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太空联合作战
- 格式:docx
- 大小:25.97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联合作战重要行动摘要:通过对联合作战的学习与了解,我已经基本掌握了联合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就联合作战重要行动这一方面来阐述一下联合作战的内涵。
关键词: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信息化联合作战重要行动主要有:信息作战、夺取制空权作战、夺取制海权作战、特种作战、太空作战等。
这些重要行动既存在于各种联合作战类型和样式之中,同时在较大规模的联合作战中有又可能相对独立地与各作战样式并列运用,并成为独立的作战阶段。
联合作战的重要行动贯穿于联合作战始终。
1.信息作战信息作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采取的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行动。
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先对伊军实施了代号为“白雪”的信息进攻行动,从陆海空领域对伊军指挥信息系统实施了软硬一体的复合打击,使伊军处于雷达迷茫、制导失灵的无法指挥的混乱中,迅速夺取了制信息权。
信息作战既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阶段,又贯穿于联合作战的全过程,夺取信息优势对夺取制空权制天权有重要意义【1】。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首先对阿拉伯的27个机场发动了闪电式突袭,一举瘫痪了阿方空军,夺取制空权。
而后其地面部队仅用6天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由此可见制空权的重要性。
2. 夺取制空权作战夺取制空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的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的作战阶段,以空军为主在其他军种的支援配合下,为夺取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制空权而采取的系列作战行动。
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就没有陆战场的作战自由权,夺取制空权成为联合作战制胜的关键。
3. 夺取制海权作战夺取制海权作战,是指在联合作战全过程或某一个重要时节,依据总的作战企图,使用专门的夺取兵力,夺取整个海战区的作战行动。
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夺取制海权通常是在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的基础上实施的,夺取制海权的行动更加复杂。
夺取制海权的主要行动如下:1、突击敌军的基地、港口2、封锁敌军的基地、港口和重要海域3、打击敌军的海上舰艇编队。
浅谈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作者:李珅来源:《神州》2011年第18期【摘要】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是随着空中战场和太空战场的形成与发展而凸显出来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
它是军事技术在空天领域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战争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军事航空力量与航天力量相结合,在航空航天空间共同实施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
其实质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手段,形成空中和太空的整体作战优势。
【关键词】空天;联合作战;信息【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6-0259-011 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是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战争发展史,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都会引起战争形态的重大甚至革命性的变化。
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同样促进了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形成与发展。
1.1 航空与航天空间的无缝性,是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类在探索太空的活动中,根据不同航空器的活动高度,将地球表面以上的空间划分为航空空间与航天空间,但二者同属地球表面上的垂直空间,是无缝衔接、密不可分的。
由于航天空间具有高边疆、无国界的特点,与航空空间相比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快的通信速度,能对空中作战提供更有效的支援,因此它成为各军事大国激烈争夺的新的军事制高点。
1.2 现代航空、航天及信息技术构成了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空天力量发生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最初追求飞机机械性能转变为突出飞机信息优势;第二个转变是从以航空力量建设为主转变为以航天航空力量建设为主。
航天与航空力量的结合,改变了空中战场形态,极大地提高了空中作战效果。
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空天信息系统,特别是空天一体侦察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和信息对抗系统的发展,促使空天战场上的各种作战力量紧密结合起来,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强大的作战威力,为空天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应有的素质和品格摘要: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的素质和品格提出了严格要求。
