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环境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2、课程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突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形成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2、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过程,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构响应椭圆图等。

4、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三、课程安排

1、引论: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以及在地震环境下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2、基础理论: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3、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各种方法,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4、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抗震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抗震椭圆图等;

5、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6、实践与操作:通过实践与操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

7、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四、考核方法

1、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思路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防御设计、抗震分析评价及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熟练程度;

3、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4、考察学生通过复习形成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项目121 刘贺贺 4123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设计资料 某多层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其中三层楼面荷载、材料及构造等设计资料如下: (1)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 q =___7_____2kN/m ,厂房平面尺寸12L L ⨯=___33.6m ×20.7m_____,空格中内容分别见表2; (2)楼面面层用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γ= 20kN/m 3 ) ,板底及梁用15mm 厚石灰砂浆抹底(γ= 17kN/m 3 )。 ( 3)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钢筋采用HPB235; 2.结构方案的选择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梁跨度为6.9m ,次梁的跨度为8.4m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3m ,2o l /1o l =8.4/2.3=3.65,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 ≥2300/40=57.5mm ,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 ≥80mm ,取板厚h=80mm 。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o l /18~o l /12=8400/18~8400/12=467~700mm 。考虑到楼面可变荷载比较大,取h=500mm 。截面宽度取b=(1/3~1/2)×500=166~250mm ,取b=200mm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o l /14~o l /8=6900/14~6900/8=493~862.5mm 。取h=800mm 截面宽度为b=(1/3~1/2)×800=267~400mm ,取b=300mm 板伸人墙内120mm ,次梁伸入墙内240mm ,主梁伸入墙内370mm ;柱的截面尺寸400mmX 400mm 。 3.板的计算 3.1荷载计算值 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80mm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08×25×1.2=2.4kN/2m 20mm 厚楼面水泥砂浆面层 0.02×20×1.2=0.48kN/2m 15mm 板底混合砂浆抹灰 0.015×17×1.2=0.306kN/2m g=3.19kN/2m 板的可变标准荷载值 q=7kN/2m 因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2m ,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于是板的

抗震框架设计

抗震框架设计 一、结构选型与布置 1.结构方案选择 房屋结构方案应根据使用要求、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进行必要的经济技术比较,在满足安全、适用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房屋的结构型式,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造型、房屋的高度、工程地质条件、工期等物质与技术条件来确定,根据教学要求,本次设计的主体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体系的选择,与房屋内部的空间要求有关,还与所受的荷载性质及其大小有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和纵横向框架承重体系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地震区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采用现浇整体式框架。 2.结构布置 房屋的结构布置,既要满足建筑在使用和造型上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到结构布置合理,有利抗震。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体型力求简单,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房屋楼层不宜错层。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结构刚度和荷载相差悬殊或房屋有较大错层时,宜设防震缝将房屋划分为平面规整、对称的单元。 (1)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通常有三种: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由横向框架梁与柱构成主要承重框架,纵向由连系梁将横向框架连成一空间结构体系。建议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此方案。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 由纵向框架梁与柱构成主要承重框架,横向由连系梁将纵向框架连成一空间结构体系。此承重方案横向刚度较差。 3)纵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沿房屋纵横向布置承重框架,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的长度相等或接近时,或两个方向柱列区格相近时,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此承重方案。 有关各种承重方案具体特点及适用性详见教材及相关参考书。 (2)柱网与层高 多层工业与民用房屋的平面与剖面尺寸,应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确定,设计时应满足建筑上的功能要求,同时应尽可能地考虑构件的标准化。 (3)板、梁、柱截面尺寸初估 本次课程设计梁、柱截面采用矩形截面,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规范的构造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23010019承担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制定:制定日期〔2022.10.08〕 审核〔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10.23〕 批准〔〕批准日期〔2022.10.23〕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施工员、质检员及安全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上的关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提供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建筑力学》、《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后续课程有《质量事故分析》、《工程监理》和《毕业综合实训》。 2.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房屋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从而初步具备懂得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工作提供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场地土、场地类别划分、抗液化措施与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天然地基与桩基础进行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结构基本周期、地震系数、地震作用效应与“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钢筋混土框架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及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施工图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通过对砌体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砌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图表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背景介绍 本次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学习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具备应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章:建筑结构基础知识 1.建筑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2.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 3.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4.结构材料和结构几何形态的选择 第二章:结构设计方法与工程实例 1.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和流程 2.建筑结构工程实例分析及设计 3.结构设计软件及应用 第三章:结构施工与安全 1.结构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结构安全设计与实践 课程设计要求 1.学生依据本次课程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结构设计项目,可以 选择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材料进行设计。 2.学生需要运用本课程所掌握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技术,完成设计方案, 并提供详细的设计报告。

