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模考试题及解析第Ⅰ部分选择题(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
A.物质实在层B.意境超验层C.意象世界层D.形式符号层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A.直观性B.随意性C.非理性D.多义性3.认为悲剧能起到“净化”效果的学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4.杨振宁认为,物理学家用方程式写出了“造物者的不朽诗篇”,这句话谈论的是()。
A.艺术美B.社会美C.自然美D.科技美5.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固定装饰B.自我装饰C.自我修饰D.非固定性装饰6.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美的规律B.审美经验C.审美活动D.艺术7.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
A.感性学B.理性学自考《美学》模考试题及解析C.逻辑学D.艺术学8.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是()。
A.审美活动B.审美经验C.审美关系D.审美评价9.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
A.精力的宣泄B.情感的表现C.生命的绵延D.性欲的升华10.中国古代诗论中提到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涉及的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A.非情感性B.非概念性C.非直观性D.非感知性11.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主体的心理世界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
A.对立关系B.一致关系C.互补关系D.同构关系12.“期待视界”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
A.先在结构B.心理结构C.无意识结构D.潜意识结构13.音乐是一种()。
A.空间艺术B.时间艺术C.综合艺术D.时空艺术14.首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的美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尼采D.马克思15.丑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的标志是哪本著作的出版()。
A.《美学》B.《丑的美学》C.《卡尔米德篇》D.《<克伦威尔>序》16.梁启超认为,美育就是()。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分类,美术是一种(C)A.实用艺术B.动态艺术C.静态艺术D.动静艺术2.“尊重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设立有弹性的美术课程”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C)A发展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低控制原则3.“能掌握一定的秩序和变化规律,发展构思、构图能力”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B) A.审美情感目标B.审美创造目标C.审美认知目标D.审美表现目标3.“画画、做做、玩玩”体现了儿童美术教学中的(A)A.游戏练习法B.情景观察法C.联想迁移法D.语言描述法5.适合染纸的材料是(C)A油画颜料B国画颜料C丙烯颜料D油彩6.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的基本指导方法是(A)A对话法B临摹法C园丁法D练习法7.幼儿绘画发展的图式期出现的大致年龄段是园(D)A托班B小班C中班D大班8.在地处海滨的幼儿园,老师常用贝壳、沙子等物品引导幼儿制作各种有趣的造型,这类材料属于(A)A.点状材料B.线状材料C.面状材料D.块状材料9.大班幼儿手工发展大致处于(C)A.无目的的活动期B.基本形状期C.样式化期D.意图期10.“引导儿童学习表现前后、远近等简单的空间关系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5~6岁儿童的(A)A.绘画教育目标B.欣赏教育目标C.手工教育目标D.创造教育目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1工艺美术一般分为陈设欣赏工艺美术和实用工艺美术12.南京鼓楼幼稚园是我国最早的幼儿园,其创办者是陈鹤琴。
13.儿童美术教育的审美创造目标要求儿童能使用线条、形状表现力度感、空间感、节奏感和和谐感。
14.幼儿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为制定单元目标和具体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指明了方向。
15.“提供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之一,即兴趣性原则。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A.外在的自然界B.人所改造过的自然界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嘉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A.重视科学实验B.注重实证C.哲学思辨D.心理分析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A.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B.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C.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D.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9.美感产生于()A.游戏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A.席勒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尼采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A.功利B.逻辑C.日常自我D.自由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13.美感开始于()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祀的崇拜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A.没有起点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D.有起点,也有终点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A.感官B.审美能力C.想象D.灵性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与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C.人工制品D.自然物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A.集体无意识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符号说D.娱乐说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A.感性B.感染性C.愉悦性D.规范性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卷(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这句话中的“美”是指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D.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喜9.托马斯·门罗的美学思想属于A·理性主义 B.神秘主义 C.科学主义D.人本主义10·里普斯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观是A·内在感官说 B.移情说 C.比德说D.畅神说11.荣格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A·模仿说 B.游戏说 C.劳动说D.集体无意识说12.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A.形式 B.意象 C.主题D.情感13.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是A.艺术欣赏 B.艺术品 C.艺术家 D.艺术技巧14.艺术家感受和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A.艺术想象 B.艺术鉴赏 C.艺术体验 D.艺术敏感15.和“艺术操作与技巧”相关的是A.手中竹 B.眼中竹 C.胸中竹 D.山中竹16.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和A.抽象型 B.原始型 C.写实型 D.浪漫型17.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原则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庄子18.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A.认为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 8.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C.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称四育D.提出“寓教于乐”19.柏拉图强调“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理由是A.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B.音乐是吉希腊最流行的艺术形式C.只有音乐才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D.音乐比其他艺术更易于普及20.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思想家是A·亚里士多德 B.席勒 C.马克思D.恩格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 柏拉图的《理想国》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C. 鲍姆加登的《美学》D.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答案:C2.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的?()A. 车尔尼雪夫斯基B. 别林斯基C. 杜勃罗留波夫D. 赫尔岑答案:A3.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关系”的观点?()A. 庄子B. 康德C. 黑格尔D. 尼采答案:B4. “艺术即表现”这一观点是由哪位英国美学家提出的?()A. 克罗齐B. 科林伍德C. 贝尔D. 弗莱答案:B5.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是由哪位英国艺术批评家提出的?()A. 贝尔B. 弗莱C. 罗杰·弗莱D. 克莱夫·贝尔答案:A6. “悲剧是人的伟大性”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德国美学家提出的?()A. 席勒B. 黑格尔C. 尼采D. 康德答案:B7. “艺术即游戏”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德国哲学家提出的?()A. 康德B. 席勒C. 黑格尔D. 尼采答案:B8. “艺术即模仿”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赫拉克利特D. 苏格拉底答案:B9. “审美经验是一种直觉”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法国哲学家提出的?()A. 柏格森B. 萨特C. 梅洛-庞蒂D. 福柯答案:A10. “艺术即符号”这一观点是由哪位美国哲学家提出的?()A. 皮尔斯B. 莫里斯C. 苏珊·朗格D. 杜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 美的本质B. 美的起源C. 美的范畴D. 美的规律答案:ABCD12. 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