那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品格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军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品格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想赢得这场作战,除了必须建构基于信息条件下数字化战场环境和各种数字化武器装备外,最关键还是取决于参与这场作战指挥员的综合素质。
在战场条件和武器装备相差不大情况下,指挥员综合素质高,则战事兴,指挥员综合素质低,则战事衰。
那么,打赢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综合素质都有那些具体要求?对此,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们从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实际和我军新时期新阶段使命和任务出发,对指挥人才应具备素质和品格的一些理解和把握。
一、强健的体魄与沉着冷静的心理承受力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员体能的消耗和心理劳累,绝不亚于以往任何作战。
以往作战,指挥机构还不是首要打击的对象和目标,指挥员面对的大多是一些地面作战行动,空中和海上的作战行动不是主要的,指挥员在作战中,主要面对的是各种作战沙盘、地图和各方面情况通报和文件资料,对指挥员视觉和脑神经刺激损伤还不是太大,体力与脑力劳动所产生的消耗和劳累比较单一。
而信息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就不一样,作战双方是体系与体系对抗,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各自作战的神经中枢,是首要打击和攻击的目标;指挥员面对的不仅有看得见的陆上作战、海上作战、空中和太空作战,还有看不见的电子战、网络战和心理战;呈现在指挥员面前的不仅有沙盘、地图和各种文件资料与情况通报,而且有各种实时直观的全天候作战三维立体液晶显示,对指挥员视觉和脑神经的刺激是多元的,其体力消耗和心理劳累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运筹帷幄所产生的正常体能和智能消耗,又有全天候面对各种液晶显示所产生的视觉疲乏,还有长期处在各种电子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电磁辐射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大脑浑浊,更有作战双方在心理上相互绞杀所带来的体能与心理的持久消耗和劳累。
美国的太空部队一旦太空武器化的步子迈出去,其他国家早晚也会跟上届时美国天上的所有资产都不安全“火星在等待”:美国成立太空部队的背后“冲啊!太空部队!”当地时间8月9日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回应了筹建太空部队的决定。
当天早些时候,美国副总统兼国家太空委员会主席彭斯在五角大楼宣布了建立太空部队的细节——计划向国会讨要80亿美元经费在2020年前组建一支独立的太空部队,以确保美国在太空的主导地位。
届时,这支部队将成为美国在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空军之外的第六个军种。
据彭斯介绍,新军种的建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利用现有权限组建四个构成部门;第二阶段申请国会授权,将这些组成部门整合成独立的太空部队。
国防部必须“为下一个战场做准备”,彭斯说“现在是时候建立美国太空部队了。
仅在太空中存在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主导权。
”彭斯当天在题为《关于国防部国家安全航天构成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最终报告》中表示。
国防部显然已经同意了建立太空部队的计划,彭斯希望该计划能够获得两党支持,并尽快获得国会的批准。
此前曾明确反对组建太空部队的国防部长马蒂斯也改变了态度,表示“一切都在总统的指示下稳定推进”。
相比于34年前美国前总统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太空部队计划“更实用,更注重侦察、预警、攻击等最核心的功能。
虽然现在规模小,但威胁和实用指标比里根时期要大得多。
”央视特约评论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杜文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未来的军事对抗将不仅仅是海、陆、空战,“天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加入其中,整个战争形态,包括战场环境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或许如美国科技记者蒂姆·费恩霍尔茨在《太空部队是如何拿下华盛顿的》一文中所写,对于新一代太空战士的想象,不应再局限于“激光航天飞机”的画面,“而应该想象在一间坐满了才华横溢的工程师的指挥控制室里,他们正在驱动先进的在轨计算机监视敌方的举动。
未来太空作战样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等不断发展和深化,人类面临的战争将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些战争的新特点使未来的战争不断出现新的作战样式。
如果能正确预见未来战争样式,赢得战争就会多一份把握。
在陆地、海洋和空天的作战中,未来的空天作战是对战争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决定意义的作战。
未来空天作战将是何养的景观,这是人们目前最感兴趣的军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空天对抗走向“一体化”。
太空武器的发展不会停止,太空军事化不可避免。
随着太空武器的发展,未来太空站将会波澜壮阔。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军事上,随着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发展,未来的作战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被“粘”到了一起。
随着航天飞机的出现,人类逐渐开始将“天”与“空”“粘合”成一体。
随着航空与航天技术的不断完善,“天”战场与“空”战场之间将不再人为地分成两个独立的战场,而是一体的“空天”战场。
“天战”和“空战”力量渐为一体。
“空”与“天”两大系统成为一体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来看,“空战”系统如果没有“天战”系统支持与配合,将无法取得胜利。
