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20
古代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政策,不论是当时还是现代,都不是被人们所尊重的政策,都存在着很多争议性。
那么关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呢?你对于这些是否都了解呢?带着疑问,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吧!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本质上,都是当时封建社会,所做反人性的政策。
这种政策,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改变。
三从四德文案《也谈“三从四德”》“三从四德”,这听起来像是从古老封建礼教中抠出来的词儿,很多人乍一听就觉得它迂腐又教条,可我呢,想在这和大伙唠唠我对这词的独特理解,有点搞笑,也有点现代新意。
先说说这“三从”。
“未嫁从父”,在过去,女孩子就像被放在父亲的“保护罩”里,大事小事都得听爹的。
现在呢,我理解的“未嫁从父”是在我们还没独立生活之前,多听听老爸的“人生经验值”。
我爸就经常跟我叨叨,什么出门在外别露富啦,交朋友要看人品啦。
虽然有时候会嫌他啰嗦,但很多时候这些话还真就像锦囊妙计一样。
当然啦,现在的女孩独立自主,老爸的话合理的咱听听,不合理的呢,咱就撒撒娇糊弄过去,可不是一味盲从哦。
“既嫁从夫”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可真要好好改造改造了。
以前那是妻子完全要按照丈夫的意志生活。
现在呢,这在我看来就是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商量着来的事儿。
我邻居家那两口子就特逗,每次有啥决定,要是丈夫想做个啥主意,老婆就会眼睛一瞪说:“嘿,你可别曲解这‘既嫁从夫’啊,现在是平等社会,你得说服我才行。
”这一来一往的,好的主意就出来了,家庭还更加和谐呢。
“夫死从子”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现代女性寿命又长,孩子长大了自己还有大把的生活要过呢。
不过从好的方面联想一下,这要是理解成尊重孩子的想法,也未尝不可。
但老妈还有自己的生活主张,可不是被绑架的从属关系。
再来说说“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嘛,我觉得就是要有品德,做个善良温暖的女人。
在小区里热心帮帮邻居,不斤斤计较,这就是现代的妇德呀。
妇言就是会说话,咱可不能像个炮仗一点就着。
有次我和闺蜜逛街,她说我买的衣服不好看,我没发火,而是笑嘻嘻地说:“亲爱的,每个人风格不同,我就喜欢这个另类的感觉呢。
”这就避免了一场小风波。
妇容不用搞得像古代那样浓妆艳抹才叫美,现在干净、清爽、自信的自己就是最美的,哪怕素颜出门也能昂首挺胸。
妇功呢,在现代来说可以理解为有自己的能力特长。
咱能在职场上崭露头角,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这就算是合格的现代版“妇功”了。
三什么四什么的成语三什么四什么的成语:三从四德、三妻四妾、三清四白、三瓦四舍、三朋四友、三老四少、三男四女、三反四覆、三三四四、三病四痛、三檐四马、三求四告、三邻四舍一、三从四德【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自】: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近义词】百依百顺、三纲五常、逆来顺受、礼义廉耻【反义词】独立自主、倒行逆施、大逆不道二、三妻四妾【解释】:妻妾众多的意思。
【出处】:孙则鸣《藏山雷学·卷四》:“中国的古代社会是男尊女卑的秩序,一夫多妻制盛行,男子既使没有三妻四妾,出外寻花问柳亦是常事。
”【示例】:在今天,男人三妻四妾是可耻的事,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妻妾众多【近义词】妻妾成群、三宫六院三、三清四白【解释】:指非常清白。
【出处】: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吃公家饭的,要是三清四白,怎样养家活口?”四、三瓦四舍【拼音】[ sān wǎ sì shě ]【解释】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亦作“三瓦两舍”。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近义词】三瓦两舍五、三朋四友【解释】:泛指各种朋友。
【出自】: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贾平凹《笑口常开》【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狐朋狗友、三亲六故。
结婚保证书三从四德结婚保证书三从四德一. 三从1. 子女从父母在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第一从属关系是子女从父母。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决策和意见,并且用尊敬和感激的态度对待他们。
我们应该尽力遵守父母的规定和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全力支持他们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父母提供帮助和照顾,尽孝道。
2. 妻从夫作为妻子,我们应该尊重丈夫的权威地位,听从他的话,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家庭事务中,尽量顺从和迎合他的意愿。
我们要尊重丈夫的决策,不违背他的意见,为他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种接纳和尊重,我们可以共同建设和谐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3. 婆从媳作为儿媳,我们应该尊重公婆的意见和决策,尽量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我们要尊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虚心学习和接纳他们的教导和指导。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和传统,尽力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
通过这种尊重和包容,我们可以促进婆媳关系的和谐和家庭的团结。
二. 四德1. 德行端正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直、诚实、宽容和有礼貌。
我们应该秉持真诚和信任的原则,不撒谎,不欺骗,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我们应该宽容和谅解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成长。
我们还应该保持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以维护婚姻的和谐和稳定。
2. 言必信在婚姻中,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必信。
我们要对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切勿轻易许诺却不兑现,以免破坏婚姻的信任基础。
我们需要遵守对方的秘密,不随意泄露对方的隐私,保护彼此的尊严和隐私权。
言必信是建立健康和稳定婚姻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婚姻才能长久和幸福。
3. 忍辱负重婚姻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耐心去面对和解决。
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坚守岗位,承担责任,忍受压力和困境。
我们需要互相扶持和支持,共同克服挑战,并学会从困难中成长。
忍辱负重是婚姻关系稳定和幸福的重要要素,只有坚持,才能享受婚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三从”: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扩展资料
出处: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
《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扩展资料:
“三从”:
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四德”:
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三从四德”即“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新版: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命令要服从,说错了要盲从;化妆要等得,生日要记得,打骂要忍得,花钱要舍得三从四德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妇德谓贞顺(品德)妇言谓辞令(辞令)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功谓丝炱(手艺)女朋友的三从四德男友言行要听从男友无知要盲从男友主意要服从男友多情要忍"得"男友薄行要受"得"男友多疑要记"得"男友小气要就"得"男人的三从四德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女朋友化妆要等"得"女朋友花钱要舍"得"女朋友生气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记"得"古代女人恪守的三从四德戏说三国演义的女人纵观历史、野史,话本、演义,无处不宣扬这种伦理道德,其中不乏王宝钏此类的贞洁烈妇,更有王昭君之流为政治利益而和亲的工具女人,众多著作中,除了《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的女人,性情至真,可歌可颂外,其他概莫能免,三国中虽女人寥寥无几,但也不能逃脱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天地万物一阴一阳,红尘人寰一男一女,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话题,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纠葛是最精彩的故事。
