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变量法的介绍

控制变量法的介绍

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在化学学习中将会被逐渐渗透,成为一种主要的探究方式。

其中,变量分为独立变量与非独立变量。

1.独立变量,即一个量改变不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的改变。只有将某物理量由独立变量来表达,由它给出的函数关系才是正确的。

2.非独立变量,一个量改变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改变。把非独立变量看做是独立变量,是确定变量间关系的一大忌。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分析

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 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与电容》是介绍电子元器件的一节内容,通过电容器的介绍,进而通过直观观察和比较了解生活中电容器的用途和结构.同时他又是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交流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然后介绍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电容,接着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得出了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演示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重点与难点 电容的内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电容又是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引出这一比值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其比值反映电容器本身的性质.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又一难点,做好分组实验是突破该难点的最佳途径. 二、学情分析 通过静电场关于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电容器需要涉及的电势差、电场强度、电荷量等物理量,所以学生应用静电场的有关知识研究电容器变得水到渠成. 电容器在各种电子仪器和电器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学生对电容器并不熟悉,因为他们很少打开用电器观察其中的元件.所以教学中可以先通过“盛电杯”让学生初步认识电容器的外形和主要结构,接着拆开电容器,让学生了解电容器的两块极板和极板之间的介质,介绍时要突出主要构件——极板和介质.这些感性材料对学生了解电容器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是电容器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了解电容器的一个载体.电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1章感知与协调11.3听觉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一、设计说明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出自《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册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的第二个主题“声音”中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是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其中探究“影响弦音计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材的处理:本课最主要围绕两个活动展开,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不同的乐器,让同学们了解不同乐器由于发声体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但是同一种乐器由于发声体结构不同,造成了音调的不同。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认识弦音计,寻找影响弦音计音调高低的因素。其中第一个活动可以简单说明一下,而第二个活动则是本节课探究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及分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假设”和“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不够,往往在探究结束后直接得出结论,忽略了在“假设”和“证据”之间建立联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不同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由于发声体不同,所以音色不同;同一种乐器由于发声体结构不同,所以音调不同,并对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产生浓厚的感情。 2. 知道弦音计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证明弦音计弦线的长短、粗细和张力与弦音计音调高低有关,形成实证的辩证思想观。 3.,通过在“假设”和“证据”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证明弦线的长短、粗细和张力与弦音音调高低有关。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资源 器材:活动一:图片;活动二:录像资料;活动三:弦音计; 资源:学生工作纸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紧扣“证据支持假说”主题。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或修正假设”这样一种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响弦音计音调高低的因素是弦的长短、弦的粗细和弦的张力,使学生初步体会用证据支持假设的科学方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种探究的习惯。 六、教学流程

蓝瓶子实验报告

篇一:蓝瓶子实验.教学设计 蓝瓶子实验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包括:蓝瓶子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影响因素(溶液碱性的强弱、葡萄糖的加入量、溶液的温度)。本课先是介绍了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亚甲基蓝进行蓝瓶子实验,简述蓝瓶子实验的原理。紧接着,描述影响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因素。最后通过“提示和建议”对影响因素进行实验探讨。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块内容是书上的验证性学生实验。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具体地学习了化学反应平衡及平衡的影响因素,并且本课在先前的内容中介绍了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影响因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学习本课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同时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后面各种实验的学习。因此,本块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教学重点 蓝瓶子实验的原理、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4、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因素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2)已经知道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点;(3)已经学习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对于蓝瓶子实验的原理尚有一定理解上的困难; (2)对如何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影响蓝瓶子颜色变化快慢的影响因素的实验存在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及蓝瓶子实验的原理;(2)知道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并能够较为熟悉地运用; (3)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实验对原理进行验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通过化学知识点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的神奇魅力。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烧杯、温度计、锥形瓶、试管、橡皮塞、酒精灯、量筒、秒表2、实验试剂 亚甲基蓝、葡萄糖、naoh 五、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导入】(演示蓝瓶子实验,通过蓝瓶子实验颜色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1、瓶中的物质是什么? 2、为什么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生颜色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47页,寻找答案。【学生活动】学生自行阅读书上的实验材料,了解蓝瓶子实验的原理。 2、层层递进,了解原理 【讲解】亚甲基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 氧化型(蓝色)+ ne- 还原型(无色) 将葡萄糖的碱性溶液放在锥形瓶中,滴加亚甲基蓝指示剂,塞上瓶塞,溶液呈蓝色;静置一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

