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饮食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饮食与中国传统文化宋金华2018.4.29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人人都不能免俗。
饮食中的烟火气,就是生活。
就像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却不只是为了吃饭一样,饮食首先是为了果腹,但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还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只是像空气一样平常,我们没有察觉罢了。
今天我们就漫谈饮食中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无数观众追捧,缘由有多种,除了片中展示的美食色香味诱人至极外,还有制作美食过程中体现出的人们的智慧和匠心,更多的还有美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品格。
就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饮食粗放,南方人饮食精细,相对应的,北方人的体型大多健壮,性格大多豪爽率直,而南方人普遍体型相对瘦小,性格也细密很多,比如马云,对吧。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很容易理解。
不同地区饮食种类和习惯不同,比如武汉湖泊众多,淡水鱼虾产量丰盛,每逢入夏小龙虾就成为宵夜的主角,而沿海地区盛产海产品,各类海鲜,当地人民食之不厌,蒸煮熬汤,认为鲜美无比,可是像我这样吃惯了淡水鱼虾的人尝试海鲜,觉得食之无味,不,有味,尽是佐料味,蒜泥味。
食物吃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还会变成一种特殊的记忆。
就像我每次旅游出行,总怀着一个吃货尝尽天下美食的宏愿,到最后却都是直接坐进了鄂菜馆或者川菜馆里大快朵颐,真是哪里的美食都不如咱家乡菜味美啊。
梁实秋所说天下之口有同嗜,大家都喜欢的味道应该只有家乡味儿吧。
其实哪里是家乡菜味美,只是家乡菜的味道里有我们习惯的人和物而已。
旅居美国的梁实秋因为想念家乡而将北平的各种主食,从早餐豆汁儿,油鬼儿,到零食点心豌豆黄都尽数回忆记录下来,聊以慰藉无处安放的乡愁,古代的张季鹰不也因为想念家乡的鲈鱼脍而辞官回乡吗?家乡菜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回忆,一种情结。
说到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现代商家的营销高招,“外婆菜”,“我家小厨”,打得便是亲情招牌。
外婆喊你回家吃饭,吃的不是菜,是儿时的回忆。
上个世纪火爆的武汉二厂汽水如今能重回市场,靠的也是人们的回忆,人们排队争相购买老汉口小吃,四季美的汤包,顺香居的烧卖等,买的还是回忆。
中国的古代饮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尤为丰富多彩。
中国的古代饮食文化与饮食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演变,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一、古代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古代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采食野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意识到食物的美味和口感,尝试各种烹饪技术。
《易经》中也有“饮食男女”的描述,说明古代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和重视。
东汉文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介绍古代的饮食文化:“大者鱼肉,小者蔬饮,故中国富足而不奢,贫贱而不惭。
”二、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宴会文化在古代,宴席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节目。
宴席上礼仪规矩繁多,有“七十二候之间,参同契以致礼”之说。
在《礼记》中有专门的文字记录宴席中应该如何佩饰、如何用餐、如何向客人敬酒。
在唐朝时期,朝廷举行宴席更是要遵循精细的规矩,每桌人数、菜品数量都要根据地位有所区别。
古代宴席还有特别的礼茶、点心,以及各种文艺表演和游戏活动。
三、古代饮食文化的代表性菜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饮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代表性菜肴。
包括四大名菜——川菜、粤菜、苏菜、鲁菜,以及其他各种地区特色的菜系。
比如北京的烤鸭、山东的孔府狮子头、湖南的剁椒鱼头等。
在唐朝时期,李建成的茶汤鸡就曾经风靡一时,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而在明清时期,老北京小吃也是大受欢迎的美食。
四、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饮料文化中国的饮料文化同样历史悠久。
茶的发明和传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茶在唐代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饮食文化,宋代的茶商甚至有了自己的协会。
至明清时期,茶文化更加盛行,形成了独特的喝茶方式和茶文化。
除了茶,古代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饮料,比如酒、酪等,在宴席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五、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保护和传承古代饮食文化的同时,各地方还加强了对传统菜肴的保护和传承。
北宋的文人宴会与饮食文化北宋(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文人雅士们的盛宴之时。
文人宴会是北宋时期的重要社交活动,不仅是艺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彰显身份地位的重要途径。
而与文人宴会相伴的,则是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北宋时期的文人宴会与饮食文化,以展现这段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
首先,北宋时期的文人宴会注重雅致与品味。
那时的文人雅士追求的是气质、内涵和艺术,因此在宴会上,他们会布置精美的宴席、陈设典雅的餐具,以营造一个艺术的氛围。
