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 格式:ppt
- 大小:75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儒学的困境知识点总结一、儒学的困境1. 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的冲突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礼仪等,但是这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冲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这与儒家传统观念相冲突,导致儒学在现代社会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
2. 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传统上,儒学一直被视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知识分子受到尊敬和崇拜。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新兴知识的涌现,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式微,知识分子的地位也逐渐受到挑战。
3. 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儒学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断下降。
4. 儒学的国际传播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传播受到了许多限制,难以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认同,导致儒学的国际传播受到限制。
二、可能的解决方案1. 重塑儒学的理论框架儒学需要与时俱进,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需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重塑,将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形成更加具有现代性的儒学理论框架,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推进儒学的学科建设在教育领域,应该推进儒学的学科建设,改革传统的儒学教育模式,将儒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让儒学能够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3. 弘扬儒学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应该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推动儒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让儒学走出国门,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影响力。
通过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展儒学的国际影响力。
4. 重视儒学研究和传承应该加大对儒学研究和传承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培养优秀的儒学研究人才,推动儒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让儒学在当代社会更加具有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总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化遗产,不应被淡忘和遗弃,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让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1·3宋明理学姓名班级【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______和______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儒家“______”思想;李翱提出“性命之源”说,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推行________的文化政策,士大夫掀起了________运动,理学在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北宋五子1.主张(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____________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试图通过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______是理学中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追求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
2.意义:将儒家道德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三、朱熹的学说1.基本主张(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__________;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方面:“强调“仁”是修养的最高目标;仁者应有强烈的____________。
(3)社会政治理论方面: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依据,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要设法“________”。
2.影响: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________体系,是理学的__________。
四、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__________”,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并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思想就成为了正统思想。
然后,到了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学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学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学的“道统”思想。
与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需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学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需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在北宋新儒学思想家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①表现:汉武帝—正统→东汉时期—权威性被削弱→魏晋南北②原因: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B.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2. 儒学复兴运动①唐中期以后:A.唐代中后期,韩愈(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
b.提出儒家“道统”思想。
)和李翱(“性命之源”的角度理解孔孟之道)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北宋儒学创新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A.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C.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1、理学的基本含义-----体系,又称新儒学。
2.代表及主张:(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将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系统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4)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③、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高度自由和精神的极大满足)。
(三)1.朱熹的学说及成就(1):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方法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方法把握“理”。
;②“仁”③仁者境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文化方面(理学):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⑴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原因:一:战乱。
二:儒学自身的局限,缺乏关于命运的解释。
三:佛教道教的冲击。
四:统治者把持全部大权,腐朽,人们对儒学的说教失望。
⑵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直接冲击着儒家地位: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⑶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都予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儒学的官方地位进一步削弱。
同时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附:佛教的发展: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
明帝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
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
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
道教的发展: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2、儒学复兴运动: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佛教和玄学的广泛传播。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
问题3:为什么东汉末年儒学面临困境?陈寅恪曾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
儒学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
(1)儒学自身问题: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两汉时期,谶纬迷信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权威性;(3)社会现实问题:朝代的更迭,“君权神授”的权威受到冲击问题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1)儒学虽是官方正统,但没有在民间建立其信仰系统;(2)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3)社会矛盾的尖锐;(4)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问题5:道教的发展演变过程(1)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2)东晋葛洪《抱朴子》一书集神仙思想之大成,不但奠定了神仙道教的思想基础,而且为道教的官方化、正统化和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南朝陶弘景在构建道教神仙谱系以及整理道教修炼养生术等方面亦殊有贡献,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问题6: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复兴运动的目的:不仅成为官方正统地位,也要成为社会信仰。
】(1)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
玄学思想: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
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
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