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货币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

浅谈货币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

浅谈货币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
浅谈货币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3.简要解释货币乘数 原始存款经银行的转存转贷后,经济中实际拥有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增加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K m ),也称为货币创造乘数。而且货币乘数越大,银行的“创造力”就越强。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用作贷款,而必须将一定比率的数额留存下来,剩余部分才能用作贷款,这部分留存下来的存款就是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指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必须保持的准备金比率。(比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5%,商业银行吸储100元,必须将15元作为准备金留下,其余85元才能出贷。获得这85元贷款的企业并不需要提出现金,而是将它存在了自己的开户银行。这85元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变成了该企业开户银行的存款,该商业银行再留下12.75元(=15%*85元),剩余的72.25元继续贷出。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与投资乘数的道理一样,将产生数倍于原始存款的货币量)。假定原 始存款为A,法定准备金率为r,B m 为银行创造的货币量,那么:B m =A*K m =A/r 所以,法定准备金率r越低,货币乘数K m 越大,银行的“创造”货币的能力就越强。 4.简述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定律,即: (1)“萨伊定律”: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2)储蓄永远等于投资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反映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货币资本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利润率上升;反之亦然。利率的调节作用会使货币资本在储蓄与投资之间自动调节,因此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充分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决定,而工资的效用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由于边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二战前后六位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保险061 辛秋实 10060148 米塞斯的货币理论 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其他边际主义者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或价格,而边际效用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建立起来的。从此,货币理论不再与个人行为和效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的一般经济理论分离,也不再孤立地存在于“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交易方程式”的内容之中。 在把供求分析应用于货币时,米塞斯采用了威克斯蒂德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源于不同数量的货币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的排序。威克斯蒂德的概念尤其适用于货币的理由是,第一,货币供给,要么在金本位制下与当前生产相比极其持久,要么由市场之外的政府权威决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上人们渴望的众多商品中,惟有货币不是为了消费而获取的商品,而是为了日后交换而持有的商品。因此,“需要持有”成了适用于分析货币功能的概念,因为为了日后出售而持有恰恰是货币独有的显著功能。米塞斯还能够解释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将其解释为每个人的序数价值刻度上边际效用的结果。在米塞斯的分析中,他以他的奥地利同事Franz Cuhel的见解为基 础,发展了严格序数的边际效用,彻底清除了效用可度量的错误假设。 熊彼特的货币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指连续发生的经济事实的变动,其意义就是每一单位时间的增多或减少,能够被经济体系所吸收而不会受到干扰”。它主要是一种

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是同一种适应过程,象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同时,熊彼特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的出现“常常是我们所谓的发展的一个条件。但即使它们常常使得我们所谓的发展成为可能,可是它们并不从自己身上来创造这种发展”。可见,虽 然在概念涵义的界定方面,熊彼特的观点与现代发展理论家有所不同,但关于增长与发展关系的说明已非常一致了。 伯南克的货币理论 伯南克的成名之作,是《金融危机之非货币因素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发表于1983年6月号的《美国经济评论》。透彻理解大萧条,是伯南克长期为之着迷的重要课题。他说,“理解大萧条是经济学者一直梦寐以求的高远理想。大萧条不仅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让它成为一门独立独特的学问,而且1930年代的经验依然深深影响着经济学者的信念、政策建议和研究策略。此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撇开实际运用价值不谈,解释1930年代颠覆全世界的大萧条,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学术和知识挑战,令人激动不已。”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达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下面按照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研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年英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