男人与女人的竞争似乎从未停止过,从最初的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贡献渐渐低于男子,逐渐过渡到男主女从的父系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就成了附属角色,经过封建社会孔子老先生的教化,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
女子的从属地位就由被迫抗争变成了自觉接受,继而把这种三从四德的理论深入到每个女人的意识中,并成为一种恪守的规范……貂蝉——可怜女儿身周旋于虎狼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的一个歌伎,被从小选中府中,教习歌舞,虽待之亲女,不过是王允的一个玩物,董卓祸乱朝纲,欲篡皇位,那是国家的事,是王允你们男人的事,你们摆不平,偏偏想出什么连环计来,让貂蝉以色作矛去间杀董卓父子,真是无能。
目录1三从四德 (1)1.1三从四德 (1)1.2三从 (2)1.3四德 (5)1.4七出 (8)2三纲五常 (13)3三纲五常 (16)1三从四德1.1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道德、行为、修养的行为规范。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是古代为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稳定社会及家庭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修养。
拼音:sān cóng sì dé解释:封建社会为维护社会和谐而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英文解释:the three obediences obey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her husband when married,and her sons in widowhood and the four virtues(morality,proper speech,modest manner and diligent work)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spiritual fetters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imposed on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古代中国妇女应有的品德。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历史渊源:‘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
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1)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2)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3)若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
四德:德、容、言、工。
(1)品德:能正身立本;(2)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3)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4)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1.2三从1.1.1按男女内外有别位置和分工‘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两性最重要的规范。
表现在:1、地位与分工是以‘家(户)门’为界的‘男外女内’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内‘主中馈(主持饭食酒浆等家务)’、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
在上层阶级,‘外’事是指主持、参与政事军事(也叫‘公事、大事’),这是男性贵族官僚的特权,妇女不许涉猎,违反了就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是家国的不祥之兆)。
在下层,农耕社会小农的典型劳动分工就是男耕女织(如牛郎织女的传说)。
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就形成了在居处、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礼教。
2、家庭与组织家庭组织的内外区分正好与位置、分工的分别相反男内女外,男主女从等。
婚姻、家庭的‘内’与‘外’。
家庭是两性关系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婚姻是组成家庭的手段和过程。
婚姻家庭组建的原则是男为内、女为外:以‘利内’为目的,就是要利于男方家庭的传宗接代、和睦兴旺。
女方的亲属叫‘外戚’,又说生个闺女是‘外人’,就由此而来。
旧时婚姻家庭制度的习俗是‘男主、女从’:实行男婚女嫁、从夫而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决定的。
夫妇人数不均衡,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称‘大老婆’)还可以娶若干个妾(如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一次娶12女;诸侯9女;大夫以下递减)。
秦朝开始规定了后妃的等级人数,后代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历代帝王往往突破。
官僚也有纳妾的特权。
平民限制纳妾,明代规定40岁无子才可娶妾。
1.1.2内外有别的源流和影响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
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
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而在商朝还有商王的妻妇如妇好等率兵作战、主持祭祀和农政大事的记录),叫妇女退回家庭。
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
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
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
‘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父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根源。
1、未嫁从父‘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
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
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2、既嫁从夫‘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
‘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
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
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
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WAN,音碗)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
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
‘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
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3、夫死从子在‘三从’中,唯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因为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
但礼教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召集儿子来得到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天还没有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被鲁国大夫看见,表扬她守礼。
孔子的婶母敬姜也是模范寡妇,事事依礼行事,丈夫、儿子前后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儿子,被孔子赞扬为‘知礼’。
1.3四德‘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
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
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
‘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
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
后代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
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而‘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也就是要妇女既顺从又能干。
‘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随着时代的推移,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对妇女更强调服从、缄默和牺牲,条规也更加具体繁细,妇女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多。
但也应该看到,‘三从四德’在儒家整体文化框架下,本身充斥着矛盾,如强调‘从父’时,也需要听从母亲;强调从夫,妻子也‘与夫齐等’。
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特别对寡母的尊孝,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