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

(一)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溢出为其特色,浆液溢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

浆膜和松散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炎症易于减退。浆液性溢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致使严重后

果。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惹起窒息。胸膜腔 / 心包腔大批浆液溢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生性炎

纤维生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溢出为主,既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维生性炎易发生于

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溢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

炎。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零落称为固膜性炎;

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零落称为浮膜性炎,易惹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生性炎(如“绒毛心”):可惹起体腔纤维生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

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批溢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批中性粒细胞,常有于大叶肺

炎。

(三)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溢出为主,并有不一样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色。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

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一样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

织炎和脓肿。

(四)出血性炎

其炎症灶的血管损害严重,溢出物中含有大批红细胞。常有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

病和鼠疫等。

● 上述各型炎症可独自发生,亦可归并存在,如浆液性纤维生性炎、纤维生性化脓性炎等。

● 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一种炎症可转变为另一种炎症,如浆液性炎可转变为纤维生性炎

或化脓性炎。

若有侵权请联系见告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选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病因,炎症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本文将对炎症的病理学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最常见类型,其特征为短暂、明显、局限的炎症反应。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积聚和白细胞浸润。在病理学上,急性炎症可分为两种类型:浆液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 浆液性炎症:浆液性炎症是一种以渗出液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渗出液主要由血浆中的液体和溶解物质组成,其特点是呈黄色或透明、黏稠度较低。浆液性炎症常见于轻度刺激或短暂的病变,如轻微创伤、过敏反应等。 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是一种以白细胞浸润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脓液主要由白细胞、细菌和坏死组织

碎片组成,其特点是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黏稠度较高。化脓性炎症常见于严重感染、脓肿形成等病变。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反应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炎症类型。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区域的纤维化和组织修复,同时伴有持续的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慢性炎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慢性炎症。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类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变。 特异性慢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类型。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常见于结核病、梅毒等疾病。

间质性炎症:间质性炎症是一种以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类型。间质性炎症主要发生在器官的间质组织中,如肝脏、肺脏等。间质性炎症常见于慢性肝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弥漫性炎症:弥漫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炎症类型。弥漫性炎症常见于全身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如败血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以上是炎症的主要病理学分类。不同类型的炎症具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炎症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了解炎症的病理学分类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病理学知识要点

病理学知识要点 1.萎缩:概念: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过程,还常伴发细胞 数量的减少。 分类:(1)全身性萎缩;(2)局部性萎缩:①营养不良行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废用性萎缩、④神经损伤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 病理变化:萎缩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当萎缩伴有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时,质地可变韧。萎缩器官的包膜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稍增厚。 镜下,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略有增生。 萎缩细胞胞浆浓缩,核深染,包浆中常可见褐色颗粒,称脂褐素。脂褐素是萎缩细胞胞浆中的自噬泡消化细胞后残存的小体。当这种脂褐素明显增多时,器官可呈棕褐色,故有褐色萎缩之称。 2.化生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 织的过程。 分类:(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子宫颈管和支气管粘膜的腺上皮)、移动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2)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的腺上皮发生的肠上皮化生。(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在间叶组织中,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如骨化性肌炎时骨组织形成) 对机体的影响:利害兼有。以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为例,利: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局部抗御环境因素刺激的能力。害:①减弱了粘膜的自净机制。②化生的上皮细胞可以恶变,如支气管粘膜柱状上皮鳞化后可能发生鳞状细胞癌。 3.变性概念: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 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1)细 线粒体肿胀外,内质网可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细胞胞浆异常疏松透亮, 细胞肿胀体积超过正常细胞的2-3倍——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气 球样变性)。 (2)脂 ① ② 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虎斑心。

四、炎症

四、炎症 西医综合考试大纲本章节部分: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知识概要: 炎症 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 炎症的本质是防御 如支原体、真菌、毒素、免疫反应 ②物理因子:如紫外线 ③化学因子:酒精 实质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液化性 坏死 ③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 ①细动脉短暂痉挛:是炎症早期(最早的)血管反应,急性炎症最先出现的血管变化 为血管收缩 ②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第二顺序出现