“空天母机”将成为空天霸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由于战争的需要和飞机航程的限制,航空母舰被发明出来了,随着武器装备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航空母舰已成为现代战争海上力量中心,俗称“海上霸王”。
在未来的空天战场中,“空天母机”在卫星和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等保障机种的飞行器保障下,巡游于空天之中。
这种“空天母机”上载有具备各种功能的飞行器。
他们即可对空中目标进行攻击,也可对太空目标实施打击,还可对地面或海洋目标进行打击。
“空天母机”中所载的空天飞行器,既可能有像巡航导弹那样的自杀性武器,也有可能操纵无人操纵的可回收的飞行器携带武器对目标攻击,还可能释放有人驾驶的空天飞行器对空天、陆地或海洋目标进行“捕猎”。
高性能多功能的飞行器将唱主角。
在航空这个角度看,有飞机、直升机和旋翼机等航空器;从航天这个角度讲,有卫星、宇宙飞船等。
太空态势感知的智慧决策
太空态势感知是太空攻防对抗活动的基础,也是太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支撑力量。
空间能力已成为未来太空战场的“战略新高地”, 各军事大国都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太空态势感知研究和开发中。
从广义上讲, 太空态势感知是对所有发生在空间的事件、威胁、活动和状态进行感知, 是对影响太空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认知和分析, 能使指挥决策和操作人员获取并维持空间优势。
美国认为, 太空态势感知能力既是美国太空安全政策的基石, 又是美国实现太空军事化的前提, 已将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视为“所有太空活动的基础、太空控制的关键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
一直以来, 美国高度重视太空态势感知的军事攻防和全球霸权作用, 不断加强相关领域布局, 谋求先机。
美国白宫发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太空战略》, 提出要建立“四大支柱”, 其中有三个与太空中的国家安全活动有关, 包括强化威慑力和太空作战选项、完善涉及太空态势感知、情报和采购问题的“基础性能力、结构和程序”等。
同年, 美参联会发布的最新版《太空作战条令》中首次确立“太空联合作战区域”概念, 将原太空作战任务包含的五大领域调整变为“态势感知, 太空控制, 定位、导航与授时, 情报、监视与侦察, 卫星通信, 环境监测, 导弹预警, 核爆探测, 太空运输及卫星操作”等十大能力领域, 将太空态势感知作为十大能力领域之首。
美军“空海一体战”:西太平洋上的未来联合作战2011年02月17日来源:解放军报●纵览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其力量发挥的重点是空天力量的使用,该理论特别强调在核威慑背景下,利用非对称优势,在空中、海上、太空和网络空间与作战对手进行全面交战,凭借空天力量优势,化解作战对手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
如果说美军在年终岁尾的连番大动作中,最为世界所关注的,莫过于美军提出的“空海一体”作战构想。
从军事视角仔细审视美军这一新的作战理论,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美军变化的些许端倪。
●“空海一体战”是一种全维作战理念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充分借鉴了冷战期间其“空地一体战”理论提出与演变的历史经验。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空地一体战”主要局限于欧陆战场上美空军和陆军的联合作战,那么,“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力量发挥的重点却是空天力量的使用,即强调在核威慑背景下,利用非对称优势,在空中、海上、太空和网络空间与作战对手进行全面交战,企图利用空天力量优势化解作战对手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能力。
但是,在这一构想中,空天主导力量的发挥却基于一种全维作战理念。
美军强调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海空力量为主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
“空海一体战”构想作为美军的一种未来联合作战理念,已经将美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各军种囊括在内,涵盖了未来战场陆、海、空、天、网络、电磁空间等全部空间范畴,可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种有可能将现代作战空间制权理论发挥到极致的理论构想。
在这一构想中,美军尤其注意将下一代先进常规武器技术与新的联合作战规则相配合,打造各种新锐作战力量,如空军远征特遣部队、海军远征电子战中队、海军陆战队空陆特遣部队等,依此在未来战争中控制战争枢纽和关键节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制胜作用。
美军积极准备太空作战2001年1月22~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附近的施里弗空军基地,举行了首次代号为“ 施里弗-2001” 的太空作战模拟演习,其目的是探索在未来太空作战中有效夺取制太空权的方法。
国外军事分析家认为:此次太空作战模拟演习清楚表明,美军正在加紧准备实施太空作战。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军就提出了太空作战的思想。
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过海湾战争、“ 沙漠之狐” 行动和科索沃战争等局部战争的实践后,美军更加重视太空作战的准备。
建立健全太空作战指挥机构美军认为健全的指挥机构是成功实施太空作战的关键。
早在80年代,美军就先后组建了各军种的航天司令部以及统管各军种航天力量的联合司令部--航天司令部。
1982年9月,美军成立了空军航天司令部,下辖第14航空队和第20航空队,前者主要负责航天发射、监视、预警及卫星控制等,后者主要负责全美洲际弹道导弹的指挥控制与日常维护。
1983年10月,成立了海军航天司令部(由海军作战部长直接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和维护海军航天资源,向海军部队及美军航天司令部提供航天支援,并为“ 国家航天能力战术利用计划” 提供舰队支援。
