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视力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低视力孩子一般怎么治疗?
低视力和盲童的孩子,是一群非常不幸的儿童。
他们的视力低下,白天室外光线明亮,却感觉晃眼,睁不开眼睛;夜间和光线暗的室内,看东西又不清楚;走路容易撞到东西,外出行动困难。
他们的眼球运动不灵敏、不协调,容易发生斜视,没有立体视觉,对物体缺乏远近、前后位置的判断。
夹菜、拿东西经常扑空,不能做精细工作。
盲童的孩子连生活都很难自理。
他们性格孤僻、沉默,有的还伴有智力缺陷。
通常的治疗方法,如配镜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对低视力和盲童都没有效果。
可以用自然疗法帮助患儿缓解视疲劳;用心理游戏训练来改善他们沉闷的心灵。
最主要的是用视力矫助的方法,尽可能帮助他们提高残存视力,让他们看东西更清楚一些。
①采用特殊的验光检查,结合患儿最需要的视力要求,借助于光学透镜,提高残存的视力。
②光学眼镜难有效果的,要借助于助视器,去放大注视目标的影像,或增加注视物体的对比度,从而改善患儿的视力。
③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进行相应的视觉康复训练。
④在视觉训练的同时,要进行其他感觉训练,如听觉训练、触觉训练、嗅觉训练、味觉训练等。
了解低视力1 基本概念低视力低视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通过各种药物、手术及其它疗法而不能恢复视功能者(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功能者),以致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视力的仪器检查动。
2 特点低视力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在0.3以下者,与成年人、老年人低视力相比较,儿童低视力有其不同的特点1.发病原因不同。
儿童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先天遗传性眼病。
成年人、老年人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老年性白内障、沙眼、角膜感染所致的角膜斑翳和白斑、青光眼等。
2.儿童低视力发病率比成年人低。
儿童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成年人则女性高于男性。
3.儿童低视力是以一级低视力为主,即视力在0.1以下。
4.儿童低视力的视力比较稳定,数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5.儿童低视力中大多数近视力比远视力好,半数患者可以暂不配用近用助视器。
6.诊治较为困难。
虽然儿童低视力所患的眼病与成年人相似,但治疗结果可以完全不同。
因为许多盲童没有视觉经验,甚至缺乏视觉记忆基础。
7.低视力儿童虽然视力很低,但是很自然地利用残余视力。
3 原因首先,不同的年龄段人群中,导致低视力的原因有很大不同。
根据国外的资料,在29岁以下人群中,先天性眼病占了病因的绝大多数,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先天性眼部结构缺损及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黄斑部营养障碍、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白化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晶体后纤维增生等;在30~59岁人群中,按顺序排列分别是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部营养障碍、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在大于60岁的人群中,则是老年性黄斑损害占了绝大多数,达50%以上,其次是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
如果不分年龄,根据我国的调查结果,占低视力病因第一位的是高度近视,第二位的是视神经萎缩,第三位的是先天性小角膜及小眼球,第四位的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第五位的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其次是黄斑变性、青光眼、先天性眼球震颤、老年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白内障等。
低视力视功能评估特点
低视力视功能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1. 重视病史采集:视功能评估需要对低视力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采集,包括全身病史和眼部病史,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视力损失情况,从而制定个体化的低视力康复计划。
2. 视功能检查:低视力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视功能检查,包括视力、视野、色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状况。
3. 重视助视器验配:对于低视力患者,助视器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因此,在视功能评估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助视器验配,以选择适合患者的助视器,提高其视觉功能。
4. 重视视觉康复训练:低视力患者需要进行视觉康复训练,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低视力生活。
在视功能评估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5.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低视力患者需要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低视力生活。
在视功能评估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