3.学生需要使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提供设计软件输出的计 算和分析结果。 4.学生需要掌握结构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在设计报告中提供对应 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课程设计评分要点 1.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占总分40%) 2.课程实践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占总分30%) 3.数值计算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占总分20%) 4.掌握施工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提供对应建议和解决办法(占总分10%) 总结 本次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是一次既考验学生结构设计能力又培养学生实际工 程运用能力的实践课程。通过对课程中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学生可以在一个小型的建筑结构设计项目中完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对结构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近年来,地震频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当下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 本课程中设计了一份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抗 震结构的建立、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 构震害预防措施等。 三、设计内容 1.抗震结构的建立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针对一个建筑项目的结构,进行抗震结构的 建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采用适当 的抗震材料和结构形式,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结构。 2.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学生首先需要对建立好的抗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再结合地震 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 果得到最优化。 3.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学生需要结合现代地震动发生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 中发生的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四、设计流程 1.设计前期准备 进行对所选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特性的研究,然后进行对设 计参数的初步确定。 2.抗震结构的建立 依据所选建筑结构的构造类型和承载能力,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 结构。 3.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合地震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 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果得到最优化。 4.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结合现代地震动触发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发生的 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 建筑抗震性能。 5.最终设计成果的呈现 根据课程要求和设计要求,输出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呈现本次抗 震设计的整个流程、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效果。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环境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2、课程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突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形成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2、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过程,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构响应椭圆图等。 4、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三、课程安排 1、引论: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以及在地震环境下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2、基础理论: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3、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各种方法,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4、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抗震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抗震椭圆图等; 5、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6、实践与操作:通过实践与操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 7、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四、考核方法 1、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思路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防御设计、抗震分析评价及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熟练程度; 3、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4、考察学生通过复习形成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前言 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其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教授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目标、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 2.抗震分析:使用相应的软件完成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3.建筑结构设计:根据抗震分析结果,设计符合建筑安全标准的、具有 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构。 4.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果,确定具体的断面大小并进行校 核。 5.抗震设计文档: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如设计说明、计算 书、图纸等。 三、设计任务 1.地震分析:以某市具体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地震分析。 2.建筑结构设计:根据地震分析结果,设计具有足够稳定性能的建筑结 构。 3.断面设计: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计算结果,确定合理的断面大小。 4.设计文档编写:根据设计要求编写相关设计文档。 四、设计要求 1.设计要求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设计文档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3.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安全、可靠、经济和实用性等方面。 4.设计时间:本次课程设计为期3周。 五、评分标准 1.地震分析设计(20分) 2.建筑结构设计(30分) 3.断面设计(20分) 4.设计文档编写(30分) 六、参考资料 1.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3.抗震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七、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抗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到本次课程设计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高层建筑结构第二版课程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矗立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新地标。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十分复杂的,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建筑高度、地震、风压、水平荷载等。因此,为了培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开设了这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 二、设计目标 本设计旨在通过结合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 1.熟练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高层建筑结构; 3.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完成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并具备良好的沟通、 表达能力; 4.具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1.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3.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 4.风压力作用下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5.高层建筑非线性分析;

