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邵肖梅
- 格式:ppt
- 大小:10.97 MB
- 文档页数:29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刘素哲;刘翠青;李丽;纪素粉【摘要】Objective: Observation and care of vital sign that selective head cooling with mild hypothermia treating of neonate hyacide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 Methods:To select 50 full - term newborn infant which of severe asphyxia, within 24 hours birth,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 a non -blinded manner to two groups which of 25 patients. The therapy group received by treatment of head cooling with hypothermia,rectal temperature maintained at( 35 ±0.2 )℃ ,head temperature maintained at( 34 ±0. 3 )℃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maintained 72 hours,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Monitoring parameters of blood pressure,heart,breathing and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he data were to be carry on statistics processing use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SPSS 10.0 statistics software. Results:The therapy group except the heart to descend obviously than control group in 72 hours( P <0.01 ),the rest index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In nursing,except monitoring body temperature,maintained rectal temperature at( 35 ±0.2 )℃ , we also ought to monitoring the change of vital sign.%目的:选择性头部降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的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择重度窒息、生后24 h内的足月新生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用选择性头部降温的方法,维持直肠温度在(35±0.2)℃,头部温度维持在(34±0.3)℃,维持头部降温72 h;对照组不进行降温治疗.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治疗组除心率在72 h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下降外(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护理上除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保持直肠温度在(35.±0.2)℃外,还应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1(008)021【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作者】刘素哲;刘翠青;李丽;纪素粉【作者单位】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各种因素引起脑缺氧、缺血,所导致的脑损伤综合征,易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及小儿智能发育障碍、脑性瘫痪和癫痫,是造成儿童中枢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
廷堂绽述!Q盟生!Q旦筮!!鲞笙!!塑丛盟i幽曼塑!Ei!!!坐:坐!!Q螋:!塑:!!: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疗法的研究进展郭惠梅¨(综述),黄建萍(审校)(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儿内科,云南大理671000)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09)19-2979-04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世界范围内足月新生儿围生期死亡和后期神经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方面。
近年来亚低温疗法有望成为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流。
本文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疗法的神经保护机制及临床实施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亚低温;缺血后神经元;凋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ResearchProgressinMildHypothermiaTreatmentof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GUOHui—mei,HUANGJian-ping.(DepartmentofPediatrics,ClinicalCollegeofDaliUniversity,Dali671000,China)Abstract: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isaworldwideandfrequentdiseaseoffull—termnewbomswhichnotonlyleadstoneonataldeathintheperinatalperiodbutalsoisamainreasonforneurodevelopmentalabnormalitiesinneonatalperiod.Itspathogenesisiscomplicated.Theemphasisoftreat—mentistoprotectforischemicneuronatpresent.Inrecentyears,moleandmorepeoplehavepaidtheiratten—tiontomildhypothermiaanditisexpectedtobeamajortherapeuticmethodofneonatalHIEinthefuture.Theneuroprotectivemechanismandkeypointsinpracticewel-estatedinthisarticle.Theauthorexpectstoprovidenewideaforclinicandbasicnjsearch.Keywords:Mildhypothermia;lschemieneutron;Apoptosis;Newbem;Hypoxie—ischemieencephalopathy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eencephalopathy,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脑的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性损害,临床出现以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颅内高压为主的神经系统表现。
亚低温治疗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使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效果。
方法抽选72例于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奇偶数法均匀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评估患儿智力与运动功能发育状况。
结果同参照组的77.77%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更高,为94.44%,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
结论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亚低温治疗仪治疗效果显著,患儿预后效果良好,智力与运动发育指数较高,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仪;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患儿发病后容易产生嗜睡、反应迟缓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部分严重患儿会出现昏迷问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
现阶段临床治疗常采用对症治疗,即通过营养神经来改善患儿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有待提高【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亚低温治疗仪以独特治疗效果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深受患儿家属与临床医生青睐,本文将围绕72例HIE患儿展开研究,分析亚低温治疗仪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72例于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奇偶数法均匀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参照组包括男孩20例、女孩16例,胎龄在38~41周之间,胎龄均值(41.55±2.09)周;观察组包括男孩18例、18例,胎龄在37~40周之间,胎龄均值(40.98±2.18)周。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低温治疗新亚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对120名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了随机分组实验,其中60名接受亚低温治疗为实验组,60名接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神经发育评估采用贝利量表,脑影像学评估采用磁共振成像(MRI)。
对比两组在1个月和6个月后的贝利量、神经元存活率、白质损伤程度。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贝利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 < 0.05)。
实验组神经元存活率和白质损伤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 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降低神经元死亡率和白质损伤程度。
因此,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应该积极采用亚低温治疗。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贝利量表;磁共振成像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往往会给患儿的神经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支持、升高头部位置等,但效果有限。
近年来,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但其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20名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实验,其中60儿接受亚低温治疗,60名患儿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孕育周期在38至40周,平均周期为(39.42±0.34)周,。
对照组孕育周期在37-40周,平均周期为(39.21±0.42)周。
两组差异性对比没有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支持、升高头部位置等常规治疗手段。
1.2.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1)治疗时间:亚低温治疗一般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进行,持续72小时左右。
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该疗法中,将新生儿的体温控制在33~34℃之间,通过调节体温和代谢状态,使脑组织获得保护,从而减轻或消除脑损伤。
然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精心护理。
本论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以确保该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要点1、体温监测在亚低温疗法中,新生儿的体温需要保持在33~34℃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疗效。
因此,护士应该每小时监测一次新生儿的体温,并及时调整室温或药物剂量,确保体温稳定在目标值范围内。