比如,他们会选用精美的瓷器作为餐具,摆放各种精巧的花草,在宴会厅堂周围布置盆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同时,文人们对于居宴场所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多以花园、亭台楼阁等环境优美的场所为宴会地点,提供了更好的意境和背景,使宴会更具艺术性。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人宴会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宴会上,文人雅士们可以进行文学、音乐、诗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沉浸于艺术的世界中。
他们会互相切磋文艺修养,吟咏诗词、赋词,或鼓励对方吟咏自己创作的作品。
同时,文人雅士们也会分享各自的文学作品或阅读心得,以此进行艺术的审美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
第三,北宋时期的文人宴会是一个奢华的享受。
在宴会中,文人雅士们对于饮食的要求非常高端,他们倾向于选择精致的菜肴和珍稀的食材。
在北宋时期,宴会菜肴的制作讲究“五合皆有齐备,型状各分明”的原则,即酒、肉、菜、粥、点心五种要素应有齐全,各种食物的味道和烹饪方式都要相互独立。
文人雅士们也会在宴会上尝试新奇独特的食材,从而开拓味觉的边界。
并且,他们还会用一些稀有珍奇的食材,如豹胎、犀肉等来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此外,北宋时期的文人宴会也是一个展现社交能力的场所。
作为文人雅士,参加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交往,更是彰显自身声望和地位的机会。
文人们会用宴请他人来表达自己的友情、敬意和魄力,同时也是为了扩展个人的人脉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满足生理需要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体现。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和协调,追求五味调和的食物搭配。
首先,中国人重视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例如,古代的贵族阶层喜欢食用珍稀的美味食材,如鸟巢、燕窝、龙虾等;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依靠谷物、蔬菜和豆制品等常见食材来满足生活需求。
其次,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时令,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人们普遍认为食物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在选择食材时注重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
夏季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材,如西瓜、黄瓜等;冬季则偏爱具有温暖效果的食物,如姜、蒜等。
二、烹饪技巧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烹调技巧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其中,炒、煮、蒸、炸、炖、烤等烹调方式被广泛应用。
这些烹调方式不仅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时又使得食物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巧还体现在调味品的运用上。
例如,酱油、醋、盐、糖等调味品根据不同菜肴的需要被合理调配。
这种精细的调味处理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三、饮食礼仪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饮食礼仪,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和讲究。
首先,吃饭需要注意座次的安排。
传统的席位分为主位、贵宾位等,座次的安排取决于来宾身份的尊卑。
其次,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用餐时的仪态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食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吵闹和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
另外,人们还需尊重老者、敬爱师长,遵守吃饭前要进行礼节性问候等。
四、饮食与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
饮食文化与诗歌、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古代文人雅士们经常以品饭、饮酒为切入点来寄托情感,表达独特的文化情怀。
此外,饮食文化还承载着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寓意。
比如,农历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古文文学中的美食与饮食文化美食与饮食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古代,古文文学也不例外,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示和描述美食与饮食文化的内涵。
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食与饮食的态度和观念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古文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古代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古代文人墨客们对于美食与饮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关注。
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美食的赞美和对饮食文化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可见作者曹雪芹对于美食的描写十分详细,他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大观园中的各种美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嗅到了美食的香气。
