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以色列建国背景以色列建国是20世纪中期的一场重要事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犹太人的追求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等角度来探讨以色列建国的背景。
1. 历史背景以色列地区在古代就是犹太人的故乡,但在公元70年时,罗马帝国摧毁了犹太人的圣殿,并驱逐了大量犹太人。
此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分散生活,被称为“犹太人的流散”或“犹太人的大散居”。
然而,犹太人对他们故土的眷恋从未减弱,一直渴望回到以色列。
2. 犹太人的追求犹太人的追求以色列建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的犹太复兴运动。
犹太复兴运动是在欧洲兴起的一股思潮,其核心目标是恢复和确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
这场运动在当时的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鼓舞了许多犹太人的希望和行动。
3.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战后的争夺焦点。
同时,犹太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使国际社会开始对犹太人回到以色列的愿望产生了认可和关注。
英国在巴勒斯坦设立了托管地,并在《巴勒斯坦国际公约》中承诺支持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4. 犹太人移民激增到了20世纪中期,以色列犹太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包括欧洲、北非、阿拉伯国家等。
纳粹大屠杀和二战后的混乱局势促使许多犹太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有人选择移民到美国和其他地方,但更多的人选择回到以色列,追求自己的祖国。
5. 联合国划分巴勒斯坦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决议181号,提出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并将耶路撒冷设立为国际管理地区。
犹太人接受了这一划分,但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
这个决议为以色列的建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导致了巴勒斯坦问题的长期冲突。
综上所述,以色列建国背景是一个从犹太人历史背景、犹太人的追求、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犹太人迁徙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过程。
这场历史事件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犹太民族历史与以色列的建立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犹太人遭受了许多迫害和歧视,但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断努力追求自由和独立。
本文将探讨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圣经》,犹太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
在古代,犹太人居住在现今的中东地区,建立了独特的文明。
然而,他们不止一次遭受到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和统治。
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人征服了犹太王国,并将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
这一事件被称为巴比伦掳掠。
几百年后,罗马人征服了巴比伦,成立了犹太省。
在这个时期,犹太人对罗马统治的不满和抵抗日益增加。
最著名的抵抗活动是公元70年的圣殿被毁事件,这被认为是犹太人与罗马帝国的决裂点。
之后,犹太人再次被驱散,成为世界各地的流亡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人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并形成了不同的犹太人社区。
在中世纪,他们面临着欧洲的宗教迫害和排斥。
例如,西班牙的犹太人在1492年被迫转换为基督教或逃亡。
这一事件导致了犹太人社会的重大变革。
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
在欧洲范围内,犹太人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运动,并争取自己的权益。
然而,迫害和歧视并未终结。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导致数百万犹太人遇难。
二战结束后,世界开始认识到犹太人的苦难,并对他们表示同情和支持。
这导致了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分割方案,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独立国家。
于是,以色列国家成立,并成为犹太人的国家。
然而,以色列的建立并没有消除中东地区的冲突和敌对情绪。
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存在,并导致了几次战争。
尽管以色列国家取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承认,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仍然是一个持续的问题。
除了政治问题,犹太民族还面临着文化和宗教上的挑战。
犹太人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和地方都受到了威胁。
1948年立国世界犹太民族主义组织于1897年成立,积极从事建国行动.因为西方列强信奉的宗教与犹太教相近、对伊斯兰抱有敌意,加上国内的犹太移民极为富有、政商勾结严重,所以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列强支持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英国政府于1920年接受国联委治此地区,于 1948年撤军并交出委任权。
以色列立即于次日宣布建国,以本古里安为第一任总理,独立战争和移民以色列建国后,埃及和叙利亚等五国进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战争爆发.犹太人虽人数较少,但借助西方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支持,并且具备完善的国家组织,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双方宣布停火,并且划定了临时边界。
战争前后,高达71万的阿拉伯人逃离或被驱逐出这个新成立的犹太国家,导致的难民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另一方面,大量的犹太难民移民以色列,在一年内使以色列人口增加了一倍。
1950和1960年代此后,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一直无法得到改善,以色列于1955年针对埃及发动名为拉封事件的恐怖攻击,导致关系进一度恶化.1961年,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绑架,这让以色列国民大为振奋。
1967年5月,埃及一系列的挑衅使以色列向埃及发动攻击。
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凭借美国政府的军事力量,成功击败了阿拉伯国家。
1970年代和1980年代1970年早期,巴勒斯坦人向犹太人发动了数波袭击浪潮。
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中,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绑架杀害了数名以色列奥运代表团成员。
以色列用“天谴行动”还以颜色,其情报特务局暗杀了所有参与绑架行动的成员。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在传统犹太节日赎罪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但是未能收复领土。
1974年,埃及总统对以色列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在以色列国会发表演讲——这是以色列首次被阿拉伯邻国承认。
1981年,以色列空军炸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使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努力受挫。
1982年以色列趁机向内战多年的黎巴嫩发动攻击,期间间接导致了数千伊斯兰难民被屠杀。
以色列的建国与历史传承以色列的建国和历史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趣的主题。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就开始居住在以色列地区,并且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这个国家一直是犹太人的祖先之地。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以色列这个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和小事,这些事件塑造了这个古老国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在二战期间,欧洲大屠杀使得大量的犹太人处于绝境之中,而这也是为什么要创建一个犹太国家的原因之一。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割让给犹太人,并且将建立一个两个国家的方案。
1948年,以色列独立,这个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主张以犹太教为主的民主制国家。
这个国家的建立是史无前例的,因为犹太人在欧洲大屠杀中失去了太多,这个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新的开始,犹太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而不用被别人控制。
然而,这个国家的建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它导致了一场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今天。
其次,建立这个国家涉及到了许多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权益。