【ppt6、7、8】思考与讨论 电热毯和导线通过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热毯很热,而导 线却不那么热? 为什么插座上插的用电器越多,插座的导线越来越热?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为什么会发烫?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那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与电阻有关。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越 大。 ②可能与电流有关。电流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 越大。 ③可能与通电时间有关。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 产生热量越大。 【ppt9】 板书: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问:要研究导体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我们如何选择电阻? 预设回答: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 问:影响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因素有三个,我们研究与电阻关系时,应该如何做? 预设回答:应该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问:这个研究方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预设回答:控制变量法。 请大家设计电路图: 介绍实验器材: 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思考、回答 听讲 思考、回答 理解实验设 计原理 引入电流 热效应实 验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 掌握实验 探究的过 程和方法

U型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即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 【ppt10】 进行实验:实验视频 实验结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ppt11】 设计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问:影响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因素有三个,我们研究与电阻关系时,应该如何做?我们如何设计电路? 预设回答:应该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请大家设计电路图: 介绍实验器材: 注意:右侧U型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是由右侧密封在容器内的电阻丝引起的。观看演示实 验或视频 观察实验现 象,分析得出 实验结论 通过视频 让学生深 刻掌握实 验过程。 掌握实验 过程的注 意事项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 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这些科学方法,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物理学知道的“再发现”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要想使物理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把它们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一、猜想法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也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猜想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猜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科学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学时,可先针对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大胆地说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一进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识是否一致,排除那些与经验和知识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学的猜想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猜想恐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胡猜乱想,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是很有效的避免课堂混乱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器材以及学生的知识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学生讲的、说的一一进行探究,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让探究过程顺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的时候,学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质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别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要能举出相关的实例来证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类似的因素归为一类,即质量和重力可以归为质量这个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归为速度这个因素。这样就把动能大小归纳猜想为与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可以知道要控制物体到达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须控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这个探究实验就不难完成了。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补充做一个实验,即把质量和速度分别增大一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中到底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这样为到高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案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xxx 教学时间:2022学年第二学期 二o一三年五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基于上一节中对 象运动状态的变化。在上一节中,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物体运 动状态变化之间的物理关系。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学生自己掌握的实验规则更具说服力。 这是本节最有效的重点。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 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 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 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 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 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 成为考试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探索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困难 1、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数学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和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 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案

第八章压强 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 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压力有关现象,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培养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效果的影响因素 教学器材:海绵、砝码、小方桌、气球、一头削尖的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蚊子和钉子的照片,并设置疑问: 1、蚊子那么弱小,为什么能叮破我们的皮肤? 2、钉子为什么做成一端尖.一端有钉帽的形状呢?

学生认真观察、回答不一样。从而引入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1、会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压力; 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过渡语言】要了解压力的效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压力 二、压力 自主学习课本142页第3自然段内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压力的定义 2、压力的作用点 3、压力的方向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提问学生回答压力的定义,并找出关键词语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教师出示一道试题:请你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规范的画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作答 师生共同分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

(新)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2.1 热机》一等奖(教案)

2.1 热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 2.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关于“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讨论过程,了解到热机是通过做功使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蒸汽机的开展历程,感悟物理学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热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教材图2-1-2瓦特设计的蒸汽机,并分析图片旁边的“广而告之〞宣传词,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 “广而告之〞宣传词:本公司向贵矿提供蒸汽机,它能替代14匹马,为你的机器提供动力。——Boulton­Watt公司 提出问题:蒸汽机为什么能够提供动力?它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点拨:为了解释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下面要做的演示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内能来做功。 1.演示实验:“试管蒸汽机〞。 应注意调节试管内的水量,不能太少,否则很快汽化完毕不能充分显示蒸气的动力。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以往试管中灌入95℃以上的热水。课前一定要演示几遍,控制好酒精灯火焰和试管的粗细。 2.学生讨论演示实验中的能量转化或转移情况。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火焰的内能转移到试管,试管转移到水,产生水蒸气——内能的转移; 水蒸气推动叶轮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热机的定义: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学生讨论交流热机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过程。 4.小结:热机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过程。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二)蒸汽机。 师:蒸汽机是最早的热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蒸汽机〞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填空题。