1958年9月,成立了具有联合指挥能力的航天司令部,下辖空军航天司令部和海军航天司令部,是美军九大联合司令部之一,该司令部在战时具有指挥各军种太空作战力量实施太空作战的权力。
1998年4月,为进一步完善太空作战指挥体系,美军又成立了陆军航天司令部,仍由联合航天司令部管辖。
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未来太空作战的需要,美军对其太空作战指挥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改革和优化。
1992年,美军将陆军航天司令部与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合并组建为陆军战略防御与航天司令部,主要担负参与国防部的航天活动、领导反弹道导弹防御方面的研究计划等职责。
1993年12月,美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组建了由空军航天司令部领导的太空作战指挥中心。
1999年底,又将太空作战指挥中心和航天与指挥控制局合并,组建为太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中心,由美军航天司令部直接领导。
美军太空作战优势及弱点分析李义 艾赛江 谢堂涛 宋易敏(63611部队)航天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巨大的战略利益使许多国家将目光投向太空,加强航天部队的建设是未来军事作战的迫切需求,太空力量也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力量。
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其在太空作战方面的优势、弱点及发展动向值得持续分析与思考。
美太空攻防作战样式示意图条线,推动太空力量从工程技术型向军事作战从支援保障型向攻防对抗型转变。
调整编成结构,航空队所属5个太空联队分为作战部队和航天发射部队两类。
作战部队包括3个联队,即负责地基导弹预警和太空攻防的第21太空联队、负责卫星运行控制的第50太空联队、负责天基导弹预警的第太空联队(转型为太空任务部队),航天发射部队包括分管航天发射东西靶场的第45、30太空联队。
拥有最丰富的太空资源、最强的航天发射力量(1)数目最多、性能最好的卫星资源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在轨有效载荷卫星有1000多颗,其中600多颗卫星属于美国所有,几乎占据了50%的数量。
美国所有卫星中超过1/3的卫星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包括侦察、导航、通信、指挥、导弹预警等。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在20世纪80年代就投入使用,定位精度和稳定性也比其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高;天基侦察方面,成功发射第5颗“未来成像体系”(FIA)卫星,实现该系统组网运行,高军事作战效能的空间系统”(SeeMe)卫星发射入轨,可为美军提供战术侦察卫星支持;气象监测方面,发射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业务环境卫星”(GEOS),增强美对西半球气象观测能力;太空运输方面,美XS-1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完成首台主发动机研制,为实现24小时内快速响应发射奠定基础。
(2)掌握最多的无线电和轨道资源地球静止轨道高度为35786km,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轨道倾角为0°,轨道资源十分有限;而非静止轨道资源也是有限的。
对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的认识和思考1992年5月,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官海军上将詹姆斯就首次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构想。
2009年9月,美空、海军签署备忘录,开始联合展开“空海一体战”理论研究。
2010年2月美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正式采用“空海一体战”概念。
2010年5月,美国智库“战备与预算评估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空海一体战”理论。
无疑,“空海一体战”是美军全新的军事理论,将会引领未来美军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美军的深度转型。
“空海一体战”理论的出台有何背景,基于什么战略目的,其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对我有何影响和启示,美军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创新其军事理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认识和研究。
一、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出台的背景和原因任何新军事理论的出台,都是客观因素的需求和主观愿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海一体战”理论正是美国在深入分析了未来竞争对手、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军事转型、军队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出台的。
(一)基于对未来潜在对手的明确认识美国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更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怎样转化,优越感如何保持,美国选择了给自己树敌的办法。
没有对手,就主动找对手。
美国的目标是要主导全球事务,决不允许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对其领导地位构成挑战。
冷战时期,美国以前苏联为对手。
苏联解体后,美国又先后列出了“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等敌对国家。
而如今美国认为,中国快速崛起,特别是军事实力逐步增强,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挑战,那么中国就是“日渐崛起的军事竞争对手”。
