟迁安市第二实验小学创设“真”情境确保“有”收获——浅析多元信息技术下教学情境的创设二等奖山西段燕青;柴玲霞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多媒体课件应用常见问题分析二等奖山西郭铁萍祁县实验小学“校讯通”应用利弊初探二等奖山西贾天祥晋城市电化教育馆远程网络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二等奖山西靳海霞山西省陵川县附城中学校“校讯通”对协同“中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以改善乡镇及农村现有的教育现状为视角二等奖山西林金梅红岭湾小学校浅谈校园博客圈对教师的作用二等奖山西蔺金林;杨郁珍孝义市第五中学紧随时代步伐正确看待“校讯通”二等奖山西刘杰;赵云云灵丘县落水河中心校乐陶山小学论信息化教师成长六阶段二等奖山西马丽霞;陈建营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校浅谈多媒体教学课堂中的错位问题二等奖山西牛燕斌太原市成成中学教师在教育技术整合与开发中的双重作用二等奖山西苏纪伟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城镇六小“校讯通”我的隐形大课堂——献给默默奉献的“校讯通”网络平台二等奖山西孙玉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宝井联区宝井小学“校讯通”在“家—校教育”合作模式中的应用研究——以山西农村为例二等奖山西谢伟南街小学让博客走进我们的班级管理二等奖山西张维山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效培训几何画板技术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记灵石县中小学数学教师暑假几何画板培训二等奖山西张艳艳山西运城中学高中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二等奖山西朱进军山西省晋城市电教馆浅谈数字手持多媒体设备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二等奖内蒙古梁开玉宁城县八里罕高级中学生物教学与多媒体的应用二等奖内蒙古刘桂枝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明华实验小学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二等奖内蒙古马超包头市青山区二0二中学浅析基于多媒体技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二等奖内蒙古潘勇丁香路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内蒙古孙翔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电子白板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二等奖内蒙古万长平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校讯通”班主任的管理好帮手二等奖内蒙古王建霞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二小学教育的好平台——“校讯通”二等奖内蒙古王丽娟;陈浩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职业教育中心边远地区职业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二等奖内蒙古许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网络教学对现行教育模式的贡献分析二等奖内蒙古闫锁达拉特旗第七小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二等奖内蒙古张永珍赤峰市宁城蒙古族中学“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二等奖辽宁梁红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实验小学应用数字化技术,我的地盘我做主——以本班数字化建设与共享为例二等奖辽宁王萌杨家德深中心小学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二等奖吉林程娜吉林省双辽市第五小学浅谈信息技术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二等奖吉林侯方旭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信息技术让教学充满活力二等奖吉林贾红梅公主岭市十屋中心校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二等奖吉林姜万林吉林省通化市第五中学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二等奖吉林李妍西新区第一中学浅谈如何在网络中实现地理分层教学二等奖吉林李毅长春市农业学校多媒体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作用二等奖吉林林丽明长春高新兴华学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二等奖吉林席丽华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利用课件再现活动情境,指导学生说话写话二等奖吉林徐淑香吉林经济贸易学校Powerpoint与《弟子规》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二等奖吉林张艳红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中学浅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二等奖黑龙江朴华顺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一中学校网络——为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二等奖黑龙江孙洪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实验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二等奖上海陈维昭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小学机器人普及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实践与思考二等奖上海黄娟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与反思二等奖江苏蒋莉珍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注重细节,做好沟通——校信通信息细节例谈二等奖江苏刘益民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中学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诉求二等奖江苏马志香江苏省贾汪中学试论电子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选择与应用二等奖江苏沈利妹吴江市高级中学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中的“三个三”二等奖江苏王怀磊赣榆县外国语北校区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启示二等奖江苏吴霄锋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巧用多媒体,实现课堂增值二等奖江苏夏宇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基于游戏元素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二等奖江苏熊晓颖南京市中山小学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天性数学课堂”的研究报告二等奖江苏徐玥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妙用“白板”,激活课堂——交互白板与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二等奖江苏张正英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视界对接,信息技术让数学生动飞翔二等奖江苏朱宇江苏省高邮市天山镇中心小学细数交互式电子白板七宗“最”————以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二等奖浙江范青红;谢芝兰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网络环境下,我校电子商务“七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二等奖安徽陈栋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如何让班级博客在班级管理中高效运转二等奖安徽陈杨师范附小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等奖安徽董雪梅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魅力心理课堂是这样打造的——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二等奖安徽马敏淮师附小普及和提优理念下的小学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二等奖安徽许玉枚安徽全椒县职业教育中心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二等奖安徽杨传武安徽省阜南县中岗中学探究农村学校“班班通”工程的教师培训策略二等奖安徽翟好林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优化多媒体技术运用有效性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新视角二等奖安徽张海涛蚌埠慕远学校预设与生成,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更精彩二等奖安徽郑心合;杜金春;纪莉安徽省亳州市第七中学从“好奇”到“理性”-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思考二等奖安徽周宗翠安徽省合肥市潜山路学校我的博客我的课二等奖福建蔡赐福晋江市养正中学微博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二等奖福建陈金秀厦门市金尚中学运用电子邮件激发初中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实验报告二等奖福建陈莹福建省霞浦县第一中学WebQuest环境下初中英语文化专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二等奖福建江茂珍福州华侨中学基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例研究二等奖福建李霞厦门市湖滨中学例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二等奖福建于本根;林仁品福建省尤溪县第一中学我的视频我做主——视频素材量体裁衣优化高中英语课件二等奖福建郑陈曦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移动学习应用开发初探——Android篇二等奖福建钟秋倩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浅谈小学数字化德育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途径的探索二等奖江西李清泰江西省赣州市黄金中学基于校园网络BBS论坛教学模式的研究二等奖江西上官锦华江西省临川二中基于3G手机的移动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等奖山东李华山东临沂蒙阴第二实验小学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二等奖河南陈锋鄢陵县柏梁镇一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刍议二等奖河南崔娟温县一中信息化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二等奖河南董新飞济源市电化教育馆应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法优化中小学生阅读的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济水街道办事处东园学校实验课题研究为例二等奖河南井红娟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古宋堤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课程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促使教学模式的转变。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课程设计是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现和推广的基础,本文将围绕课程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简介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将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强调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项目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仿真实现的场景,可以涉及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
二、课程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现1. 选题和构思在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该课程的学科领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类型等,确定项目的选题和构思。
选题应当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科领域,涉及到学术前沿、热门话题、实际生活问题、社会需求等。
在确定选题时应当考虑到项目难易度、可行性、实用性,确保项目完成的可行性和意义。
构思是指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
针对选题,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研,完善项目的各项细节和方案,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构思的结果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设计,形成项目结构和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目标。
2. 进行项目实践在完成选题和构思之后,学生开始进行项目实践。
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着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实践需要确定项目的具体分工,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效果。
在实践中,对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计划、组织、调度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实践中还需要注重认真记录过程和结果,形成项目的报告或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和评价者的交流和评价。