初二下册物理(北京版)-动能教案

教案

(1)经历“生活观察——活动体验——提出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关注“从生活走向物理,”感受科学研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2)经历“解释应用”的过程,“从物理走向社会”,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中,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1)实验中比较物体动能大小的方法。 (2)实验中控制物体速度不变的方法。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一、认识 能量 能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 下能量。 情境与问题:月亮表面真的像玉盘一样光滑吗? 分析生活中实例,学生观察思考。 我们吃的食物里面含有能量。食物中含有的有机物 中,储存着化学能。 发电站把多种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一般热机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化学能、内能和动能间 的转化。 火箭内存储的燃料有化学能。 概括共性: 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 对应于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量也有各种不同的 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转换。 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从生活走向物 理,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通过共同 梳理生活中能量存在 和转化实例,在观察 和分析中,建构能量 的概念。

二、认识动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是人类很早就认识并使用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流动的空气、流动的水有对外做功 的本领,进一步设计机械更好的利用这种形式的能服 务生产和生活。 介绍实例:水碓、扇车…… 通过古诗、优秀传统 文化等内容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通过情境 对比,引发学生对动 能研究的欲望。通过 启发式提问,引导学 生深度的观察和思 考。 三、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 关。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 方法,把多因素问题转化为单因素问题。 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成两个探究题目: 1.探究物体的速度一定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的 关系。 2.探究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大 小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 1.探究物体的速度一定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 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物体的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 物体的动能越大。 设计实验: 物体的质量是自变量,物体的速度是控制变量。物 体的动能是因变量。 通过问题启发,任务 驱动,引导学生用科 学探究的方法对影响 动能大小的因素进行 研究,渗透控制变量 法、转换法等物理思 想方法。

中学物理的实验方法——介绍各方法的内容和区别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 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问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 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6.2怎样描述力教案

6.2 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本首先在第一节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初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阅读课本到实验探究归纳出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牛顿”,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具体感知1N的大小。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完成“如何描述力”这个主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了,尤其是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 2、体验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力的三要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具有用不同的方法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3、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敢于质疑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 2、难点 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和观看影片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请同学回忆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预设: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追问:如果我们发现,物体发生了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物体受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衔接:很好!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记录了我家的两位小朋友,游戏玩乐的生活场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在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力? 问:在视频中,都出现了哪些力? 预设:拉力、推力。 比如:第一幅图片,拉拉力器的力,哪位同学可以具体的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拉力?觉得有点儿困难,这样吧,对比一左一右的照片,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同样把拉力器拉长的力,有什么不同? 预设:左边上面的图片拉力比较小,右边上面的图片拉力比较大。 追问:你描述了力的大小,什么现象让你想到了力是有大小的呢? 预设:左边的图片拉力器拉的形变程度不明显(短),右边的图片拉力器形变程度拉的明显(长)。 过渡:形变程度(长和短)是力的作用效果的体现。力的大小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显然,在描述力的时候,力的大小这个因素不能少。那么,是不是在描述力的时候,讲出了力的大小,就能把力描述清楚的呢?我们能否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通过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去找一找,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描述这些力呢? 预设:中间的两幅图,左边的小朋友,把车向左边推,右边的小朋友,把车向右边推。 追问:你描述了力的方向,请你谈谈你的依据? 预设:给他一个左边的力,车向左运动,给他一个右边的力,车向右运动。 过渡:力的方向也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看来我们还要从方向上描述力。在仔细找找,看一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预设:左边的小朋友从把手施加力,右边的小朋友从门的中间施加力,结果左边把门打开了,右边没有打开。 过渡:准确来说,这叫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也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说明在描述力的时候,力的作用点也不能少,从刚才的交流来看,要科学规范的描述一个力,还真不容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描述力。(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师:描述一个力,首先要找到力有哪些要素?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讨论,你认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在你到导学案上面。 一、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填写导学案,教师板书)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精品】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学设计选修三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1.认知目标要求分析: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学习能力要求分析: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和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 法、放大法、测量变换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3.情感态度要求分析: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的回顾,以及相关物理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掌 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 即如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物理量, 如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重点:①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②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 3.教学难点:静电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 4.教材的处理:本单元内容可分两节可来处理,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库仑定律的建立和库仑定律的简单运用,侧重点为体会研究物理的方法和物理规律建立的一 般过程。第二课时为库仑定律的加深理解与运用。 三:学生特征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①掌握了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②掌握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会简单的运用。 ③会处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并会通过偏转角度的变化判断受 力的变化。 ④初步掌握了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2、学习能力分析:①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的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 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②具有初步的归纳重点,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③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地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 ②会用文字描述库仑定律的内容与公式表达,能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 的作用力。

