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霍庄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高桥初中历史组宋淑秀操作方法1课前布置任务,明确各小组分工,共需21名演员。
2全体学生预习本课:读懂、读通本课内容。
3学生准备所需用具:快板一副、手杖一个、上面写着¥8的快餐杯一个、3个凳子、2张桌子、毛线3米(用做勾栏)、1个、三个足球、人参(用树根代替)、字画(学生自写自画的)、1个理发刀、交子(用纸做成,上面标有数额)一个。
4演员表演形式:说快板、学鸡叫、对白表演、唱歌、杂技、诵诗等。
5学生要演得精彩,体现本课的知识点。
6本课表演所需时间为30分钟。
教师:上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宋朝的政治与经济的有关知识。
今年是2007年,距离宋朝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去欣赏一下“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吧!(板书)“同学们都很有才能,本课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学生:“有!”教师:下面请看:——“舅舅”(拄着拐杖):老汉今年73,家住东京汴梁城,今天外甥来赶考,我陪他一起逛东京城,让他开开眼界。
“外甥”:我从四川乡下来,到东京来赶考。
闲暇之余和舅舅把东京逛。
舅舅,你听那边有人在说快板。
衣说书人(甲乙两生):甲:北宋初年尚节俭,衣帽不得缀珠玉;各级官吏严规定,普通百姓黑与白。
乙:北宋末年奢侈行,衣着华丽又精美;北方少数民族来交往,人民多穿小袖狭身衣;士大夫瞎提倡,害得妇女缠足行!缠足行!群众:鼓掌。
舅舅:这快板真是朗朗上口,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外甥:我不很明白,找个人帮帮忙。
(拉住一个人)请您帮着说一下,这个快板主要说了什么事?帮忙者: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北宋末年,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的衣服华丽又精美。
这与当时经济发展和统治者日渐腐朽有关。
2、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紧身的的短衣。
3妇女缠足的陋习出现。
外甥:噢,难怪我妈妈、奶奶都穿这黑白小袖狭身的短衣,还缠着脚呢!谢谢您!食外甥:舅舅,我饿了!舅舅:好,我们去吃羊肉。
初中历史——宋代社会风貌教案优秀范文总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代的建立背景和历史地位。
(2)掌握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认识宋代社会风貌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了解宋代社会风貌。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宋代与前代社会的不同之处。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宋代的政治:了解宋代的建立背景,认识宋代的政治制度,如君主专制、科举制度等。
2. 宋代的经济:掌握宋代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的发展。
3. 宋代的文化:了解宋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宋代的科技:认识宋代的科技发展,如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等。
5. 宋代的社会风貌:分析宋代人民的生活习俗、社会风气、宗教信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风貌的基本特征,以及宋代与前代社会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的建立背景,引发学生对宋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1)政治:讲解宋代的政权组织形式、科举制度等,让学生了解宋代的政治状况。
(2)经济:分析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让学生掌握宋代的经济风貌。
(3)文化:介绍宋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让学生感受宋代的文化底蕴。
(4)科技:讲解宋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等科技成就,让学生了解宋代的科技水平。
(5)社会风貌:分析宋代人民的生活习俗、社会风气、宗教信仰等,让学生认识宋代的社会风貌。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宋代社会风貌的认识和看法。
4.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风貌的特点,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当时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宋朝服饰特点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缠足陋习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瓦子”的概念的起源和内容。
2、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知当时历史情境;通过设问探索,了解当时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风貌。
3、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能够把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
教学重点:宋朝的服饰和“瓦子”教学难点:宋朝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教学过程:一、播放清明上河园开园仪式视频导入新课过渡讲解:由于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学生阅读61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61-63页),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1、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2、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腊八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请联系63页图文和83、84页《清明上河图》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1、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牛、驴、轿,其中的轿子从唐朝的步辇演变而来。
)2、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邸店如云屯”。
)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片段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有演出的“勾栏”,有交易的摊位,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探究二:我们的山东老乡李清照知道我们要来,非常高兴。
特自为我们每位女同学精心准备了一双漂亮的鞋子,然后在东京最繁华的街道上为我们联系了“久住—王员外家”,供我们晚上休息。
这样的鞋子能装得下我们的脚吗?为什么宋代女子都穿这种鞋子?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久住—王员外家”在当时叫什么?探究三:为方便我们游玩,李清照还为我们联系了6辆牛车、9辆驴车。
但有的同学想坐马车,有的同学还想出海游玩。
李清照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吗?探究四:我们坐着车行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只见街市上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剪头、相面、算卦的,还有说书、唱曲、演杂剧、表演踢球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种娱乐兼营商业的地方叫什么?圈出专供演出的场所叫什么?这些人是在做公益事业吗?由此可见,瓦子兴盛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探究五:在一书画摊前,我们发现有一幅书法作品劲秀不凡,写的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人们正在庆祝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今天还有吗?历经岁月变迁,有的习俗逐渐被废弃了,有的却保留至今,可见: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探究六:在领略了万千气象的宋2、通过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展开思维,深入理解,升华知识,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设计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习目标】1.掌握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
2.知道宋代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变化。
3.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感受古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加深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易混点】1.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2.难点:对女性缠足的认识、瓦子产生的原因3.易混点:宋代的元旦和今天的春节瓦子和交子【自主学习夯实基础】行1.交通工具:百姓——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______,士大夫——骑驴骡。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选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六年级历史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
2、通过对宋代社会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变化的辨别,让学生从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
