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着名麻醉学家吴珏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 格式:pdf
- 大小:93.02 KB
- 文档页数:1
麻醉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探访和心理疏导的探讨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术前,通过探访将对患者的病理状况及生理机能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这不仅有利于麻醉方案的确定,也对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便于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
通过对患者进行的心理疏导,消除了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使得患者能积极配合,从而大大有利于麻醉术的顺利进行。
而通过手术后的随访,能及时解除患者的疑虑,并能了解实施的镇痛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麻醉医师;心理疏导我国麻醉界的元老,中国麻醉的奠基者——吴珏教授,就麻醉医师在手术中的作用曾用一句话做了高度概括:手术中,动刀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师是保命的。
在任何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监控着患者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及内环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指征。
这一切如果出现异常,麻醉医师就要及时诊断和做出正确的处理,否则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麻醉医师是患者生命支持的直接寄托者,从患者进入手术室起,麻醉医师就担负起保证其生命安全的责任。
因此,为了减轻患者机体生理潜能所承受的负担,提高麻醉术的安全性,麻醉医师应在实施麻醉术前对患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访,由此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做出充分的估计;并在探访的过程中,通过耐心入微的心理疏导,大大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证麻醉术的顺利进行。
1术前术后探访及心理干预的意义1.1麻醉医师术前探访的重要作用麻醉医师术前对于各个患者的情况应有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关于所选用的麻醉药和麻醉术,应深知其优劣得失[1]。
为保证“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和“深知其优劣得失”,麻醉医师首先必须做好对患者的术前探访并据情确定适宜的麻醉方案;也正因为“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和“深知其优劣得失”,麻醉医师就成了手术中患者生命事实上的保护神。
不难理解,一台成功的手术实际上是由麻醉医师在保驾护航。
因为麻醉术的实施对象是一个正处于病理演变中的机体,这个机体不但有需要手术切除的病变,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病理现象,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麻醉科基地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是1952年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著名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吴珏教授创建的临床二级学科,为中国最早成立的麻醉科之一,现任科主任为薛张纲教授。
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我们拥有38间手术室,手术涉及普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各个科室,配备许多先进的麻醉和监护设备,如神经刺激器、BIS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和电子镜、自体血回收仪、ACT监测仪、连续心排量监测仪、经外周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彩超等,目前每年完成各类手术的麻醉2.5万余例。
迄今为止,我们在国际、国内权威性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在研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复旦校级及院级课题。
中山医院麻醉科对住院医师严格要求的传统由来已久。
在吴珏教授担任主任期间,他就强调把每次麻醉都看作一次临床实践,从现象上升到理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如今,作为第一批卫生部及上海市卫生局审批批准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我们参照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设立了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方案,人称“魔鬼式训练”。
每位参加培养的住院医师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指导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正是有了这样的“魔鬼式训练”,中山医院麻醉科培养出来的住院医师有着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受到到各大医院麻醉科的欢迎。
自存高远、厚积薄发,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今天的脚步走向未来!
自信如您,优秀如您,有了您的加入,中山医院麻醉科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100730㊀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黄宇光,Email:garybeijing@163.com㊃述评㊃把握新机遇㊀开创新局面黄宇光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同样,人民群众对麻醉学科的刚性需求和麻醉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促进麻醉学科发展的最大动力㊂从2017年至今,麻醉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㊂国家卫健委等多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7 1191号)㊁‘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 2018 21号)㊁‘关于印发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县级医院骨干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培训大纲的通知“(国卫继教继发 2018 44号)㊁‘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8 1009号)㊁‘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9 884号)等五项文件,为中国麻醉学科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均质化发展指明了方向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对这些文件进行了持续深入地解读和宣贯,分级分层多渠道地推进文件的开展和落实,出台了学会文件解读的专家共识促进文件精神在学科与科室建设中开花结果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麻醉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舒适化医疗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㊂从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麻醉人才培养的 