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内容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52
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 一 ) 肝胃不与证 : 胃脘胀痛 , 窜及两胁 ; 善惋惜 , 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 嗳气屡次 ; 口苦 ; 性急易怒 ; 喧闹泛酸。
舌质淡红 , 苔薄白或薄黄。
( 二) 脾胃气虚证 : 胃脘隐痛 ; 腹胀纳少 , 食后尤甚 ; 大便溏薄 ; 肢体疲倦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消瘦。
舌淡苔白。
( 三) 脾胃虚寒证 : 胃脘隐痛 , 喜暖喜按 ; 空肚痛重 , 得食痛减 ; 纳呆食少 ; 畏寒肢冷 ; 头晕或肢倦 ; 泛吐清水 ; 便溏腹泻。
舌体胖 , 边有齿痕 , 苔薄白。
( 四) 肝胃郁热证 : 胃脘痛势迫切 , 有灼热感 ; 口干口苦 ; 吞酸喧闹 ;浮躁易怒 ; 便秘 ; 喜冷饮。
舌质红 , 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 五) 胃阴不足证 : 胃脘隐痛或灼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干而不欲饮 ; 口干舌燥 ; 纳呆干呕 ; 失眠多梦 ; 手足心热 ;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 一) 胃脘痛苦1、察看痛苦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 做好痛苦评分 , 可应用痛苦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记录详细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歇息 , 防止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刻报告医师 , 辅助办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 , 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 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 , 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 , 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 , 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 , 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 , 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 二) 嗳气、反酸1、察看嗳气、反酸的频次、程度、陪伴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发生时宜取坐位 , 可饮用温开水 ,若空肚时出现嗳气、反酸, 应立刻进食以缓解不适。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胃溃疡治疗方法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胃溃疡药方木瓜姜醋治胃溃疡【功能主治】健脾化瘀,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散寒解毒。
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木瓜500克,生姜30克,醋500克。
【用法用量】将以上3味一同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炖熟。
1剂分3次服用,每天1次,连续服用3~4剂。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9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
三七白芨治胃溃疡【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收敛止血。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三七粉、白芨粉、生大黄粉克6克(冲),仙鹤草、煅瓦楞子克20克,枳实9克,陈皮、茯苓各15各,清半夏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5例,临床痊程34例,好转1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天。
白芍延胡索治胃溃疡【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芍4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五灵脂各15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0~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0~15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6例,其中,治愈者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
对治愈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
党参黄芪治胃溃疡【功能主治】益气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胃脘胀痛、泛酸纳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偏方组成】党参20克,黄芪30克,茯苓、白术各10克,当归20克,三七6克(研粉吞服),赤芍15克,枳壳、广木香、乌贼骨、浙贝、甘草各10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摘要:目的: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分析其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单纯西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疾病,比较两组患者在疗效上的不同。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明显低于观察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消除,利用中药进行整体调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愈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其辨证要点是:一是要辨别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病症的虚实。
临床上病因都有长期情志不舒和饮食不节的情况,故无论因何致病都有本虚的因素在先,而后或因气滞,或因湿热,或因寒凝,或因阴液不足而致病者都有本虚标实的情况,只是虚实多少和外邪不同。
肝气郁滞,侵犯胃腑,起病较急,以实证为主;遇寒而痛,反复发作,是外寒入内加重阳虚内寒,虚实俱病;嗜食肥甘、辛辣、烟酒或饥饱失常而致病者,多是脾胃虚弱为主。
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该类病症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也和遗传因素、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体质、情绪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导致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复杂,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具有反复性以及周期性出现的特点,这就对分析患者病因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
虽然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比较高,但是通常消化性溃疡是可以被治愈的,但是一些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按照笔者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利用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如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效果,同时中西医治疗的复发率也比较低,本次研究从本院收治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测,用门螺旋杆菌检测均为阳性。
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是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剂,而西药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等进行治疗。
关于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一、研究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等黏膜发生溃疡,常伴随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作为温补脾胃、祛寒止痛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差异,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证据。
三、研究方法1. 对象选择选取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并发症患者。
2.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小建中汤和合良附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西药治疗。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溃疡愈合时间、溃疡复发率等进行观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溃疡愈合时间、溃疡复发率、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四、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为8周,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周。
观察组的溃疡复发率为6%,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
