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30 围魏救赵
- 格式:doc
- 大小:27.90 KB
- 文档页数:3
《围魏救赵》教案《围魏救赵》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的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法【计划用时】两节第一节【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所向披靡、以逸待劳”等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了解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思,设疑自探:1、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为了一统天下,在各国之间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战例。
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
共同去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板书课题《围魏救赵》。
2、看着题目,你能提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帮我们学习?(预设问题:魏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围他?谁在围他?那赵国呢,他们有什么恩怨?)3、自探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不理解的生字词。
标出段落的序号。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看谁解决的问题最多?(4)文章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主人公是哪一个?二、解疑合探1、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出示小黑板)2、分小组读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所向披靡:意思是草木被吹倒。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日夜兼程: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
措手不及:临时来不及应付。
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填空。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阳,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国大胜。
30 围魏救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1、搜集与课文内容有的关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围魏救赵》。
请大家自信地读一读题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反馈并师点评在事情的起因中,魏军非常强大,谁能找出这些句子并且来读一读?可事情的结果怎样呢,谁来读一下?你读得很好,前后对比明显,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面对前后如此大的反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生1:(魏军那么厉害,怎么会一败涂地呢?):生2:(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怎么被杀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呢?)生3为什么如此强大的魏军会落荒而逃?2、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你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围魏救赵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学习探究吧,请大家来看自学提示,我们一起自信地来读一读。
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开始你的自学之旅吧。
刚才大家自学得很用心,在这一部分中,孙膑的一段话,让田忌心服口服。
是哪一段呢?(第七段)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
大家读得很好,那么孙膑分析形势的句子是哪些呢?谁来读读你用横线画出来的句子。
你找得很准确,就是这一句,那么你在旁边写下怎样的批注呢?(2)我觉得孙膑分析的很准确,这正是个大好机会,如果齐国军队与魏国主力硬拼,一定会吃大亏的。
你说的很好,从他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了孙膑过人的智慧。
谁还愿意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呢?(3)带领学生画战略地图,给学生搭支架,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围魏救赵》备课教案《围魏救赵》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围魏救赵》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围魏救赵》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认读生字。
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教案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教案研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自读课文1-2段,了解故事起因学生自读自悟,批注。
指名回答,重点引导句子: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引导理解:魏国国势强大。
同时理解齐车想直接去邯郸解救赵国并不是易事。
这为下文“围魏”埋下伏笔。
小结过渡:赵国被围,向齐求救。
齐国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
他们是如何解救赵国的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3-8段,感悟孙膑计策的绝妙同学们,为救助赵国,军师孙膑和主将田忌出于形势的分析,他们准备采取什么计策?自读自悟、圈画批注,教师巡回辅导。
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孙膑分析交战形势的句子,出示句子: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
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
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
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引导学生理解:“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
引导学生研读这段话,继而深入探究:从孙膑的这番话中,你都了解了他的哪些作战策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集体交流、引导明白:从这段话中能体会出孙膑的大致作战策略:一是乘虚而入、直取大梁;二是中途设伏、以逸待劳。
继续探究,在这里,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孙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体会孙膑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研读课文9-14段,感悟孙膑布局的周密同学们,作战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战百胜。
孙膑作为军师,他常常了解魏国将军庞涓骄傲自大的脾性。
围魏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这一历史典故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围魏救赵”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智慧和谋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围魏救赵”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运用。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围魏救赵”所体现的智慧,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战争故事或者播放一段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围魏救赵”这一主题。
(二)知识讲解1、介绍“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复杂。
魏国强大,企图扩张领土,攻打赵国。
2、讲述“围魏救赵”的经过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军师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策略。
齐国军队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军队回援,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3、分析“围魏救赵”的战略意义出其不意,打乱敌人的部署。
避实就虚,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以迂为直,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是魏国将领,面对齐国的“围魏救赵”策略,你会如何应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围魏救赵”的策略运用?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现代商业、军事或体育等领域中运用类似“围魏救赵”策略的案例。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策略运用和效果。
(五)课堂总结1、回顾“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强调其重要的战略思想。
2、总结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去查找更多关于“围魏救赵”的资料,加深对这一典故的理解。
2、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类似“围魏救赵”的策略解决一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让他们充分理解“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精髓。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这一历史典故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智慧和巧妙之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
(2)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想。
2、难点(1)引导学生将“围魏救赵”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2)让学生对古代战争策略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有深入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节。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围魏救赵”策略的巧妙之处,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引入相关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围魏救赵”策略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战争故事或者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将领,你会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围魏救赵”的话题。
