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则是可变的。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即:(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长因素所做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在1985年出版的《1929-1982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丹尼森根据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对上述各个增长因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结果被总结在下表中。

表:总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1929-1982年)

运用1929-1982年间的数据,丹尼森计算出2.92%的年实际产量增长率中的1.9%应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其原因可以部分地从经济增长的分解式中得到解释,即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所以劳动的增长率就有相对大的权重。

下面来看要素生产率增加或每单位要素投入产量的源泉。令人震惊的事实是,知识的进展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约2/3的贡献。此外,资源配置这一因素对要素生产率增

加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例如人们从薪水少的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产量的增加或收入的增长。另一个重要情形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就业而引起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另一个因素是规模经济。从上表可以看到收入年平均增长中超过10%的部分要归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所需的投入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经济的效率可能不高,而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节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据此,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丹尼森所说的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从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地制造、组合以及使用它们的知识。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只把生产率的增长看成大部分是采用新的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误的。他强调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管理知识就是广义的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在丹尼森看来,管理和组织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它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比对改善产品物理特性的影响更大。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省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01—2014年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省目前

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了2001-2014年的省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该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条件和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应该随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解决原有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 一、前言 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研究中国的经验,对于其它落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增长有没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对于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可复制性,那么,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可以为现在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福音。 二、文献综述 1.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分析》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为分工,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市场和分工相互促进,形成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斯密从他那一时代的特征和作坊生产发展出

发,归纳总结出他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因素。作为起点,斯密的理论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于简单,框架太粗,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核心分析,没有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系统的运用,把经济增长归为一系列自发产生的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活动。“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技术的变迁,“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家,经济发展是个别企业家的“创新”的结果。“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面,总结供给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过程,都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需求和供给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经济良性的发展,发展也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熊彼得“创新理论”中提出的破坏性概念,即“创新”过程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破坏和新经济结构的建立,这一概念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是我们需要把这一活动的原因和主体需要重新定位分析,从事实经济活动中和大量的经济现象总结根本性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

