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地理亚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和总结亚洲的地域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亚洲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难点:亚洲的地域特点和主要国家的地理分布。
教学方法:1. 复习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
2. 读图剖析法: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对照剖析法:通过对比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亚洲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请问亚洲在哪里?亚洲的范围有多大?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北与北美洲相望。
二、复习亚洲的地理位置(10分钟)1. 提问:请指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大约是东经25度至170度,北纬10度至80度,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半岛、山脉、河流等地理特点。
三、复习亚洲的地域特点(10分钟)1. 提问:请总结亚洲的地域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广阔的沙漠阿拉伯半岛,有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江等。
四、复习亚洲的主要国家(10分钟)1. 提问:请列举亚洲的主要国家?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亚洲的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域特点和主要国家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熟悉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3.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地理学的含义,解释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地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案例学习(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学生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等,了解地理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4. 讨论与互动(20分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地理问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重要概念和方法,确保学生对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认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出示科学、适当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互动环节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检查学生完成的阅读任务,评价他们对地理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和巩固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2. 提高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 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提问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
二、复习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等。
三、复习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江南水乡的水资源利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等。
四、复习西北地区(10分钟)1. 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沙漠化的防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等。
五、复习青藏地区(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藏传佛教的文化等。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巩固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进行复习和巩固。
人教版初中地理复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3.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世界气候。
二、课堂讲解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1 热带雨林气候1.2 热带草原气候1.3 热带沙漠气候1.4 热带季风气候1.5 亚热带季风气候1.6 温带季风气候1.7 温带海洋性气候1.8 温带大陆性气候1.9 寒带气候2.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2.1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位于赤道附近。
2.2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2.3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燥,位于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
2.4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位于热带草原气候的东北部和西南部。
2.5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位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南部。
2.6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位于中纬度地区。
2.7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位于海洋的西岸。
2.8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冬季寒冷,夏季温暖,位于内陆地区。
2.9 寒带气候:全年寒冷,降水稀少,位于极地附近。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2. 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四、总结课堂内容1. 让学生复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说课稿说课人:xxx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复习课。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认识大洲》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
其内容既是对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又对学习世界区域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复习课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接下来说一说我教的班级学生情况,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具备了学习和复习本课的基础,但由于知识基础的相对薄弱以及地理思维和素养的欠缺,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多加练习和巩固。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2022年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是: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能够描述某大洲或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自然环境特征难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五、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法、地图法、讨论法、讲述法。
六、说教学过程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
通过多媒体视频介绍亚洲风土人情,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要讲述的内容是认识大洲的相关知识。
环节二:复习过程通过三大主题和三个情境,串联起本节课的内容。
1、主题一:读地图,识位置。
《流水地貌看冲淤》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3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冲淤的原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冲淤对河床形态及地貌的影响。
3.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河段河流冲淤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本专题选自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为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其中“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
四、设计思路本节教学设计以微专题的形式呈现,以河流的冲淤为例分析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以及不同情况下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突出流水地貌的重要性。
它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种结果,固然要学会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其过程进行指导性描述。
本节课从“高山峡谷段”、“河流交汇处”、“入海口处”三个不同类型区域对河流冲淤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库的修建对河流冲淤的影响”作为情境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图片)大自然以亿万年的沉淀孕育了我们生命的长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这里到处是高原湿地沼泽,从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顺着密网如织的水系而下,我们会看到位于长江上游江面狭窄、岩壁高峻、流水湍急的虎跳峡,我们会看到位于长江中下游宽广的平原上,“曲流”的壮丽景观,欣赏图片,感受不同的地貌,思考成因。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我们也会看到河口“三角洲”。