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马克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规则”? 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1月16日去世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济理论遗产。其中的货币主义,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 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也称货币学派或现代货币主义,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上周刚刚辞世的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们普遍看作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与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卡尔·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旨,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弗里德曼还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支持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发挥独立作用的观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20世纪70年初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货币主义因此而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汇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起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南开15春学期《国际经济学》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南开15春学期《国际经济学》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15 春学期《国际经济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若某一时期内甲国的利率为 5%,乙国的利率为 3%,在该时期内两国汇率的变动表现为() A.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升值 2% B.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升值 2/3 C.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贬值 2% D.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贬值 2/3 正确答案:C 2. 基本收支差额是指() A. 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B. 经常项目差额与短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C. 贸易收支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D. 经常项目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 正确答案:D 3. 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的差异在于() A. 后者制定了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 B. 后者实现了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C. 后者实现了区内经济政策的协调 D. 后者的一体化程度低于前者 正确答案:C 4. 假定一国出口增加 100 美元带来了 250 美元的国民收入增加额,在该国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均为小于 1 的正数的情况下,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国贸易收支的改善() A. 大于 100 美元 B. 小于 100 美元 C. 等于 100 美元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正确答案:B 5. 根据蒙代尔等学者提出的“分配法则” ,() A. 应当主要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 B. 应当主要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 C. 应当主要使用收入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 D. 应当主要使用产业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贸易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正确答案:B 6. 甲国生产一单位酒需 40 个劳动力,生产一单位布需 30 个劳动力,乙国生产一单位酒需 20 个劳动力,生产一单位布需 10 个劳动力,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甲国专业生产酒,乙国专业生产布 B. 甲国专业生产酒和布 C. 甲国专业生产布,乙国专业生产酒 D. 乙国专业生产酒和布 正确答案:A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货币需求模型 在50年代中期,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和詹姆斯〃托宾各自贡献的基础上,创造了存货法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和托宾都指出,个人维持货币存量与企业维持商品存量遵循同样一个道理。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具体而言,货币需求的最佳水平将取决于各种成本。首先,每次去银行要有往返成本Pb,而每个月份往返的次数为PQ/M*,因此每个月份往返银行的总成本为Pb(PQ/M*);其次,持有货币还有机会成本,即平均货币持有量所损失的利息收入i(M*/2)(注:此处存在如何计算平均货币持有量的数学问题);再次,家庭面临如下的替代:

M*越大,往返银行的次数就越少,但一个月内损失的利息却越大。家庭若在月初提取一大笔款项(M*=PQ)使其能满足整月支出的需要,就能把往返银行的成本降至最小,但是这个很大的M*会使家庭在一个月份内的利息损失增加到最大程度;最后,家庭必须在频繁往返银行的成本(如果M*很小)与放弃利息(如果M*很大)之间进行平衡。 1、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对货币的需求就是对实际余额的需求,人们关心的是所持有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它的名义价值,反映在公式上就是,如果价格水平P提高1倍,而其他变量(i、Q、b)保持不变,对M的需求也将增加1倍。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所需要的名义货币持有量产生相同程度的影响,但实际货币需求不会发生变化。货币需求的这种特点通常被称为缺乏货币幻觉(the absence of money illusion)。 2、收入、利率和固定成本b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 实际收入Q增加会提高货币的意愿持有量。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家庭增加开支,为了支持更大的交易量,家庭将增加平均货币持有量,根据测算,货币的实际收入弹性约为1/2。也就是实际收入Q 的a%的增长会带来需要的货币持有量(a/2)%的增长。由此所得到的重要结论是,由于货币的百分比增长小于收入的百分比增长,所以实际收入的增长家庭的货币持有量将变得更为经济,这叫做货币持有量存在规模经济。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 核心理念:货币是重要的★自由也是重要的 (一)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其他的有美国的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奥纳尔·安德逊等,英国的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特勒、迈克尔·帕金等,奥地利的赫尔姆特·菲里希。(二)核心概念 1.自然失业率(Phelps,1967;Friedman,1967),弗里德曼1967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就职演说时引入。“‘自然失业率’是我引入的,旨在与K·维克塞尔的‘自然利息率’相对应的一个称谓。它不是一个数量常值。相反,它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竞争或者垄断程度,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因素,等等”。自然失业率实际上就是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的“正常”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原因之一是妇女、青少年和非全日制工人在劳动大军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他们的失业率通常高于平均失业率水平。原因之二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形式的救助降低了重新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2.恒久收入(the permanent-income hypothesis):指人们依靠自己所用有的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在长期内可以得到的、稳定的、持续性的收入。即未来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预期收入的现值。 3.实证经济学方法 (三)基本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和名义收入增长率之间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即: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则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反之亦然。至于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会发生变 化,但却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平均来说,货币数量增长率的变化需要在6~9个月以后才会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及实物产量增长率的变化,在这 之后6~9个月以后才会对加个产生影响。因此,货币增长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的 变化二者相隔的总时间平均为12~18个月。 3.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和价格。在长期,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而产量则取决于一系列“实际因素”,如人的事业心、独创性和勤奋程度,节俭的 程度、产业结构和政府结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增长不快于产量的增长,则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发生。 5.货币数量的变化最初影响的不是收入。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开始阶段,人们会将手中持有的多余现金部分用来购买其他的资产(如债券、股票、房产、其他实物资产),以扭转所用有的现金与其他各种资产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这样的调整会使得其他资 产的价格上升而利率下降,从而鼓励人们扩大生产,最后使得产量与收入发生变化。 6.虽然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开始阶段,利率会下降,但随着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又会上升。所以货币量和利率之间存在步调不一致的关系,这意味着利息率不是货币 政策的一个好的导向。 7.对于制定政策而言,货币政策实属重要。明智的货币政策就是让货币量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增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至于使货币模式本身成为不稳定和混乱的根源。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概述1997 年下半年爆发的 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Kaminsky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 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