总之,低视力视功能评估需要全面、细致、个性化,重视患者的需求和体验,以提高其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
☐低视力学☐低视力的定义☐是指患者双眼视功能减退到一定的程度,且不能用手术,药物或常规的屈光矫正方法来提高视力使其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者。
☐诊断标准:双眼中视力较好的那只眼矫正视力小于0.3(不包括0.3),而大于0.05(包括0.05)者.☐☐新的WHO视力损伤分类标准☐日常生活远视力:是指一个人在日常屈光状态下所测的远视力。
☐例如:受检者未配戴远用矫正眼镜,则检查裸眼视力;受检者配戴远用矫正眼镜,并经常戴用,则检查戴镜后视力;受检者配戴远用矫正眼镜,但不经常戴用,则检查裸眼视力;☐低视力康复☐目的充分发挥残余视力的作用减少视觉损伤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保持有成效的独立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低视力的病因☐全球范围内视力残疾的病因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性、角膜混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西方国家:首位病因-黄斑变性发展中与不发达国家:首位病因:白内障☐国内视力残疾的病因(2006)白内障、视网膜色素膜病变、角膜病、屈光不正、青光眼等☐儿童低视力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国际与国内相同)☐视功能评估☐病史☐视力☐屈光检查☐对比敏感度☐视野☐眩光☐色觉☐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视障情况☐了解患者活动受限情况☐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目标及期望☐病史要了解的内容☐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患者全身病史☐患者一般眼科病史和治疗过程☐患者的康复需求及使用助视器的经验等☐远视力检查☐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心视力,它反映功能最敏锐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视力。
☐视力检查是测定视网膜中心凹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和位置的能力☐视力检查在视功能评估中尤为重要,是选择低视力助视器的主要依据☐远视力检查☐视力表是测定视力的主要工具,根据分视角原理设计。
人眼能分辨出两点间最小距离时的视角是1’视角☐视力表的视标有多种,可以是字母、数字、图形☐常用的视力表有Snellen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LogMAR视力表☐LogMAR 视力表☐远视力的检查☐对于低视力患者,正确且重复检查远视力是很必要的,能够让医生清楚了解患者中远距离的视力情况☐更重要的是,在检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有充分的时间分辨视标的细节,而医生积极地反馈通常能够鼓励患者,从而得到最佳的检查结果☐近视力检查☐当测得最佳远视力之后,要检查近视力☐评价患者在近距离视物时或阅读时,其对视标或文字的识别速度和流畅程度☐患者近视力在0.5则一般可无困难地阅读书刊等普通印刷品☐近视力表☐LogMAR近视力表——设计原理与远视力表相同,检查距离为40cm☐近用汉字阅读表——汉字作为视标,符合人眼分辨率检测的基本原理——在设计表达上与其它视力表相通,可互换分析——利用汉字出现频率、汉字空间频率及心理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确定视标——获得的汉字视力等同为真实辨认汉字的能力☐屈光检查☐屈光检查是低视力患者视功能评估中的必查项目☐常用的有客观验光法、主觉验光法、睫状肌麻痹验光客观验光:检影法、角膜曲率计法、直接检眼镜法、自动验光仪和自动角膜曲率计等;主觉验光:镜片矫正法、云雾法、综合验光仪等;散瞳验光后睫状肌麻痹恢复后,再对低视力患者进行助视器的检查和使用☐视觉对比敏感度☐☐视觉对比敏感度是在明亮对比变化下,人的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视标的识别能力☐对比敏感度☐正常的对比敏感度曲线为一倒“U”型或山形☐对比敏感度=1/敏感度阈值☐利用对比增加能见度☐☐☐☐对比敏感度检查的意义☐视力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视觉功能☐对比敏感度检查不仅能准确地测知其残余视力,而且能检查视觉系统的生理敏感性,了解其全部功能☐对比敏感度检查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低视力患者戴助视器后阅读能力的变化☐能够帮助医生正确地为患者选用助视器☐视野☐视野是指周边视力,即当眼向前固视某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低视力康复流程引言:低视力是一种视力损害,使人们无法正常看清细小的物体或者远处的物体。
为了帮助低视力患者提高视力并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低视力康复流程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低视力康复的流程和一些常见的康复方法。
一、初步评估低视力康复的第一步是进行初步评估。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睛检查,包括视力测量、眼底检查和视野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视力损害程度和类型,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康复目标制定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医生和患者一起制定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行和可量化的。
例如,目标可以是提高患者的阅读能力,增加其日常生活的独立性,或者改善其社交交往能力。
三、辅助视觉设备的使用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辅助视觉设备来改善他们的视力。