而《东篱乐府》中的风花雪月乐府,更是以美食与美酒作为情景的背景,通过描绘宴席上人们的欢声笑语,以及美食美酒的极致品尝,表达了食物与人情的紧密联系。
在古代文学中,美食与饮食文化往往与人物形象紧密相连。
例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大聚宴”,每当梁山好汉们举行宴会时,作者施耐庵不仅详细地描绘了各种佳肴美馔,还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其品味和个性。
而《红楼梦》中贾府的宴席更是充满了家族的情感和地位的象征,不同人物在宴会上的表现也展示了他们对美食的不同态度和鉴赏能力。
除了对美食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涉及到饮食文化的礼仪和宴会的文化背景。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祭祀和饮食的诗歌,如“有酒孔塾,宴尔新娘。
”诗歌中表达了人们在特定场合下举办宴会和祭祀的文化风俗。
而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宴席的描写,探讨了圣人的境界和人际关系的变幻,进一步凸显了美食与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美食与饮食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文化和情感表达的工具。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与饮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
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古文文学中的美食与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于饮食文化的追求。
饮食与名人冯雅丽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众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
脍不及细”。
由人的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字,这委实是人美文明的一大飞跃。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形成的漫长过程中,无论是在饮食观念的影响还是在饮食创新方面,历代名家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阶层明显,大致分为五层:宫廷层、贵族层、富家层、小康层、果腹层。
然而中国传统文人或致仕以达宫廷或归隐深山,游离与这五大阶层之间,。
既有箕子采薇、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也有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还有有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既有杨玉环的“贵妃鸡”,也有乾隆御赐“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的“叫花鸡”。
苏东坡是出了名的美食家,虽然流传到如今仍然十分火爆的东坡肉、东坡肘、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莱青,都不一定是他先生亲手所创的,有可能是后人为惜其名来招株而妄加的名目,但他所著的《莱羹赋》、<老箕赋>等文都属美食文化中的精品。
曹雪芹自然也算得上是美食家,不然《红楼梦》一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细致入微丰富详实的菜谱。
此外,明代场升底、清朝李伯元等文化名人也都是美食家,都有美食论著流传后世。
国画大师张大千也以善吃著称,尽管他家中有家厨,但厨子也常常要听他的点拨、至今仍流传于蜀中的“大千鱼”,便是他老先生亲手所创的。
他们对于美食的创新和观念不但在当时能够迅速的传播开来,而且往往能流传百代,历久弥新。
苏东坡诗书绘画名扬天下,然而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标新立异独步一时。
他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
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古今文人与美食(三)作者:孔凡真来源:《烹调知识》 2009年第11期明清文人特别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且不论琴棋书画,就连饮食也被他们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袁枚便将他的《随园食单》与自己的诗文等同视之。
2(1世纪60年代,陆文夫进入苏州作家协会工作,他所在的小组有六七个人,组长是颇具明清文人遗风的周瘦鹃。
每个月周瘦鹃都召集两次小组会议,名为开会,实为聚餐,每人出4块钱,到松鹤楼去吃一顿。
饭罢品茗,吟诗唱和,这是苏州文人的生活。
周瘦鹃总要提前三五天去松鹤楼定日子,约厨师,如果指定的厨师不在,就另择吉日。
不懂吃的人吃饭店,懂得吃的人吃厨师,陆文夫学会了美食的第一要领。
真到了吃饭的那一日,他们桌上的菜品也不同于别桌,常常是两三种炒菜拼在一个盘子里就端了上来,每个人对每种莱只吃一两口。
到饭店吃饭不是为了吃饱,而是要品尝味道,要想吃饱面馆里吃碗面就行了,陆文夫从周瘦鹃身上学到了美食的第二个要领。
陆文夫追随周瘦鹃左右,终于悟出美食的真谛在于品味,在于环境、气氛与心境,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美食也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搞起了“运动”,陆文夫被下放劳动,又和几个搞饮食工作的人到了一起,终日高谈阔论搞精神聚餐。
想象中的美食更是让人心驰神往.在最窘困的日子里,陆文夫对美食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结。
下放时的劳动可是货真价实,七八十斤的担子在肩头一压就是一天。
夜里上了床的陆文夫辗转难眠,便偷偷地溜到小镇上敲开店家的门。
管他天王老子,半斤白酒拎在手里,四两兔肉放在袋中,趁着夜色正浓,匆匆忙忙地往回赶。
两里路的行程,陆文夫要把酒喝光,肉吃尽。
四下无人,只有天地为伴。
走到村口小河边,正好酒空肉尽。
将空酒瓶灌满水,沉入河底,不着一丝痕迹。
再回到住处,便是一党睡到天明,梦里不知身是客。
待到“四人帮”粉碎,陆文夫痛饮了一个月,重操旧业,几十年的积累写出了小说《美食家》。
写的虽然是人的故事,可很多人看了《美食家》却馋得流下了口水。
陆文夫名声大噪,一顶美食家的帽子从此也戴在了头上。
刘兵哈尔滨是冬季最美的城市,天气虽寒,但是哈尔滨人的豪爽、热情却能暖人心窝。
来自哈尔滨的刘兵就是这样一位热情满满,同时又能让身边的人满腔热血的西餐厨师。