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 足,应有所突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克鲁效应。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 调以下几个方面。1、克鲁格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 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而言的。在金融 机构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时,过度的投资需求并不导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而是市场利率的升高。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度 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 泡沫破裂,发生危机。2、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 过度的程度。这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合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冒险的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是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鼓吹经济自由是货币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自发力量有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而然地趋向均衡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大的波动大都是由于政府采取了旨在干预市场经济的错误的财政金融政策造成的。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主义者十分强调正确的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弗里德曼曾把正确的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归纳为三点:(1)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源泉;(2)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3)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1。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也反对凯恩斯主义者倡导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随时用调整贴现率和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等方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通过运用大量历史统计资料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在6—9个月以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在名义收入和产量受到影响后,平均要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货而增长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两者间隔的总时间平均为12—18个月。2根据这一分机弗里德曼反对货币当局有意识地运用货币政策来克服经济的不稳定,他认为,由于货币数量变化对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影响的时延效应,往往使政府在扩大和收缩货币供应量时做过了头(刺激过度或收缩过度),以致促使经济波动更频繁,更不稳定。因此,弗里德曼建议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例如每年是4—5%)。只有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才能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为了对付70年代的滞胀局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推行了对工资、物价实行冻结或管制的政策,即所谓“收入政策”。由于收入政策在抑制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方面并末取得多大效果,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尤其是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提出了“收入指数化”方案以代替收入政策。根据这一方案,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例如消费物价指数)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它们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实行收入指数化方案可以抵消物价波动的影响,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痛苦,甚至医治通货膨胀。因为,收入指数化方案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不公平,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非法收益和一些债券者所占的便宜,这样也就消除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搞通货膨胀的动机。3弗里德曼也承认由于不可能使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的合同契约(包括政府与个人之间的默契)都随物价变动而调整,所以,收入指数化政策并不是稳定物价的最好的方法。要彻底医治通货膨胀,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英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莱德勒也认为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工资和物价管制通货膨胀施加对影响,完全是徒劳无益的,而片有采用收入指数他的方案,才有可能比较迅速地降低退货膨胀率。4 1M·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载《现代国外经济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6 -128页。 2M·弗里德曼:“论货币”,载《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5期,第29页。 3参阅M·弗里德曼:《利用升降条款有助于有助于和通货膨胀作战》,载《幸福》杂志1974年7月2号。 4参阅M·弗里德曼《失业还是通货膨胀?—对菲利蒲斯曲线的评价》一书中,莱德勒的评论文章《一个英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货币视角下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 析 院(系、部)名称:财经学院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x x x 学生学号:x x x 指导教师:x x x