6.高层建筑结构系统设计; 7.钢结构设计实践; 8.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 9.钢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 2. 课程要求 在本课程中,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听课、完成作业和实验,通过 上机实践,熟悉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软件,例如ANSYS、ETABS等。同时,期 末会有一次结构设计项目作业,需团队协作,每个小组设计一个高层建筑的结构,要求符合实际应用、稳定、安全可靠。作业提交包括设计图纸、工程计算书等资料,同时需要进行口头汇报和答辩。 四、资源支持 1. 教学人员 本课程由资深的高层建筑结构工程师授课,配合助教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 2. 实验室设施 本课程配有先进的高层建筑结构实验室设施,包括电脑、软件、模型等,满足 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同时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和其 他教材作为参考资料。 五、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时表现:包括听课状态、课堂参与情况等;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案例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案例 一、项目背景 本案例为某高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座三层地下、十 五层地上的商业办公综合楼。该综合楼位于城市商业中心区,占地面 积为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0万平方米。 二、设计思路 1. 建筑整体布局 考虑到商业办公综合楼的使用性质,本案例采用了塔式建筑结构。在 整体布局上,将商业和办公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楼层,以保证使用效率。同时,在塔式结构中增加了天桥和空中花园等元素,增加了建筑的美 观性和舒适性。 2. 地基处理 由于该综合楼位于城市商业中心区,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在地基处 理上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和抗浮桩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3. 结构形式 本案例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 形式。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用于承受垂直荷载,钢管混凝 土剪力墙结构主要用于承受水平荷载。

4. 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本案例采用了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同时,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了使用钢材的数量,以 降低建筑成本。 三、结构设计 1. 塔式结构设计 本案例采用了塔式结构,其中每个楼层均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形式。每 个楼层由四根主梁和四根副梁组成,在主梁和副梁之间设置了混凝土 板作为楼面。同时,在每个楼层的外围设置了一圈钢管混凝土剪力墙,以保证建筑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 2. 天桥设计 为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在第五层和第十层之间设置了一座天桥。该天桥由两根大型主梁和多根小型支撑梁组成,在两侧设置了玻 璃幕墙。同时,在天桥上设置了空中花园等景观元素,为建筑增添了 一份生机和活力。 3. 抗震设计 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本案例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抗震措施。其中,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设置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是 最为关键的措施。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参考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参考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XXX车站沿长阳路下布置,东西向横跨大连路。该站为岛式站台,主体为地下两层结构,采用单柱双跨(局部为双柱三跨)的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有效站台宽度10m,长度139.4m。围护结构采用连续墙+钢支撑支护体系,纵向柱跨标准段为8m。主体结构外侧设全外包防水层,与连续墙一起组成复合墙体系。 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约22.89m,端头井基坑开挖深度约 24.59m。车站全长约165.5m,顶板覆土约2.5m,采用地下连续墙结合内衬的结构,地下墙厚度0.6m。内衬厚度地下三层为400mm。 长阳路东北侧地块规划建设西门子上海中心,为高层商办,基础型式为桩~筏基础,其桩基设计充分考虑了对地铁的变形及沉降对其的影响,桩端持力层为⑨-2层。围护结构设计根据地铁的实际情况适当加长了钻孔灌注桩深度,并增加了坑内加固,现状地块地下室已完成。长阳路以南、大连路以东地块为大连路绿地工程,为地下一层结构,设有抗浮桩,建有下沉广场和地下商场、展厅等。长阳路以西、大连路以南地块的旭园一期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基础型式为桩筏基础。长阳路以西、大连路以北地块的旭园二期则还在规划中。 1.2 工程地质条件 1.2.1 场地岩土工程性质

