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参考72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23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72篇古诗文看文化传承作用武娟(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重,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也从过去的14篇扩增至72篇。
可以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历史上民族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概念形态的总体。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
文化典籍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新课标精选推荐的72篇古诗文即从浩瀚的文化典籍中遴选而来。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2篇古诗文展开分析,探讨古诗文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文化传承前言2018年秋季,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正式执行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方案。
国家教育部经过四年的努力,在二百多位教育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教育部保留了《论语》《孟子》《庄子》,增加了《老子》《史记》等优秀的文化作品。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清末,且明确规定在学生的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同之前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比较,新的课程方案更加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强调高中教学不只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开展面向大众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标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必修、选修等各个部分。
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其中,还增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专题,将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靖.[2].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田鹏颖.[3].《中国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体现.《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王凤祥.安维复.[4].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中国科技论坛》.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牛冲槐.杨玲.芮雪琴.[5].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周东娜.[6].中国传统文化对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胡艳辉.[7].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 《湖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王增智.[8].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问题探析.《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赵跃.[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析论.《理论导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李华伟.[10].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马君.尹志欣.二、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被引次数:20作者:刘志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07(学位年度)[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罗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研究.作者:王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河北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科学利用.被引次数:6作者:邵海金.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5].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央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被引次数:1作者:刘彦辰.新闻与传播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齐晓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济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被引次数:2作者:丛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8].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作者:王鹏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陕西科技大学2015(学位年度)[9].中国传统文化耻感意识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陈德胜.中国哲学安徽大学2012(学位年度)[10].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朱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西华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nsecttea,awonderfulworkintheChineseteaculture. LijiaXuHuiminPanQifangLeiWeiXiaoYongPengPeigenXiao 《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2[2]Cellbasedhighthroughputproliferationandcytotoxicityassaysforsc reeningtraditionalChineseherbalmedicines. DingLiRuZangShangTianYangJufangWangXiaoningWang 《Processbio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3]PotentialofLABstartercultureisolatedfromChinesetraditionalferm entedfoodsforyoghurtproduction.. XueHanLanweiZhangPengYuHuaxiYiYingchunZhang 《InternationalDairy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4]Effectoffermentedricecultureonthemicrobiological,biochemicalan dsensorycharacteristicsoflowsaltdouchi,atraditionalChinesefermentedso ybeancondiment..HuipingHu,JianxiongHao,YongqiangCheng,LijunYin,YanliMa,ZhenweiYu,Lite Li《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5]PredominantbacteriadiversityinChinesetraditionalsourdough.. GuohuaZhangGuoqingHe《JournalofFoodScience》,被SCI收录SCI.20137/9[6]CultureofChinesecarpsusinganaerobicfermentedcowmanureandcompar isonofsurvivalandgrowthfactorsversustraditionalculture..Fallahi,M.Amiri,A.Arshad,N.Moradi,M.Roohi,J.D.