Ps:炎性水肿的病因:组织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血管渗透性↑ 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充血及血液成分渗出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送至炎症灶 液体渗出:机制:微循环内液体静压↑,组织间隙渗透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 渗出液特点:液体比重高>1.018,静置后凝固,内含胶原纤维蛋白原,蛋白质含量高,有核细胞 数目多,外观浑浊 炎症时可黏附于血管内皮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 细胞、淋巴细胞(无浆细胞) 最常见的外源性趋化因子是细菌产物 WBC的作用:吞噬作用(杀灭病原菌)、损伤反应(介导组织损伤) 肥大细胞特点:胞浆嗜碱性,可产生肝素、5-HT 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含: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阳离子蛋白

局部表现:红(因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肿(主要因富含蛋白的液体进入组织内)、热(代谢↑所致)、痛(因炎症渗出物的压迫、炎症介质的作用、渗出物刺激末梢神经所致)和功 能障碍 痊愈:多数情况下经过治疗可达到痊愈 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致炎因子持续存在 蔓延播散:病原体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差可引起扩散 局部蔓延:形成糜烂、溃疡、瘘管、空洞等 血道扩散:脓毒败血症:细菌随血流运行,在内脏引起多个脓肿,出现中毒症状 渗出物所含蛋白主要为白蛋白,渗出液中含少量WBC 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皮肤、黏膜、浆膜 卡他性炎:黏膜的浆液渗出性炎 浆膜的浆液性炎多形成积液 例:胸膜炎、毒蛇咬伤、感冒早期鼻黏膜炎、昆虫毒素引起的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 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 命名法:器官名称+“炎” 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图) 一、炎症的原因 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 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 (一)、变质 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 ⑵组织内渗透压↑ 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 炎症介质 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 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⒉血液成分的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⑴液体渗出 机理: A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受损,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 B 组织渗透压升高:在炎症局部由于动脉性充血转变为淤血,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崩解,离子浓度升高,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分子浓度升高,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 ⑵细胞渗出 机理 A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充血→淤血+通透性↑→WBC壁立→阿米巴样运动→WBC游出 B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阳性趋化物(或趋化因子) C 吞噬作用是指白细胞游出到达炎症灶之后,吞噬和消化病原以及组织崩解碎片的过程。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动物体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小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两种。 吞噬异物的过程基本相同,包括识别和粘着,吞入,杀伤降解三个阶段。 ⑴有利: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减轻损害。 ②带来抗体,补体等杀菌物质和营养物质。 ③渗出的纤维素,有利于WBC吞噬和组织修复。 ④渗出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刺激体产生免疫

病理学4-10章的重点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 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第九版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四章炎症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十八章。本章为第四章炎症。本章考点剖析内容全面、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33)、简述题(9)、填空题(9)及单项选择题(48)。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学生学习病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 第二节急性炎症 第三节慢性炎症 重点难点 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变化和白细胞渗出的机制,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病理类型、病变特征与结局,非特异性慢性炎的病理变化,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及病变特点。 熟悉:白细胞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炎症命名原则;炎症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一、名词解释(33) 1、炎症: 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2、变质(alteration):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发生在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可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3、渗出(exudation):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成分(如纤维蛋白、补体、抗体等)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4、渗出液: 是指炎症时渗出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5、炎性增生(proliferation): 是指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以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最为常见。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上皮细胞和实质细胞的增生,有时伴有淋巴组织增生。 6、“核左移”: 指外周血中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值增高的现象。见于严重感染。 7、白细胞渗出: 是指急性炎症时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8、炎细胞: 是指急性炎症时游出的白细胞称炎细胞。 9、炎细胞浸润: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是一种生物反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如化学物质、细菌、病毒等)的一种非特异性、无差别性的防御和自我修复反应。正常情况下,炎症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可以清除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修复受损组织,促进肿瘤和外来物的清除等。但是,当炎症反应的控制失衡时,或持续时间过长,炎症反应就会成为引发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如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等。 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炎症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和病理学变化。基于不同的目的、病因、器官或行为等因素,炎症可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一种快速和短暂的炎症反应,通常发生在对组织有局限性损伤和细菌感染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急性炎症反应在48至72小时内基本可以消退。急性炎症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在 几分钟到24小时内迅速发作,并且延续时间短。急性炎症的 病理学特征有: (1)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是急性炎症的一个早 期病理学表现,通透性增加也是急性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目的是为了让炎症介质、血浆蛋白和白细胞自由地穿越血管壁,在过敏原和邪恶微生物的攻击下组织可以得到更多的庇护。