根据勘察工程公司提供的勘察报告,在勘探深度内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层可分为六大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灰黄色、灰色,软~可塑状态,含少量碎砖石屑、植物根茎,局部含少量淤泥质填土,场地西侧较高部位为堆填的碎石块、砖块等,土质不均匀。该层层厚0.20~ 3.70m,层底埋深0.20~3.70m。 ②—l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可塑,高压缩性,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稍有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中。该层层厚0.30~3.l0m,层底埋深1.20~5.60m。 ②—2层粉土~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稍密状态,上部夹粉土,主要由石英质组成,颗粒级配一般,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该层层厚0.80~6. 80m,层底埋深2.40~8.50m。 ②—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含有机质,局部孔上部夹粉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中,有摇振反应。该层层厚2.10~13.80m,层底埋深5.50~16.60m。 ②—4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绿色,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可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切面稍有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层厚0.20~l2.00m,层底埋深10.20~21.50m。 ③—1居粉质粘土:灰绿色、黄褐色,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硬塑,中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物及结核粒,切面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该层层厚0.10~9. 10m,层底埋深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作为建筑行业的核心,建筑结构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中,课程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二、设计目标 本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形式、力学、安全等方面 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同时探索更合理、更经济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三、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本次设计要求每组同学设计一个建筑结构,并配合施工图 纸进行表述。 2.设计范围:可选择住宅楼梯、写字楼、地下车库等建筑形式进行设计,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楼层数、建筑物高度等参数。 3.设计要点:在设计中要考虑结构形式、结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并且 要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考虑。 4.设计结果:设计结果将由全体师生共同评定,着重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实用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每组同学需要进行成果展示和答辩。 四、设计流程 本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设计任务 在课程开始之前,由课程教师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范围和设计要求,分组选定设计对象。 2. 调研资料收集 对于选定的建筑形式,调取相关建筑工程设计规范和相关参考资料,对建筑结构的各种形式和材料进行学习和掌握。 3. 初步设计 在调研阶段之后,组内成员可以开始进行初步设计,包括结构形式选择、结构分析计算等。 4. 上机仿真和计算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验证建筑结构的各项参数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做出切实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 5. 施工图绘制 在得到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之后,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绘制出施工图,并进行技术交流与讨论。 6. 成果展示和答辩 完成设计任务后,每个设计小组需要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向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答辩,并接受评审。 五、设计成果 本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发掘更加经济、实用和可行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因此,学生们需要合理利用自身资源,认真对待设计任务,赢得更好的成果。

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1. 课程简介 抗震结构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学科,涉及到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破坏机理,是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要点。 2. 课程目标 •了解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理解地震力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响应和破坏机理; •掌握抗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原理; •能够进行抗震结构的设计计算和分析。 3. 教学内容 3.1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 •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参数; •地震波的特点和分类; •地震响应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2 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 •设计地震作用和其参数选择; •结构设计的受力性能要求; •结构设计的验算方法。

3.3 抗震设计的实例研究 •对典型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应用计算软件进行设计分析; •分析不同抗震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和效果。 4. 设计要求 •设计范围:选定一座可行的多层抗震结构建筑,不少于10层; •结构选型:任选结构形式,包括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等; •设计目标:使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要求输出:设计计算书、算法流程图和结构分析结果报告。 5. 参考资料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王孝忠,申屠靖编著,《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天明等,《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及其实例》(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6. 总结 本课程设计将对学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摘要 地震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来说,地震会对其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针对结构抗震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旨在为教师提供有关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并能够对不同建筑结构做出相 应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1 抗震设计的概念和目标 1.2 地震波的特征和影响 1.3 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结构抗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1 设计参数的确定 2.2 地震力计算方法 2.3 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2.4 结构抗震的加固方法 第三章结构抗震设计实践 3.1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3.2 结构抗震计算软件的使用

教学方法 1.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讲解案例和计算实例。 2.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加抗震设计实践,分组完成结构抗震设计,经 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网络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和 视频等。 教学评价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和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评定学生成绩。 结论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技巧。通过抗震设计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且也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调整,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学科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建筑物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在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中,我们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 介绍建筑结构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承担着支撑和传递荷载的重要任务。它不仅要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还要满足建筑的功能、美观和经济的要求。因此,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要求。 首先,要遵循均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建筑物在不同荷载下的平衡状态,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其次,要满足力学原则。建筑结构设计必须基于力学原理,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力的传递和力的分布等。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不同,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并在材料可靠性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

