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宁化
- 格式:pptx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15
三明客家民歌艺术特点客家音乐文化是我国中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和流变的结晶,具有南方山乡特色。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是三明客家先民在艰难的迁徙历史中,与途径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三明客家主要以宁化、清流、明溪纯客家县为主,包括建宁、泰宁、将乐、沙县、永安市以及大田、尤溪大部。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富特色。
从体裁上看,大致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含宗教音乐)等几个方面,本文以三明客家民歌为例,论述三明客家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渊源客家民歌源于我国中原古代民歌,它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民歌古已有之,我国《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汇集了流行在北方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以及山东、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的民歌。
1(P7)这些地区,正是客家先民在两晋时期南下前所生活过的中原大地,故客家民歌受《诗经》十五国风的影响是深刻和无疑的。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我们从《诗经国风》中的民歌来看,其特点是:歌词内容朴素、言简意赅,极富诗意,常常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有韵味,结构多为四言诗体。
当今的三明客家民歌也有类似的特点,如三明客家民歌《四句民歌》:日头一出晒栏杆,晒得老妹心不宽,三天不见情哥面,好比刀子割心肝。
以相恋中的青年男女口吻盟誓,触景生情、以物引情,但是三明客家情歌的内容更加通俗,充分体现了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特色。
楚辞本是我国南方民歌,楚地即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些地方,正是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时,所经之地,因此,受当地民歌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且看今天的三明客家民歌,在风格、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近似之处,特别是对衬词的运用,在楚辞中,频繁地运用“兮”字等语气助词。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客家的由来源自一个很古老的并被客家人认可的传说,略有史料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正是这一种善于学习及尊重当地文化的特性让客家人很快地就能融入当地居民,并用本家族累积的经验去发展农业,牧业,和建造适合客家,适合当时情况的特殊建筑种类-"客家建筑"。
一、客家人的由来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
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
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客家人以此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
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
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
”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
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
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
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
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
”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
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宁化的文化作文说起宁化,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但对于我这个对它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宁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宁化是一个位于福建西部的小县城,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与韵味。
在宁化的街头巷尾,你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那是一种让人放松、让人陶醉的氛围。
先来说说宁化的美食文化吧。
宁化的烧卖那可真是一绝!记得有一次,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就为了去品尝那心心念念的烧卖。
刚走到店门口,就被那阵阵香气勾得馋虫大动。
走进店里,只见老板熟练地包着烧卖,那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烧卖的皮儿薄得几乎透明,隐约能看到里面饱满的馅料。
一口咬下去,软糯的糯米混合着鲜美的肉汁在嘴里散开,那滋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我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根本停不下来,直到肚子撑得滚圆,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
除了烧卖,宁化的老鼠干也是名声在外。
别被这名字吓到啦,其实它可美味着呢!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特意做了一道老鼠干招待。
我一开始还有些抗拒,可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忍不住也尝了一口。
嘿,你还别说,那独特的香味和嚼劲,瞬间让我改变了看法。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排斥这道特别的美食了。
宁化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每年的元宵节,县里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也有创意十足的飞机灯、火箭灯。
孩子们手提花灯,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回荡在整个县城。
大人们则三五成群,一边欣赏花灯,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我和小伙伴们也穿梭在人群中,眼睛都不够看了。
我们还会比赛谁的花灯更漂亮,谁猜灯谜猜得多,那欢快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还有宁化的客家祖地,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有一回,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客家祖地。
一走进那里,就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无不展现着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导游给我们讲述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听得我们入了神。
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作者: 张桃[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夏坊;游傩;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宁化夏坊"游傩"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存,是珍贵的原生态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夏坊"游傩"无论傩神、面具、法器、道具、仪式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体现在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傩祭与庙会相结合,原始宗教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
作为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夏坊"游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客家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
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
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
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
“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
其一简朴好客。
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
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
宁化习俗作文千百年来,宁化客家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客家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
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目前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宁化木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有 800 多年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几近销声匿迹。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的宁化县与温州瑞安的东源村。
2011年,宁化木活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至今,与客家人重视族谱修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本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包含与传承了客家宗族文化,另外,宁化特产玉扣纸也为木活字印刷提供极大的便利。
宁化目前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
“谱师”年纪最大者八十多岁,年纪最轻的三十二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等。
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制刻、拣字、排版校对、装帧等技艺。