(2)渗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炎性渗出是急性炎症的一个基本病理表现,由于渗出液质地比较稠厚浓缩,往往呈现浑浊的颜色,以后可以被换出新的红细胞和更多的增生组织腔分泌物。因此,急性炎症的治疗要建立在对症治疗和早期实施的基础上。只有对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才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炎症反应的发展。 (3)组织坏死和出血:严重的急性炎症可以导致组织坏死,这一程度的炎症反应通常是与细菌感染或外科手术相关的。组织坏死和出血是急性炎症反应最致命的病理学改变。 二、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一种慢性有限性炎症反应,与以往的急性炎症反应不同,慢性炎症反应可以持续数天或几个月。慢性炎症反应常见的类型包括肺炎、浆液性结膜炎和慢性气道炎症等。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特征有: (1)组织成纤维化:慢性炎症可以引起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分解和再生,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导致细胞在不断地提取和回收物质时变得耗时和耗能,最终导致细胞成纤维化。这样的机制不但危害组织健康,也可以影响机体正常的能量代谢调节。 (2)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慢性炎症反应可以引起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集聚在局部炎症部位,这些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加重了局部炎症的严重程度,并可能导致慢性免疫病。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是机体抗损伤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局部变化和全身反应两个方面。 局部变化有: 变质性变化:以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 渗出性变化:以血液的各种成份渗出及白细胞游出为特点 增生性变化:以局部实质或间质细胞增生为特征全身变化有: 发热 白细胞总数增加 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等 一、变质性变化 是炎区在致炎因子作用下代谢 改变和组织变性、坏死的变化。 ㈠物质代谢改变:炎症过程中, 炎区物质分解代谢加强,氧化过程加

快,耗氧量比正常高2—3倍,氧化不全的酸性产物(乳酸、酮体、蛋白胨、氨基酸、脂肪酸等)蓄积,引起局部酸中毒。但在炎症的初期,可由组织中的碱贮物质中和而代偿。 ㈡理化性质改变:由于酸性产物积聚,炎灶局部酸性增加,其局部酸中毒与炎症性质有关。急性化脓性炎症,酸中毒较重,慢性炎症,酸中毒较轻。 另外,由于炎区盐类的离解(酸性作用)和分解代谢加强,局部组织中离子浓度(K+)和分子浓度增大,使炎区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炎症局 部变化示意 图 ㈢细胞 形态变化:由 于代谢变化、理化性质变化,局部组织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坏死、间质断裂、肿胀等。一般在炎区中心较为明显,边缘较轻微。由于它主要损害实质细胞,故实质器官发生炎症时,变质性变化最为明显。 二、渗出性变化 即炎症局部血液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循环反应(充血、瘀血)、血浆渗出、白细胞游出。