在具体的结构设计中,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求解结构的安全和可行解。常用的方法包括刚度法、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可变材料设计法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3.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正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新材料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随着钢结构、混凝土预应力和玻璃幕墙等技术的应用,现代建筑物的形态和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大跨度和高层建筑的出现,需要创新的结构设计来满足其特殊的要求。 此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尽可能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可持续性的因素。 4.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的意义和挑战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作为建筑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结构设计能力。 其次,通过实际的课程设计项目,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筑结构设计第一册基本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第一册基本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本次课程设计是基于建筑结构设计第一册基本教程第二版的内容,旨在通过实 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根据自己的设计 思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图纸及计算书等设计文件。 二、设计要求 1.选择一个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要求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实 际性; 2.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第一册基本教程第二版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确定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材料; –绘制建筑结构平面、剖面、立面及节点示意图; –进行结构计算,确定结构荷载和荷载组合,进行结构设计; –编制相关的设计图纸及计算书等设计文件。 3.设计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设计思路、方法及过程的阐述; –结构设计的计算及验证分析; –结构荷载的分析及其组合的确定;

–绘制的建筑结构图纸及计算书等设计文件。 三、设计流程 本次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 1.确定设计方案,并分析其特点及要求; 2.确定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材料,并绘制建筑结构平面、剖面、立面及 节点示意图; 3.进行结构计算,确定结构荷载和荷载组合,进行结构设计; 4.编制相关的设计图纸及计算书等设计文件; 5.撰写设计报告。 四、参考资料 1.《建筑结构设计第一册基本教程第二版》 2.《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201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4.《建筑力学基础》(第三版),董国昌、张泽龙、杨振鸿编著,清华 大学出版社 5.《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二版),吕晓峰、徐冲、马虎波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结语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本次课程设计,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资料 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分别见图1与图2,楼层高度分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柱截面参考尺寸: 5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采用C30;柱采用C35。钢筋强度等级:受力纵筋与箍筋得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试对该框架进行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得地震设计计算、荷载信息如下: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楼板厚度为h见分组表,活荷载标准值:住宅楼面为2、0kN/m2,走道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设计时考虑雪荷载得影响,雪荷载标准值为0、4 kN/m2。 图1 结构平面图 图2 结构剖面图 注:a=6m,b=2、4m,c=4.5m

