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色列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5.66 KB
- 文档页数:12
以色列国管理制度以色列是一个位于中东地区的国家,拥有独特而复杂的管理制度。
这个国家的管理制度深受犹太教法和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民主和宪政制度的影响。
以色列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包容性的体系,旨在保护国家的多元文化和特殊地位,并致力于确保公平和民主。
以色列的政治体系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
国家立法权由议会行使。
议会由120名议员组成,其任期为四年。
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采用比例代表制度进行选举。
议会具有立法和监督政府职能,同时还负责选举总统和总理。
以色列的行政体系为总统制,总统由国家选举产生,任期为七年。
总统是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对外发表声明,并负责任命总理和其他高级官员。
总统还负责代表国家签订国际条约和协定等。
总理是以色列政府的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
总理是国家行政权的最高负责人,负责领导政府的工作,提出政府工作计划和预算,并组建和领导政府内阁成员。
总理还负责代表政府与议会进行工作协调和负责内阁的组织和工作分配。
以色列的司法体系是由最高法院和若干其他法院组成。
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解释宪法和法律,并审理有关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纠纷。
最高法院的裁判对全国具有约束力。
以色列的管理制度还涵盖了地方政府体系。
地方政府包括市政府和区政府,它们分别负责管理城市和地区的日常事务。
根据以色列的行政管理法规定,地方政府享有一定的自治和管理权,但其权力范围和权限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以色列的立法和行政体系均受到司法的监督和约束。
最高法院是以色列的宪法和法律审查机构,具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
最高法院还负责审理行政部门和立法机关的行政复议案件,并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
以色列的管理制度还保障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国家媒体委员会是以色列的媒体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
以色列的媒体市场是自由和多元化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以色列的管理制度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
《经济师》2009年第9期摘要: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末,以色列实现了经济和国力的持续增长,乃根本得益于其政府与社会之间逐渐成型的良性互动模式及其长效作用。
这一模式作为特定时代和地域的产物,源于以色列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契合性,成于二者在客观上对于互动机制的共同期许,通过互为主客、相依相合的联结方式使二者之作用尽可能地实现优化组合与动态式均衡,从而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事业一路腾飞的内在引擎。
关键词:以色列政府与社会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F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24-02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末,后发国家出身的以色列依其本国资情,相机而作应时利国之策,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经济和国力的持续增长,最终奇迹般地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腾飞至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此番成就从根本上而言,乃得益于其政府与社会之间日渐成型的互动模式。
本文在分析以色列政府与社会互动模式的具体架构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以色列政府与社会互动模式的具体架构以色列政府与社会互动模式的具体架构,主要包括互动双方的角色分配、双方关系的动态协调以及互动模式的良性结果三个方面。
1.互动双方的角色分配。
以色列建国初期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且一直处于危险动荡的国内外环境中,客观上就需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国家生存和发展问题,集中筹措和分配社会资源。
因此,长期以来,其政府在国家各项事务中都扮演着主导型角色,即一方面始终保持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控制和引导,另一方面也着力为科技、国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的发展条件。
同时,在这种统一状态中的以色列社会则以极富智慧和凝聚力的犹太民族为人群根基,以犹太教文化和本民族精神为人文底蕴,广泛地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高素质移民和多样性文化,培育出了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因而迅速发展成为自强不息、目标一致而又兼容开放“创业型”社会。
因此,政府率先主导,社会致力于创业,二者的相互契合性为双方互动关系的动态协调奠定了基础。
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运作方式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它决定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运作机制。
不同的政治体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这些差异往往反映了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和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将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运作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或法律限制的政治体制。
在君主立宪制下,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通常由内阁或首相行使。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英国国王或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主要承担礼仪性职责。
实际政治权力由首相和内阁行使。
英国议会由两院组成:下议院和上议院。
下议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议员主要由国王任命。
英国政府运作遵循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