3、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运用大量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的触摸历史;通过分组考察,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考察体验中愉快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社会相对和平安定的结果,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也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亲和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服饰和瓦子。
难点:宋朝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播放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代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
春天正是旅游踏青的好时节,看惯了山山水水的风景,今天我们来一次不同寻常的考察旅行,坐上时光机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宋朝的魅力,体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出的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从而引出课题。
二、分组考察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分组──考察并记录成果及感受──分组展示考察成果。
吉林省教育学院张晓华•O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❶知识「1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末代社会生活的概貌, K要包括当时流彳r 的穿看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的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❷能力目标:培芥学生搜集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力・比较、91纳、探究及迁移的能力。
:M过程与方法本首课的主要进程包括:展示图片资料.提出观看感受,教师导学・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变换教学活动.形成愉悦的情感体脸•止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探案中.享受演习过程。
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迁移等方法的运用贯穿其中.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❶。
过对历史I :不同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纵向比较"I.体感受历史是由低向阿发展的进程,❷通过具体史实初步形成物质条件决定精神生活的观点.❸历史E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牛影响一❹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r解.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与亲和力。
o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生的质疑态度。
•O设计思路」重点、谁点及其处理❶币:点及其处理:由「本课展现的是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要方面一衣食住行、娱乐、节庆活动的内容.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平行的•用传统的标准很难划分出重点。
如果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通过导学与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❷难点及其处理:本课的难点是关J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关认识问题,在教材1没有明显地反映出,如:・. W史上物质文化发展及城市商业繁荣的条件二由户本课难点具有隐性、潜在性特点.它需要通过教帅的具体教学组织.引争学生得出。
~教与学的方法❶教法:住观教具演示法、对比法、导学法、讨论法、迁移法等。
学法:观察法、对比法、归纳法、n学法,迁移法、慨括法等。
w课前导学O课前让学生搜集K平.们有关衣食住行、娱乐、打庆方面的老照片、老剧照或其他资料°井要求学生对比现在做初步的比较。
初中历史——宋代社会风貌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对宋代社会风貌的认识,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宋代政治:了解宋朝的建立、历代皇帝、政治制度及重要历史事件。
2. 宋代经济:掌握宋代的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状况。
3. 宋代文化:了解宋代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4. 宋代生活风貌:学习宋代人的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社会习俗等。
5. 宋代社会风貌的典型事例:通过实例分析,深入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风貌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宋代社会的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例为例,深入剖析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宋代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宋代社会风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分别讲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风貌的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及其影响。
六、教学延伸1. 宋代社会风貌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对后世的历史价值。
2. 宋代社会风貌的差异与变迁:比较宋代与其他朝代社会风貌的差异,分析其变迁的原因。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宋代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节日等内容,对于了解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对本课内容是很容易理解的,鉴于这一特点,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看到北宋人的饮食起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归纳的能力。
【设计思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增加对古代人们的感性认识。
根据课标,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过程,把本节课变成一节寓教于乐的课,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愉快地接受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好感,改变以往“历史就是帝王谍谱”的看法。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不仅是大人物的历史,还包括普通百姓,是勤劳聪明的古代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了历史,要求学生学好历史,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中华的悠久文明。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清明上河图》)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生:北宋画家张择端,描述的是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景。
)师:《清明上河图》,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
画面从右端开始,依次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已经到达高潮。
时值清明,去郊外扫墓的人,轿顶上插满了杨柳、杂花,点缀出季节的风俗,全图共画了各色人等七八百人。
整幅画卷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造型生动,各项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美术史上不朽的杰作,同时又是珍贵史料,所以欣赏《清明上河图》对我们学习本节课是极为有用的。
【讲授新课】这一课讲述了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节日等,对于我们了解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 )(《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首先,穿衣。
《射雕英雄传》的背景是什么?(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抗金的故事。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也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亲和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
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运用贯穿其中。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瓦子
教学难点:瓦子与城市繁荣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的课文阅读,小组讨论,学生交流)
教学辅助; PPT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宋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采取一个新的方式来学习,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案,介绍学案。
第一环节:阅读,落实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快速阅读61-64页,同时落实和交流学案上的基础知识。
生:快速阅读,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落实好基础知识,各小组在祖长的协调下,快速交流)
师:好了,哪个小组将你们交流的学案展示一下?一组,其他小组认真对照看答案是否一致,小组之间纠正,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答案?