3. 评价和总结在项目实践结束后,需要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评价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项目设计、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公民的信息素养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培养、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但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兴趣并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并不能达到社会对初中阶段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需要。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实践操作的有效方式。
因此,笔者以“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价值信息技术是集课堂教学和学生综合实践为一体的一门创造性学科。
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做中学、玩中学,营造活跃高效的课堂,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及内容本课题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并希望通过实践后能发现该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并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本课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研究。
笔者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对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和评价量表设计;之后对典型的项目案例进行介绍、分析,最后总结实践研究的成效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即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本课题研究在采用行动研究的特点是:(1)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应用:本课题的应用研究围绕着解决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索该学习模式的学习设计、活动探究、学习评价和教学策略。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作者:陈淑彦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对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发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教学价值,促进高中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49-0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然而,笔者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发现,高中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时也很积极,但是一旦遇到动手探究活动就变得畏手畏脚[1]。
基于此,项目式学习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围绕一个项目深入地探究,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资源,还可以此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 项目式学习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1 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2]。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成为高中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3]。
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设置校本课程,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的发挥。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围绕着某一个真实的项目为学习任务,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性与适应性,满足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4]。
1.2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项目式学习的宏观目标下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资源时,教师需要注重项目内容设置的真实性,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造热情。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
2. 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①自主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合作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③开放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
④个性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2)问题①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
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对所在学校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探究能力的调查分析后,以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为理论指导,在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对目前一线教师需求较大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模型以及学生成果交流模型做了认真分析与设计。
通过学生利用此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平台的突出之处在于,完善了教师电子备课功能,促进了教师之间教案的交流学习;完善了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促进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完善了作品交流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
该平台最终实现了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价一、研究背景(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发生着变革。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顾眼前,而要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社会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着力养成教育,强化人格塑造,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过创设项目情景、教学辅助、多方会话、多元评价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核心思想是以解决一个与学生生活、能力相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过程中开展探究、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向前发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结构、延伸课堂时空界限、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和课堂活动作品交流评价机制,我的研究方向定为开发一个适合于项目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从教学细节入手,充分利用 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使信息技术学科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在此教学平台上真正得以实现。
(二)信息技术课程现状1.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老师难于控制课堂等等。
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2]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的开设,实现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2)实践性: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升信息素养。
(3)创新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创造,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4)应用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从长远看,它更是信息社会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5)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除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包括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技术,它不仅要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6)层次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质存在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其优势智能领域带动其全面发展。
不用的学生应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提升自我的发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1)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重复、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2)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创作作品、信息交流。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信息技术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理论基础(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对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构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
[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杨开城教授提出了教学最重要的是任务设计,他把学习看成是系列的活动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解决某种教学问题而进行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教学方案的评价和修改的一系列综合,而这些操作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于增加教学的理性,减少教学中的不确定性。
[6]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先生,提出了“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主张。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
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8]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
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
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其中开发活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学习活动的状态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水平高低,如表2.1所示:表2.1 学习活动效能比对表该分析图表说明了不管老师和书本传播的知识多么清晰,学生都得靠自己的体会、自主的参与去理解和记忆知识,即把新的信息和概念与已有信息结合起来。
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对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观念。
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建立新旧概念之间多重联系、有时甚至是彻底地重建思维方式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将新概念不断地放到各种特定环境中去并鼓励学生操作实践,使其掌握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合作交流等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应重点强调如下几个问题的突出:(1)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给时间让他做,给空间让他想象;(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3)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4)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5)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6)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7)布置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8)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与反馈。
(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