二、重力荷载代表值 对于重力荷载得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得墙体均取本层得一半与上一层得一半,顶层只取下层得一半计算。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 恒载:4.5×8×(6+2.4+6)×0.12×25+36×0.5×0.5×3.6×0.5×25+[0。25×(0.4−0.12)×9×2.4+0.25×(0.6−0.12)×(6×18+4.5×16)]×25=2538KN活载:0。5×0。4×4、5×8×(6+2.4+6)=103。68KN 荷载代表值G2=2641、68KN 第一层: ×25+[0.25×(0.4−恒载:4.5×8×(6+2.4+6)×0.12×25+36×0.5×0.5×3.6+3.9 2 0.12)×9×2.4+0.25×(0.65−0.12)×(6×18+4.5×16)]×25=3033KN 活载:0。5×2×4.5×8×(6+2.4+6)=518、40KN 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 为了方便计算,取G1=2645KN,G2=3555KN。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1、横梁线刚度得计算 梁柱得刚度均采用D值法计算,即梁得截面惯性矩考虑了楼板得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梁得抗侧移刚度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设计要求完成一栋多层框架结构以及一栋单层工业厂房的钢结构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施工图纸的基本内容和绘图技巧,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建筑结构设计和工程制图的能力。 成绩评定 设计计算书40%,图纸60%,按等级评定。 (一)门式刚架工业厂房设计 一、设计目的 通过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实践,全面掌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选型、柱网布置、荷载计算、结构分析、构件和节点设计、绘制门式刚架钢结构施工图等专门知识,从而加深对钢结构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设计要求 1.熟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相关条文; 2.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和求解结构; 3.掌握钢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表达方法; 4.掌握计算书的书写格式和制图标准; 5.计算书应计算正确,条理清楚,施工图绘制应规范准确。 三、设计内容 1.方案设计(包括厂房平面布置、剖面设计和结构构件选型)与材料(包括连接材料)选择; 2.刚架设计(截面估算、刚度计算、荷载计算、内力及变形分析、荷载及内力组合、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包括梁柱截面、节点、柱脚节点(考虑抗震)。 3.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4.柱间支撑设计 5.檩条设计 6.绘制施工图。 四、设计资料 车间长度90m,两等跨,柱距、跨度和檐高见下表。屋面坡度1:10。梁柱采用Q345-B 钢材;屋面采用单层彩色钢板或夹芯板(自选);墙面单层彩色钢板或夹芯板(自选);天沟采用彩板天沟或钢板天沟(自选)。 控制指标:柱顶水平位移H/60;横梁挠度L/240。 厂房所在地为成都,基本风压w0=0.3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组合值系数ψc=0.6;基本雪压S0=0.1kN/m2,组合值系数ψc=0.6。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整体式单向板交梁楼盖设计计算 一、课程设计目的:(略) 二、课程设计题目:位于非地震区的某多层工业厂房的楼层平面如下图所示。现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交梁楼盖。 楼盖结构布置简图 基本设计资料: ⒈楼面活荷载为8kN/m2。 ⒉楼面面层为水磨石(底层20mm水泥砂浆,10mm面层)自重为0.65 kg/m2,梁板天花混合砂浆抹灰15mm。 ⒊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0(f c=9.6N/mm2)梁中受力纵筋用Ⅱ级 钢筋(f y=300 N/mm2),其他钢筋均用Ⅰ级钢筋(f y=210 N/mm2)。 ⒋楼梯位于该层平面的外部,本设计不予考虑。 三、课程设计任务 1、确定板、次梁、主梁的截面尺寸;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梁、板截面尺寸 由于板的计算跨度与板的厚度,次梁的截面尺寸有关,次梁的计算跨度与主梁的截面尺寸有关,故交梁楼盖的设计,应首先确定梁、板的截面尺寸。 1、板厚:满足多层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值及板跨的要求。 2、次梁截面尺寸:截面高度 h=宽度b=h 3、主梁截面尺寸:截面高度 h=宽度b=h (二)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包括板自重、楼面面层、天花抹灰; 2、计算跨度:中间跨和边跨的取值按照规范选用; 3、计算简图:取1m宽板为计算单元; 4、内力计算:边跨与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如果在10%之内,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弯距; 5、板正截面强度计算: (三)多跨连续次梁的设计(塑性内力重力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包括板传来、次梁肋重、次梁粉刷; 2、计算简图:按照建筑结构书要求确定其中间跨及边跨的计算跨度; 3、内力计算:弯矩计算和剪力计算; 4、配筋计算: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二项的较小值,然后判别各跨中T形截面的类型,按照T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某5层框架学生宿舍楼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第一组),1。类场地,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底层层高为3.6m,标准层层高为3.3,横向轴线间 距3m,A、B轴线之间间距为6m,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所有受力及箍筋均采用三级钢筋,室内外高差均为0.3m,基础顶距室外地面高度均为 0.5m,amax=0.08, Tg=0.35s。基本雪压 S =0.6KN/m2,,基本风压m =0.35KN/m2。 ki-i ki-3 ki-i ki-i ki 1、构件材料及尺寸 ⑴框架板的厚度。除顶层板进行加厚外,其余板厚均为100mm。 ⑵ 框架梁截面尺寸。框架梁的截面尺寸根据承受竖向荷载的大小、梁的跨 度、框架的间距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来说,主梁截面高度按梁跨度的1/12〜1/8估算,次梁截面高度按梁跨度的1/18〜1/12估算;梁截面的宽 均按梁截面高的1/3〜1/2估算,且要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有时为方便布

筋,尽量使用一轴线上的主梁截面宽度相等。梁截面的尺寸具体见表。 梁截面尺寸 ⑶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边柱:AcNGnSB 力/[口 c]f =12*103*5*6*3*1.25*1.1/0.85*14.3=1.22*105mm2 中柱:AcNGnSB 力/[口 c]f =12*103*5*6*4.2*1.25*1/0.85*14.3=1.56*105mm2 为了方便计算与施工以及满足刚度要求,柱截面设为正方形,通长等截面,所有柱的截面尺寸取为500mm*500mm。 2、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2.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基础选择独立基础,根据地质资料,基础埋深在黏土层,埋深为2.6m。由于底层柱较长,为了满足抗侧刚度的要求,在室内地面以下0.5m处设置地圈梁,因此底层柱高为h=3.3+0.5-0.1=3.8m。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