3+2 模式,即麻醉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和5个专培基地,涵盖了儿科麻醉㊁产科麻醉㊁成人胸心麻醉㊁疼痛医学和麻醉重症㊂业务范围已经覆盖日间手术㊁无痛诊疗㊁分娩镇痛㊁急慢性疼痛诊疗㊁重症医学㊁体外循环等亚专业领域㊂2020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着手成立睡眠医学学组,进一步将麻醉向治疗学领域延伸㊂麻醉学科队伍的扩增以及内涵的拓展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㊂麻醉学科二级诊疗目录的申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和深入推进实施健康扶贫的工程精神,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制定了一系列医学精准扶贫的战略项目:(1)开展了 精准扶贫-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项目 ㊂截至2019年12月,共纳入指导医院256家,基层医院867家,总计医联体牵手医院1123家,达到了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千家医院牵手的目标,实现了对基层医院麻醉学科的精准帮扶㊂(2)913家分娩镇痛基地取得明显成效㊂学会通过 精准扶贫-麻醉走基层 等活动对新疆㊁西藏㊁云南㊁广西㊁陕西等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基层贫困医院进行深入的专项帮扶㊂(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基层医院麻醉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培训, 精准帮扶-麻醉专科医联体远程教育学院 ㊂全国有43家医院的麻醉科成为国家级麻醉重点住培基地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开展各类教学㊁培训㊁病例讨论活动就达数千场,受培训的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师人数达到数十万人次㊂这种低成本㊁高效率的授课培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帮扶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更好地开拓基层麻醉科医师的眼界,提高基层麻醉科医师的服务能力,努力实现麻醉优质资源的均质化和全覆盖,提高麻醉学科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实现 健康中国 的战略目标做出麻醉专业的贡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努力践行 凝心聚力,一起强大(Together&Stronger) 的学科发展理念,提出了 安全麻醉㊁学术麻醉㊁品质麻醉㊁人文麻醉 的 四个麻醉 学科发展导向和办会理念,抓住国家政策对麻醉学科支持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㊂麻醉学科的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斩获188项,较2018年增长10%;在PubMed收录的杂志发表论文389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00篇㊂同时在国际㊀㊀DOI:10.12089/jca.2021.02.001交流中,中国麻醉在世界麻醉舞台上也大放异彩,亮点纷呈㊂2020年9月21日,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进行换届选举,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麻醉学会的303位麻醉学专家参加了网上投票选举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黄宇光主任委员成功连任新一届WFSA常务理事㊂米卫东副主任委员㊁方向明常委㊁李师阳常委和陈向东常委成功当选WFSA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㊂WFSA新一届(20202024年)理事会共有14位常务理事,代表着来自全世界各大洲各国麻醉学会的专家,中国麻醉学科专家在WFSA理事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中的任职,表明我们在国际麻醉事务中正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的工作中,中国医护人员义无反顾㊁奔赴一线㊁不畏生死㊁勇于担当,为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㊂麻醉学科第一时间派出近千名医护人员千里逆行㊁驰援武汉㊂麻醉科医护人员凭借娴熟的专业优势㊁不畏生死的奉献精神,冲锋在前㊁救治患者,提高了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彰显了麻醉专业的责任担当㊂抗疫期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先后推出了十余部 规范 ㊁ 建议 和 专家共识 ,在指导全国麻醉医护同道规范防护㊁稳定心态㊁有序复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搭建 答疑平台 和 心理呵护平台 等方式,为全国麻醉同道答疑解惑,为援鄂的一线战友提供心灵呵护㊂麻醉学科的众多专家在临床一线抗疫的同时及时总结临床经验,撰写了多篇感控和治疗方面的高水平文章,发表在国内外麻醉专业顶级杂志如Anesthe⁃siology㊁AnesthesiaandAnalgesia㊁JournalofClinicalAnesthesia以及‘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等,许多文章被国内外学者大量引用和借鉴,为国内外麻醉同道抗击COVID⁃19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起到重要而实际的指导作用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终将打赢这场抗疫之战㊂疫情无情人有情,麻醉学科在此次抗疫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得到了兄弟学科和社会的高度认可㊂在2020年3月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马晓伟主任特别强调了重症医学科㊁感染科㊁呼吸科和麻醉科专业人员在此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麻醉学科作为四个主要学科之一得到了高度赞许㊂步入 后疫情 时代,我们麻醉人定当不辜负党及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职责,继续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㊂每一次重大的社会事件都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㊂而每一次的挑战既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机遇㊂在疫情当下,学会工作和学术交流受到影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提高政治站位,大局为重,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㊂第一时间主动调整今年的学会工作,充分调动常委和30个学组的积极性,各学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学术活动50余场,有效推动了学会工作行稳致远㊂麻醉学会经受住了此次疫情的考验,有力应对挑战,冷静思考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有为才能有位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临床麻醉学杂志“积极应对增加的稿件,改进审稿流程,按时保质出刊,及时刊出了10篇新冠肺炎稿件㊂刊出并及时微信推送风向标的高质量论文,包括专家论坛㊁专家共识和专家指南等,集中讨论临床热点问题,指导麻醉科医师的临床用药㊂为推动麻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增强了期刊的凝聚力㊂两篇临床研究稿入选 2020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 ㊂目前,本刊被国内三大核心数据库收录,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㊂‘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显示,本刊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560,影响因子1 201,在外科学期刊中位居前列,继2014年和2017年后,2020年再次入选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即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项目来源期刊㊂‘临床麻醉学杂志“创刊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仍然较大:期刊的学科影响力,优质稿源的组织,审稿周期的缩短,稿件质量的精准把握,栏目的更加活跃,编辑部综合办刊能力的提高,网络办公系统更加完善等㊂新的一年,‘临床麻醉学杂志“将进一步关注安全,关注学术,关注读者,关注基层,和全国麻醉同道同心协力㊁加倍努力,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努力呈现中国麻醉风采,谱写新时代麻醉强国的新篇章,继续成为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全面推进中国麻醉事业的健康发展㊂(收稿日期:20201218)。
·述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于布为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作者简介:本刊副主编。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
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Analgesia 中文版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Anesthesia 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
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西方麻醉技术传入中国,应起自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各地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多由嬷嬷(修女)和医学实习生施行麻醉,此后逐步转向外科助手轮流实施麻醉。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乙醚麻醉是在1847年,即M o rto n 开创乙醚现代麻醉后的第2年。
20世纪40年代末,尚德延教授在兰州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1个麻醉科。
同时期,李杏芳教授在上海仁济医院从事麻醉工作(195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吴珏教授建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和国内第1个血库,谢荣教授则建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此后,吴珏教授通过带教进修生(其早期学生有史济湘、王景阳、李德馨等,以及南方地区学生),谢荣教授(其学生遍及北方地区)和尚德延教授(其早期学生后来多成为各军区总医院的主任)通过开办学习班,为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之后,谭慧英教授从法国回国,与前述4位教授成为中国麻醉界在“文化大革命”前被评为正教授的5人,加上天津王源旭教授和南京军区总院李德馨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科的早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 i n a Biotechnol o gy ,2008,28(3):123~125专 稿深切怀念我的老师吴瑞教授吴乃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我敬爱的老师,美国康乃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教授吴瑞博士,于2008年2月10日与世长辞。
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会是真的。
然而事实是无情而残酷的。
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我的心情仍旧难以平静。
绵绵的往事,回忆起来宛如一梦。
虽说时光不会倒流,但吴老师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
本文作者和吴瑞教授(1984年摄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吴瑞教授办公室)我于1983年7月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在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吴瑞博士实验室学习分子生物学,并参加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
整整三年,得到了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
刚到康大的时候,我无论是英语水平、实验技能,还是专业基础知识,都是相当差的。
绝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在国内都没有做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其困难程度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引起吴老师的格外关注。
他不仅具体地指导我制订实验策略,分析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而且还亲自带领我熟悉实验室环境和主要仪器设备,数次到现场指导实验操作。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吴老师曾仔细地审阅了我的部分实验记录,并作了批改。
这份实验记录,后来征得吴老师的同意,被带回国以作纪念,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柜里。
吴老师的亲切关怀,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渐渐地适应了环境,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了3个有关水稻光合作用的基因,顺利完成了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化学法测序工作。
此时,吴老师同我作了一次有趣的谈话,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在午餐的时候,他笑着对我说:/你才来实验室的时候不够好,现在有很大的进步,我很满意0。
这分明是吴老师在鼓励我,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水平不是/不够好0,而是相当差,只不过得益于老师的精心指导、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也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一点进步而已。
高山流水终归去,一片青山留后人——记吴珏教授逝世一周年
追思会
陈家华
【期刊名称】《实用疼痛学杂志》
【年(卷),期】2009(005)002
【摘要】为缅怀吴珏教授对我国麻醉学事业所作的不朽贡献,2009年3月6~8日,在其出生地江苏省江阴市,由南京市医学会、南京市卫生局麻醉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和江阴市人民医院联合举办吴珏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出席追思会的代表共186人,有吴珏教授嫡传的三代学生王景阳、李德馨、高玉华、庄心良和杨建平教授,(蒋豪教授因病缺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孙大金、曾因明、陈昆州、张少华教授,还有一大批来自江、浙、沪、
【总页数】1页(P154)