(小组分配:全班分为9个小组,3个小组完成衣、食,3个小组完成住、行,3个小组完成娱乐和节日)
第二环节:教师展示课件,巩固基础知识。
(一)衣
师:中国古代对服饰十分看重,除了衣着本身御寒、美观的功效外,传统的把它看成作礼仪的一部分,宋代服饰的特点是缀饰不用珠玉,有节俭之风,宋徽宗时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作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就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从穿戴的服饰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从课件上能辨认出他们的身份吗?
宋代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宋代服饰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这是长期民族交往和融合的结果,宋代出现的一种陋习是什么?
生:缠足
师: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型尖小,以为美观。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低下,缠足之风盛行后,妇女的身体受到摧残,失去了很多劳动的机会,只能依附于男人,反映了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深。
(二)食
师:宋代德饮食相当丰富,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的粮食以稻米为主,面食的品种很多,宋代的面食还有带馅的包子,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惯。
在宋代的肉食中,北宋以羊肉为多,南宋时,羊肉价格高,南方人吃鱼多。
宋代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那是还流行着“斗茶”和“献茶”的习俗。
(三)住
师:通过同学总结宋代住房的特点,大家来判断一下“注意以下几幅民居图片,看一看哪幅是农村百姓的房屋?哪幅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哪幅是达官贵人的宅院?”
生:略
师:宋代房屋的不同特点放映出宋代的等级之分和贫富差距。
营建宅第是士大夫时髦的风气,私家园林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苏杭一带,叠石造山,引水开池,多用自然风景,注重精巧别致。
师:宋代家具的尺寸发生变化,随着人们其作方式的改变,桌椅尺寸相应增高。
(四)行
师:宋朝少马,士大夫一般是骑驴、骡,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几乎是骑马,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车或驴车,而不是马车。
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人们出门旅行和商人们长途经商的便利条件还有哪些?
生:“邸店如云屯”
师:对,用“邸店如云屯”来形容宋代的旅店业的兴旺。
(五)娱乐
师:宋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对文体娱乐活动生活的需求增大。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不仅可以看到林立的店铺,而且还能看到许多娱乐场所,在宋代,娱乐场所被称瓦子。
瓦子的出现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瓦子、勾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的结果。
瓦子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因此又叫瓦市。
在瓦子中设置的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
内设戏台、后台和观众席。
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
最大可以容纳数千人。
在这些娱乐场所里,有哪些娱乐节目上演呢?
生:有耍杂技的、踢球的、武术表演的、还有表演戏曲的。
师:这里就提到了宋代的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南戏。
再现历史是要我们明白: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
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真可谓“宋代市民多层次,娱乐商业兴‘瓦子’,说唱耍踢花样多,市场繁荣大都市”。
(六)节日
师:在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
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师:(出示幻灯)请找找诗中所反映的北宋过年的习俗,在你的家乡还保留这些过年的风俗吗?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认识升华。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穿越时空来到北宋,参加“东京一日游”,体验宋代社会生活。
并提出旅游要求:你的旅游必须体验北宋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
首先决定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旅游时要尽量吃到你认为北宋最好吃的东西,到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去玩;入城后你将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当你玩累了,你要到哪里休息呢?
生:展示
师:总结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师: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文化丰富的朝代,这一课通过宋代的衣、食、住、行了解了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的多姿多彩,给我们展现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得到的启示就是: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堂练习:导学案自我测评
作业:课堂练习册
板书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