未来的中国肯定会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正是基于对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明确认识,“空海一体战”构想才能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实现其战略企图的有力抓手。
(二)基于战略重心东移的必须选择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美国一超独霸。
“9·11”事件后,美国把反恐和防止核武扩散作为其军事战略目标,并因此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前言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JOAC)”从广义上阐述了联合部队如何针对新型拒止和区域封锁安全战略难题做出反应。
面对全球拒止和区域封锁能力增长、美国海外防御态势变化和太空与网络作为竞争领域出现等三大趋势,未来的国家与非国家对手将把拒止和区域封锁战略作为抗衡美国的重要手段。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阐述了未来联合部队如何针对此类战略达到作战介入的目的。
其中心原理就是“跨领域协同能力”,就是将不同领域内的能力进行互补性地利用,而不是仅仅增强某一能力,这样就可以让每种能力都提高作战效率和弥补其他能力的不足,建立联合领域优势,提供任务所需的行动自由。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勾画出一种更高程度的跨领域集成能力。
在更低阶层上的跨领域协同能力对生成行动节奏非常关键,可以更有利于把握破坏敌人系统的机会。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也构想了一种在传统陆海空战场中更高程度与更灵活地融入太空与网络作战的途径。
每个军种在保证联合作战介入能力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是由来自每个军种部和联合参谋部的代表与作战司令部、跨合作伙伴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共同制定。
它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实验活动的支持,包括多场演习、多军种共同推行的活动和其他概念发展活动等。
该概念所面临的战略挑战非常明显:联合部队必须要维持完成任何任务所需的行动自由。
联合作战介入概念就是保证联合部队拥有必要的能力的第一步。
马丁•登普西(Martin Dempsey) 美国陆军参谋长 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 执行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个联合部队在面对各种潜在对手的武装抵抗和不同环境下达到作战介入目的的概念。
作战介入是在获得行动自由的前提下向作战领域投送兵力以完成任务的能力。
作战介入并不是目的,它是为我们各种战略目标服务的,获得这种能力可以保证我们通行自由、通过海外兵力部署来管理危机和阻止战争或击败对手以展示美国决心。
作战介入是联合部队通行自由、对全球公共水域、太空和网络领域的自由运用的保证。
《构筑未来战争新格局:联合作战的机遇与挑战》在2023年11月19日,美国国防工业协会新兴技术研究所对外发布了其研究成果——《构筑未来战争新格局:联合作战的机遇与挑战》。
该报告是在2022年该研究所举办的四次聚焦于联合作战理念的研讨会基础上,对实现联合作战的四大战略支柱——联合全域指挥控制、联合火力、对抗性后勤和信息优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报告详细阐述了每个战略支柱所需达成的目标、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实现联合作战愿景的十项策略建议。
报告还强调,美国国防部必须克服现有的烟囱式系统架构和预算编制流程的障碍,以促进各军种间的跨域作战能力整合与技术适配。
面对大国竞争时代背景下各国不断提升的军事力量和现代化进程,美国积极转型其传统的作战模式,提出了划时代的“联合作战概念”。
该概念旨在为联合部队在所有作战域的协同作战提供一个全局性的方法论,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推动美国国防部和各军种的现代化进程。
联合作战概念不仅为武装部队设定了统一作战目标,指引国防部的作战行动和投资决策,同时也为跨行业、跨机构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支持联合作战工作的明确方向。
该概念源自美国国防部一系列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包括1996年提出的“联合愿景2010”、2005年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2.0”以及2012年的“联合部队2020”。
与以往的概念相比,联合作战概念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依托的新兴技术,例如美国国防部的混合云环境等。
这些先进技术的融入有望助力美国真正实现其联合目标,引领未来战争的变革。
在新时代的军事战略下,美国正致力于构建一支与盟友及合作伙伴紧密融合的军事力量。
这支力量需具备高效的指挥、控制与通信能力,能够在跨军种间实现火力整合,迅速将信息转化为决策优势,并在敌对环境中确保部队的持续补给。
由此,联合作战理念衍生出四大战略要务:联合全域指挥控制、联合火力、对抗性后勤、信息优势。
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曾精辟地提出联合作战的七项关键原则:综合性联合部队、战略机动拓展、脉冲式作战、综合指挥与灵活控制、全球火力部署、信息优势以及弹性后勤。
空天一体化作战理论随着航天技术特别是空间武器装备的发展,将会出现航天武器对陆、海、空战场的支援保障、反卫星作战、弹道导弹突袭、反弹道导弹作战,利用外层空间的高位优势对空中、地面、海上目标实施攻击作战。
未来航天武器将既可以在外层空间飞行,也能在大气层中飞行,这就使传统的空中概念将延伸到外层空间,空中与外层空间的界线在战场中越来越模糊,空天一体化作战必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一种新的重要作战样式。
“空天一体化”作战,是指以航空、航天空间为战场空间,运用航空航天力量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行动。
根据未来航空航天作战任务和性质的不同,空天一体化作战可分为进攻性的航空航天一体化作战和防御性的防空防天一体化作战。
美军的空天一体化作战构想,包括三种适合太空作战的新样式:一是联合航空、航天力量独立实施的“空天一体化”作战;二是地面部队协同联合航空航天力量实施的“空天一体化”作战;三是联合航空航天部队协同地面部队实施的联合作战。
