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晚清政府的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248.00 KB
- 文档页数:56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以及中国文化的缺陷和弱点。
经济危机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清朝的官员们喜欢经常进行高调的外交活动和战争,这些活动非常昂贵,但收入却很少。
其次是粮食和棉花生产的萎缩。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其次是商业贸易和手工业商业的萎缩。
清朝的政策非常保护性,不允许外国商人参与中国的内部贸易,这导致了中国内部贸易的萎缩。
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手工业商业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是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缺乏透明。
清朝政府缺乏良好的统计方法,也缺乏有效的税收制度。
这导致了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的缺乏透明性。
社会动荡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民众的不满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
由于经济危机,大量的农民失业和饥饿。
加上清朝政府的一系列让人无法容忍的税收和劳役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起义。
其次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分化和冲突。
由于经济危机,缺乏机会的拓展和社会良好的流动方式,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
最后是人民对清朝王朝的不信任和对外国列强的抗议。
清朝政府的无能和对列强的妥协使得普通民众对其日益失去信任。
同时,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的混乱和矛盾使得中国社会变得不稳定,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这个时期也为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重点易错题单选题1、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地方存留的税收既数额有限,又必须按规定的制度支用,向朝廷奏请报销。
如有额外开支须奏准朝廷方能动用。
太平天国起义后新开征的厘金税既无定章制度,更成为督抚一手包揽的财源。
这一变化说明()A.地方政权机构发生变异B.财政收入状况日趋恶化C.地方财权扩大成为共识D.财政体制整顿势在必行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后新开征的厘金税既无定章制度,更成为督抚一手包揽的财源。
”明显可以看出,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地方督抚掌握了更多的获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新的厘金税的征收没有具体的规定,说明财政体制急需整顿,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政权机构发生变异,也无法体现太平天国的财政收入状况,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财权扩大”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2、维新变法期间,《湘报》发表了一篇《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该诗歌作者旨在A.号召人们参加维新变法运动B.鼓励人们全面地向西方学习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先进思想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指出中国不是地球的中央,也就是指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因此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号召人们参加维新变法运动,且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B项错在全面,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以科学为象征的重科技、讲实用的思想意识,在学界甚至政界广泛流行,但远未达到严复倡导的科学精神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B.社会崇尚经学C.西学传播受阻D.维新派的妥协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尚未达到严复倡导的科学精神,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维新变法的手段实现民族复兴难以实现,A项正确;传统思想对于科学意识的传播有一定阻碍作用,但是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落后: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而是逐渐衰落。
由于西方列强强行开放中国市场,导致大量的中国财富流失,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国家财政长期赤字。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生产不发达,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大量债务,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困难。
2. 改良与革命思潮兴起:晚清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先后兴起了保守、改良、维新和革命等多种思潮。
光绪年间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则是中国共和民主革命的开端,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权。
3. 异乡侨民的涌入:晚清是大规模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时期。
一些商人、劳工以及难民流落到了世界各地,其后代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满清政府统治危机: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逐渐激化,政治上的腐败日益恶化,使得满清政府处于一个极度动荡的局面。
尤其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满清的统治危机逐渐加重,最终被推翻。
总之,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历史
价值,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晚清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王宏强
【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所谓合法性危机就是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得不到人民的认同所带来的危机.晚清政府合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能力的欠缺;2)政治文化的认同危机;3)中央军事权威的丧失.通过对晚清政府的合法性危机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清王朝衰亡的原因,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合法性与巩固政权的内在关系,加深对合法性问题的认识.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王宏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政策的三次调整
2.从拒俄运动看晚清政府应对民众涉外公共事件之得失——晚清民国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之道研究
3.晚清政府处置粤西海疆危机及对南海维权的历史意义——以中法战争后冯子材的军政建树为中心
4.晚清政府在新疆治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从委内瑞拉政变看政治合法性危机与合法性维护——改革中的国家政治合法性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作者:黄怡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0期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类新的社会思潮,其在诞生以后快速传播并且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近代与现代政治的关键因素。
晚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机来自三类民族主义的影响,其尽力建设民族国家但是却由于没有掌控民族主义的话语权而导致失败,最终也使自身政权走向覆亡。
关键词晚清政府民族主义认同危机作者简介:黄怡婷,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0.356清朝末期,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走出困境且重新建立起管理者的政治权威始终是我国学者在进行近代史研究时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下述两种主流观点,一是革命解释,这种观点指出,农民奋起抗争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压力等种种来自于民间的反叛和压力最终造成政府的衰落;二是殖民解释,这种观点指出是因为外国殖民者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殖民活动,尤其在19世纪晚期,殖民者的迅速瓜分最终造成清政府的管理出现问题。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分别站在某个角度阐释清朝衰落的缘由,然而仔细度之,却又不乏理论瑕疵。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理清清朝末期危机出现的原因,当从民族主义这个最终推动我国近现代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开始分析。
一、作为学理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lism)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美洲,后经欧洲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的传播而遍及世界。
但是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本体论理解仍比较复杂,就如同哈斯所说:民族主义好比是一只大象,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就像是盲人一样,每个人都只能摸到其中某个位置。
在这些关于民族主义的各种研究里面,笔者进行搜集,列出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学术理论,并认为这些理论有机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现阶段民族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一种是以JohnAArmstrong为代表的客观研究取向。
例如有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具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或者是有特别的风俗习惯等,而事实证明,这些黏合剂在历史发展中都是实际存在的。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危机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的政权造成了深刻的冲击,并成为晚清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运动与晚清政权的冲突以及其对晚清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南方农民起义,由洪秀全创立。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弟子,并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宗教和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信众。