常见的辅助视觉设备包括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电视器和计算机辅助设备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患者看清楚细小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以及提供更大的视野范围。
四、视觉训练视觉训练是低视力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视觉训练,患者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残存的视觉功能。
训练项目可以包括眼球运动训练、视觉注意力训练、视觉定位和追踪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感知和空间定位能力。
五、生活技能培训低视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生活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生活技能培训可以包括如何正确使用辅助视觉设备、如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煮饭、洗衣服等)、如何安全行走和如何管理药物等。
六、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低视力患者常常会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为了帮助患者应对这些问题,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支持可以来自于家人、朋友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通过与他人分享经历和感受,患者可以减轻压力,增强内心的抗压能力。
七、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是低视力康复的关键环节。
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疾病和治疗情况,并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和照顾自己的眼睛。
目前的视力检查,一般常见的视力表有2.5m和5m两种检查距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两种里面进行选择。
若视标比较大,可以选5米距离的视力表。
若视标相对比较小,就可以选择2.5m 的视力表来进行检查。
选视力表查视力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视力表上的标注,标注是多少距离,就选择多少距离来检查视力。
正常视力一般都是在1.0或者在1.0以上,如果视力在1.0以下,可能表示有屈光不正的情况,或者是眼疾引起的视力下降。
建议及早去医院进行规范的检查,查明引起的视力下降原因,这也是初步判断眼睛是否有疾病的方法。
什么是低视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3年制定的标准,低视力是指最佳视力低于0.3而等于或优于0.05者,最佳视力低于0.05者则称为盲。
再详细划分的话,视力低于0.3而等于或优于0.1者为1级(低视力);视力低于0.1而等于或优于0.05者为2级(低视力);视力低于0.05而等于或优于0.02(1m指数)者为3级(盲);视力低于0.02而等于或优于光感者为4级(盲);无光感者则为5级(盲)。
以上情况均属于视力残疾的范围。
要注意的一点是盲及低视力均指双眼,且以视力较好的一眼的矫正视力为准。
另外,由于视野也是视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虽然中心视力好,但视野过小者,也属于视力残疾范围。
如视野半径小于10°而大于5°者为3级(盲),视野半径小于5°者为4级(盲)。
我国于1987年也制定了视力残疾标准,将WHO的标准作了一定简化,即将WHO的1级叫作二级低视力,2级叫作一级低视力,3级叫作二级盲,4级、5级合为一级盲。
同时规定了给3周岁以上受检者检查视力,应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由孙葆忱研制的《儿童图形视力表》。
如有视力问题请搜索深圳看得清视光技术研究所进行咨询!。
低视力的名词解释低视力,指的是视觉功能出现障碍,无法清晰看到细节或无法辨认物体。
这一视觉问题可能是由于眼球结构异常、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或神经传导问题所导致。
低视力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障碍,影响着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1. 理解低视力低视力常常被误解为完全失明,但事实上,低视力患者仍然能够看到一些东西,只是需将物体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楚,或者需要依赖辅助视力设备。
不同的人在低视力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只是对远距离的对象模糊不清,而有些人可能几乎无法分辨任何物体的轮廓。
2. 低视力的类型低视力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屈光性低视力和病理性低视力。
2.1 屈光性低视力屈光性低视力是指由于眼球结构问题而引起的视觉障碍。
这种类型的低视力可以通过配戴适当的眼镜来纠正,以使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可能导致屈光性低视力。
2.2 病理性低视力病理性低视力是由于视网膜、晶状体、视神经或大脑等方面的病变引起的。
常见的病理性低视力包括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变等。
这些病症导致视觉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无法通过常规眼镜来纠正。
3. 影响低视力的因素低视力的程度和影响因人而异,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3.1 视力损失的程度视力越严重受损,当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就越大。
一些低视力患者可能无法正确辨认人脸、阅读书籍或看电视。
但是,在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下,大多数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放大镜、高对比度或辅助技术来改善视力。