㈠微循环反应 由于瘀血,炎区由鲜红色变为暗红,再变为蓝紫色(发绀),瘀血可导致代谢障碍的发展,此时炎区的各种变化往往加重。 ㈡血浆渗出 1、血液中的流体成分、细胞成分通过血 管壁进入炎区组织的过程,称为渗出。炎区中 蓄积的这些细胞和液体成分称为渗出物。渗出 物的组成:病原刺激物、炎区损伤的组织细胞、白细胞、血浆成分(水、蛋白质、抗体、红细胞),可与非炎性渗出液区别(见水肿章节)。 2、引起血浆渗出的因素: 图1正常血流 ⑴致病因素(细菌毒素、化学物质、高温 等) 直接作用和炎症介质 (血管活性胺、激肽等)间接作用,损害血管壁的粘合质和基膜,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强。 ⑵血管活性胺使微动脉扩张而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瘀血,引起微循环流体内压升高,最终引起液体外渗。图2血浆渗出 ⑶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外渗进 入炎区,以及组织分解加强,引起组织液内分子 和离子浓度升高,使炎区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同 样引起液体外渗。 3、炎性渗出的意义 ①稀释致炎因素,起机械冲洗作用,减轻病因刺激。 ②把抗体、补体、溶菌素和炎性细胞带入炎区,增强局部抗炎反应。图 3 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根据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一、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炎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学特点是炎症反应迅速发生,病程短暂。急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变化、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1. 血管变化 急性炎症的早期阶段,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舒张、血流加速。血管舒张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红细胞和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血管外渗出物。血流加速则有助于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 2. 细胞浸润 急性炎症时,炎症介质的作用下,白细胞在血管内壁逐渐减速、黏附并趋化到炎症灶。最常见的趋化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IL-1)。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的浸润是急性炎症的重要表现。 3. 组织损伤 急性炎症时,炎症介质的作用下,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本身对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此外,急性炎症时还会引起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二、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炎症的另一种类型,其病理学特点是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较长,病程缓慢。慢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1. 组织纤维化 慢性炎症的持续刺激会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纤维化是机体对于慢性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目的是填充和修复受损组织。然而,过度的纤维化会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2. 炎症细胞浸润 慢性炎症时,炎症细胞的浸润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相比于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时炎症细胞的类型更加多样,包括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的浸润反映了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3. 组织结构改变 慢性炎症时,由于炎症反应的持续刺激,组织结构会发生明显改变。例如,细胞增生、细胞凋亡、细胞转分化等现象都会在慢性炎症中出现。这些改变不仅可以影响组织的形态,还可能导致组织功能的异常。 总结: 通过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四章炎症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四章炎症 重点: 1.炎症的原因 2.炎症的过程(血流动力血改变,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3.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以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最重要) 4.慢性炎的病理变化 5.慢性肉芽肿性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肉芽肿和肉芽组织的区别 内容: 一、概述 1.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炎症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即: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 2.炎症的病因 生物因子(最常见)、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组织坏死、变态反应。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局部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变性坏死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的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等蛋白和各种白细胞从血管内到达血管外的过程。 3.增生: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 三种基本病变的关系: 1.变质、渗出和增生在每一种炎症中同时出现,其中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炎症局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2.有些炎症以其中的一种病变为主: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四、炎症的过程(以急性炎症为例) 1.炎症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变化):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管通透性增加→含血浆蛋白的液体渗出→血流