由此可见,这种以航空航天力量为主,地面力量协同的作战样式,将使空中战场与空间战场日趋融合,从而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战场变成“空天合一”的高立体战场。
空天一体化作战是信息时代空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空军已广泛实践了这一理论,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表现在C4I系统的空天一体化。
美国空军在空间部署的包括电子信号侦察卫星、光学照相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扫描卫星及各种气象、导航和通信卫星在内的空间侦察、通信和预警卫星系统,已与E—3预警机、E—8“联合星”、U —2、RC—135、SR—71等有人驾驶侦察机和无人侦察机及地面指挥中心实现了联网,形成了以卫星为核心,以预警机为中枢,由各种侦察设施组成的空天一体的C4I系统。
其次,导弹防御系统的空天一体化。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已经实现了导弹防御的天地一体化,即美空军的“国防支援卫星”提供导弹预警,美陆军的“爱国者”地空导弹实施拦截。
目前美空军正在加紧研制发展Y AL—1A机载激光武器,主要用于攻击处于助推阶段的导弹,计划装备7架,于2004年首架试验飞机投入使用,2007年形成初步的作战能力,2009年,7架飞机全部交付使用,届时,美空军将真正实现导弹防御的空天一体化。
美国空间作战理论研究一,空间作战理论的发展过程美国在开展军事航天技术研究的同时,意识到未来空间作战将难以避免、同步展开了空间作战理论的开拓性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空间作战理论逐步从酝酿、产生到发展以至初步完善。
总体来看其空间作战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空间作战理论开始酝酿随着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航天作战思想开始萌芽,产生了诸如“航天作战是在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领导下,使用空间与反空间武器和系统,以削弱敌人航天力量,夺取制天权为目的的战斗行动”、“太空战应看作整个战争的一部分”等思想。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空间作战理论开始以条令的形式进行明确这一阶段空间作战理论开始产生,代表性事件是1971年版空军条令AFM1-1号第一次提出了空间作战的概念并且把“空军在空间的作用”列为条令内容。
1975年版条令中突出了美国本土的防天作战和航天器监视与侦查。
1979年版条令中提出了“航天保障、提高战斗力和空间防御”三种空间作战使命。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空间作战理论继续发展这一阶段由于联合航天司令部的建立以及太空战力量的组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空间作战思想与理论相继出台。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空间作战理论不断扩展完善,随着美国军事转型的进行,空间作战理论不断发展,进行转型1992年出版《美国空军航空航天基本概则》,1993年6月颁布的《作战纲要》把联合作战由“空地一体化”扩大到“空地海天一体化”,并阐述了航天作战的重要性。
1998年美国空军颁布了《长期规划—2020年设想》提出了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和全球伙伴关系这四大未来空间作战概念,这是21世纪美空间作战理论正式出台的标志。
2000年颁布了《联合条令—空间作战的战术、技术和程序》以及《航空航天部队:保卫21世纪美国》白皮书。
近期美军涉及空间作战理论的条令主要有3个,它们基本反映了美军空间作战理论的最新思路。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和军队关注的焦点。
航天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国防实力,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空天一体化发展空天一体化是未来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旨在实现地面、空气、上层空间和太空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多网络联合作战。
未来,空间站将成为军事基地,能够实现无人驾驶飞机、卫星和航天器的监视和控制。
同时,空间站还能够成为军事通信和情报侦察的重要平台,为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提供大量数据和实时情报。
二、无人体系化发展随着无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无人体系化将是未来军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的战争将更多地依靠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作战手段。
未来,无人机和自动化装备将会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电子战、侦察和攻击等领域。
同时,无人技术也将在未来的太空探索和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超高速飞行技术超高速飞行技术将成为未来军事航天技术的一大亮点。
未来超高速飞行将能够快速到达全球任何角落,同时还能够绕过敌人的防御系统。
未来,超高速飞行技术将应用于武器攻击、情报侦察和太空探索等领域,将会成为未来军事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电磁武器的应用电磁武器是一种新型的武器装备,它可以通过电磁波直接打击目标,具有高效、快速和无声的特点。
未来,电磁武器将成为未来军事航天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其主要作用是干扰和瘫痪敌方军事装备的电子系统,让敌方的电子战能力降为零。
同时,电磁武器还可以在航空装备和导弹攻击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太空资源开发太空资源开发是未来军事航天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太空的资源和价值巨大,而且未来人类在地球上的资源将会逐渐枯竭。
因此,太空资源开发将成为未来航天技术的一个热门话题。
未来,太空资源开发将涉及到太空水、太空氧、太空碳和太空铁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还将涉及到太空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将太空成为未来世界范围的能源来源。