3.2 年龄低视力的影响也与年龄密切相关。
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低视力问题,可能会面临学习障碍和社交问题。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低视力可能会影响独立生活和进行日常活动。
3.3 心理和情感因素低视力可以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失去了正常的视觉功能可能会导致患者感到沮丧、无助和社交退缩。
因此,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康复训练对于低视力患者特别重要。
4. 如何帮助低视力患者帮助低视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和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低视力康复知识●什么是低视力?低视力是指用手术、药物治疗或常规屈光矫正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但并非盲目。
它包括视力、视野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等许多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即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最低视力等于或低于0.05为低视力。
●低视力与弱视、近视、远视的区别无论是低视力患者,还是近视、远视和弱视患者,它们的视力都属于不正常视力,区别它们的主要指标是经眼科各种治疗手段(药物、手术、常规镜片等)视力能否达到一定标准。
近视、远视、散光患者经适当的镜片矫正后视力都能达到正常视力。
(正常视力:≧0.1)。
弱视患者是适当的镜片矫正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视力,但眼部没有器质性病变。
大多数弱视患者的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3,而等于或低于0.9,也有个别弱视患者的矫正视力低于0.3,这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来确诊。
低视力患者因先天或后天眼部疾病,虽经眼科各种治疗(药物、手术、常规镜片等)视力仍低于0.3。
●什么是弱视?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0.9,而眼球无器质性病变,配戴矫正眼镜后视力不能达到正常者称为弱视。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弱视?3岁半以上(幼儿园中班)的儿童,大多数能配合视力检查,因此家长可以买一张标准视力表教孩子识别。
多次训练,若发现视力不足0.5,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小儿每年均应进行1—2次眼科检查,包括外眼、眼位、眼底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婴幼儿童眼科疾患。
幼儿园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长。
●.弱视儿童多大年龄开始治疗最合适?原则上应越早越好,如果视力低下,应及时去医院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三周岁治疗效果最好,超过6周岁效果较差。
一部分大龄弱视儿童(7—3岁),采取特殊治疗方法,效果也比较好,总有效率86.4%。
●父母及幼教人员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弱视?治疗弱视,除了医生的指导外,更需要家长、孩子及幼教人员、小学教师积极配合。
家长要足够重视,及时带孩子复诊,一月一次。
什么是低视力
通常情况下,低视力是指无法通过药物、手术或佩戴眼镜进行改善的视觉障碍。
低视力通常表现为视力或视觉清晰度的下降,也可以表现为看东西范围的缩小,或在明亮环境下的视物极度困难。
低视力是一个特定的医学概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最好视力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上、0.3以下,或视野小于10°的视力障碍,属于低视力的范畴
有些视力障碍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或一般眼镜进行有效治疗或矫正,有些患者的一眼最佳矫正视力已经降低到0.3以下,但另一只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仍可达到0.3以上,这些情况下的视力障碍不属于低视力的范畴。
但是,如果从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低视力定义为患者减退的视功能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视功能需求的一种状态。
基于这样一个概念,任何无法通过常规医疗措施治疗的视力障碍,只要患者具有改善视功能的要求,都可以通过低视力康复技术获得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低视力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视力低于0.05的患者和高于0.3的患者。
我国低视力及盲的标准
在我国,低视力和盲的标准通常根据视力状况和视野半径来划分。
1. 低视力:视力小于到光感,或者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使经过治疗或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但仍能应用或有潜力应用视力去做或准备做各项工作。
2. 盲: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
一级盲是指视力从光感到,或者视野半径<5度;二级盲是视力从之间,或者视野半径<10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都是基于双眼的视力状况,并以视力较好的眼为准。
如果仅有一只眼睛视盲或者低视力,而另一只眼视力达到了以上,就不属于视力残疾。