2020年实验专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专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各省市每年中考中高频考点。通过实验,可以对摩擦力的理解更加充分,对突破摩擦力这个难点有着重要重作用。本专题就较全面的介绍一下在考试中呈现的考点,并对其分析,突破难点。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3、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①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如甲、乙两次实验); ②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甲、丙两次实验)。 (2)转换法:通过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来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中要缓慢匀速拉动木块,因为只有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接触面上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当接触面上的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6、交流与反思: (1)实验中,实验中,很难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将装置做如下改进:如图,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物体下面的长木板,这样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便于准确地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为准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将长方体木块平放、侧放或立放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在甲图实验的基础上,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下一半,不能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因为切去一半,接触面积减小一半,同时压力也减小一半,即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3)改变拉动测力计的速度大小,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另外,实验还会考查表格的设计、根据数据画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变化等内容。 一、中考题型分析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是在中考中较为常见的力学实验之一,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和处理、实验结论等方面考查。题型多以实验为主为主,分值在4—6分。 二、典例精析 ◆典例一:(2019·北京)某同学为了测出木块A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过程中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他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A,应使木块A沿水平桌面做直线运动。 (2)请你画出(1)中木块A的受力示意图,并分析说明这种运动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能表示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依据。 ◆典例二:(2019·河南)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铝块和木块的外形相同,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不动,铝块通过细线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忽略滑轮的摩擦) (1)图甲中,将铝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竖直向上拉测力计,当铝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_运动时,铝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的示数F1,则F1=____N。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在_____相同时,___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图乙实验完成后,利用原有器材,还可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

全国一等奖《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磁现象和磁场教案

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拟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砂现象的广泛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难点:磁现象的应用 三、教具: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小磁针假设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容。在本章,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本章共二个单元。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单元;第四~第六节为第二单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 1.磁现象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创造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板书】磁性、磁体、磁极: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 〔2〕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流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在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的同时,也为地磁场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的教学埋下伏笔,也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表达物理思想(电与磁有联系)和研究方法(奥斯特实验),认识到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翻开了电磁学的大门),为后来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奠定了根底。 【板书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与电荷类比〕【板书2】电流的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奥斯特实验)。 3.磁场

浙教版初一英语知识归纳与总结

浙教版初一英语知识归纳与总结 浙教版初一英语知识归纳与总结 一、知识梳理 1、词汇:浙教版初一英语教材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词和短语,包括问候、家庭、学校、时间、饮食等方面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2、语法: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英语教材主要介绍了简单句、并列句、疑问句等基础语法知识,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用法。 3、语音:学好英语发音对于交流至关重要。浙教版初一英语教材注重语音训练,包括音标学习、发音规则、语调等。 4、阅读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教材中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涉及多种题材和难度,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5、写作:英语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技能。浙教版初一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书写基本句型、短文、书信等。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动词时态:掌握英语动词的时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一环。教材中涉及到的动词时态有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需要学生熟练运用。 2、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表达能力和语气的关键,如can、should、must等。学生需要了解每个情态动词的含义和用法,以便在口语和写作中正确使用。 3、阅读理解:浙教版初一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主题,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在阅读中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巧,理解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4、写作:写作是英语学习的输出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段落结构、句式变化等,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学习方法和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学好英语需要从基础出发,掌握好单词、语法、语音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大量阅读和写作练习: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语感,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以及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英语学习需要全面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