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格式:ppt
- 大小:935.50 K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也需要加强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史料教学法:运用历史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第1课_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版解析)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2、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要点解析1、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内容如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并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任命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1949 年10 月1 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解放西藏的决定。
1950 年10 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昌都。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与人民政府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1951 年10 月,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7、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