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16
《公共经济学》教案一、页《公共经济学》教案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4.2公共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4.3公共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项目目标5.1提高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3促进学生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和评估能力6.教学方法和策略7.教学内容安排8.教学评估和反馈9.教学资源和支持三、摘要本教案旨在为《公共经济学》课程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背景和现状,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
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税收、公共支出、政府规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分配。
公共经济学对于理解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评估政策效果、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2公共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公共经济学课程,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3公共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公共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是通过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五、项目目标5.1提高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教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
2.在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探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政策作用的一般原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的公共经济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读原著、课堂讨论、写小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学习进度表五、各章节的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第一章导论1.内容:公共部门界定;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发展;公共经济学的地位和内容2.重点:公共经济学的发展3.难点:无作业题:1. 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2. 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第二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1.内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公共部门的职能2.重点: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及公共部门的职能3.难点: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及实现的条件作业题:1、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1、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2、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是如何界定的?第三章外部效应1.内容: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外部将就与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纠正2.重点: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失效的分析及外部效应的纠正3.难点:科斯定理在纠正外部效应中的应用作业题: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思考题:对外部效应纠正的政府及非政府措施第四章公共产品理论1.内容: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纯粹的私人产品:需求分析;纯粹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乘;混合产品2.重点: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案例一:路灯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这个小镇有很多条街道,但是一到晚上就乌漆嘛黑的,因为没有路灯。
这时候,有个热心肠的富商站了出来,说:“我来给大家装路灯!”于是,他自掏腰包,在镇上的主要街道都装上了路灯。
一开始呢,大家都特别高兴。
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担心掉进路边的水沟里啦。
可是呢,慢慢地问题就来了。
有些调皮的小孩拿着弹弓去射路灯,把灯泡打破了。
富商很头疼啊,他虽然有钱,但是总这么修也不是个事儿。
而且他心里也有点小委屈:“我这是做好事,怎么还这么倒霉呢?”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路灯其实是一种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是非排他性,就是说你不能阻止别人使用这个路灯,不管是好人还是那些调皮捣蛋破坏路灯的小孩,只要他们在这条街上,就都能享受到路灯的光亮;另一个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路,不会影响另一个人也在路灯下走路,多一个人使用路灯并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除了灯泡被打破这种人为破坏增加的成本)。
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啦。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筹集资金来维护这些路灯。
因为如果只靠像富商这样的个人来提供公共物品,可能会因为成本问题或者不公平(只有他一个人承担费用)而无法持续下去。
而且政府有权力对那些破坏公共物品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路灯这种公共物品持续为大家服务啦。
案例二:城市公园的争议。
咱们再来说说城市公园。
有个大城市决定要建一个超级大的城市公园。
这个公园规划得特别好,有大片的绿地、漂亮的湖泊,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这个公园。
公园建成之后,那可是热闹非凡。
市民们都很开心,周末的时候全家老小都到公园里去野餐、散步、放风筝。
可是,没过多久,矛盾就出现了。
住在公园周围的居民开始抱怨,说公园里的人太多了,噪音太大,而且有些游客还不注意保护环境,到处乱扔垃圾,搞得他们周边的环境也变差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