低视力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培训低视力是指视力受损或失明的人的视觉状况。
这些人通常具有较小的或无法控制的视野,难以或无法清晰地看到远距离或近距离的物体。
为了帮助低视力人士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低视力训练方法:1. 视觉感知训练视觉感知训练旨在帮助低视力人士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 识别和追踪物体:通过触觉和听觉等其他感官来识别和追踪周围的物体,例如通过触摸不同形状和质地的物品来识别它们。
* 辨认面部表情:通过触觉和听觉等其他感官来学习如何辨认面部表情,例如通过触摸人脸的不同部位来识别不同的情感。
* 识别颜色和形状:通过触觉和听觉等其他感官来识别颜色和形状,例如通过触摸不同颜色的球来识别它们的颜色。
2. 运动协调训练运动协调训练旨在提高低视力人士的手眼协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操作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 接抛球:通过用手接抛球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控制能力。
* 拍球:通过用手拍球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控制能力。
* 跳绳:通过跳绳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3. 空间感知训练空间感知训练旨在帮助低视力人士更好地理解周围空间的结构和布局,以及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 搭积木:通过用积木搭建不同的结构来提高空间理解和方向感。
* 摆放玩具:通过摆放不同的玩具来提高空间理解和方向感。
4. 理解与沟通能力训练理解与沟通能力训练旨在帮助低视力人士提高理解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会生活。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 听说读写: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手语:通过学习手语来提高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 盲文:通过学习盲文来提高读写能力。
5.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旨在帮助低视力人士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技能,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残疾人证书等级划分标准摘要:一、视力残疾等级划分1.盲:一级盲、二级盲2.低视力:一级低视力、二级低视力二、听力残疾等级划分1.一级听力残疾2.二级听力残疾3.三级听力残疾4.四级听力残疾三、言语残疾等级划分1.一级言语残疾2.二级言语残疾3.三级言语残疾4.四级言语残疾四、其他残疾类别及等级划分正文:残疾人证书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国残疾人使用评定标准》制定的。
以下是对各类残疾人等级划分的详细说明:一、视力残疾等级划分视力残疾分为盲和低视力两类。
盲包括一级盲和二级盲,低视力包括一级低视力和二级低视力。
1.盲:一级盲:视野半径小于5度或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
二级盲:视野半径小于10度或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1。
2.低视力: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
二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
二、听力残疾等级划分听力残疾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听力残疾、二级听力残疾、三级听力残疾和四级听力残疾。
1.一级听力残疾:听力损失程度较重,无法通过听力辅助设备进行有效交流。
2.二级听力残疾:听力损失程度较重,日常生活交流有一定困难,可借助听力辅助设备进行交流。
3.三级听力残疾:听力损失程度较轻,日常生活交流基本无困难,但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有一定限制。
4.四级听力残疾:听力损失程度较轻,日常生活交流基本无困难,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无明显限制。
三、言语残疾等级划分言语残疾也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言语残疾、二级言语残疾、三级言语残疾和四级言语残疾。
1.一级言语残疾:只能简单发音,言语能力完全丧失。
2.二级言语残疾:具有一定的发音能力,但语音清晰度在10-30%,可通过一级言语能力测试。
3.三级言语残疾:发音及语音清晰度有一定改善,但仍有较明显的语音障碍。
4.四级言语残疾:发音及语音清晰度较好,但仍有轻微的语音障碍,对日常生活交流影响较小。
以上是各类残疾人证书等级划分标准,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当前全球低视力和盲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在当今世界,低视力和盲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
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策略至关重要。
低视力和盲的定义在医学上有明确的标准。
低视力通常指经过矫正后,较好眼的视力仍低于一定水平,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视觉功能;而盲则指即使经过矫正,较好眼的视力仍严重受损,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患病率相对较高。
这主要与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条件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非洲的部分地区,由于医疗条件落后,许多可预防或可治疗的眼部疾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导致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年龄也是影响低视力和盲患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眼部也不例外。