今天,以色列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并且这个国家非常关注他们国家内的阿拉伯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
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在致力于保存他们的文化和遗产。
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他们对犹太教的捍卫。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传统信仰,但是这种信仰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而并非是书面的。
以色列在保护和传承这个宝贵的遗产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努力确保这个信仰可以传承下去。
此外,以色列还致力于保存他们重要的历史纪念物和遗迹。
历史上,以色列遭受过许多侵略者和毁坏者的攻击,但同时也保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遗迹。
例如,佩特拉和托莱多城堡都是以色列历史上的重要遗迹,这些遗迹代表了古代以色列的辉煌时期。
总体来说,以色列的建国和历史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趣的主题,许多因素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演变和发展。
然而,以色列一直在努力保存他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他们确保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迹可以得到妥善保存,直到今天。
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从亚伯拉罕到以色列国巴勒斯坦的历史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这片土地见证了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迁徙、定居和冲突。
其中,希伯来人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亚伯拉罕时代延续至今,最终建立了以色列国。
1. 亚伯拉罕时代的希伯来人公元前1800年左右,亚伯拉罕带领着他的家族离开迦勒底的城市乌尔,迁往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迦南地。
亚伯拉罕和他的后代在这片土地上与当地的居民和谐相处,逐渐定居并繁衍生息。
亚伯拉罕被誉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他的后裔成为了希伯来人民族的基石。
2. 希伯来人与迦南居民的交往在巴勒斯坦地区,希伯来人与迦南居民展开了长期的互动和交流。
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与迦南的宗教信仰有所融合,同时也带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这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巴勒斯坦文化,它汇集了众多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3. 希伯来人的奴隶生涯与出埃及根据《圣经》,希伯来人曾陷入埃及的奴隶生涯。
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通过摩西的领导成功逃离埃及,开始了他们的长征。
他们在沙漠中漂泊了40年之久,期间面临着食物短缺、水源匮乏等困境。
然而,希伯来人民族的信仰和意志力使他们坚持到达迦南的土地。
4. 以色列国的建立在希伯来人的历史长河中,以色列国的建立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在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民族的十二个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实体。
以色列国的首都设在迦南地的耶路撒冷,成为希伯来人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5. 希伯来人的宗教与文化传承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是他们文化传承的核心。
犹太教作为希伯来人的主要宗教,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结构。
同时,希伯来人创造了著名的希伯来文,成为了犹太人民族的语言。
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仍然活跃在以色列国和全球的犹太社区中。
6. 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冲突与和解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冲突。
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建设与独立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建设与独立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一份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并决定将耶路撒冷作为独立的国际管理区。
然而,巴勒斯坦人民对此表示不满,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争端。
经过多年的斗争和谈判,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巴勒斯坦则未能建立自己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以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独立之后的建设。
一、以色列建国的过程第一章: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色列建国的过程,有必要回顾一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犹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圣地,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三个宗教的冲突和纷争。
随着近代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犹太人开始追求自己的国家,并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定居点,这加剧了巴勒斯坦人民和犹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章:联合国划分巴勒斯坦地区面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联合国决定划分巴勒斯坦地区,将其划分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并将耶路撒冷作为国际管理区。
然而,巴勒斯坦人民认为这个划分方案不公平,因为他们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的,不应该被犹太人占据。
第三章:以色列宣布独立尽管巴勒斯坦人民对联合国的划分方案表示不满,但以色列仍坚持宣布独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的领导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并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承认。
然而,这一举动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和抵制,引发了阿以战争。
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建设与独立第四章:以色列的建设与发展自独立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农业、工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以色列迅速崛起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高度发达经济的国家。
他们还与世界各国建立紧密的外交关系,成为中东地区的重要一员。
第五章:巴勒斯坦的挣扎与抵抗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民为建立自己的国家而进行了长期的抵抗和斗争。
他们组织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抵抗手段,包括游击战、恐怖袭击和外交斡旋。
以色列的战争经历和建国运动(正文)第一章:犹太人回归祖土自古以来,以色列地区就是犹太人的传统祖籍。
然而,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流亡和残酷迫害后,犹太人终于得以回归自己的故土。
随着犹太移民的不断涌入,以色列的犹太人口逐渐增加。
第二章:建立以色列国在20世纪初,犹太人开始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展开积极探索。
建国运动逐渐兴起,犹太人开始争取国家自决权。
国际社会对犹太人回归故土的诉求给予了关注,其中不乏支持者。
第三章:战争爆发建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以色列在自主建国初期面临了多次战争的考验。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紧接着就遭到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进攻。
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中,以色列成功抵御了来自多个方向的敌军进攻,保卫了国家独立。
第四章:西奈战争1956年,以色列在埃及总统纳赛尔国有化苏伊士运河的行动后,发动西奈战争。
以色列军队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并在国际压力下撤军,但这场战争加深了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对立。
第五章: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爆发了六日战争。
面对来自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的联合进攻,以色列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在短短六天内迅速获胜,并夺取了更多领土,包括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第六章:1973年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十月战争,以试图夺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这次战争以色列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最终以色列军队成功阻击了敌军进攻,并在战争结束后重新获得军事优势。