太平天国迅速壮大,并于1851年发动起义,最终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政权的冲突太平天国迅速扩张的势力引起了晚清政权的警惕。
太平天国的宗教教义与儒家传统有着根本的冲突,主张废除孔子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甚至反对世袭制度。
这与晚清政权的维护儒家传统和统治秩序的立场形成了严重的对立。
太平天国还对晚清政权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
由于太平天国的迅速发展,它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和地理位置,以及大量的人口资源。
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多次威胁到了晚清政权的统治中心。
晚清政权普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国家稳定的威胁,因此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
三、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危机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加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危机。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政权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动摇。
太平天国政权在南方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这对晚清政权的统治形成了严重挑战。
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晚清政权难以有效控制局势,政治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的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抵抗太平天国的军事进攻,晚清政权不得不扩大军备和提高军事开支,使得晚清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困难。
军事上的连年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晚清政权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其更加陷入危机。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起义对晚清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
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战争,引发了农村的资源浪费和经济衰退。
边疆危机下清政府的应对举措晚清政府在19世纪后半期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在陆地和海疆都面临着虎视眈眈的敌人。
北面的沙俄不断蚕食中国东北西北的领土,在西南,英法等国妄图殖民活动深入中国腹地,东面的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崛起之后使万里海疆不再平静。
与中国历代王朝的游牧民族相比,这些敌人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
在民族危机存亡之际,清政府尝试着诸多举措来应对空前的边疆危机。
在中国历史上,陆地上的少数民族曾经长期困扰着中原王朝。
历代中原王朝及其重视“塞防”,通过发展骑兵,大规模修筑长城来抵御侵略。
清政府也曾经运用军事(尼布楚之战)、外交、贸易(恰克图)等手段有效地遏制了俄国势力对边疆的渗透。
然而,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让清政府感受到来自海洋上的威胁。
19世纪的世界,进入到真正的海军强权的时代。
从东南沿海和西北边塞,外敌带来巨大压力。
清政府的防御重点也出现了变化,朝堂之上也出现“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浩罕国将军阿古柏勾结俄、英,趁中国西北动乱之机率兵进入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中国西北的局势日益紧张。
此时,东南海疆警报又起。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流民事件,派军舰进入我国台湾。
清政府被迫承认日本对琉球有“宗主权”。
台湾事件的结局让当时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海防力量的薄弱。
朝堂之上,著名的“海防、塞防大讨论”拉开序幕。
在清朝面临东南、西北两方面的压力下,针对塞防、海防应如何为重,哪一项更为急迫的问题,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提出不同的主张。
北洋大臣李鸿章给朝廷的《筹议海防折》,力陈“海防为重”的观点,“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靡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拖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京师近海而远疆,海防远比塞防更重要。
李鸿章主张在清朝财政捉襟见肘、无力兼顾东西的情况下,对阿古柏政权只需招抚,令其向大清奉正朔即可。
晚清的外国侵略与国家危机晚清时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外国侵略,这些外国势力的入侵对中国的国家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中国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国家危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和经济手段逐渐实现了对中国的殖民化。
他们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剥夺了中国的领土和自主权。
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强国在中国开设租界,瓜分了中国的商埠,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国家危机。
中国的国土被侵占,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中国的独立和完整面临着严重威胁。
其次,晚清时期的外国侵略还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西方列强以先进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以及不公平的贸易方式,将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被迫面临严重的挑战,许多工厂倒闭,农民陷入贫困。
此外,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的债务负担。
经济的困境使得中国无力与外国列强抗衡,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危机的严重程度。
此外,晚清时期的外国侵略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列强带来了他们的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尤其是基督教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对中国人的信仰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教育上,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系统也逐渐渗入中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产生了冲击。
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得社会的矛盾更加尖锐。
面对外国侵略和国家危机,晚清的政府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无能。
清朝政府的腐败问题,使得中国的国家治理陷入了混乱状态。
官员贪污腐败,导致财政困难,无法有效应对外国列强的侵略。
同时,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政府的混乱,各个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导致了政令不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抗外力量。
腐败和无能使得中国政府无力保护国家利益,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危机的程度。
然而,即使在那个困难的时期,中国也有许多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者,他们努力寻求国家的出路。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题目】(2022∙河南信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中学高一年级成立了历史老师指导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小组同学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后,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要求同学们就此课题搜集相关史料。
经查阅各种图文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源网站,同学们主要搜集到如下史料:①湘军,淮军发展史。
②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地方督抚在东南地区搞起了“东南互保”③清晚期以来,湖南省多次颁布“米禁”政策(由禁止出洋甚至发展到禁止出省)。
④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并执掌北洋新军。
⑤清末各地督抚向朝廷奏报的民变匪患丛生的电文,这些上报的电文基本杳无音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这一宏观历史视野,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统治危机加剧了晚清政府治理危机的出现。
阐释:19世纪50年代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允许各地地主组建团练。
先后出现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和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汉族地主官僚开始掌握部分地方实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各地督抚组织“东南互保”,说明清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大大削弱;晚清时期袁世凯在天津编练的新军逐渐沦为他的个人武装力量,同时清政府对于各地的民变也无力应付,都说明清政府治理危机严重。
总而言之,随着近代农民起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出现并不断加剧。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湘军和淮军的出现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则出现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所以统治危机加剧了晚清政府治理危机的出现。
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列强侵华战争、清末新政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