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技术美学D. 社会美学答案:ABCD13. 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
A. 哲学方法B. 心理学方法C. 社会学方法D. 人类学方法答案:ABCD14. 美学的主要流派包括()。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D )A.物质形态中 B.形式概念中C.行为个体中 D.意象世界中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D )A.歌德B.席勒C.康德D.黑格尔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C )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C.现实的模仿 D.理念的模仿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B )A.王维B.严羽C.刘勰D.司空图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C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D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B )A.心理学方法 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 D.艺术学方法8.美学应当划归于( C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C )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 )A.澄明之境B.道德至境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B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 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艺术的产生 D.审美意识的确立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C )A.人的精神追求B.人的道德观念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B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 D )A.丑陋不堪B.纤细精致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B )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D )A.夏夫兹博里 B.荷加兹C.哈奇生D.席勒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D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 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B )A.形式说B.表现说C.娱乐说D.符号说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 )A.英伽登B.盖格尔C.汉斯立克D.克罗齐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 D )A.审美理想B.审美想象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09年4月全国自考(美学)真题试卷(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分数:2.00)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C.行为个体叶D.意象世界中√解析: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分数:2.00)A.歌德B.席勒C.康德D.黑格尔√解析: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分数:2.00)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C.现实的模仿√D.理念的模仿解析: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分数:2.00)A.王维B.严羽√C.刘勰D.司空图解析: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分数:2.00)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解析: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分数:2.00)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斡《中论.艺纪》√解析: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分数:2.00)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解析:8.美学应当划归于(分数:2.00)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解析: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分数:2.00)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解析: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分数:2.00)A.澄明之境√B.道德至境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解析: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分数:2.00)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解析: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分数:2.00)A.人的精神追求B.人的道德观念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解析: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分数:2.00)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解析: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分数:2.00)B.纤细精致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解析: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分数:2.00)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解析: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分数:2.00)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席勒√解析: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分数:2.00)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解析: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分数:2.00)A.形式说B.表现说√C.娱乐说D.符号说解析:19.睁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分数:2.00)A.英伽登√B.盖格尔C.汉斯立克D.克罗齐解析: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分数:2.00)A.审美理想B.审美想象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分数:2.00)A.有助于主体情感的任意发泄B.反映了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和净化C.容易造成对情欲的过分压抑D.有助于美育的正常实施√E.体现了美育的强制性解析:22.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分数:2.00)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解析:23.艺术品在艺术活动的动态流程中的基本特征是(分数:2.00)A.他律性√B.形式符号性√C.开放性√D.自律性E.兼容性解析: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分数:2.00)A.康德√B.席勒√C.斯宾塞√D.伽达默尔√E.尧斯解析:25.悲剧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使人能够(分数:2.00)A.以悲为美√B.化悲为美√C.不以己悲D.以喜为美E.以丑为美解析: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26.审美趣味(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美学与美育试卷(课程代码6039)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亚里士多德的《》是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
2.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成了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是康德,其代表作是1790年问世的。