2013 年 5 月 12 日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在货币理论中,有两大派别,便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长期以来两派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然而这却丰富了货币理论宝库,同时也使得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了更多的理论支点。凯恩斯注重货币流动性故而他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创建了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不赞同货币需求“动机”说,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他认为,货币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等等,并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深刻的质疑。为了更好的研究,笔者在文章开头简略的介绍了传统的货币理论,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比较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最后,现实中美国的经济数据对两派的理论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货币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弗德里曼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弗里德曼教授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l932年毕业于拉哲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由于他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主要著述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59年)、《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年)、《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bl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向有关的货币供应条件及其他一些变量的详细说明结合在一起。”2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 m ,r b ,r c ,1/p dp/dt,u) (5.4) 这—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M/P)是实际收入〔y〕,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w),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 m),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价格变动率1/P,dp/dt和其他的非收入变量(u)的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中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同时又受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重要影响。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建立这一货币需求函数时,弗里德曼运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并在分析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假说。可以说,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最显著的特点。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时,将消费有的收入分为一时的收入和恒久性收入。一时的收入是指消费者在短时期内得到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恒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有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流量。若以Y表示消费者在某—时期的实际收入,Y p表示恒久性收入,Y t表示一时收入;再以C表示消费存在同一时期的交际消费开支,C p表示与恒久性收入相应的恒久性消费,即具打经常性的消费开支,C t表示与一时收入相应的一时消费,即非经常性的消费升支;则可以写出下列一组概括恒久性收入假说的方程组: C p=k(i,w,u) Y p (5.5) Y=Y p + Y t (5.6) C= C p + C t (5.7) 从后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时消费与一时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时收入的恒久性收入之间,—时消费与恒久性收入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关系。但是,如第一个公式(5.5)所反映的,在恒久性消费和恒久性收入之间却存衣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 1《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2M·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载《货币数量论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4页。

国内货币危机预警及模式.docx

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或者 是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度下降的状态。 货币危机预警是与投机性货币冲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货币危机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提早识别危机发生的信号,以便该国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乃至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危机发生的强度和烈度。 关于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始于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货币危机的研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货币危机的发生频率及造成的危害随之增加,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 本文将对货币危机的主要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信号分析模型信号分析模型是、和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 信号分析模型分四步进行1 确定货币危机的原因和危机预警时段;2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关系的变量,进而确定先行变量;3 按照噪声一信号比的最小化规则,确定阈值;4 一旦经济中相 应指标变动超过阈值,则将之视为货币危机 即将在24 个月内发生的信号 由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单变

量模型。 为了克服模型的单变量属性,1999 进一步对发生货币危机信号的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它提出了4 个预测危机的复合指标,1个复合指标是对各预警指标发出信号数的简单加总,另外3 个复合指标则分别考虑了指标分布不均衡、指标时间延续性以及指标不同权重。 通过对预测指标的扩展,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处理预警结果输出的单一化问题,并利用多个复合指标可以更好地发送预警信息,极大地改善了预警效果。 2003 又进一步提出了多状态模型。 他将货币危机分为6 种,即经常账户恶化型危机、财政赤字型危机、金融过剩型危机、国家外债型危机、国际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型危机和自我实现型危机。 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前4 种,其发生与受害国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发达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后两种,经济基本面通常良好,多由不利的国际市场形势所致。 这样一来,模型可以在对货币危机预警的同时,进一步将货币危机的损失与其类型联系在一起,厘清对货币危机深度的认识。 信号分析模型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它可以根据多个变量发出的信号估计危机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提供关于危机根源和广度的信息,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 主要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没有考虑到政治性事件及一些外生事件对货币危机爆发时间选择的影响;2 模型的隐含假设是在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个特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