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语文必修五第2单元古代抒情散文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基
- 格式:doc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21
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
阶段质量测试卷(四)(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
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珍贵财宝。
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域综合竞争力,是一篇必需做好的大文章。
规划城市文化,彰显文化风格。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
用发展和丰富地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对城市景观、文化消遣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爱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地域文化形态化,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协调。
发展文化产业,彰显文化实力。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是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实基础。
我们应牢牢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依托丰富的资源、特产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出台实惠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注意文化融入,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各方投资文化消遣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爱护文物古迹,彰显文化魅力。
切实爱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化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复原还原古景,开发建设新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斥资爱护、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第二单元测试卷古代抒情散文(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
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俗称黑匣子的飞行记录器,通常都被安装在飞机机身的后段靠近水平尾翼的附近,因为根据实际例子显示,当飞机失事时,黑匣子安装在这一位置可以获得较大的残存率。
从外观上来看,飞行记录器是一个长方形的防震、防火、防水的金属箱口为了使它容易被发现,外表有非常鲜明的橘红色涂装,并且贴有反光条。
此外,飞行记录器上还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下定位信标发射器,当飞行记录器被水淹没时,水将会成为导电介质而启动水下定位信标的石英震荡电路,发射粗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可持续30天以上,在水深400米的范围内均可侦察得到。
语音通话记录器记录飞机电源中断前后30分钟内,飞行组员的无线电通讯和谈话内容。
数位飞行资料记录系统主要用来记录对飞机操作状况较有关键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取自飞机的其它系统和专用感测元件,资料先经数位化处理,然后被记录的磁带上。
磁带上有6个资料轨道,可提供25小时以上的记录时间。
收录的资料有:高度、空速、俯仰姿态、磁方位航行、攻角、垂直加速、纵向加速、马赫数、燃油流量、润滑油流量、航次、日期、起飞重量、重心位置等等。
判读上述材料,就不难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
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
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1.根据文意,对“黑匣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第二单元测试卷古代抒情散文(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
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俗称黑匣子的飞行记录器,通常都被安装在飞机机身的后段靠近水平尾翼的附近,因为根据实际例子显示,当飞机失事时,黑匣子安装在这一位置可以获得较大的残存率。
从外观上来看,飞行记录器是一个长方形的防震、防火、防水的金属箱口为了使它容易被发现,外表有非常鲜明的桶红色涂装,并且贴有反光条。
此外,飞行记录器上还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下定位信标发射器,当飞行记录器被水淹没时,水将会成为导电介质而启动水下定位信标的石英震荡电路,发射粗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可持续30天以上,在水深400米的范围内均可侦察得到。
语音通话记录器记录飞机电源中断前后30分钟内,飞行组员的无线电通讯和谈话内容。
数位飞行资料记录系统主要用来记录对飞机操作状况较有关键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取自飞机的其它系统和专用感测元件,资料先经数位化处理,然后被记录的磁带上。
磁带上有6个资料轨道,可提供25小时以上的记录时间。
收录的资料有:高度、空速、俯仰姿态、磁方位航行、攻角、垂直加速、纵向加速、马赫数、燃油流量、润滑油流量、航次、日期、起飞重量、重心位置等等。
判读上述材料,就不难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
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
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1.根据文意,对“黑匣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5 滕王阁序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
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丙申..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
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
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称帝心。
十五年,拜驸马都尉。
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
虏皆奔走,不战而还。
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
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
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
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
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
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
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
谥曰桓侯。
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①流血。
长子冲嗣。
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冲官至汉阳太守。
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
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①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
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B.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C.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D.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解析:B 这句话的含义是“耿秉在边疆任职七年,匈奴人感激他的恩德信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为从易到难3个能力层级,8个考点:1.分析综合 C 。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3.探究F 。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李 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着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象“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可见若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第二单元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局部,请将第一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二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一、(21分,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天姥.山(mǔ) 木屐.(jī) 澹澹.(dàn) 觉.时(jué)B.商贾.(ɡǔ) 恬.然(tián) 荻.花(tí) 湓.浦口(pén)C.初霁.(qí) 秋暝.(mínɡ) 渚.清(zhǔ) 开济.(jì)D.玉砌.(qì) 暮霭.(ǎi) 纶.巾(lún) 樯.橹(qiánɡ)解析:B.荻dí;C.霁jì;D.纶ɡuān。
答案:A2.以下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A.只是朱颜..改(红颜,代称少女,此指宫女)都.门帐饮无绪(国都)多情自古伤.离别(为……悲伤)B.此去经年..(一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深情蜜意)银汉..迢迢暗度(银河)C.单独怎生..得黑(怎么,怎样)封.狼居胥(封闭山界)荠麦弥望..(满眼)D.淮左..名都(淮水东面)因自度.此曲(创制)难赋.深情(表述)解析:C.封:筑土为坛祭山神。