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均为可接受范围内的轻度不良反应。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为中医药和西医药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提供了临床证据,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了参考依据。
该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了基础。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临床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备受医学界关注。
本文认为通过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本文于结论处对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
标签:中医药;消化性溃疡;脾胃从中医角度来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脾胃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征。
我国中医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的宏微观辩证分析研究,更加深了对该病的证型实质和病机实质的客观认识。
中医藥的治疗,对于消除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损害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解决消化功能的紊乱。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具有周期性,而且其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
同时,该病的某些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反酸、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情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如多汗、失眠等。
对于消化性溃疡病还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某些患者球后溃疡占到十二指肠溃疡的5%左右,其症状的表现与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但是比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更严重的疼痛感,且经常在夜间出现严重的疼痛。
又如,对于那些有巨大的溃疡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出现大范围的溃疡、伴随严重和顽固的疼痛,同时还会出现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的现象。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被称为幽门管溃疡症状,此症状的临床表现也和十二指肠溃疡很相似,只是该症状伴随有反酸、餐后持续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幽门梗阻。
2、辨证治疗通过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和患者的舌、脉的综合症状,我们总结出三种类型的辩证治疗方法。
2.1 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按住可缓解,容易饥饿且只要及时补充就可缓解,着凉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容易留口水,四肢冰凉等。
消化道溃疡・一、小建中汤・二、复健散・三、附子理中丸・四、桂附理中丸・五、理中化痰丸・六、枳实理中丸・七、香砂理中丸・八、理中丸・九、归脾汤・十、复方河车散・十一、良附丸・十二、胃溃疡汤•十三、保和丸・十四、温胃饮•十五、扶阳助胃肠•十六、温中补脾汤•十七、沉香温胃丸•十八、沉香桂附丸•十九、溃疡汤•二十、良附丸•二十一、高良姜汤•二十二、蒲草木香汤•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汤•二十四、良姜散、小建中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擘)12个,芍药18克,饴糖30克(后烊冲)。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人饴烊化,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腹痛。
证见腹痛喜温喜按,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萎黄;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中虚吐血衄血,遗精等。
现常用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等病。
(按语)①证见痛处喜按,得食痛减,饮食喜温畏凉,舌苔白,脉缓。
②本方可用治消化道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
二、复健散(方源)《山西中医》1998;(3):3(组成)东洋参30克,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五灵脂30克,丹参30克,郁金30克川楝子30克,甘草30克,鸡内金120克,陈皮60克,神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功效)补益脾气,消食。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证见胃脘规律痛,伴泛酸、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①本方以胃脘规律性痛,泛酸纳呆,苔白、脉细。
②本方可用治消化性溃疡。
三、附子理中丸(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炮附子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
证见腹痛,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心下逆满,呕哕不止,呕吐泄利,霍乱转筋,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特色疗法*导读: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胃院痛的范畴。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可以说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明确记载:“胃病者,腹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详细阐明了胃院痛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尤其是针刺足三里治疗胃院痛,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燕《外台秘要·卒心腹胀满方》书中记载有:“疗心头冷痛,结痛下气,摈榔汤方”。
成为治疗寒邪客胃、气血凝滞不通而引起消化性溃疡胃肠疼痛的常用方剂。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载有以山药、桔梗、在等、甘草、白茫、陈皮、青皮、香附、白术、炮姜、生姜、大枣、木瓜、苏叶组方而成的白术散,用以治疗脾胃虚损,吐酸反胃、心腹疼痛。
这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来说,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
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卷二》立“胃院痛”一门,拟草豆茨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范丸三方,认为其多因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治疗则采用温中、益气、理气、和胃之法。
明代医学家虞传在《医学正传》一书中,以白术、炒积实、苍术、猪苓、炒麦芽、炒神曲、半夏、泽泻、赤获苓、川穹、炒黄连、煅白螺螂壳、缩砂仁、草豆蔻、炒黄芩、青皮、炒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萎仁、厚朴、摈榔、木香及甘草等组方为加味枳术丸,用于治疗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等症。
其主要适应证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基本吻合。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雷廷俊;史成龙;夏秀梅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7(29)5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单独发病,但也可同时存在,同时发病者称为复合性溃疡。
本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研究中有新的突破,研制出现了具有较高疗效的西药,但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对部分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仍不理想。
现就消化性溃疡常见证型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426)
【作者】雷廷俊;史成龙;夏秀梅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李俊乡卫生院,宁夏,海原,755100;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医院内科,宁夏,固原,756000;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中医院内科,宁夏,固原,7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105.31
【相关文献】
1.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精选(21)消化性溃疡
2.乳腺癌术后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3.气管炎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4.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5.老年性
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治疗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