2、知识讲解(1)介绍“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国家局势、各国之间的关系等。
(2)详细讲述“围魏救赵”的经过,包括孙膑和庞涓的智谋较量,齐国军队的行动路线和作战计划。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孙膑为什么要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这个策略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如果你是庞涓,你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和交流。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现代生活中类似于“围魏救赵”的案例,比如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如何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的,以及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5、拓展思考(1)让学生思考“围魏救赵”策略在当今社会的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解决冲突等,是否也有借鉴意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总结归纳(1)回顾“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和重点内容。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位谋士叫司马懿。
一次,他和魏国的大将曹真一起领兵攻打蜀国。
半路上,遇上蜀国的猛将赵云。
他们两个人交战了几个回合,曹真败下阵来。
司马懿只好退回北岸,坚守不出。
二、新课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识记生字词语。
(二)自读自悟
1.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级展示。
4.总结学习方法。
5.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人物的特点记下
来。
6.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师点拨引导。
7.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或增加的内容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感悟。
8.汇报学习成果。
9.教师小结。
10.学生复述故事。
11.学生评价复述情况。
12.教师点评指导。
13.小组合作学习: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明白“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比喻义。
14.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师点拨引导。
15.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或增加的内容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感悟。
16.汇报学习成果。
17.教师小结。
18.学生复述故事。
19.学生评价复述情况。
20.教师点评指导。
21.学生完成《伴你学》的相关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2.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和总结。
23.学生完成《伴你学》相关习题的答案和解析。
围魏救赵课堂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介绍历史故事“围魏救赵”,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纷争,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1.2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熟悉围魏救赵的故事情节;(3)掌握成语“围魏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导入法,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围魏救赵的故事情节,包括孙膑和庞涓的师徒关系,庞涓的背叛,孙膑的智谋,以及最终齐国援军成功解救赵国的过程。
2.2 教学目标(1)了解孙膑和庞涓的师徒关系;(2)掌握围魏救赵的故事情节;(3)引导学生学习孙膑的智谋和勇敢。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感受故事的魅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如孙膑、庞涓、魏王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2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2)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3.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章:成语解析4.1 课程内容讲解成语“围魏救赵”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描述类似的情景。
4.2 教学目标(1)掌握成语“围魏救赵”的含义;(2)学会正确运用成语描述情景;(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5.1 课程内容5.2 教学目标(1)巩固课堂所学内容;(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5.3 教学方法第六章:案例分析6.1 课程内容分析围魏救赵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古代兵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6.2 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历史案例;(2)认识古代兵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围魏救赵教案一、复习导入(一)成语积累检查1.同学们把自己摘抄本上的成语读一读师:看来同学们养成了随手摘记的好习惯2.老师也积累了一些,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齐读课件词语。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展示: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先讲了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求救齐国),接着讲了事情的经过(田孙商议,直取大梁),故事的高潮(佯攻襄陵,围魏救赵),最后的结果(孙膑设伏,大败魏军)。
二、起因(过渡)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弄清楚了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积累了许多成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古代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和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
师:请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文中那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魏军的强大?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板书)师:你找的很准确。
师:你是怎么理解?师:由这两个词语你可以想到哪些词?来形容魏军的强大。
预设:(替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百战百胜,长驱直入,势不可挡,所向无敌,摧枯拉朽)师:如此强大的魏军最后的结果怎样?生: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板书)三、经过师:为什么所向披靡的魏军会落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当中哪个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生:孙膑)孙膑是怎样扭转乾坤的呢?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在文中找一找,勾一勾,想一想。
(2分钟)孙、田商量计策。
默读3---8自然段,用笔勾一勾孙膑说的话(过渡)师:先来看看孙膑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生齐读)师:从孙膑说的这段话中找一找他准备使用哪些计谋来取胜生:乘虚而入、以逸待劳师:然而,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大将军的田忌准备怎么做,你认为谁的计谋更好生:直奔邯郸,解救赵国生:孙膑的计谋更好,因为······师:从中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足智多谋)(过渡)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男生理性点,读军师孙膑说的话,女生读大将军田忌说的话,老师读旁白5.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孙膑,女生读田忌)四、实施计策(过度)师:孙膑的话语中就有这么多的计谋,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计谋,孙膑又是如何做的呢?1.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如何做的?:故意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强攻魏国的襄陵。
30、《围魏救赵》教案设计教材简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打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故事分四个部分:①赵国被围,向齐求救。
②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③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④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
老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也是36计中的第二计《围魏救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体会魏军前后变化。
(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1、2和13、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②魏国军队前后有什么变化?在文中找出前后描写魏军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读一读。
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3分钟。
30 围魏救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