《IranianJournalofFisheriesSciences》,被SCI收录SCI.20131[7]PhysicaldistressandcancercareexperiencesamongChineseAmericanan dnonHispanicWhitebreastcancersurvivors.Wang,J.H.Y.Adams,I.Huang,E.AshingGiwa,K.Gomez,S.L.Allen,L.《GynecologicOncology:AnInternationalJournal》,被SCI收录SCI.20123[8]TheApplic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nGraphicDesign. ShiyangLi2015[9]Aninvitrosystemtostudycyclopeptideheterophyllinbbiosynthesisin themedicinalplant<i>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i>.. XuWenYanZhuHongTaoTanNingHuaTangJunZhangYingJunCerny,R.L.Du,L.C.《PlantCell,TissueandOrganCulture:AnInternationalJournaloninVitroCult ureofHigherPlan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10]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UDPG:ginsenosideRdglucosyltr ansferasefromsuspendedcellsofPanaxnotoginseng.CaiJunYueJianJiangZhong《Processbio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512四、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李峰.郭艳幸.何清湖,2014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疏导初探.杨晨光.朱沐尘,2013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3]冲撞、适应及融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与相融性机制探讨.金易明,2012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4]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孔利.蒋琛.曹威,2012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5]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赵梦影.姜剑.万慧琳,2011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6]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孔利.蒋琛.朱旻,2012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7]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浇灌“杏林国学讲坛”之花湖北中医药大学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与实践.胡真.柳剑,2012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8]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刘亚丁,2011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9]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华裔留学生教学中的价值.王雪溪,2014第四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10]善待中国传统文化.施开红.万之,2012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组织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张勉.张德.[2].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2期.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3].组织文化研究综述.《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李成彦.[4].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曹科岩.龙君伟.[6].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管理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刘小平.[7].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马晓苗.[8].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系统管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邵真.葛虹.冯玉强.刘鲁宁.[9].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商业银行案例.《管理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靖华.庞学卿.[10].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方式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4期.孙爱英.李垣.任峰.二、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次数:74作者:李成彦.基础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2].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被引次数:72作者:富立友.企业管理复旦大学2004(学位年度)[3].学习型组织文化、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聂林.企业管理山东大学2014(学位年度)[4].西藏地区藏族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文化的关系研究.作者:张丽丽.课程与教学论西藏大学2014(学位年度)[5].知识管理绩效与组织文化相关性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陈发祥.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合肥工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被引次数:15作者:姜志华.企业管理浙江大学2011(学位年度)[7].地方政府组织文化及其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以X县教育局为例. 