太空与未来联合作战[摘要]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联合作战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战争。
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全球各国对制天权越来越重视,对其的争夺也愈演愈烈。
[关键词]联合作战;太空;制天权Outer Space and Future Joint Operations[Abstract]Today, the battle space has been further extended from land, sea and air to outer space, the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will be land, sea, air, space wars integration.Without a strong aerospace force, there is no control of space, air and sea will be severely weakened and eventually lost the initiative in the war.Therefor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space, competition has intensified its.[Key words]Joint Operations;Outer space;The rightsof Space control1背景古往今来,尽管在人来居住的地球上,战火频繁,此起彼伏,然而,太空始终是超脱人间兵伐之灾的一片净土。
几千年来,人类对太空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希望有朝一日能开发利用太空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造福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未来。
现如今,美国着眼未来发展,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世界”。
俄罗斯则称“优先发展空间信息支援系统,确保有效地支持部队行动,是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战略稳定所必须的”。
可见,美、俄等国视空间为当今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
当今,战场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未来联合作战将是陆、海、空、天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战争[1]。
没有强大的航天力量,就没有制天权,还将严重削弱制空权和制海权,最终丧失战争的主动权。
正是因为这样,美国为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迫切需要保护其在太空的既得利益,在其公布的一系列航天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控制空间能力,声称必要时要从空间使用武力,攻击敌方陆、海、空、天的重要目标,优先保卫美国的“太空资产”。
美俄两国都是为了保证获取太空信息优势和防止敌方利用太空取得信息优势。
要想取得战场制信息权,就必须综合利用军事航天力量(主要是卫星系统)和电子战系统,获取各种信息,为联合作战指挥及各种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情报,同时对敌实施进攻性和防御性信息联合作战,全面剥夺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太空站武器系统美国在太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网络、监视与侦察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的局部联合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空间预警系统主要是预警卫星。
它可以探测到导弹发射所喷尾焰的红外辐射,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甚至能测出来袭导弹的性质和攻击路线[2]。
2.2空间信息传输系统2.2.1军事通信卫星分为战略与战术2种卫星。
战略通信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提供远程战略通信服务;战术通信卫星在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主要用于近程通信,为飞机、舰艇、车辆、部队间提供机动通信服务。
发展趋势:完善保密措施,增强抗干能力和生存能力;攻克卫星不能与水下潜艇通信的技术难关。
2.2.2新一代GPS(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所谓新一代GPS是指比目前GPS的抗干扰能力增加30dB,可提供30dm的定位信息和发射1ms分辨率的定时信号,通过这种传感器网络,可很快测出任何一种无线电频率发射源。
例如,敌方地对空导弹的雷达,精度可达10m之内。
2.3空间导航系统主要有高精度坐标瞄准导航系统,空间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的地图。
高精度坐标瞄准导航系统通过光缆和厘米级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为火力圈外发射的微型弹的攻击提供足够精确的目标位置信息。
2.4空间气象服务系统提供实时精确的气象信息,其中包括千米网格上的温度、风向和湿度,并可随时修正,大大提高攻击目标的联合作战效率。
2.5太空作战武器太空作战武器多为新概念武器,包括反卫星卫星、反卫星导弹、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等。
2.5.1反卫星卫星也称拦截卫星,是一种对敌方的卫星实施摧毁或使其失败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和空间观测站、地面发射-监控系统组成反卫星武器系统。
2.5.2反卫星导弹是一种专门用于摧毁敌方在空间运行的军用人造地球卫星的导弹,它和导弹的发射系统、空间观测网、地面监控站共同组成反卫星武器系统。
2.5.3定向能武器包括天基、陆基、机载定向能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3]。