【作者】陈家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生执教终无悔不尽奉献总关情——记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
2.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特征及发展趋势--纪念胡小明教授逝世一周年
3.咬定青山不放松——记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吴志恒教授
4.青山夕照晚霞满天——记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吴调公教授
5.高山流水终归去一片青山留后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0年攀登路,一甲子铸辉煌——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
金医院麻醉科成立60周年
于布为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3(36)2
【摘要】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之前身上海广慈医院,为应对原来从事麻醉工作的法国修女集体回国留下的空缺,遂选派外科主治医师史济湘先生到上海中山医院麻醉科学习麻醉技术,师从中国麻醉鼻祖吴珏教授。
史济湘先生回院后即从医院优秀护士中选调数人成立麻醉组(麻醉科之前身),拉开了瑞金医院麻醉科60年发展之帷幕。
【总页数】2页(P83-84)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麻醉科;医学院;甲子;上海中山医院;麻醉工作;麻醉技术
【作者】于布为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
【相关文献】
1.麻醉领域的“哲学家”——记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麻醉科主任于布为 [J], 周霄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召开第一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J],
3.刘炳亚课题组与陶生策课题组在胃癌标志物领域取得新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炳亚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陶生策课题组发现胃癌血清新标志物 [J],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立“上海瑞金血液病医疗联合体” [J],
5.第二届华夏脑下垂体疾病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垂体瘤诊治中心成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痛悼念著名麻醉学家吴珏教授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卓越的麻醉学家和临床药理学家、我国现代麻醉学及临床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原中山医
院麻醉科主任吴珏教授。
吴珏教授于2008年3月8日20时45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吴珏教授原名吴重辉,1912年2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0年毕业于省立
苏州中学,因成绩冠群,被保送至国立中央大学,1933年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
位。
1933年至1938年就读于国立上海医科大学医本科,1938年至1946年任
国立上海医学院生理学和药理学助教。
1947年在国家公费留学考试中成绩优
秀,被派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师从世界著名麻醉学家Ralp h Waters 教授,专修
临床麻醉。
1949年至1950年任美国犹德大学医学院附属盐湖城县医院麻醉科
负责人。
1950年10月吴珏教授冲破重重阻力,经海道自美回国。
当时,新中国的麻醉事业刚起步,吴老日夜辛劳,不仅任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1952年至1966年间还兼任华东医院、胸科医院、结核病第一防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荣誉主任。
1956年,吴珏教授被卫生部和上海市高教局评聘为我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
同时他还担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和麻醉学教授及临床药理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的职务。
在长达62年的从医、执教生涯中,吴珏教授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
他在临床药理学和麻醉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在临床麻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首先在中国研制开发了第一台国产麻醉机,是他引进连续硬脊膜麻醉技术,是他创导长效和短效局麻药混合应用于硬脊膜阻滞中,是他发现并研究了肌肉松弛药与局麻药的协同作用,也是他从中国国情出发,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和单腔支气管麻醉。
吴珏教授还十分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他甘当人梯,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大量的临床麻醉工作者,桃李遍布全国及海内外。
1993年1月,具有78年历史的中华医学会,正式宣布首批聘任41位在医学上有重大成就、德高望重的内外科专家为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吴珏教授获此殊荣。
吴珏教授治学严谨,强调“严字当头”。
并对实践经验不断加以总结提高,不知疲倦地探求未知领域,留下了大笔珍贵的财富。
从医数十年来,他先后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亲自编写了《临床麻醉学》,组织编写了《实用麻醉学》等专著。
1978年起他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主编长达12年。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积极推动并参与了《中华麻醉学杂志》及《临床麻醉学杂志》的创刊。
曾任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名誉顾问,《临床麻醉学杂志》第一、二、三、四届顾问,以及《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外科学杂志》、《外科基本问题》、《中国新药与临床》等多本杂志的创办人、顾问、副主编及编委等职。
吴珏教授为中国麻醉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被国内外广泛认同,是我国当代卓越的麻醉学家和临床药理学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麻醉学先驱者之一。
吴珏教授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热心助人、磊落做人,他的一生是为医学事业奋斗的一生,开拓创新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吴珏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令我国医学界特别是麻醉学界失去了一位大家,令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
但他崇高的献身医学的精神和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奋好学的高贵品质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672・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3月第24卷第3期 J Clin Anest hesiol ,March 2008,Vol.24,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