2、心肺功能监测亚低温疗法对新生儿的心肺功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扩大氧疗、调整呼吸机参数等。
3、营养支持亚低温疗法会降低新生儿的代谢率,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因此,护士应该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一般需提供高蛋白液体饮食,经口或经管进食。
4、神经系统评估亚低温疗法的目的是保护脑组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进行密切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反应、肌张力、瞳孔等指标。
每小时评估一次,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5、感染预防亚低温疗法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预防。
所有进入病房和接触新生儿的人员都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和穿戴无菌衣物。
同时,护士应该每两小时更换一次尿布,并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皮肤护理。
二、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方案1、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体温需要稳定在33~34℃之间,因此需要根据新生儿的体温动态调整室温和药物剂量。
具体措施包括:(1)降温措施如果新生儿体温高于目标值,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①降温仪器:如果新生儿的体温仍然过高,可使用冰袋、降温毯、经皮降温仪等工具进行降温。
②药物降温:新生儿体温高于34℃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帮助降温。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42例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摘要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疗效。
方法:将42例胎龄38~40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在生后6小时给予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
结果:亚低温治疗不会加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不会损害新生儿心、肺、肝、肾脏及代谢等器官功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疗效安全性资料与方法2004年3月~2005年10月我科NICU收治的新生儿,符合以下条件:①胎龄37~40周;②出生体重>2500g;③出生1~5小时;④生后Apgar评分1分钟3分钟;⑥生后短时间出现兴奋、易激惹、呕吐、嗜睡、肌张力异常、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⑦无严重的先天性异常和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按照全国第四界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确诊为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符合以上条件的共有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要求家长知情并签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体重、Apgar评分及宫内窘迫发生人数等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起始治疗时间为生后6小时内。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抗惊厥、减轻脑水肿、维持正常脑代谢及支持治疗等治疗措施,并加强监护。
治疗组: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在患儿头部带冰帽,重点保持头部低温环境,采用YZK-1086型电子冰帽,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350V A的亚低温治疗仪。
将测机温的探头贴于耳后监测鼻咽温度,计算机自动调节机温使鼻咽温度稳定于34.0±0.2℃,患儿置于辐射台保暖,同时监测腋温,如腋温低于正常时辐射台自动复温,治疗时间持续72小时。
停止头部降温后24小时自然复温,体温不升时予远红外线辐射、置温箱等方法复温。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关键词】循证医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重要原因,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治疗将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伤残率。
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本文从循征医学角度分析未来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同时又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继发脑瘫、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于60%以上[1],其中死亡年龄以新生儿占首位,而在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又以窒息导致的占首位。
在全世界范围每年五百万新生儿死亡中约有一百万死于新生儿窒息。
HIE就是新生儿窒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治疗将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防止继发病症,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现在其治疗主要包括复苏及复苏后的处理,其中复苏:现国内采用普遍和认可的是ABCDE复苏程序,即:A建立通畅的呼吸道,B建立呼吸,C建立循环,D用药,E评价。
对于复苏后的处理包括了吸氧,抗惊厥药,肺表面活性物质(PS) 应用,纳洛酮(naloxone),多巴胺(dopamine)应用以及现在研究比较热的亚低温辅助治疗等[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 能准确利用已有的证据来系统评估所获得的结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未来亚低温在HIE治疗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Miller和Westi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亚低温治疗窒息的概念:即窒息时通过迅速降温可使机体在缺氧情况下重建氧的供需平衡,以提高存活率、减少神经后遗症。
由于Silverman等1958年报道亚低温可增加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后来研究证明寒冷损伤确有不良影响,于是对亚低温的研究趋于停止[3]。
亚低温治疗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李颖;黄波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5
【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200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糖水平以及颅内压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颅内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小儿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致死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李颖;黄波
【作者单位】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史博
2.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柯于勇;刘
军
3.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张学磊;田达;李湖广;杜庆华;朱缙伟;孙顺进
4.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虎志涛
5.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J], 潘宏平;杨金星;邵国升;林宇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总结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结果。
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回顾性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新生儿发育和生命体征情况。
结果:生长发育正常43例(93.48%),各脏器完全恢复40例(86.96%),脑部发育恢复正常情况42例(91.30%),此外治疗后患儿生命指标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效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和其生命体征,对患儿的治疗有利,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吴其君,1971.11,男,汉族,云南镇雄,科主任/主任医师,本科,新生儿科,镇雄县人民医院,云南省昭通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主要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婴儿出现部分缺氧、脑血流量降低或者停止,进而引发婴儿出现脑损伤的情况。
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嗜睡、容易激惹、反射异常、惊厥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根据翻阅相关医学资料发现,由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婴儿出现死亡的概率较高,约为16%-23%,在存活婴儿中也有29%-36%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
目前临床中对于该疾病通常会使用亚低温治疗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对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有明显帮助。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好的时间为病发后6小时内,在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患儿均是在6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的死亡率和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基于此,现针对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窒息时间均超过6h,在6-24h之间,予以患儿亚低温治疗,以探究治疗结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展开回顾性性分析,其中有男患儿25例,女患儿21例,患儿的平均胎周为(37.95±2.36)周,平均体质量为(2.75±0.66)kg。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王来栓;邵肖梅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03(014)002
【摘要】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形式,常导致痉挛性脑性瘫痪、认知及行为学异常等后遗症.阐明缺血性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机制,选择合适的神经胶质细胞保护剂,挽救缺血缺氧后脑白质区受损的少突胶质细胞,为防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提供相关的治疗学依据.脑损伤后的白质保护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并由此提出了脑损伤后全脑保护的概念.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王来栓;邵肖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0032;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6;R742
【相关文献】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 [J], 王欣煜;毛健
2.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研究 [J], 安晶慧;毛健
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艳兵;喻云
4.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J], 杨芹
5.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艳兵;喻云;陈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