作者:吴婷.公共管理学湘潭大学2013(学位年度)[8].幼儿园组织文化的个案研究——以福州T连锁幼儿园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任建龙.学前教育学福建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9].广西药用植物园组织文化诊断与创新研究.作者:樊帆.工商管理广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10].基层计生机构组织文化与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性研究.作者:王银雪.公共卫生山东大学2015(学位年度)三、相关组织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Bayesiannetworkanalysisofsafetycultureandorganizationalculture inanuclearpowerplant.SusanaGarciaHerreroM.A.MariscalJ.M.GutierrezAntonioTocaOtero 《Safety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2]Thelimitsofthephotographicactasametaphorfortheassessmentoforga nizationalculture.Anethnographicstudyofahighreliabilityorganization. JoaquinNavajasInmaculadaSillaEstellaSalabarnadaVeronicaMunozEulaliaBa dia《Safety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Organizationalcultureinknowledgecreation,creativityandinnovati on:TowardstheFreiraummodel.JanAuernhammerHazelHall《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Principles&Practi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4]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performan ceinU.S.nuclearpoweroperations.StephanieL.MorrowG.KennethKovesValerieE.Barnes《Safetyscience》,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instrumenttomeasureorganizationalc ultures'supportof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 TheresaSchmiedelJanvomBrockeJanRecker《Information&manage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6]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zationalcultureandthedeploymentofa gilemethods.JuhanilivariNettaIivari《Informationandsoftware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5[7]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zationalcultureandthedeploymentofa gilemethods.JuhanilivariNettaIivari《Informationandsoftware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5[8]Agilemethodsandorganizationalculture:reflectionsaboutculturall evels. CristianoTolfoRaulSidneiWazlawickMarceloGitiranaGomesFerreiraFernando AntonioForcellini《JournalofSoftwareMaintenanceandEvolution:ResearchandPracti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6[9]Organizationallearningculture,innovativecultureandinnovationsi nSouthKoreanfirms.MihaSkerlavajJiHoonSongYoungminLee《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9[10]SignificanceOfOrganizationalCultureInPerceivedProjectAndBusin essPerformance.HulyaJulieYazici《EngineeringManagement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112四、组织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组织文化,内部动机赋予,和组织成员成果之间关系.朴賢一.姜镐荣,2012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中式连锁餐饮企业组织文化培训体系开发以安徽A 公司为例.肖鹏.余少文.杜鹏程,20122012中国实践管理论坛[3]论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变革.谭融,20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4]浅谈组织文化核心理念在组织文化建设与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徐启江,2012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医院管理“湘雅论坛”[5]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刘善仕.彭娟.邝颂文,2009第四届海峡两岸管理科学论坛暨第二届两岸企业家精神学术研讨会[6]组织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及其影响力研究.陈发祥.梁昌勇,2009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7]我国公立医院实施组织文化测评的研究进展.张景岚.吴琦.刘涛.安莉.王文,2014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医院文化建设与践行核心价值观高层论坛[8]建设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组织文化.高航,2010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9]"反思型"学校组织文化的构建.方建胜,2007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10]浅谈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郑菡,2009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以下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传统服饰以“五色缤纷”为特点,代表了满族人的身份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西装,蓝色短衫,头巾和麻鞋。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弯月纹婚服,十二角锦袍,锦裙和头饰等。
2. 满族的传统歌舞:满族传统歌舞形态多样,包括了锦葫芦,马头琴,堆龙舞,女儿红等。
这些歌舞形式都有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3. 满族的传统食品:满族传统食品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锅巴菜、鸭子、酱肉和五味子酒。