第七章:黎巴嫩战争1982年,以色列发动了黎巴嫩战争,旨在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黎巴嫩的基地。
战争导致了黎巴嫩境内严重破坏,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
第八章: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的战争经历与巴勒斯坦问题密切相关。
多年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有关双方领土和自治权的争议长期未能解决,导致局势复杂化。
第九章:和平进程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以色列也积极寻求与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和平解决方案。
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昨天我们讲了巴以的实力差距有多大,今天我们来讲讲以色列的建国史吧。
文案均为自己写作,若有错误,请各位批评指正,顺便加个点赞关注。
以色列的建国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当时建立了以色列国。
当然和现在的这个以色列国不是同一个,今天我们来讲一下现代的以色列国。
现代以色列的建国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大规模移居巴勒斯坦地区,这是为了实现犹太人在自己的历史土地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提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名为以色列的犹太国家和名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
而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在此次划分中获得了百分之五十七的领土,且这些土地大多在沿海、土壤肥沃、淡水充足的地区。
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个决议也引发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导致了以色列独立战争的爆发。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由于众多阿拉伯国家认为此项决议毫无公平性可言,于是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以色列周边的邻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国家向他宣战。
尽管以色列面临着来自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威胁,但以色列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保留了自己的独立。
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面临着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和紧张关系。
这些冲突包括1948年的独立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等。
这些冲突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塑造了以色列的现代历史。
这些战争的孰对孰错小编也无法说清楚,但是只希望世界和平!。
以色列的建国史及五次中东战争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
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
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
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
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
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
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
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
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
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
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
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
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
以色列军事历史从独立到现代化以色列军事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以色列国的独立。
自那时起,以色列军队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使其成为中东地区最强大和最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之一。
本文将概述自以色列独立以来的关键事件和军事发展,以展示其从独立到现代化的过程。
1. 创立以色列国国家的独立对于发展军事实力至关重要。
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布独立,并立即面临着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入侵。
尽管以色列处于人员和资源方面的劣势,但其坚定的意志和组织能力使其成功抵御了对手的进攻,确保了独立的实现。
2. 突袭战争1956年,以色列与英法联军合作,发动了对埃及的突袭战争。
以色列军队展示了卓越的战争能力,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并迫使埃及政府接受停火协议。
这次胜利巩固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强调了其军事实力。
3. 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发起了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预防性突袭,以应对来自周边国家的威胁。
这场战争在短短六天内就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以色列军队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这场战争标志着以色列军事实力的巅峰,显示了其战略计划和现代化装备的优势。
4. 赫茨尔行动1982年,以色列发动了对黎巴嫩的赫茨尔行动。
这次行动旨在削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力量,并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境。
以色列军队在短时间内击败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并占领了黎巴嫩南部。
尽管赫茨尔行动引发了国际争议,但它进一步展示了以色列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策略。
5. 第二次黎巴嫩战争2006年,以色列再次卷入黎巴嫩战争。
这次冲突始于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交火,进一步演变为大规模军事冲突。
尽管以色列由于目标的复杂性和真主党的抵抗而遭遇了一些挫折,但这场战争突显了以色列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和战斗能力。
6. 现代化装备和技术自独立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引进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技术。
以色列在航空、导弹防御、情报侦查和无人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的军工产业发达,自主研发了许多先进的武器系统和军事设备,使其成为中东地区的军事技术领导者之一。
试论述战后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
欧洲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
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
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处死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
1947年4 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 2/3强,只得到43%的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阿拉伯人不干。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发誓灭掉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不宣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从1948 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烧杀抢劫,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反面的灭亡战争。
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人死伤过半,军队几乎全部被歼,妇女,儿童,老人都开始以身相拼。
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怀鬼胎、内部争权争地,面和心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
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
以色列历史以色列历史概况以色列源自希伯来语,意为“与神较量的人”。
以色列人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1211年,其先祖为闪米特人,居于迦南,后迁至埃及。
据圣经记载西元前14世紀,犹太人由摩西带领,逃出埃及,到巴勒斯坦定居,并逐渐形成一个民族。
大約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先后出现了三个国王:扫罗(Saul)、大卫(David)和所罗门(Solomon)。