3.黑格尔把美学称为。
4.柏拉图早年著作《》集中探讨了美的本质的问题。
5.是一种均衡,是双边等量等距离的均衡。
6.社会美的特征是与社会直接联系、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和。
7.反映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油画《自由引导人们》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的杰作。
8.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古罗马的。
9.优美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两个字:和谐,表现为。
10.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理论基础的是的悲剧观。
11.美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美感称为审美意识.狭义的美感是指。
12.审美想象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它能借助情感推动,把审美感知和联结起来。
13.劳动产品的一般特征是使用价值与的统一。
14.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又可称为。
15.《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所作。
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俗人事。
16.古希腊《米洛的维纳斯》是爱和的象征。
17.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题目是。
18.舞蹈是艺术,是以人体为主要物质基础。
19.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能直接地集中地反映。
20.“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是中的一佳句。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审美教育22.喜剧23.通感24.表现论25.体育运动美的特点三、辨析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先回答正误。
然后扼要分析26.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因此美学学科早在古希腊就建立了。
27.美的特征在于合规律性与台目的性的统一。
28.社会美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着。
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四篇】.STYLE1 {color: #FF0000}-->篇一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
(A)A.低级的感性认识B.人的意志C.理性D.意念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D)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A.意念B.实践C.精神D.物质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B)A.柏拉图B.黑格尔C.康德D.席勒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A)A.自由B.实践C.劳动D.阅读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C)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封建社会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B)A.多向度的人B.单面人C.双重性格的人D.多重性格的人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B)A.学习B.觉解C.实践D.艺术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C)A.自发性B.内在性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D.动态性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是(A)A.天地境界B.道德境界C.功利境界D.自然境界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C)A.功利境界B.学术境界C.艺术境界D.*境界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B)A.知识B.体验C.美D.存在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A)A.自由B.限制C.必然D.可能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B)A.毫无瓜葛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C.同一个概念D.包含关系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C)A.同时的B.在后的C.在前的D.无所谓先后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D)A.崇高B.荒诞C.喜剧D.气韵1.37.审美经验是一种(A)A.感性体验B.感官体验C.认识D.感官快感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D)A.艺术创造B.艺术作品C.艺术接受D.艺术欣赏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
C.行为个体中D.意象世界中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A.歌德B.席勒
C.康德D.黑格尔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
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
C.现实的模仿D.理念的模仿
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A.王维B.严羽
C.刘勰D.司空图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
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
8.美学应当划归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
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第 1 页
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澄明之境B.道德至境
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
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
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
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A.人的精神追求B.人的道德观念
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
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
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
A.丑陋不堪B.纤细精致
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
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A.形式分类形态B.逻辑分类形态
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
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
C.哈奇生D.席勒
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A.形式说B.表现说
C.娱乐说D.符号说
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英伽登B.盖格尔
C.汉斯立克D.克罗齐
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
A.审美理想B.审美想象
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第 2 页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以道制欲”()
A.有助于主体情感的任意发泄B.反映了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和净化
C.容易造成对情欲的过分压仰D.有助于美育的正常实施
E.体现了美育的强制性
22.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
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
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
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
23.艺术品在艺术活动的动态流程中的基本特征是()
A.他律性B.形式符号性
C.开放性D.自律性
E.兼容性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A.康德B.席勒
C.斯宾塞D.伽达默尔
E.尧斯
25.悲剧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使人能够()
A.以悲为美B.化悲为美
C.不以己悲D.以喜为美
E.以丑为美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4分,28、2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26.审美趣味
27.艺术品的他律性
28.仿象
29.趣味教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31.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
32.简论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33.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34.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 3 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35.李商隐《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36.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相互关系。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