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疗效确切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2
IgA肾病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及临床验方IgA肾病是一种以发作性血尿为突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约3/4的病人起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之后,故认为与黏膜分泌之免疫球蛋白IgA有关。
免疫病理检查表明,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着于肾小球系膜区为本病之特点,故又称系膜IgA肾病。
随着肾活检技术的推广,IgA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IgA肾病居第一位。
目前西医治疗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鱼油等,主要是针对尿蛋白量较多的本病的治疗。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无症状性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据IgA肾病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溺血”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内因多是由于素体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或七情内伤,饮食失常耗伤正气而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外因是感受外邪,如风热之邪,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乳蛾热毒;或饮食不节,感受湿热之邪所致。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因虚致实,产生以热毒,湿热,瘀血为主的表实之证,而热毒,湿热,瘀血又成为使病情恶化加重的病理因素。
而对于血尿伴少量蛋白尿,大量文献显示,中医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收涩、健脾益气、祛风除湿等法,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具体治则治法论述于下。
IgA肾病的中医辨治,常据其病的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分而论之。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常分为热毒壅盛证,心火炽盛证,胃肠湿热证和膀胱湿热证;慢性迁延期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常分为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
(一)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的辨治1.热毒壅盛证【主要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咳嗽,尿血,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方药】宣肺解表,清热宁血。
银翘(散)汤合桑菊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0g,贯众12g,杏仁10g,射干12g,生地黄12g,牡丹皮12g,小蓟12g,白茅根15g,菊花12g,甘草10g。
中医技术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的一些技术在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技术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首先,中医药的药物治疗在肾病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组方来治疗肾病。
例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常见中药对于肾病患者具有保护肾功能、减轻症状等作用。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预防和延缓肾病的进展,通过合理搭配药物来达到减少蛋白尿、控制血压等目的。
其次,中医技术中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肾病治疗中。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肾病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肾经和脾胃经的穴位来改善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针灸疗法,中医技术中的中药熏蒸疗法也被用于肾病治疗。
中药熏蒸疗法是通过将中药汁液蒸发,使其挥发出有效成分,使其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中药熏蒸蒸气进入肾穴位,起到温通经络、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使药物作用更直接、更快速地发挥,对于一些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肾病患者尤为适用。
另外,中医技术中的推拿按摩也被广泛应用于肾病治疗中。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能量流动,从而改善肾功能。
推拿按摩还可以刺激患者的自愈能力,提高免疫力,减轻症状和疼痛感。
最后,中医技术中的养生方法也是肾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强调养生和预防,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肾病。
例如,中医强调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尽量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合理控制体重。
此外,根据中医理论,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疲劳,也对于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
浅谈中医药治疗IgA肾病IgA肾病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西医学在发病机理和诊断方面有较深研究,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IgA肾病治疗的研究较多,且疗效确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文将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近况作一综述。
标签:IgA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药治疗IgA肾病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西医学在发病机理和诊断方面有较深研究,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IgA肾病治疗的研究较多,且疗效确切,显示出一定优势,现将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近况以综述形式阐述。
1 病因病机王珍等[1]认为,IgA肾病以正虚为本,气阴两虚乃为其最常见证型。
邪实为标,邪实之中又以风热、湿热、瘀血等为常见,演变过程中往往虚、实、邪夹杂。
并常夹有上焦风热或痰热,中、下焦湿热。
病久气血运行不畅,致血脉瘀阻滞。
瘀血阻滞脉络可使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或瘀血蕴久化热,使热毒更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失于疏泄固摄,均可进一步加重血尿,从而使病程缠绵难愈。
纵观IgA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先天禀赋不足、气阴两虚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湿、热、毒、瘀诸邪不但参与疾病的发生,更是导致病情转变的主要病理因素。
曾莉等[2]认为IgA肾病病机多热在下焦。
热有虚实之分。
实热多因感染外邪,上犯咽喉,肾络与咽相通,故伤肾络而尿血。
虚热则内因素体阴虚,外复感热邪,灼伤阴津,导致肾阴不足,虚火灼伤肾络而尿血。
脾肾气虚、久病入络、气滞血瘀亦可导致血尿。
范军芬等[3]认为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虚损;标实主要为湿、热、瘀等,标实是导致疾病恶化的主要病理因素。
病位涉及肺、肾、脾、肝,肾是本病中心所在。
中医对肾病的治疗与调理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肾脏的疾病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肾病的治疗和调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肾病治疗和调理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诊断肾病的方法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对于肾病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肾病的主要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对治疗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熟地、山药等,它们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肾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3. 中医推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改善肾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病情。
三、中医调理肾病的方法中医强调“养生”,认为调理阴阳平衡是重要的保健方法。
对于肾病患者,中医强调以下调理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对于肾病患者也有相应的要求。
应该避免或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有益于肾脏健康的食物,如红枣、黑豆等。
2.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肾脏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肾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3. 情绪调节:情绪不良会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医提倡良好的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平稳。
结语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肾病的治疗和调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肾病患者的病情。
此外,中医还强调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情绪调节等调理方法,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