其间,大卫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
第三代国王所罗门死后,以色列联合王国发生内乱,国家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遭亚述人侵占。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巴比伦人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被波斯所灭以后,古列王--居鲁士二世便下令犹太人可以回国,不少犹太人便回到以色列,并重建了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统治了以色列,亚历山大死后,以色列又为托勒密王朝所统治。
托勒密王朝对犹太人非常友好,第一本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就是当年托勒密王朝为了编纂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的书籍,而请了一群拉比来翻译旧约圣经,最后花了七十年来完成。
公元前198年,以色列由于托勒密王朝的没落,又为塞琉古王朝所占领。
但由于塞琉古王朝强行干扰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公元前63年,由于内乱,犹太人又为罗马帝国所统治。
公元1年,耶稣降生,耶稣升天后,其门徒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基督教。
为了获得自由,犹太人屡次起义,但最终均遭罗马人镇压,,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所有犹太人都被逐出巴勒斯坦,自此犹太人开始了近二千年的流亡。
以色列近代史一直到至1948年,以色列的国土(及现在的巴勒斯坦)曾被多国占领,流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受尽排斥,歧视,迫害和杀戮。
1897年,在强烈建国意愿下,世界犹太民族主义组织成立,积极从事建国意愿。
以色列建国演义(1)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右:所罗门圣殿),由此开始了持续2000多年的漂泊生涯。
虽然犹太民族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为人类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在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欧洲被禁止参与政治、参加军队,只得借贷和商贸等职业,这又使得他们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如鱼得水。
但是,经济上的成功和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又使他们更加受人嫉恨,被诬为“吸血鬼”、“蛆虫”。
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虽已获得公民权,却仍然受到各主体民族的歧视、排斥和迫害,连流行的谚语和故事都是敌视犹太人的。
梦中家国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每年春季,在纪念逃出埃及的逾越节(Passover)期间,饭后他们都要庄重地说:明年在耶路撒冷!(右下:犹太人逾越节圣餐),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相应兴起。
犹太复国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平斯克和赫茨尔等人在其著作中先后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即“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完整的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设法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的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甚至连赫茨尔本人也不知道。
他们设想过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和中国东北地区,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在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以色列建国与巴勒斯坦的分离巴以冲突的根源以色列建国与巴勒斯坦的分离巴以冲突的根源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两个部分。
这个决议成为了以色列建国的契机,也为巴以冲突的根源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政治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以色列建国与巴勒斯坦的分离,以及巴以冲突的根源。
一、历史发展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并得到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承认。
这一宣布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抗议。
阿拉伯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试图推翻以色列的独立。
然而,这些战争最终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
这段历史奠定了巴以冲突的基础。
在以色列成立的同时,数十万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
这一事件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大逃亡”,成为了巴以冲突的重要符号之一。
从此,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资源被以色列人占据,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列的长期不满和反抗。
二、政治因素巴以冲突的根源还有一部分可以归结为政治因素。
以色列作为一个犹太人国家,一直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争取犹太人的利益和地位。
以色列的建立满足了犹太人民的民族自决权和安全需求,但却给巴勒斯坦人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在巴以冲突中,犹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国内,享有国家的保护和福利;而巴勒斯坦人则被限制在巴勒斯坦的领土上,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控制权几乎被剥夺。
这使得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列的存在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以色列建国后,巴勒斯坦问题成为了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各方力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博弈与抗争。
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则支持巴勒斯坦。
这样的外部干涉加剧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和危机。
三、其他因素除了历史发展和政治因素,巴以冲突的根源还与宗教、民族和经济等因素有关。
以色列是犹太民族的重要据点,而巴勒斯坦则是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加剧了巴以冲突的恶化。
此外,巴以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色列历史:从希伯来人到建立国家以色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是闪人的一支,他们最初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后来逐渐迁移到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当地的主体民族。
在这个地区,希伯来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以色列。
本文将从希伯来人的起源开始,讲述以色列的历史。
一、希伯来人的起源和迁移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群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族人迁移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这些人的首领是亚伯拉罕,他被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始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闪族人逐渐演变成了希伯来人。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以色列。
二、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大卫王时期。
在大卫王的统治下,以色列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耶路撒冷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首都。
然而,到了所罗门王时期,以色列国家开始衰落。
公元前930年左右,以色列分裂成了两个国家:犹太国和以色列国。
犹太国以耶路撒冷为中心,而以色列国则以撒马利亚为中心。
三、以色列国的灭亡和复兴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攻占了以色列国首都撒马利亚,将大部分以色列人赶往了南方。
从此以后,以色列人逐渐衰落,直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才逐渐复兴。
公元70年,罗马人攻占了耶路撒冷,摧毁了犹太国和以色列国的大部分建筑和文化遗产。
从此以后,犹太人开始散居在世界各地。
四、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发展19世纪末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在英国的帮助下,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许多小社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社区逐渐扩大,到了1948年以色列国正式成立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五、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色列成立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起了攻击。