11 一、填空 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资源)和技术。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A.)。 3.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实际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决定的。 4.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G=S/C)。 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6.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在长期,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时,将会出现(长期停滞);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时,将会出现(长期繁荣)。 7.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8.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11.说明长期中货币决定价格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 12.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1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差别首先在于假定生产中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是(可变的),其次是它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A.)。 15.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16.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 17.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即(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18.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19.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相一致(或G=Gw=Gn))。 20.根据货币数量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21.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 22.在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23.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会引起(累积性的扩张);相反,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会引起(累积性的收缩)。 24.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自然增长率是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0))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25.产量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率是(全要素生产率) 2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都是从这个公式来分析经济长期增长的条件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C(资本-产量比率))的变动,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S(储蓄率))的变动。 27.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 28.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进行的。 29.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30.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31.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32.资本──产量比率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33.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手段三种。 34.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是由(合意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的。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钟颀 40502049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总设计师的指引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改 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GDP逐年增长,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为更好的了解我国经济 增长的原因,现对影响我国GDP增长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 下表提供了我国1978——2005年的GDP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其中Y=GDP(亿元); X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X2=就业人员(万人);X3=居民消费水平(元);X4=农 业总产值(亿元);X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6=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 Obs X1 X2 X3 X4 X5 X6 Y 1978 57144 40152 184 **** ****.6 355 3645.2175 1979 58588 41024 208 1697.6 1800 454.6 4062.5792 1980 60275 42361 238 1922.6 2140 570 4545.624 1981 59447 43725 264 2180.62 2350 735.3 4889.4611 1982 62067 45295 288 2483.26 2570 771.3 5330.451 1983 66040 46436 316 2750 2849.4 860.1 5985.5516 1984 70904 48197 361 3214.13 3376.4 1201 7243.7517 1985 76682 49873 446 3619.49 4305 2066.7 9040.7366 1986 80850 51282 497 4013.01 4950 2850.4 10274.379 1987 86632 52783 565 4675.7 5820 3084.2 12050.615 1988 92997 54334 714 5865.27 7440 3822 15036.823 1989 96934 55329 788 6534.73 8101.4 4156 17000.919 1990 98703 64749 833 7662.09 8300.1 5560.1 18718.322 1991 103783 65491 932 8157.03 9415.6 7225.8 21826.199 1992 109170 66152 1116 9084.7 10993.7 9119.6 26937.276 1993 115993 66808 1393 10995.5 14270.4 11271 35260.025 1994 122737 67455 1833 15750.5 18622.9 20381.9 48108.456 1995 131176 68065 2355 20340.9 23613.8 23499.9 59810.529 1996 138948 68950 2789 22353.7 28360.2 24133.8 70142.492 1997 137798 69820 3002 23788.4 31252.9 26967.2 77653.135 1998 132214 70637 3159 24541.9 33378.1 26849.7 83024.28 1999 133830.97 71394 3346 24519.1 35647.9 29896.2 88188.955 2000 138552.58 72085 3632 32917.93 39105.7 39273.2 98000.454 2001 143199.21 73025 3869 37213.49 43055.4 42183.6 108068.22 2002 151797.25 73740 4106 43499.91 48135.9 51378.2 119095.69 2003 174990.3 74432 4411 29691.8 52516.3 70483.5 135174 2004 203226.7 75200 4925 36238.99 59501 95539.1 159586.7 2005 223319 75825 5439 39450.89 67176.6 116921.8 183956.1 现估计模型为Y=c+A1*X1+A2*X2+A3*X3+A4*X4+A5*X5+A6*X6+U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与环境学院 令狐采学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阐发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阐发 摘要:变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取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阐发办法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阐发了物质资本、消费、财务支出对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阐发,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务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年夜。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暗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身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阐发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办事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年夜年夜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年夜的提高。可是,我省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缺乏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水平进行实证阐发,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取了的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摘要:由于我国政府逐渐对旅游业的重视,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得作用日益显著。旅游业作为当今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只有详细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 各种因素才能真正使得旅游经济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因此,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由《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在2011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1.93万亿元。虽然旅游经济每年都有良好的 发展,但是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尤为重要。 一、内生因素 (一)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既离不开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离不开旅游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优化旅游经济结构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使旅游产业外部和内部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不断趋于协调,并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从而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经济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 1.旅游资源的理论分析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逐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有很多的学者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此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并重点从财政支出、政府投资行为、收入不平等、制度等方面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收入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以较高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此都有有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的规模;(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中国经济学者也有很多投入对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予以总结归纳。 一、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政策为一国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利用财政政策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必然带动着财政支出的变动,因此,一项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结构。而且有关此类的大多数文献都是在假定劳动力供给无弹性的前提下讨论的,导致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传导机制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数的国内外学者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Rebelo(1993)等考察了分类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ngelopoulos etnal(2006)等考察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iller and Russek(1997)、Kneller et al(1999)考察了财政支出与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计量方法、数据选择、解释变量多少等要素的差异,这些学者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别。例如:Miller and Russek(1997)根据18个OECD国家1966-1990年的数据检验得出,资本所得税、劳动所得税等扭曲性税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劳动所得税、资本所得税每上升1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1-0.2个百分;Kneller et al(1999)根据22个OECD国家1970-1995年的数据,检验发现劳动所得税、资本所得税对经济增长的扭曲作用很大。 2、国内学者的相关理论 严成梁、龚六堂在一个具有内生化劳动选择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内生化劳动力供给的两大优点:(1)消费税和劳动所得税不再是一揽子税收,他们可以政府的消费性公共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休闲选择,进而影响资本的边际回报与经济增长;(2)政府的消费性公共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休闲选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他们的研究是在一个AK经济中内生化劳动选择,进而考察了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早在1990年Barro就研究了在AK 经济中引入生产性公共支出与所得税,假定政府通过征收所得税为公共政策融资,结果发现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 研究财政支出与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公共支出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公共支出和消费性公共支出。龚六堂他们运用了1997-200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公共支出并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他们认为原因可能是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规模超出了经济的适可范围或生产性公共支出

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老师:许秀川 年级:2013级 学号:2026 姓名:蒙宇

成绩:

word版木.