同一条河流流经之地为什么地貌景观差异如此之大?今天我们通过就河流的冲淤原理来复习流水地貌。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课题:地形和地势课型:复习课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分布2通过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3.能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势基本特征4.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5.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学习重点: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复习过程:复习过程1;我国地形特点、山脉分布及地形区的分布课件展示(1)读饼状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学生活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合作探究:山区面积广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p24)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总结山区发展的利弊利: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弊: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②……课件展示(2)山脉的不同走向与分布(展示不同走向山脉)教师要求:参考课本25页记忆我国主要山脉(限时记忆)学生活动:略教师要求:(3)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特点(全品62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5分钟限时记忆)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记忆情况(抽查)学生活动:说出地形区及特点(被抽查学生)复习过程2:.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及地势对我国的影响课件展示:(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师活动:(2)读图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学生活动:略合作探究(3)总结地势对我国的影响(p27)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学生活动:答案(略)习题巩固:中考习题演练,导学精要习题检测部分学生活动:按时完成中考习题演练师生共同:核对中考习题演练答案教师活动:精讲难题教师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如何上好复习课时间:2011-12-10 14:34:33 来源:龙山小学作者:翟翠云眼下又近期末考试,复习课不可避免的成为大家上的最多的一种课型,复习课上的有没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加上上次外出学习,第一次听到了一节公开课形式的复习课,很有感触,所以想就“如何上好复习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复习课?说实话,前两年,我对复习课的概念一直模模糊糊,尤其对低年级来讲,总觉得复习课就是练习课,上复习课就是做题。
其实,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
练习课重在“练”,是以学生的独立练习为主要形式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双基”。
而复习课则重在上出“复习味”。
这里的复习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即梳理,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或某一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由“点---线-----面”,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系统化;二是“通”,即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复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复习课的准备工作:一节高效的复习课,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不比一节新授课少,而准备工作做好了,复习课才能上的高效,上的扎实。
总的来说,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准备。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明确复习目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达到怎样的效果”,并在目标指引下对复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知识间可以形成怎样的联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必考点,哪些是学生的易错点?为什么易出错,原因在哪?哪些是知识的模糊点?正确答案是什么?也就是知识要点要清楚。
其次要过滤一遍课本、练习册的习题,以及学生之前的试卷,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习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精讲、精练、高效打下基础。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进行课前的自主复习,这点一会儿会详细说。
三、复习课的基本流程说到复习课,大致有两种态度,一是“太难了,不好上,”不像新授课有个固定的基本模式,而且都是旧知识,学生没有兴趣,老师缺乏激情,整堂课死气沉沉,枯燥无味;二是“很简单”,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了,教学方法什么的都不用管。
教案模板:初中地理复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知识点,理解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2. 地理图像的识别和分析。
3. 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工具1. 课件和教学地图。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3.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知识讲解:通过课件、地图、视频等辅助工具,详细讲解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和拓展学习。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利用地理图像和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创设情境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练习答题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的答题情况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4. 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以上是一份初中地理复课教案的模板,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地理复习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等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地球、地图、经纬度、半球、时区等。
2. 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
3. 地理分布:国家、城市、资源、人口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等。
2. 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
二、复习地理基本特征(15分钟)1. 复习地形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2. 复习气候特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3. 复习水系特征,如河流、湖泊、海域等。
4. 复习植被特征,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三、复习地理分布(15分钟)1. 复习国家分布,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2. 复习城市分布,如北京、上海、巴黎等。
3. 复习资源分布,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4. 复习人口分布,如中国人口、印度人口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理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水系特征对交通的影响。
4. 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复习地理综合分析(15分钟)1.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特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理案例分析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
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2.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每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做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排座位),为什么要排座位呢?(便于管理学生)。
那我国面积这么大,疆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怎么管理呢?(进行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
(板书):1.三级基本行政区划
师:询问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出示信封和我校的具体地址,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三级:省、县、乡。
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异同点?
①北京市、合肥市、安庆市、桐城市
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③台湾、香港、澳门
(板书):2.祖国在我心中
师:指导学生读教材1.7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并提出问题:
⑴.我国共有多少个省?
⑵.仔细观察省名,发现省名有哪几种情况?
⑶我国的首都。
生回答,师总结。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大致的方位、形状。
⑴.竞赛游戏:“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又快又多”,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这些省区,再进行比赛。
教师在黑板的地图上任意指出几个省区,请学生回答他们的名称。
⑵.记忆省级行政区域的方法。
①按方位记忆省区;
②沿一些线穿过的省区记忆;
③以一省为中心,记忆相邻省区;
④形象记忆省区轮廓
⑶.观察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了解我国的省区之最。
⑷.结合图片引出我国34个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①师引导学生读教材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要求学生熟记且不能写错别字。
②提问:34个省的简称有几种情况?
③记住几个特殊的省的简称:
大多数的省的简称只有一个,但有5个省的简称有两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
大多数省的简称只有一个字,但有一个省的简称有三个字(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④了解我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⑸.省级行政区的口诀记忆法㈠㈡,也可参考教材第9页“活动”师:调查提问:你家的车牌号是什么?我们学校老师的车牌号以什么字开头?为什么?
(板书)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⑴介绍穿过我省的两条著名大河:长江、淮河;我省著名的山脉。
⑵请学生说出我省的简称、行政中心;
⑶趣味地理:我省全称、简称的由来;
⑷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我省的邻省(东南北西两江),请学生回答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师:如果你以后在安庆或者在合肥上高中,有同学问“你的家乡
在哪里”,“你是哪所初中毕业的”,你怎么回答?
(板书)4.桐城是我家乡
①桐城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②桐城也可以说成是安庆市的桐城,请问安庆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③我们的学校:“老梅中学”的前世今生:
老梅乡——老梅镇——新渡镇,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④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桐城旅游,请你向他们介绍几个旅游景点、美食和特色文化。
三.课堂检测: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三级行政区划
2. 祖国在我心中
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4.桐城是我家乡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