老年人群中,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与年龄相关的眼部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
特别是白内障,它是全球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白内障手术治疗,大量老年人因白内障而失明。
性别在低视力和盲的流行病学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总体上差异不十分显著,但在某些特定的眼部疾病中,性别差异较为明显。
例如,女性患干燥综合征相关眼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男性则在青光眼的发病上可能更具倾向性。
引起低视力和盲的原因多种多样。
除了上述提到的年龄相关疾病外,传染性眼病如沙眼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仍然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
此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与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
遗传性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虽然相对少见,但也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环境因素在低视力和盲的发生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增加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
而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化学物质污染和职业暴露也可能导致眼部损伤,进而引起视力障碍。
社会经济因素对低视力和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低视力
名词解释
助视器:可以改善低视力患者活动能力的任何一种装置或设备
光学助视器:一种通过光学原理或方法,以提高低视力患者视觉活动水平的器械或装置,可以是凸透镜、三棱镜或平面镜
非光学助视器:不是通过光学系统的放大作用,而是通过改善周围环境的状况来增强视功能的各种设备或装置
电子助视器:包括闭路电视助视器、阅读机、低视力增强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相对体积放大:目标实际的体积或大小增大了
相对距离放大:也叫移近放大作用,即将目标例如书本向眼睛移近而产生放大作用
角放大作用:指物体通过光学系统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与不通过光学系统视网膜成像大小之比
投影放大作用:即把目标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如电影、幻灯以及闭路电视等)
功能性视力:为了有目的地行为而去使用的视力,或指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包括阅读、移动、游戏、职业工作或教育活动中为了目的地行为而使用视力的方式
倒置望远镜:与望远镜的使用方向颠倒的望远镜
阅读帽:在望远镜的物镜或屈光矫正眼镜上加一个不同度数的正透镜,称为"阅读帽"
简答
1、正透镜(眼镜)助视器的优缺点
优:①最容易接受的助视器②可空出双手拿材料或书写③在凸透镜助视器中,眼镜式助视器的视野最宽④可以长时间地阅读⑤适用于手臂震颤的患者⑥可单眼或双眼使用
缺:①凸透镜度数越高,阅读距离越近。
最高度数眼镜式助视器的阅读距离可在2.5cm以内②透镜超过+10.00D时造成书写困难③透镜度数增加时,视野逐渐缩小④较近的阅读距离会妨碍照明⑤透镜度数较高时,阅读速度会减慢⑥光学中心固定,偏中心注视的患者有一定困难,他们必须转动眼睛或歪头视物
2、手持放大镜的优缺点
优:①工作或阅读距离可以改变,且距离比一般眼镜助视器远一些,可用于视野小的患者②放大倍数可以改变③适合于非中心注视患者使用④一般不需用阅读阅读眼镜⑤适合于短时间使用及阅读细小的材料⑥价格便宜,易于买到及使用方便⑦放在眼前可以做眼镜助视器使用⑧对照明要求不高
缺:①需占用一只手②视野较小尤其在高倍放大时③阅读速度慢,不易有双眼单视④当患者有手颤时,很难使用这种放大镜
3、老年低视力的生理特点
色觉异常;明及暗的适应能力下降;周边视野缩小;光线照射下引起眩光明显
4、儿童低视力的生理特点
所患眼病可能与成人低视力患者相同,但后果可能完全不同;小儿的调节力强,低视力儿童也是这样;低视力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意识不到自己有视觉缺陷,但往往能自然地利用其残余视力;有些小儿出生即为盲或低视力,经过手术治疗后也常常不像预期的那样即刻就有视力恢复,大部分是低视力患者,这样患儿的康复训练比成人低视力患者所花费的时间要长;儿童低视力的“患病年数”或“视力残疾年数”比成人长,甚至是终生;儿童低视力其记忆一般以听觉和触觉记忆为主,但识记方法与成人相比,其机械识记能力较强。
5、功能性训练的基本内容
认识和注视训练、视觉追踪训练、视觉辨认训练、视觉搜寻训练、视觉记忆训练
6、视觉能力的五种成分
远近视力;中心和周边视野;视觉器官(眼球)的运动;大脑枕叶和其他参与固视、融合、运动性知觉区域的功能,晶状体外形的改变;对光和颜色的接收,包括对光的耐受和色觉缺陷
7、个体可利用的储备
指患者过去的经验及一些有效的功能对新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或利用这些经验和功能做新的活动。
包括认知、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的发育和各种感觉的结合、知觉、心理特征、身体特征5个部分
计算
例:一名正视眼的低视力患者通过一副下加光为+2.50D的双光镜和+10.00D的手持放大镜阅读报纸。
如果手持放大镜离双光镜5cm,问系统的等效屈光度是多少?放大率是多少?
解:F E=F M+A-dF M A=10.00+2.50-0.05×10.00×2.50=+11.25D 放大率:M=F E/4=11.25/4=2.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