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8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投资、消费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因素,回归分析 十二五规划已接近尾声,即将迎来十三五规划,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质量和数量上不斷提高,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涵。 1文献综述 在早期的古典经济理论中,斯密、穆勒、马尔萨斯和嘉图等人都曾涉及到经济增长或剩余同资本、劳动力的关系。他们认为,“剩余”的出现引起了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同时构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加大了就业规模和社会生产规模,而社会生产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就是剩余的增加,再在更高的起点上重复前一过程。如此反复,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这也就是经济增长理论基础和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依据。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 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代敏华、卢俊、王成 摘要:本文分别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和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对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本文借助《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5—2009年),通过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的去除,建立了西藏产出GDP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西藏经济的增长总体上仍是资本和劳动力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增长质量不高,为此西藏要想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本文通过《西藏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1—2009年),并借助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去除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建立了西藏GDP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消费在影响西藏GDP的这三个因素中对GDP的刺激作用最强,投资其次,净出口最弱。为此,要想保持西藏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西藏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并优化商品出口的结构,大力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C-D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国民收入核算

目录 1.引言:问题的提出 (1) 2.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 (1) 2.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1) 2.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3) 2.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3) 2.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3) 2.3.2模型序列相关性的去除 (5) 2.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6) 3.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分析 (6) 3.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描述 (6) 3.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8) 3.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9) 3.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9) 3.3.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9) 3.3.3模型的主成分回归 (10) 3.3.4模型诊断 (11) 3.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2) 4.结论与启示 (12) 参考文献 (15) 附录:文中模型建立所用到R统计软件代码 (16)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因子分析法影响增长的经济因素(可打印修改)

影响中国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 ??: ???? ??: ??? ??: 201628005 ???:???

目录 1.序言 (3) 2.因子分析 (3) 1概念及作用 (3) 2因子分析的模型 (4) 3因子旋转 (4) 3.中国经济影增长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 1变量的选取 (5) 2模型的运用 (5) 2.1初始特征值 (5) 2.2因子模型 (6) 2.3旋转因子模式 (7) 2.3因子得分 (9)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 是举世瞩目。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和经济增长预测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影响 因素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在次贷危机前后的2004年和2014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4个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对比观察两年的数据在 次贷危机前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变化。 1序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 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 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 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 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 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因子分析 1概念及作用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 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 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减少分析变量个数和通过对变量间相关关系探测,将原始变量进 行分类。即将相关性高的变量分为一组,用共性因子代替该组变量。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 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 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年份Y XI X2年份Y XI X2 19804545.642361910.91997789736982024941.1 19814891.643725961199884402.27063728406.2 19825323.4452951230.4199989677A7139429854.7 198359627464361430.1200099214-67208532917J 198472084481971832.92001109655.27302537213-5 19859016498732543.22002120332.77374043499.9 198610275.2512823120-62003135822.87443255566.6 198712058.6527833791.72004159878.37520070477.4 198815042.8543344753.82005184937.47582588773.6 198916992.3553294410.42006216314.476400109998.2 199018667.86474945172007265810376990137323.9 199121781.5654915594.52008314045.477480172828.4 199226923.5661528080.1200934090377995224598.8 199335333.966808130723201040120278135278140 199448197.96745517042.1201147310479345311022 199560793.768065200193201251932280178364835 199671176.668950□22913.5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丫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丫与XI、X2的表1.1数据,作丫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丫二?0+?1X1+ ?2x2+Ui 其中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总就业人员数,X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Ui代表随机误差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