西班牙西班牙也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西班牙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同样承担礼仪性职责。
实际政治权力由首相和内阁行使。
西班牙议会由两院组成: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议员由地方议会和直接选举产生。
西班牙政府运作遵循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
议会制是一种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的政治体制。
在议会制下,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德国是一个议会制国家。
德国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实际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德国议会由两院组成: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
联邦议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联邦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派。
德国政府运作遵循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
以色列以色列也是一个议会制国家。
以色列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实际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以色列议会由一院组成:以色列议会。
议会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
以色列政府运作遵循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
总统制是一种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政治体制。
在总统制下,总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同时担任国家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美国是一个总统制国家。
美国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实际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美国国会由两院组成:众议院和参议院。
国会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
一、创业维艰以色列国的经济发展,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无名小国到经济强国,经过了若干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困难多磨的道路。
首先是,国小地少,沙漠过半,耕地不多,干旱少雨,水源也极其有限;其次是,缺乏自然资源和能源,仅有一点碳酸钾、磷酸盐、溴、铜、铁、镁、锰、硫磺、石膏、石灰石、陶瓷粘土和玻璃沙等,土地十分贫瘠;第三,从开国伊始直至现在,就不断背着移民入境的大包袱,数百万人的吃、住、教育和安全等的财政负担;第四,阿以冲突,无岁无之,何况中经几次大战役,军费浩繁,大大耗用了国民的收入;第五,四境多垒,商贸上不能就近获得原料与市场,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远道洽办,这势必增加时间、人力和远距离的运输费用。
尽管如此,但以色列国的政府和犹太民族并没有为困难所折服,终于冒着艰险,排除万难,昂首挺胸地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发展情况以色列在建国后的最初25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曾经为世人所瞩目,并认为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奇迹”之一,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已达10%。
与此同时,还接纳了来自亚非欧美几大批犹太移民160余万,其中大部分是战后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难民;建立了现代化经济基础,主要是对交通、港口、水、电、通讯等工程进行扩建和技术更新;并按照犹太人传统,保证国民福利,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这种经济奇迹主要是来自充分利用多年获得的经援,对生产资料大量投资与安置好移民在生产上所取得效益的结果。
但在1973年后,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70年代全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发展速度放慢。
虽然如此,在1973~1979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3.8%。
1980年以后,略再下降,其增长率也达到3.1%。
可是从1984年起便已开始复苏。
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竟达350亿美元,人均约7800美元,在亚洲仅较中东一些石油国家和东亚的日本为低,相当于新加坡的经济实力,而达到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后逐年上升,这当然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促使大量的犹太人移居扩土有很大关系,但与以色列国正确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以色列有多少个行政区划?以色列是位于中东的一个小国家,它的行政区划是怎样的呢?现在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以色列的行政区划情况1. 自治市(包括17个城市和3个大都会地区)以色列的行政区划最高层级是自治市,包括了17个城市和3个大都会地区。
这些城市和大都会地区在以色列国内有较高的自治权,能够独立决定和管理本地的公共事务和发展规划。
其中最有名的城市包括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海法等。
2. 区域议会(包括54个地区议会)在以色列的行政区划中,区域议会是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包括了54个地区议会。
这些地区议会负责管理辖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包括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
每个地区议会都有自己的议会成员和行政机构,通过选举产生,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权力。
3. 基层地区(包括264个行政区)以色列的行政区划中,还有更细分的基层地区,总共有264个行政区。
这些基层地区的规模较小,通常由几个城镇或乡村组成,负责处理和解决本地的日常事务,包括道路建设、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等。
二、以色列行政区划的特点1. 多级自治体制度以色列的行政区划采用了多级自治体制度,使得不同层级的行政单位在行政和经济方面都能够有更大的自主权。
这种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居民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 基于历史、宗教和地理等因素的划分以色列的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宗教和地理等因素进行的划分。
例如,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首都和宗教中心,被划分为一个自治市。