速度变慢以至停滞→血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 2.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1)血管内皮细胞收缩。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4)血管基底膜受损 3.白细胞的渗出(细胞变化):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灶,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渗出步骤白细胞的渗出是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它包括白细胞边集→黏附→游出→趋化作用→ A)边集:白细胞进入边流,在与内皮细胞表面滚动前进。此步骤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亲和性增强。 B)黏着:靠着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表面。 白细胞:整合素。 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C)游出: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处中逸出的。这是一个主动游出过程。 D)趋化作用:白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炎症局部做单一定向的运动。 白细胞在局部的吞噬作用 4.白细胞在局部的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课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吞噬步骤:识别(调理素)→附着→吞入(吞噬溶酶体)→杀伤和降解(依赖氧和不依赖氧的机制) 五、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h、NO 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PAF、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糖蛋白类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C52、中性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ILs、TNF 调理素 Fc、C3b 发热 IL-1、IL-6、TNF、PG 疼痛 PGE2、缓激肽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它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根据病理学的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早期表现,它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急性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疼痛、红肿和组织功能障碍。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进入炎症部位。急性炎症通常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 2.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迟发性表现,它通常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慢性炎症可以由持续的低度刺激引起,如持续的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会不断释放,导致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失衡,最终导致组织纤维化和功能受损。 3. 渗出性炎症: 渗出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如水分、蛋白质等)渗出到组织间隙。这种炎症类型常见于急性炎症过程中,特别是在感染性炎

症中。渗出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包括红肿、渗出液的形成和局部温度升高。 4. 流行性炎症: 流行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反应的特殊类型,它通常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引起大规模的炎症反应。流行性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如流感、麻疹等。流行性炎症的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明显的病程,它可以导致全身性症状和多器官损伤。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根据病理学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流行性炎症等类型。每种类型的炎症都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炎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机体对于损伤、感染或刺激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殖和修复、纤维化、疤痕形成。 1. 血管反应 炎症的第一个阶段是血管反应。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被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增透性的改变,从而促进血液和细胞因子的进入受损组织。这一过程中,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使得白细胞和血浆蛋白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 2. 细胞浸润 在血管反应后,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开始浸润到受损组织中。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炎症灶,形成炎症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浸润到炎症灶的细胞,在急性炎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间隙进入炎症灶,然后通过趋化因子的诱导,向炎症灶的特定区域移动。在炎症灶中,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酶,以杀死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是炎症中的另一个重要细胞类型。它们是机体的主要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消化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异物。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灶。 3. 细胞增殖和修复 细胞增殖和修复是炎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炎症灶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以恢复受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来启动的,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加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速度,以增加细胞数量。随着细胞的增殖,受损组织开始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

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 病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病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病理学各章节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细胞和组织学基础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器的 功能。 2.组织学基础: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其结构特点、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二、炎症和修复 1.炎症概述:包括炎症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2.炎症的类型: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其病理变化。 3.细胞损伤与修复:包括细胞损伤的类型、损伤机制及细胞的修复过程。 三、血管和淋巴系统病理学 1.血管和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 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2.血管病理学: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病理 变化及其影响。 3.淋巴组织病理学:包括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的疾病等的病理变化和 影响。

四、新生物学与肿瘤学 1.细胞增殖与分化:包括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2.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肿瘤的发生原因、不同类型的肿瘤的 发生机制。 3.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包括肿瘤的分类方式、肿瘤分级和分期的意义。 4.肿瘤的病理变化和影响: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生长方式、侵袭 和转移等。 五、器官系统病理学 1.心血管系统病理学:包括心脏病、动脉病、静脉病等心血管系统疾 病的病理变化。 2.呼吸系统病理学:包括肺炎、肺结核、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 变化。 3.消化系统病理学: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 病的病理变化。 4.泌尿系统病理学: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的病理变化。 5.生殖系统病理学:包括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6.神经系统病理学: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 病理变化。 六、免疫病理学 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及其功能。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急性炎症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它由于人体内某种刺激物(细菌、病毒、有毒物质、抗原等)刺激,引起血液和淋巴细胞中特定的炎性因子的分泌而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可分为局部性炎症和全身性炎症两类。 局部性炎症是指因机体局部受感染或损伤,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积聚,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损害,特别是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从而使局部组织发红、发热、肿胀、疼痛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局部性炎症。局部性炎症又可分为表浅发炎和表深发炎两类。表浅发炎的特征表现为炎性细胞的大量流入组织,组织表层受炎性刺激而发红、发热等;表深发炎的特征表现为炎性细胞进一步渗入深层组织,组织深层受炎性刺激而发炎、肿胀、疼痛等病理变化。 全身性炎症是指机体全身某种刺激物(细菌、病毒、有毒物质、抗原等)的作用,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大量积聚,致使机体全身组织受到损害,特别是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从而使机体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出汗、头晕等全身性炎症症状,从而引起全身性炎症。全身性炎症又可分为急性全身性炎症和慢性全身性炎症两类。急性全身性炎症的特征表现为机体全身受某种刺激物的刺激,导致血液中炎症因子的积聚,从而使机体全身组织受到损害,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致使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出汗、头晕等症状;慢性全身性炎症的特征表现为机体长时间受某种刺激物的刺激,引起血液中炎症因子积聚,导