当然,在进行中医治疗和调理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
陈以平教授治疗IgA 肾病的经验专家简介:陈以平,女,1938年7月生,福建人。
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一所肾病研究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肾病学术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副主任,台湾长庚医院客座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总编,《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上海市血液透析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病理分型肾病的中医治疗规律、继发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规律、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竭及肾性贫血等方面的研究。
1978年以来已发表各种有关肾病研究论文40余篇,主持编写了《实用中医肾病学》、《现代中医肾脏病学》、《肾病辨证与辨病治疗》等10余部专著。
1986年以来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及其他医学奖多次。
现承担IgA 肾病的“十五”攻关项目及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科研课题5项,并担任多名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gA 肾病(IgA Nephropathy)为一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活检免疫病理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 为主的颗粒样沉积,临床以反复性肉眼血尿、持续性镜下血尿,伴或不伴有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又称Berger,s病。
IgA 肾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是导致终末期肾衰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
本病以青年人多发,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我国男女发病比例为3:1。
在亚太地区该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0%~40%,欧洲地区占10%~30%,我国占26~34%。
IgA 肾病的确诊决定于肾活检,其诊断特点是:光镜下系膜细胞增多,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扩大;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可见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此乃IgA 肾病的诊断标志。
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尿血,或尿中泡沫增多,或眼睑、足跗浮肿,或腰酸、腰痛,或自觉无明显不适感。
2.西医诊断标准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患病时间超过3个月;部分患者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血尿以异形红细胞为主,蛋白尿以中分子为主;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排除继发性因素。
(二)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口干目涩、眩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或有眼睑、足跗浮肿。
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肝肾阴虚证:尿血,或尿多泡沫,目睛干涩,眩晕耳鸣,咽干而痛,腰酸膝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偏干。
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或弦细数。
(4)肾络瘀痹证:尿血,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
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参考肾病理可见血管襻闭塞、微血栓形成,球囊粘连,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等)。
(5)风湿内扰证:尿多泡沫或尿血,短期内加重;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肿,舌红或淡红,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
(参考肾病理可见节段性毛细血管襻纤维素样坏死、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等)。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①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黄芪、党参、干地黄、山药、当归、杭白芍、川芎、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芡实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肺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脾①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党参、菟丝子、白术、防风、淮山药、干地黄、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①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武敏医生讲解:IgA肾病的中医疗法
IgA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辨证分为肺胃风热毒邪壅盛、心火炽盛、肠胃湿热、膀胱湿热型,其中以肺胃风热毒邪壅盛型最为常见。
肺胃风热毒邪壅盛型急性发作期IgA肾病,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尿红赤或镜下血尿、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宜采用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凉血止血等治则,以下饮食调养方,供酌情选用。
银花、芦根、小蓟各30g,连翘、生地各15g,荆芥、桔梗各10g,淡豆豉、生甘草各6g,三七粉2g,赤小豆、大米各60g,白糖适量。
前9味水煎取汁,入赤小豆、大米煮成稀稠粥,加三七粉、白糖调味煮沸即可。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治疗心火炽盛型急性发作期IgA肾病饮食调养方
心火炽盛型急性发作期IgA肾病,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尿红赤或镜下血尿,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
宜采用清心除烦、凉血止血等治则,以下饮食调养方可酌情选用。
小蓟30g,生地20g,白茅根15g,竹叶12g,炒栀子、生干草各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
前6味水煎取汁,入大米煮成稀稠粥,
加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温馨提示:对于IgA的治疗不可以盲目使用上述几种药物,对于患者来说,应该到及时的配合医师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治疗IgA肾病。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疗效确切
*导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教授等完成的“IgA肾病气阴两虚证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其分子机制”课题表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肾华(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军队非标制剂批号)治疗气阴两虚证的IgA肾病,具有与国际公认的有效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同样的疗效和安
全性。
目前,该药物已经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双盲、双模拟、中西药随机对照治疗IgA肾病的临床试验。
……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是慢性肾衰尿毒症的首要原发病。
该项研究揭示IgA肾病中医证候和肾脏病理改变的内在联系,发现我国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最常见,随着病情的进展中医证候呈现出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转
化规律。
陈香美院士和她的课题组在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北京市“针对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资助下,在中西医结合诊治IgA肾病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提出了“系膜增殖是气虚表现,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硬化是阴虚表现;气阴两虚证是病理改变由轻向重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症候群,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键时期”的新观点。
实现中医证候和肾脏病理相结合的微观辨证,建立了既包括现代医学金指标又反映中医特点的IgA肾病诊断-疗效评价体系,部
分解决了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缺乏量化指标,主观性强、客观性差的弊端。
在该项研究中,该课题组多中心协作完成了1016例IgA肾病中
医证侯现场调查、西医临床表现和检验资料的登记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拥有病理诊断金标准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数据库,分析IgA肾病肾脏血管病变及高尿酸血症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IgA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从分子、细胞、整体水平,阐明肾华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分子机制。
证实肾华通过调控细胞因子MIF、MCP-1、ICAM-1、VCAM-1和生长因子TGF-β、CTGF,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减轻炎症和纤维化,延缓肾脏病进展。
目前,该项目的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全国42家医院,并建立了一支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研究
队伍。
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