而其他城市和地区则根据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
3. 行政区划的动态调整以色列的行政区划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一些地区的行政级别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基层地区升级为区域议会或自治市。
这种调整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治理。
总结:以色列的行政区划是多级自治体制度,包括自治市、区域议会和基层地区。
以色列建国后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随着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其经济结构也经历了巨大变化。
以色列经济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农业为主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的过程。
现今,以色列已然成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科技与创新产业的国家。
那么,以色列建国后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呢?1. 农业与初期经济基础以色列建国之初,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色列政府积极推动引进技术、修筑灌溉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作为经济主导产业,为国家创造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 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在以色列,技术创新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例如,通过引进滴灌技术和精准农业,以色列取得了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高效的农业生产成果。
这也为后来以色列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农业转型与经济多元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色列经济逐渐实现了从农业向多元产业的转型。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民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同时,国家也开始发展其他产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高科技产业的崛起随着以色列经济的多元化,高科技产业逐渐崛起成为国家经济的新支柱。
以色列以其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人才涌入。
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提升了以色列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创新创业精神以色列人民的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家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创业者进行风险投资。
这种创新文化和风险意识使得以色列成为了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 科技孵化器与风险投资以色列的科技孵化器制度是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孵化器通过提供初创企业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创业者转化科研成果为商业化产品。
同时,大量的风险投资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成长的资金来源。
3. 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兴盛除了农业和高科技产业,以色列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以色列的共产主义公社——探索以色列崛起之迷(作者:孙亚芳)(2013-10-10 20:15:28)以色列的共产主义制度引起了我国著名高科技企业领导的高度关注。
为了探索以色列崛起之迷,专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前往以色列参观学习。
耐人寻味的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个社会主义阵营被瓦解,一个个人民公社消亡之后,以色列的这种现象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公社模式,这上百个公社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持续发展,并为以色列在纷乱中稳定高速地发展创造条件,已成为我国马列主义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公司号召向美国学习技术,他们先进而不保守,富裕而不惰怠;向日本人学习管理,他们执着认真,任何-件小事,都分解成很多作业程序,开始作时,拟定者很繁琐,而后来人引用就十分便当,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向德国人学习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他们的踏实认真,才使“奔驰”。
“西门子”……成为世界名牌产品。
我要学习以色列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度的民族与群体的团结精神。
我们还要向韩国人民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自强不息永远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希望的精神支柱,但精神需要物质来支持与巩固,用这么高的成本吸收了这么多的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学上讲是不合适的,但是在政治上讲是合算的。
只有这祥才能率先在中国建立一个兼容百家的群体。
我曾经听过许许多多关于以色列的传说,她在我脑海中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让人难以琢磨。
同时又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令人关注。
由于近些年来国际间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以色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一个不得安宁。
充满战火的是非之地。
今年2月16日至21日,我们随代表团访问了以色列,重点是访问以色列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开展与他们的技术合作与市场合作。
短短四天的访问与交流,可以说是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却感慨颇多,给我一个重新认识她的机会。
一、神秘的矛盾之邦以色列是一个颇具魅力、充满生机的国家,她有令世人震惊的人类之谜,她是世界上最具有特色的国土之一。
这些特色都是以矛盾的方式在体现着。
对以色列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探析内容提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以色列建国的历史。