致机体全身组织受损,造成炎性细胞(白细胞)大量流入组织发生反应,致使表现为连续发热、头痛、关节痛、发红、头晕等慢性炎症症状。 急性炎症的治疗,根据其病理类型来定:局部性炎症要采取给予抗感染性、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全身性炎症要进行对症治疗,即根据所患疾病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消炎、止痛等措施进行治疗。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中草药、营养辅助、药物辅助疗法等康复措施,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可分为局部性炎症和全身性炎症两类,其中局部性炎症又可分为表浅发炎和表深发炎,而全身性炎症又可分为急性全身性炎症和慢性全身性炎症,并且急性炎症的治疗应根据其病理类型来定,采取抗感染、药物治疗等措施,以及中草药、营养辅助、药物辅助等康复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特点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特点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针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统一过程。临床上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今天我们具体要看的是关于急性炎症类型的知识点。 炎症这一章节在整个病理学中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章节,因此考点和重点也多。而在急性炎症这一小节中,有关于急性炎症的类型在众多的重点内容中算是比较高频的一个考点,那么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做题,这里为大家总结了急性炎症的相关知识点。 在类型上,急性炎症可分为四类。其中关于它们的名称以及四种炎症的常见疾病则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第一种,浆液性炎症。主要特征为浆液性渗出,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发生于黏膜(卡他性炎):急性鼻炎 浆液性炎发生于浆膜: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腹膜炎、心包炎等 浆液性炎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皮肤烧伤所致的水疱 第二种,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纤维素性炎发生于黏膜(伪膜性炎):白喉、急性菌痢等 纤维素性炎发生于浆膜:心包(绒毛心) 纤维素性炎发生于肺组织:大叶性肺炎 第三种,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化脓性炎发生于黏膜和浆膜:化脓性支气管炎、化脓性输卵管炎等 化脓性炎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织炎,如皮肤、肌肉、阑尾炎症等

化脓性炎发生于皮下和内脏:脓肿,如疖、痈等 第四种,出血性炎。其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 以上就是今天为各位考生总结的内容,像炎症这样的内容既可以以客观题(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会以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复习或者学习这一块内容时,各位考生应做重点关注。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学基础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单选题(共6题,75.0分) 1 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炎细胞浸润最多见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2 急性炎症早期,主要浸润的炎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得分:0.0分 3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中,哪种炎细胞浸润最多见•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12.5分4 炎症时发生渗出的主要原因是 •A、 血管内压升高 •B、 组织渗透压增加 •C、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 血流缓慢 •E、

血浆胶渗压降低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12.5分5 炎症时最具有防御意义的改变是 •A、 局部酸中毒 •B、 炎区渗透压升高 •C、 纤维蛋白原渗出形成纤维素 •D、 白细胞渗出 •E、 分解代谢增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12.5分6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炎症反应均对机体有利 •B、 任何有机体均可发生炎症 •C、 炎症是一种防御为主的反应 •D、 损伤必然导致炎症 •E、 炎症是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12.5分二.多选题(共2题,25.0分) 1 渗出对局部炎症反应的意义包括 •A、 稀释和带走有害物质 •B、 提供补体、抗体及营养物 •C、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第5章炎症