虽然以色列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失去了大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犹太人的流散与以色列的建国运动世界历史上,犹太人的流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自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第二圣殿以来,犹太人开始四处流散,遍布世界各地。
他们经历了数百年的苦难和迫害,但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而正是这种流散的历史,催生了以色列的建国运动。
犹太人的流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流亡。
当时,巴比伦王国攻陷了犹太王国,并将许多犹太人流放到巴比伦。
这是犹太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散。
虽然他们身处异乡,但犹太人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他们在巴比伦建立了犹太教的中心,并继续传承下去。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犹太人继续遭受迫害和流散的命运。
在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杀害或奴役,其余的人则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
这一事件被称为“犹太人的大逃亡”,标志着犹太人的流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以后,犹太人开始四处流散,遍布世界各地。
他们逃往欧洲、北非、中东和亚洲各地,寻找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
然而,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和文化。
无论身处何地,犹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然而,犹太人的流散并没有终结他们的苦难。
在中世纪,犹太人在欧洲遭受了持续的迫害和歧视。
他们被剥夺了财产和权利,被迫居住在犹太人区,且经常成为暴力和迫害的对象。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正是在这个时期,犹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寻找一个可以摆脱苦难的出路。
他们开始探讨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的可能性。
这个想法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锡安主义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锡安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犹太人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国家。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犹太人才能真正摆脱流散的命运,找到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
这个想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犹太人的支持,尤其是在犹太人在欧洲遭受迫害和大屠杀的时候。
在20世纪初,锡安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开始寻找一个适合建立犹太国家的地方。
最终,他们选择了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犹太国家的建立地点。
以色列建国的过程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乔舒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
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戴维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
在戴维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
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
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
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
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
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
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
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
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
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
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
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
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
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
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
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
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
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
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
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
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
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
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
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小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
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
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
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
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
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
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
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
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
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
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
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
1933至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
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
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
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
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
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
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
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
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
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
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
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
但随着以色列在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
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
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
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
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
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
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
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
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
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
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
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