二、神秘的夏坊古“游傩”在安乐乡夏坊村,至今流传着神秘的古“游傩”习俗。
夏坊古“游傩”是祭祀活动中的仪式舞蹈,属“梅山七圣”崇拜。
“七圣”源于《封神演义》,分别指袁洪、常昊、朱子真、杨显、戴礼、金大升和吴龙。
在夏坊,村民认为他们分别是猿猴、猪、羊、狗、牛、长蛇和蜈蚣这七种动物的形象代表,因此,“七圣”面具被村民虔诚地供奉于七圣庙中。
夏坊“游傩”的来历颇为神秘。
传说这里的吴姓祖先到湖南经商时,因乘船从湍急的河流中捞起两个箱子而避免了翻船的危险。
这两个箱子,一个装有9副面具,一个装有法器。
后来,吴姓人将这两个箱子运回夏坊村,存放在吴姓屋内,每年正月十三拿出来供人祭祀。
客家人是哪里人
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
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
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
久之,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17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石壁村是世界客家人的家园,从东晋开始,大批中原汉人因饱受兵荒马乱的煎熬而举家南迁,寻找和平宁静的精神家园。
到了唐宋时期,南迁汉人终于找到宁化石壁这块土地肥沃的世外桃源,他们一度络绎不绝地迁徙而来,聚集石壁;他们在这里“男耕女作”和“生息繁衍”,宁化石壁自然而然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和祖地,连续剧《大南迁》讲述的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故事。
客家祖地建筑是客家人的祖庙,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周边地势平坦,盛林茂密,生态优美。
宁化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伦理观念与文化习俗的集中表现。
客家民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不仅在历史上为民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将再放光芒。
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
在漫长的中原汉民大迁徙中。
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灾荒,为了生存,他们一批批南迁,原先他们还指望能够有朝一日北归,可是等来的却又是无情的战乱、抢动、放火、杀人如麻,实事告诉他们:北归无望。
唯一的出路是疲于奔命地南迁,再南迁,去寻找战争的避风巷“世外桃源”——石壁。
自唐末到北宋、南宋、元初,石壁接纳了大批的南迁汉民,先民们来到这块安乐宝地,垦荒拓殖,泛伐于吴。
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与地方土著、越民、畲民交流、沟通、磨合,文化互相渗透,风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优胜劣汰,逐渐地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民间风俗,新的思想意识,规范着、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样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便在这里孕育催生了。
一种支撑这个民系的脊梁、潜在意识成了这个民系赖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客家民众精神即客家精神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着。
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成长、成熟、发展壮大,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居住地的不断拓展,客家精神也随之完善、升华,在支撑整个民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根据宁化及其石壁民风习俗丰富淳正,催人向上、生命力旺盛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而获得了第一批“中国民间(客家祖地习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
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客家祖地习俗?什么是客家精神?客家祖地习俗,是指以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定居和生产生活中,通过磨合、发展所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即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间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俗,生产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等等。
宁化导游词尊敬的来宾大家好,我是宁化天鹅假日旅行社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xx,首先代表我们公司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这座雕塑是我们宁化人的骄傲,他是与郑板桥齐名的扬州八怪中的一怪——黄慎,(1687--1770 尚在),字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
是我们宁化神画家,其风格以狂草为主,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为题材,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认(可穿插有关黄慎的故事)(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
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为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
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会叫《蛟湖诗抄》吧,那是因为黄慎的出生地为我们宁化湖会针的蛟湖旁,蛟湖是福建省最深的天然淡水湖,湖面水不大只有18亩,却有103米深。
(相当于40-50层楼高呢)宁化全境地23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宁化县主要以烟草为支柱产业,占全省烟草23%。
石壁,是宁化县石壁镇(原禾口乡,1993年更名设镇)的一个行政村,它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
石壁被犯法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摇篮”、“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等,这是海内外学者从大量的只料中研究出的结果,有其充分依据。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
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
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
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客家祖地)项目简介
自西晋永嘉(公元四世纪初)始,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至唐宋间,石壁已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他们在这里开疆拓土、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客家民系,并以此为中心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2亿人口之众。
世界客家人大部分一始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被公认为“客家祖地”、“客家摇篮”,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2年,宁化县投资430万元,在石壁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公祠1995年落成后,每年举办一次“世界客属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目前该大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祭祖大典规格不断提升,2009年第十五届世界客属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升格为由三明市政府主办。
目前,我县正积极实施省级重点项目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客家祖地扩建)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680亩,近期380亩,远期300亩;空间布局为“一轴五区”,即:客家文化轴,迎宾服务区、祭祖活动区、迁徙纪念园及远期项目客家会馆区、客家民俗村。
项目总投资1.82亿元,近期投资7300万元。
近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旅游步行道、生态停车场、东入口仿古门楼、祭祀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客家博物馆、旅游公厕,扩建祭祀大道,生态绿化,场地平整,以及电力、通信、消防、垃圾处理设施等。
项目建设期限:2009-2012年。
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初步设计,正抓紧施工图纸设计,进行土地征用。
宁化客家文化宁化客家文化简介宁化纯属客县,与唐开元年间建县。
客家人的历史决定了客家文化肇固于移民生活,移垦社会孕育了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的特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客家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客家的文化习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优点,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演进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客家文化。
如重孝梯、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等风气,不仅宁化及其石壁人长期承袭下来,而且还有许多具体习俗流传到各个客家地区宁化多山,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在教育上,宁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始为儒学,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社学六所,二十九年(1550)创设书院。
从唐至清,宁化科目题名举人152名、进士50名、特奏名30名。
汀州的第一位进士便是唐代的宁化人伍正已。
在51名进士中,宋代占30名。
宋时宁化教育兴旺略见一斑。
古现代知名人士就有伍正已、雷宏、李世熊、雷羽上、张显宗、伊秉绶、郑文宝、黄慎以及陈宗表、邱晓华、张启舜等。
在建筑上,宁化有“九井十三厅”、“四扇三植”、“上厅下廊”等,与闽西、粤东北的乡村的居民房子大致一样。
香港的三栋屋的房子结构与家具摆设与宁化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