以色列国的建立不是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结果,而是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先驱者们艰苦卓绝的斗争、锡安运动的坚定的领导者们的远见卓识以及遍布全球的犹太组织的鼎立支持的结果。
2、以色列的经济结构。
以色列总体上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有其独特之处。
包括:特殊的土地制度、自然资源国有、独特的资金来源、独特的工资制度、独特的农业定居点和农业组织、独特的经济成分以及现代化过程。
3、以色列的政治制度。
1)政体部分:多党制、宪法、议会、总统。
2)政府和军队。
3)政府和社团。
4)政府和宗教。
5)干部制度和政策。
关键词:建国、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作者:胡瑾山东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1948年5月14日成立的以色列国是个很有特色的移民国家。
它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说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奇迹和一个特例,很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自从1992年1月中以建交以来,中国对以色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版了一系列着作和论文,还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我仅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他们的精华,综合理论和实践的史料,提出自己几点一孔之见。
一、以色列立国是巴勒斯坦犹太创业者和犹太人民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并锲而不舍斗争的成果。
相当时期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往往一有种误解,误认为以色列立国是美国政府策划的结果、或者认为是美、英国家政府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结果。
经过仔细研读历史材料,我很肯定地认为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浮泛于事物的表象而未深入事物真谛的误解。
为了实事求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应该剖折和清除这种误解。
我是无神论者,对于犹太教“应许地”之说主要从犹太民族希望叶落归根、要有自己民族家园善良愿望来理解和接受。
流散的民族希望回归故里、建立自己民族家园的愿望和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自己国家保护的民族,其命运往往多舛,往往凄。
所以,能够理解他们的合理性和他们的历史权利。
120年前的1882年,据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万人。
1882年,由俄国犹太青年开创“阿里亚”(Aliya,意为移地以色列地)以来,经过66年几次“阿里亚”,到1948年,定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达65万之众。
这些建国前移居巴勒斯坦的“创业者”们可莫谓披荆斩棘,历尽磨难,要排干沼泽地的积水,要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要忍受酷热干旱和沙漠的肆虐,可谓要“战天斗地”;创业者不仅要与严酷的大自然斗争,还要遭到各种人为的限制和挑战,这里不仅有与土着阿拉伯人的争斗,也有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先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后是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争斗。
20世纪20年代以来,移民和限制移民上的斗争有时还很激烈,时常诉诸暴力。
在英国委任统治当局时而“扶犹制阿”、时而“扶阿制犹”,交替使用两手政策的几十年中,阿犹、阿英、犹英、犹阿矛盾呈波浪形,导致最终激化起来。
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生存环境和安全环境都很恶劣。
幸亏犹太民族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轻易向困难低头。
从1929年至1935年,第五次“阿利雅”,共有万犹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
即使在英国统治当局于19年5月17日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的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移民人数以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组织并没有俯首听命,而是进行了抗争。
一方面,“哈加纳”、“伊尔贡”、“斯特恩”(“斯特恩邦”是19年从“伊尔贡”中分裂出来的,单独进行恐怖活动)不断以恐怖行动,迫使英国委任统治当局撤消移民限制;另一方面,“哈加纳”仍然在偷运犹太难民到巴勒斯坦,形成一项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行动,二战期间,移民活动始终没有停止。
据估计,从19年4月至1945年12月,非法移民人数达到2万人。
大批犹太移民迁居到巴勒斯坦地区,为以色列立国奠定了人口基础,舍此,立国无从谈起。
以色列立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有一个坚强、富有政治远见的领导核心和一系列群众组织。
例如:哈依姆?魏兹曼博士、本一古里安、果尔达?梅厄、摩西?达扬、伊扎克?萨德赫、伊加尔?阿隆等等一大批优秀人物;而迁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不是一盘散沙,不是孤立和分散的,他们生活在定居点内,定居点外围安装了栅栏和大铁门,在“基布兹”内进行生产和分配,在这些移民中,除传统的犹太会堂等组织外,还有了“哈加纳”、“伊尔贡”等等防卫组织。
哈加纳成员平时搞建设:耕地、养奶牛,还要帮助定居点盖房、筑路、准备建筑材料;夜间,则根据安排,担负警卫任务;遇有紧急情况,动员全村青年参加集体行动。
早在1920年12月,在海法成立了犹太工人总工会。
它的任务是鼓励移民、建造农业定居点、发展工业和社会福利工程,总工会逐渐壮大了起来,成为无所不包的“工人王国”,并逐渐渗入犹太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连绝大多数农业定居点也加入了总工会。
到上世纪20年代末,总工会的权威几乎无法挑战。
总工会执委会里汇聚着领导移民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是缔造以色列的优秀领导人物。
以本一古里安为代表的领导集团极其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总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找到最有利的出路,制定出较好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使自己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改善自己的处境。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确纳粹德国及其屠杀犹太人的政策是主要反对的对象,是斗争的焦点,把同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矛盾和斗争限制到最小限度,并为此尽量约束犹太极端派别的过火行为;再如,二战结束以后,英国衰落了,对巴勒斯坦地区及犹阿冲突已经无能为力,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袖们及时把目光转向美国,争取美国政府的支持。