刘兵现任苏州吴江盛虹万丽酒店西餐行政副总厨,年仅28岁的他已经在三亚金茂丽思凯尔顿酒店、北京兴基铂尔曼酒店、成都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多家五星级酒店担任过Chef,在他心中,烹饪就是他的生活。
对美食不变的热情一直做西餐的刘兵也接触过东南亚菜和中餐,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意大利菜和法国菜。
因为老家是哈尔滨,所以刘兵最早接触的是俄罗斯菜。
刚步入这个行业,刘兵就喜欢上了烹饪,可能很多人认为常年从事一个行业会逐渐失去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兴趣。
但是也有人对某一行业的热爱自始至终不会改变。
刘兵从进入烹饪行业至今,一直钟爱美食,他不再将这份工作视为赚钱的工具,而是当作他的生活,他的兴趣爱好。
这样的生活会让刘兵拥有成就感与自豪感。
管理餐厅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客人对自己的菜品满意就是最大的欣慰。
做个有文化的厨师各行各业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厨房工作更是如此。
刘兵觉得在星级酒店的厨房工作不仅要烹饪技艺高,还要熟悉操作电脑,会说英语,有控制成本、组织管理的能力,不能仅做一个炒菜的厨子。
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做一个有文化的厨师。
热爱烹饪的刘厨对一切与美食相关的事物都充满兴趣,喜欢与朋友畅聊美食、喜欢看美食节目......介绍风土人情的美食类杂志他更加视为珍宝,所以平时有收集美食类杂志的爱好。
他还推荐看一些国外的美食类杂志,学习英文是一方面,美食摄影的艺术感更能让他收获很烹饪就是我的生活文/周敏 摄/陈果慢炖牛脸肉,花菜泥,手指胡萝卜,百里香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且不易长肉。
原料:牛脸肉、洋葱、西芹、胡萝卜、大蒜、红酒、盐、黑胡椒粒、百里香、花椰菜、黄油、手指胡萝卜、百里香制作过程:1、牛肋排切成长段,加入洋葱,西芹,胡萝卜,大蒜,红酒,盐,黑胡椒粒,百里香,牛肉底汤,放入炖锅,慢炖1小时;2、花椰菜洗净,切块,煮熟后放入打碎机,加盐,胡椒,黄油打成花菜泥;3、手指胡萝卜煮熟,清炒调味;4、百里香装饰。
著名作家周作人与美食
周作人写散文喜欢谈吃,他住在古老京城北平“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
《知堂谈吃》一书里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酒、茶、臭豆腐、野菜等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在《喝茶》中,周作人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可见他对待饮食的文化观念、艺术的韵味和人生的超然态度。
对于故乡浙东绍兴美食,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周作人则是念念不忘。
他十分爱吃鲞冻肉,这是浙东过年必备的食品,做法简单,将白鲞切块,与猪肉同煮,重要的是冻了吃不是吃现煮的。
久居京城的他,很为吃不到此物而抱憾。
他在《烤越鸡》里写道:“我所觉得喜欢的还是几样家常菜,腌菜笋干汤、白鲞虾米汤、干菜肉、鲞冻肉,都是好的。
假设天天能够吃饱玉米面和白薯,加上萝卜鲞几片,也已经很可满足。
”这些散发出淡淡乡土清香的谈吃小品,饱含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于文人雅士闲情偶寄中,勾人食欲,让人格外能体会到一种横生的妙趣。
古代文人生活古代文人生活古代文人是指那些有才华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和哲学家等。
他们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
他们不仅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
一、居住环境1. 宅第古代文人通常居住在宽敞豪华的宅第中,这些宅第通常由几个庭院组成,有厢房、花园、假山等景观。
在这些宅第中,有许多书房供他们读书写作,还有许多藏书楼供他们收藏书籍。
2. 山水环境古代文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因此,许多文人选择在山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
他们认为山水可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并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二、饮食习惯1. 茶道茶道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饮食习惯。
他们认为喝茶可以提神醒脑,有助于思考和创作。
因此,许多文人都会在自己的书房中准备一壶好茶,在读书写作的间隙品尝。
2. 素食古代文人通常不吃肉食,而是以素食为主。
他们认为素食可以清心寡欲,有助于修身养性。
在宴席上,他们也会准备一些素菜招待客人。
三、服饰打扮1. 衣着古代文人的衣着非常注重品质和款式。
他们通常穿着华丽的长袍和绸缎衣服,并佩戴精美的玉带和玉佩等装饰品。
2. 发型古代文人通常留有长发,并将其盘成发髻或辫子。
这种发型被视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四、娱乐活动1. 赏花赏景古代文人非常喜欢赏花赏景,认为这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并激发灵感。
因此,许多文人都会在自己的宅第中种植花卉或者在外面的山水中游玩。
2. 诗词歌赋古代文人非常擅长写诗作文,他们通常会在宴席上或者赏景时吟诵自己的作品,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五、学术研究1. 读书写作古代文人非常喜欢读书和写作,他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书房中静心阅读经典著作,并且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学术交流古代文人之间也有很多学术交流活动。
他们通常会在一起讨论经典著作、哲学思想等问题,并互相启发和促进彼此的创造力。
六、结语总之,古代文人是一群才华横溢、富有创造力的人。
文人与美食
【摘要】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人的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享,这委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
说到对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群人,不能不谈到美味佳肴的鉴定者、总结者——古代的文人士大夫。