1.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在致病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它是机体全身反应在局部的表现,其局部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其基本病理过程为变质、渗出、增生。 2.炎症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抗原性因素 3.炎症介质概念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者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 反应的化学物质。 种类按照来源分为: 细胞源性炎性介质:由机体多种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生成或释放的炎性介质血浆源性炎性介质:由血浆内的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激肽形成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炎症介质. 4.炎症介质的特点 来源广泛,作用复杂;微量、高效,类似酶的特性; 作用于炎症不同的阶段,各个方面;炎症介质的产生、发生效应、失活受到机 体的调控。 5.组织损伤—变质概念炎区内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 原因和机制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炎区内物质代谢障碍 炎区内血液循环障碍炎灶内细胞组织的变性、坏死产物刺激 病理变化

1.代谢机能变化分解代谢加强,氧化不全产物蓄积;炎灶内pH值降低,渗透压升高; 2.形态学表现细胞变性、坏死。 6.血管反应—渗出)概念炎症时血液中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透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炎区的现象。 7.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重要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带来抗体、补体、营养,杀灭病原体; 限制病灶发展。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各种机能障碍,如支气管炎、肺炎影响呼吸功能;脑膜脑炎影响神经功能;心包炎影响心功能。 8.白细胞的游出.概念 白细胞的游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伴随着局部血流组织减慢及血浆成分的不断渗出,白细胞也主动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炎区内,这种现象称为白细胞的游出(渗出)。 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的炎性细胞在炎区内聚集,称作炎性细胞浸润。 9.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至炎区,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各种异物及坏死崩解产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吞噬的过程:粘附:摄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

考研复习——病理

考点复习·急性炎症 真题回顾 【2015-137/138病理学B型题】 A.鼠疫 B.梅毒 C.白喉 D.艾滋病 137.属于肉芽肿性炎的是: 138.属于出血性炎症的是: 题目解析 这道题的考点是急性炎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病理特点,急性炎症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种。其中出血性炎表现为病灶血管破坏严重,渗出物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出血性炎的三种典型疾病是要求掌握的,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选项B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属于肉芽肿性炎中的感染性肉芽肿。选项C白喉,是属于 纤维素性炎中的伪膜性炎。选项D艾滋病的病理变化呈多样性、非特异性,主要表现有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病变,淋巴结病变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所以137题选B,138题选A 考点讲解 【2015年西综大纲病理学(四)炎症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病理特点】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的相关知识点:

急性炎症的持续时间短,常常为几天,一般不超过1个月。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急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各类型炎症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一、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渗出物主要来源于血浆,含有3%-5%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黏膜的浆液性炎又称浆液性卡他性炎,如感冒初期,鼻黏膜排出大量的浆液性分泌物;浆膜的浆液性炎,如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可引起胸腔积液;滑膜的浆液性炎,如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关节腔积液。 二、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的渗出为主要特征,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1.黏膜发生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以及病原菌等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假膜”,故又称假膜性炎,如白喉、菌痢。其中发生于咽喉部为固膜性炎,发生于支气管为浮膜性炎。 2.浆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引起机化粘连。 3.肺组织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如大叶性肺炎。 三、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根据病因和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1.表面化脓指发生于黏膜(脓性卡他性炎)和浆膜表明的化脓性炎。如果发生于尿道、支气管(小叶性肺炎),脓液可以排出体外;如果发生与浆膜、胆囊、输卵管等脓液积存,称为积脓。 2.蜂窝织炎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如皮肤、肌肉和阑尾,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单纯蜂窝组织炎一般不形成瘢痕。 3.脓肿指器官和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是组织溶解坏死形成脓腔,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如疖、痈。脓腔常由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与单纯蜂窝组织炎区分)。 四、出血性炎的炎症病灶血管破坏严重,渗出物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常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 为了加深大家对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的分类记忆,老师新手上路学着画了一张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结合对比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