本一古里字曾经指出:“英国虽然胜利了,但在冲突中受到削弱,……我不再怀疑我们在国际政治工作中的重心将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美国已处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在那里有最大、最有影响的犹太人聚居中心。
” 争取美国犹太人社团和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从此成为以色列国在国际政治工作中的重心。
在英国委托统治即将结束,在以色列建国前夕、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集团经过反复磋商、淡化了他们一贯标榜的民主社会主义色彩,选择了亲西方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选择了美国作为本国在国际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
但他们同时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尽可能争取合作伙伴,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承认他们。
他们巧妙的外交政策,立竿见影,收到了宣布建国三天之内得到美国和苏联都宣称承认以色列的效果,堪称奇迹!极力游说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社团、成功地争取到美国犹太社团的资助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成功立国的一个重要保证。
20世纪40年代,美国有一个庞大的犹太社团,他们在金融、科技、教育各个领域中均有很大势力,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也很有影响力。
最初,美国犹太人对重建犹太国家并无热情,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人进行血腥屠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犹太人不仅捐款出资,还到政府游说,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强有力的支柱。
当时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内厄梅?戈德曼和迈耶?威斯加尔于1942年5月组织了有603名代表出席的首届美国犹太复国者全国代表会议,正在美国进行争取资助活动的本一古里安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说。
会议通过了着名的比尔特摩纲领。
比尔特摩纲领首次明确宣布了犹太民族的“最后目标”就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从此,重建犹太国家的必要性成为美国犹太社团的共识,并予以支持。
散居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持,特别是定居在美国的犹太人的支持,是以色列得以成功立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犹太社会对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不可低估。
据统计,在1947-1949年三年间,白宫收到犹太复国领导人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信件有8万封,明信片84万张,电报5万1千4百份。
这些压力迫使美国政府在制定中东政策时,不能不充分考虑他们的愿望和犹太人的利益。
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中东政策,希望取代英法称霸中东的政策,对于以色列的成功立国,无疑起了重要的准生作用和催生作用,但不能认为它是美国策划的成果。
最早提出分治方案的是美国犹太人头领内厄?戈德曼。
他于1946年7月7日在犹太复国执委会上,戈德曼提出1942年5月制定的比尔特摩纲领关于将整个巴勒斯坦变成犹太国家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他认为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在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人分治,这样才有希望得到美国政府支持。
1946年8月5日执委们通过了《在巴勒斯坦足够地区建立可行的犹太国家》的方案。
无庸讳言,这个方案实际上是美国高级官员和犹太领导人共同制定的,代表了美国政府的立场。
所以才说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对以色列国的成立起了催生作用。
1946年方案只是得到美国政府首肯的犹太人方案。
要让它得到公认并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才能取得圆满结果。
由于英国工党政府拒绝接受分治方案,同时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实在难以为继下去,于是于1947年3月决定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裁决。
联合国于1947年5月成立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危地马拉、荷兰、印度、伊朗、秘鲁、瑞典、乌拉圭、南斯拉夫11国代表组成,委员会的主席由瑞典法官桑特斯特伦博士担任,联合国指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各派两名联络官,配合委员会工作。
阿拉伯人立即明确表示,他们没有必要接受任何违背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权这一原则的任何建议,如果企图强行实施分治方案,战争将可能接踵而至。
这当然是拒绝分治方案、拒绝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最明确的表态,威胁要以战争来对抗违背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权的原则。
阿拉伯高级委员会拒绝同特别委员会合作,也不任命联络官,在实地调查中,又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
与相相反,犹太当局立即宣布接受特别委员会到巴勒斯坦实地考察,并任命两位能干的高学识的联络官,以期影响委员们的思想动态,让他们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两位犹太联络官到美国纽约迎接了特别委员会的成员,全程陪同,同吃同住,带领委员们去巴勒斯坦各地参观犹太人的建设成就,使委员们深信,犹太移民取得的建设业绩和既成事实,谁也无法推翻。
犹太联络官的辛勤和智慧,收到了效果:特别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一致赞成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对于巴勒斯坦的治理模式,委员会提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多数派的报告,由瑞典等国代表提出的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两个国家的报告;一份是少数派的报告,由南斯拉夫、印度、伊朗三国代表提出的建立联邦国家的报告。
联合国特委会的报告公布后,犹太最高领导并没有松一口气,而是任命原来的两位联络官再接再厉地展开外交活动,同各方面打交道,争取分治决议能够顺利通过。
例如,他们主动会见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试图说服阿拉伯联盟秘书长,试图说服阿拉伯人接受和平与合作,但是阿拉伯人不肯妥协,明确告知来访者:“阿拉伯世界不准备进行妥协”。
“阿拉伯世界认为你们是侵略者,准备跟你们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