答案:C3.以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神游便纵.有千种风情纵.豆蔻词工便胜却.人间无数却.上心头自胡马窥江.去后独钓寒江.雪解析:A.分别解释为“国都〞“(旧)地〞;B.都解释为“纵使〞;C.分别解释为“(胜)过〞“可是〞;D.分别解释为“长江〞“江水〞。
答案:B4.以下句子停顿正确的一组是(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念去去/千里/烟波③金风/玉露/一/相逢④梧桐更/兼/细雨⑤气吞/万里/如虎⑥封狼/居胥⑦念/桥边/红药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⑤⑦D.②⑤⑥解析:①雕栏/玉砌/应/犹在;②念/去去/千里/烟波;⑥封/狼居胥。
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4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解析:B “有司”所议的应是“例”,“输粟”是“例”的定语,排除A、C两项,“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即“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句式一致,排除D项。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古代抒情散文阅读(一)必修5第二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王勃、李密都是抒情高手,这几篇课文也是文学史上抒情名篇。
庄子的《逍遥游》是其散文代表作,“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挥洒自如,想象丰富。
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抒情散文,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篇哲理性抒情散文。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品,抒写其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和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在,表达其远离恶浊官场、投身大自然怀抱的人生感悟。
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被后人推崇备至,欧阳修誉之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滕王阁序》是王勃晚期的作品,也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此序打破六朝骈文的窠臼,大胆创新,非无病呻吟或嘲弄风月之作可比。
《陈情表》以情动人,句句发自肺腑,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不论是从法、理还是情的角度,都娓娓动人。
我们如何更好地来学习阅读这类古代散文呢?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实词一是指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于常用词或次常用词的词语,二是指从词义上看,应是古今词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是考试重中之重。
(1)日积月累重基础。
在日常的学习中,储备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它们的常见义项,在解题时方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2)紧扣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就单一化了。
判别实词的义项,就要在明确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做出选择,即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具体可以采用因文定义法、联想迁移法、语法推断法、互文对举法、通假代入法、常识识记法。
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18个关键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二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解析:C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答案:C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答案:B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
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
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归田赋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①。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②。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
于时曜灵俄景③,系以望舒。
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注】①蔡子,战国时燕国的辩士蔡泽;唐生,即唐举。
蔡泽游学诸侯,未发迹时,曾请唐举看相,后入秦,代范睢为秦相。
②王雎(jū),鸟名,即鱼鹰。
仓庚(cānɡɡēnɡ),鸟名,即黄莺。
颉颃(xié hán ɡ),鸟上下飞翔的样子。
③曜(yào)灵,太阳。
俄景,日影偏斜,指天色将暮。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明略以佐.时佐:匡扶B.俟.河清乎未期俟:依靠C.尔乃龙吟方.泽方:大的D.虽日夕而忘劬.劬:劳苦解析:B项,“俟”的意思是“等待”。
答案:B5.下面六句话中,全部能表现“归田之乐”的一组是(3分)()①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②原隰郁茂,百草滋荣③仰飞纤缴,俯钓长流④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⑤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⑥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知A.②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⑥D.①④⑥解析:①是归田的想法。
⑥是议论句,不表现归田之乐。
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A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文开篇交代了归隐的真正原因是在京都做官时间已久,没有高明的谋略辅佐君王。
B.“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
C.“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野外捕获猎物的悠闲之情,又颇含自诫之意。
D.这篇小赋虽然篇章短小精悍,却准确地表现了张衡在仕途遇到挫折后归隐田园之志。
解析:A项,“真正原因”说法不当。
“在京都做官时间已久,没有高明的谋略辅佐君王”只是张衡归隐的借口,不是真正的原因。
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于是”,在这时;“苟”,只要;“安”,怎么,哪里;“乏”,的。
“所如”是“所字结构”。
答案:(1)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气,气候温和,天气晴朗,在野外,无论平原还是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
(2)只要我置身于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参考译文:在京都做官已经很久了,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
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气,气候温和,天气晴朗,在野外,无论平原还是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
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
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如蛟龙长吟于大泽,如猛虎咆哮于山丘一样,自由自在。
仰首上射空中的飞鸟,俯身往河里撒下钓丝;鸟不高飞则中箭而死,鱼若贪饵必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游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
嬉游已经极乐,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
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法度。
只要我置身于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8—9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8.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
作答时需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澧水”“桥”“小路”“村园”“门巷”“枳壳花”等,此外还要抓住题目中的“城西”“别墅”等关键词,概括出“幽远”“优美”“质朴”等特点。
答案:写出了友人别墅地处幽远、景色优美的乡村,格调质朴的特点。
9.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哪几次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情感变化”四个字。
“变化”包括情感的加深及情感的转移,就这道题来说是情感的四次转移,可谓一句一变。
答案:全诗体现出作者四次情感变化:先写作者见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产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写到会友的急切心情,然后是面对极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后是面对洁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树花而产生的惊叹与陶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