这些传统食品有着独特的滋味和制作工艺,代表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4. 满族的传统建筑:满族传统建筑主要为宫殿、展览馆、园林和城镇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大多以黄色、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传承。
5. 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活动,代表了满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历史。
文化传媒写作论文参考文献一览以下为文化传媒领域写作论文时可以参考的文献一览:1. Barthes, R. (1972). Mythologi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2. Bennett, T.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3.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4. Deuze, M. (2007). Media Work.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5.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6.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7.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8. Jenkins, H. (2006).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9. Lull, J. (2000). Culture-on-Demand: Communication ina Crisis World.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10. McRobbie, A. (1994). 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1. Negus, K. (1999). Music Genres and Corporate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12. Raymond, W. Jr. (2003). The Infinite Linearity of the Visual Econom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3. Storey, J. (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4. Thery, I. P. (2003). Mieux comprendre les médias. Paris: Armand Colin.15.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以上这些文献均为文化传媒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文化传媒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术界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3、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8、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1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1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17、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18、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20、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21、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扬雄《法言·君子》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24、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2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28、见义不为,无勇也。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单选题,共100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B.饴糖C.腊八粥D.饺子参考答案:B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参考答案:B3、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参考答案:D4、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D.清洗毛笔参考答案:A5、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南昌B.开封C.西安D.洛阳参考答案:A6、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十个B.十二个C.十六个D.十八个参考答案:A7、“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参考答案:B8、孔子是哪国人?()A.秦国B.鲁国C.卫国D.宋国参考答案:B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竹林七贤”?()A.嵇康B.阮籍C.山涛D.王勃参考答案:D10、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A.岳麓书院B.嵩阳书院C.集贤书院D.白鹿洞书院参考答案:C11、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参考答案:D12、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一书。
A.《尚书》B.《论语》C.《周易》D.《孟子》参考答案:C1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D.深夜参考答案:C14、“豆蔻”是指女子()岁。
A.十二岁B.十三岁C.十五岁D.十六岁参考答案:B1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航海活动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参考答案:D16、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沉鱼”指的是()。
民间文化“九龙化骨水”(供参考)
民间文化“九龙化骨水”(供参考)
热度2已有 1696 次阅读 2009-12-20 21:14
具体方法分四个步骤:
1、装杯冷水或矿泉水,用筷子当笔在水中写字,口中默念三遍,边默念边用筷子在水中写三遍;
2、念的内容是四句话,按“丹”字的四个笔划顺序用筷子写,口里从第一画到到第四画类推三遍:
第一句:写“丹”字第一笔,念:天转天地动;
第二句:写“丹”字第二笔,念:右转天地动;
第三句:写“丹”字第三笔,念:“丹”下横一索;
第四句:写“丹”字第四笔,念:一点鬼神惊;
3、然后,再念三遍,写三遍:“鬼化鱼骨”(注:是什么骨头卡住了就念什么骨头)
4、以上完成后,用筷子在水中左右各搅拌三圈,至此,把这杯让喉中有骨刺的人全部喝下去,骨头从此化掉了。
如还未下来,再从头一遍,彻底成功。
对于这个有如巫术般的秘方,记者看完后也难以相信,真的有这么神奇?然而,记者采访中多名有身份的人证实,到目前为止,老陈就是用这个秘方已为数十名被骨头卡住喉咙的患者解决了问题,还有一例是在丰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由于骨头一直下不来,正准备开刀,后来请他过去,没想到骨头神奇地被他“化”掉了。
如今每年老陈都要帮助少则数位,多则十多位患者解除痛苦。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标必背72篇目