2.5.4动能武器所谓动能武器,就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弹头(或称动能拦截器——KKV),利用弹头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3]。
3 美国采取的措施为了实现太空战,美、俄两国不惜花费巨额资金组建太空作战部队。
1998年4月,美国航天司令部在《2020年构想》中提出了控制空间、全球联合作战、力量集成和全球合作等联合作战思想,明确揭示了美军要使用太空武器系统来攻击敌方的陆、海、空、天目标,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航天系统,完成好防御、进攻两个方面的任务。
1999年初,美又揭示了“导航战”的概念,目的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遏制敌军的导航能力,提高己方军队的导航能力,并保持战场上的导航优势。
2000年末,又揭示了“空间控制战略”理论,强调以优势的军事航天力量确保控制外层空间,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陆、海、空联合作战时的优势。
健全的指挥机构是成功实施太空作战的关键,在太空作战理论形成过程中,也完善了指挥机构。
从空军航天司令部、海军航天司令部、陆军航天司令部到统领3个司令部的美国航天司令部,后经过进一步调整、改革和优化又形成了陆军战略防御与航天司令部;太空作战指挥中心;太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中心;太空作战指挥部等,它们统归航天司令部领导,更深入,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美国提出,由单纯的“航空”部队转变为“航空航天”部队,并最终转变为“航天航空”部队,并确定了部队应具备的6种核心能力,即航空航天优势、全球攻击、迅速进行全球机动、精确作战、信息优势和敏捷的战斗支援,强调美空军由现在的以空战为主的部队转变为既可实施空战又可进行太空作战的“航天一体化”空军,即空-天军,以确保未来的空军成为“全球警戒,全球到达”的全球力量,以形成和完善太空作战理论及太空作战指挥机构。
4 太空战对未来联合作战的影响美、俄等国举行太空战演习并组建“天军”,可以看出太空争夺战不可避免,太空将成为未来联合作战的新战场。
加强太空战建设将对进入新世纪的军队的联合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发展及技术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4.1制天权对联合作战的作用越来越强,制天权的争夺将日趋激烈未来20年,“无人化战争”即交战双方军队不直接接触的战争正在出现。
近期的局部战争充分证明了未来太空战的重要性。
以科索沃战争为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动用了300多种、50多颗军用和民用卫星,其中有2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传递图像和数据的通信卫星,3颗图像处理传递卫星,6颗气象卫星和24颗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为北约提供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导航、定位、气象、测地等太空支援,不仅提高了北约部队的反应速度和打击效果,而且确保北约以“零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5]。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空间系统与其他武器系统的配合将愈来愈紧密,这使得空间系统的战术作用水平日益提高。
美国认为,当前某些国家已具有攻击它的卫星系统或用计算机在网络空间破坏美国对卫星的控制。
如果战争中美国的太空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它的联合作战能力、防护能力都会极大削弱,各兵种将难以顺利地发动和实施各种联合作战行动[4]。
据分析,高性能的空间武器和抗摧毁能力强的空间系统将是21世纪空间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将有50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空间系统。
在未来战争中,交战双方争夺制天权的斗争将日趋激烈。
4.2信息对抗将从地面、海上和空中向太空延伸美军太空战演习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夺信息优势。
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以卫星为主的空间网络是获取战略和战术情报的主要手段,在现代精确制导武器、远距作战飞机、定向能武器等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后勤支援和保障系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如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动员了大量的空间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联合作战效果。
美、俄两国的军事情报约有70%左右来源于侦察卫星,美国军事长途通信70%~80%的信息均由卫星传送。
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全天候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精确的位置、速度、时间信息,并广泛运用于各种武器系统和C4ISR系统。
因此,在未来战争中,为争夺信息优势,各国对这些暴露在空间、可探测其轨道位置、平时可掌握其传感器及电子设备电磁特性的空间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对抗和反对抗的行动也势必更加激烈。
如何保护己方空间系统正常运转和如何攻击敌方空间系统,是未来太空战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1]王曙光.现代联合作战[M].星球出版社,2010.[2]李国柱,等.美国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的发展.舰船电子工程[J].,2011.(5)[3]温睿.天基系統:战争空间拓展的象征[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4]王婷.解读未来联合作战体系[J].新华军事,2010,(1).[5]陈富生.外军预警探测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外军信息战,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