正是通过他们的记述,厨师的技艺才得以流传,而且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细腻的审美感受,将中国的烹饪技术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文人文化美食
中国人的饮食,从原始的茹毛饮血食生食,到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开始食熟食,再到伏羲创立畜牧业,神农创立农业,黄帝时代发现盐。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食物的来源,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与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文人烹饪,自有文人的理论。
文人制作的美食,自有它独到的魅力。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
从古至今,上得菜单的名人可谓不少,但要说菜单上的第一风流人物,非苏东坡莫属。
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对于美食,苏公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投身其中。
苏东坡出生于北宋的黄金时期——仁宗景佑三年,故乡是历来有丰富物产的美食天堂四川,家里有上得厅堂读《汉书》,下得厨房做佳肴的母亲,这些软件和硬件,奠定了苏东坡热爱美食的基础。
世人皆知“东坡肉”,殊不知这道美食横空出世,全仰赖苏公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境界的升华。
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
宋神宗熙宁十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
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
徐州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
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
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仅两年后,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
此地虽然荒蛮,却也令他自得其乐,因为这里有一个美食元素:猪肉。
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
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
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可见,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没过几年,苏东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
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不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于洪灾,而且西湖上还多了个交通便道——苏堤。
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
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
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没有创新,难成大家。
59岁时贬惠州,苏公迎来了仕途最低潮的时期。
他将精力转移到美食上,很快,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自己耕种了品种繁多的菜园子,有美味堪比莼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厌的荔枝。
而他的大家风范,充分体现在不拘程式,锐意创新。
比如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就发明了盐煽的吃法。
做出来的盐焗鸡皮酥,肉烂,骨香,味浓。
更令他得意的创造则是烤羊蝎子。
惠州商业落后,市集零落,好歹肉铺每天宰一只羊。
苏东坡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
”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
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蝎子火锅热遍全国,其实在一千年前,苏东坡便已凭着他天才的创造力,发掘出羊蝎子这美味。
当时是自愿也罢,无奈也好,把凡物变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区别。
苏公的一生与美食息息相关,无论仕途坎坷,还是性命攸关,都无法阻挡住他追求美食的步伐。
比苏东坡稍后的南宋文人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陆游对饮食很有研究,懂得菜肴不同习性的合理搭配,其诗词中咏诵饮食的就不下一百首。
一次他家来了客人,刚巧他家有一只野鸡,他就亲自下厨,兴致
勃勃地为客人做了一道菜。
将野鸡宰杀后,烫洗干净,剖腹去其内脏,清冼干净后将鸡切成小块,加盐、椒、酱、姜等佐料码味,然后入锅用油炒,入味后放入鲜竹笋、蕨菜,加水烧制而成,吃得客人赞叹不已。
文人与美食,犹如他们与自己的文章一样,那么痴迷。
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林语堂都写过论喝谈吃的小品、随笔。
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苋菜梗》,借回忆故乡的风土习俗,把吃与思乡的情绪结合起来,写得既隽永,又富于人文内涵。
而林语堂的小品《中国人的饮食》则在娓娓道来的聊天气氛中,使我们“真正地享受了吃的欢乐”。
文人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吃里有文化、有艺术,也有科学,美食也是值得人们研究的。
这些古今文人关于美食的文字,赋予了诸多普通食物鲜明的审美意义,以至于家乡的寻常食物都浸染上了情感,富有了生命意义。
这种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大概可以让文人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和解脱,所以文人大多爱吃,而且懂得吃,这正是他们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一种自我愉悦方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view/29577.htm
【2】陶方宣;《文人的美食》
【3】文人与饮食文化;《商业文化》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