新一代高中语文教材,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标必背72篇目为主要内容,是一本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该教材的72篇目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篇:《一世之计在于不忧》
该篇目主要是阐述了忧虑的产生及其对人生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的忧虑状况,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在面临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学习方法:首先,读者应该仔细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其次,可以对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进行标记,帮助理解全文的含义。
最后,可以与自身经历进行比对,思考如何应对困境。
...
第七十二篇:《内品风骨与外拓革命》
该篇目主要介绍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精华,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展示中国革命的风貌。
学习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中国革命中的风骨和革命精神,思考这些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对比中国的革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思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自我学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标必背72篇目。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深入
理解每篇文章背后蕴含的思想,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参考72出版日期:2000年9月12日星期二总第72期各期报刊神州思想网主页本期目录1.袁伟时:启蒙·“太平盛世”·成功——答作家危娜2.张旭东:王安忆、上海、“小文学”3.盛邦和: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4.曾军:《张居正》:改革的辩证法5.刘小彪:9·11”两周年祭:“美利坚帝国”的盛与衰更多文章袁伟时:启蒙·“太平盛世”·成功——答作家危娜启蒙与暴政危娜:袁老师,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颇有研究,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几乎每一次启蒙大众的文化运动都以悲剧告终?像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包括五四启蒙,无一不是书香开卷,血腥收场。
文化启蒙错了吗?大众不值得唤醒,每次唤醒大众都是以悲剧收场。
袁伟时:不能笼统地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说成是启蒙。
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运动不是一回事。
某一次政治斗争以血腥收场,革命成了暴民专制,应该具体分析其原因,不能笼统归罪于启蒙运动。
同时,正如哈耶克所说,启蒙也要分清是法国式还是英国式的;即使在法国,也要分清是卢骚还是孟德斯鸠、贡斯当、托克维尔的传统,后者与英国的传统较接近;两个传统大不相同。
法国大革命的悲剧当然与十八世纪法国的思潮息息相关。
但是那是其中的负面因素--激进主义结下的恶果。
而它的嗜血的残暴恰恰是对启蒙的基本诉求--人权、法治的践踏。
至于俄国十月革命更是对启蒙的嘲弄。
它对人权和法治的蔑视登峰造极,改头换面张扬东正教的政教合一、集体主义,披着革命外衣实行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消灭个人自由,在新式民主的旗号下歪曲和剿灭民主,在在都是启蒙运动的反动。
苏联的崩溃正好说明背叛启蒙运动确立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准则,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
百年中国,问题也出在没有彻底启蒙。
中国的知识阶层对很多现代文明的基本观点都茫无所知。
说得不客气一点,当今中国知识阶层不少人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认识,总体上恐怕还没有达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国前辈的水平。
近年喜欢评论新文化运动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没有认真研究历史文献。
他们对五四运动的论断,往往与历史实际不符。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而是一次自由主义的思想运动。
它提出的口号最初三年多是人权与科学,1919年开始改为民主与科学,但其基本精神都是:自由、法治、民主、理性。
即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和相应的制度保障,培育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现代公民,为向现代社会转型奠立牢固基础。
中外历次启蒙运动没有错。
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唤醒民众有什么错?环顾当今世界,无论那一国家、那一民族,没有经过广泛深入的启蒙运动洗礼,乃至抗拒现代文明的,无不在泥淖中反复挣扎,难以走出困境。
中国的五四启蒙唤醒了一大批人。
但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分化了,加上其他因素,直到现在,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启蒙仍是中国首要问题之一。
近年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还近代思想文化的本来面目,说清楚文化启蒙对推动中国前进所起的作用,寻找自由、民主、法治无法生根的原因。
精英和大众的信仰危娜:有人说,我们今天一无所信,是一个信仰失缺的年代,您觉得呢?袁伟时:我不赞同。
你以为你有信仰,别人就没有信仰吗?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不同信仰的权利。
说我们今天没有信仰,其实是某些文人对自身的迷惘和追问,更是那些思想统一论者的无知。
经过长时期的思想统一局面,忽然进入一个相对说来比较自由和多元化的状态,许多人怅然自失,看不惯这样的状况,乃至指摘别人没有信仰。
能说年轻的一代就没有自己的追求吗?不是的,只不过追求的标准不同了。
越是开放、发达的社会,越是有自我追求的自由。
你不能以你追求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这个时代应该主张宽容,提倡多元化。
不可能又一次让大家统一思想,那个十亿人一个脑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们,冀图抢占道义的制高点:我代表高尚,藐视庸俗!这些朋友忘记了一个基点: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只能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现代国家和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表现,就在于它能够保障公民的自由。
追求和保障个人自由本身就是很崇高的信念。
中国人的自由度还很小,呼吸仅是稍感顺畅;把一代人视为丧失信念,恐怕为时过早。
任何社会、任何年代都不乏庸俗,如果不犯法,不损害他人的自由,不必过多指责;更不能以此为藉口,再次开启干预私人生活的大门。
全能政治的痛苦,我们已经受够了。
归根到底是标准问题。
是不是从前讲大话、假话的年代叫做有信仰,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各自的人生目标就叫信仰失缺?其实,许多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除了少数社会精英和黑帮一类社会渣滓外(他们的行为方式不是个人贫困或富裕所能解释),就公民的多数而言,只有脱离了生死线上挣扎的动物原始生存状态,物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才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存--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富裕以后,那些本来素质不高的人群也会"附庸风雅"。
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精神上的自我提升。
再以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来说,东南沿海富裕地区的志愿者活动不是方兴未艾、远比贫困地区活跃吗?被鄙薄为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王国--美国,恰恰是自愿的公益劳动和民间慈善事业及各种公益基金会最发达的国家。
这是货真价实的富而思善。
发达国家通常规定公益捐赠可以减免税收;人们可以自由成立各种非营利组织。
这些制度为富人的义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该骂的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干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受限制的权力。
应该指摘的是我们的税收政策和其他法令不妥善,没有为公民自愿救危帮困和支持教育、学术、文化发展等高尚事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人当中会大量涌现雷锋。
高尚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高和制度完善的产物;极端贫困就会人吃人!危娜:文化新锐谢有顺曾提出一个观点,这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有价值的确信,不是泛意的追求,而是一个终极的信仰。
我还记得他的一段话:那个苏格拉底从容赴死,耶稣默默无声地上十字架,马丁·路德在黑暗的中世纪订出他的95条,犹太民族在劫难中坚忍不拔地活下来,就是他们内心有牢不可破的确信……袁伟时:坦率地说,我有很浓的理想主义情绪,读到歌颂为理想献身的英烈的诗化语言,很容易心潮彭湃。
所以,我喜欢谢有顺的这些文字。
但是,作为历史研究者,我又深知那些先贤追求的是高标准的信仰,是另一个境界的信仰;古今中外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耶稣、苏格拉底、马丁·路德等人在他们的时代是少数,今天我们也有出类拔萃的精英。
对多数人说来,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既不应该要求他们信守唯一的终极的信仰,也不应该让他们终日卷入各种理想和政治的讨论。
正常的现代社会生活应该是人人有各自的追求,自由、平静地发展。
政治应该雇请少数管家婆(公仆)去打理,建立合理的制度去监督和制约他们,使之不能为所欲为就行了。
即使像我国这样尚未完成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家,重要的也是结合实际生活,让公民懂得什么是法治和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以及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是推动政治民主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法治和自由(即公民权利)也是现代国家唯一应该确立的共同信念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坚持不懈紧紧抓住这个核心问题,而是转而热衷于"直接行动",离开法治和公民权利去 "谈政治",结果堕入与民主、法治背道而驰的极端思潮的泥淖,成为历史大曲折的诱因之一。
像文革期间那样人人疯狂卷入和讨论"政治",是极端扭曲的不正常状态,是野心家煽动和利用大众的灾难年代。
此外,社会精英的责任之一,是创造和传播新的信念。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社会危机和国家的危难关头,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可能迅速被大众认同。
但这些价值观和信念通常早已伴随社会危机的端倪而生,并经历了坚持不懈的传播过程。
比如人们几百年前就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理性、法治,经过难以数计的艰难困苦和重大牺牲,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和现代公民的共同信念,在不少国家已经变成社会的运行机制了。
就历史行程而言,重要的不是凝成一个崇高的终极信仰,而在形成一个人们可以不断自由更新和传播各自的观念与信念的社会运行机制。
这就是通常说的自由、法治和民主的社会。
这是永恒更新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终极。
"太平盛世"和潜在危机危娜:那您是否觉得我们现在是一个太平盛世?没有必要去抵抗任何危机?袁伟时(呵呵笑,包容我--危娜的偏激):不,不能这样讲。
太平盛世的标准应该有时代性。
与战乱频仍的军阀混战年代或被称为"全面内战"的文革时期相比,现在当然可以说是太平岁月。
但是,时至二十一世纪尚未完成现代化,政治、经济、学术、科学、技术、文化……各个领域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很远,怎么能称为"盛世"呢?中国的经济的确处在快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但是政治、经济、教育、学术、技术、农村等领域都有严重问题尚待解决,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改造没有完成。
二十年来,成就最大的是经济。
但即使在这个领域,面临的问题也一大堆:1.城市"下岗"即失业问题很严重,更难解决的是农村有三亿过剩劳动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那也是失业或半失业者。
2.金融改革任重道远。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的轴心。
但是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符合要求的现代金融制度。
我们现在公开宣布的银行呆账、坏账,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六点多。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一下,问题就清楚了。
香港银行的呆账、坏账通常只有百分之二、三。
日本的呆账、坏账只有百分之七,朝野上下已经惶惶不可终日。
像我们国家这种金融状态,在别的国家早就是大危机了。
为什么我们好像还可以承受,许多银行没有破产?那是因为金融的大门没有打开,还没有与国际接轨,行政权力对金融运作的影响还很大。
具体来说是国家财政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后盾,已经用了不少纳税人的钱增拨银行资金,去填补这个窟窿;同时整个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居民增加的收入因为投资渠道很少,大量存入银行,也为填补这个窟窿作出很大贡献;加上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矛盾就缓和下来了。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制度问题。
我国银行的呆账、坏账绝大部分是按照长官意志贷给国有或与官员有特殊关系的企业的。
如果这些银行是独立的现代商业银行,他们会这样干吗?3.国有经济的改造还远远没有完成。
全世界的国有企业没有几个搞得好的。
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怎么解决?有没有勇气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彻底改造?还得走着瞧。
4.环境破坏非常严重。
有些恐怕永远无法恢复了。
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运行机制还没有改造好,而运行机制好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所谓社会运行机制,指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
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我国各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争先恐后宣称要在三五年内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