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0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许渊冲译诗改译探析一篇题为“许渊冲译诗改译探析”的文章,恐怕难以闪耀夺人眼球,但如果我们把它划分为几类,阐述许渊冲译诗改译的技巧和特点,或许会更为引人入胜。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的是,许渊冲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翻译家。
他极富敏感性和表达力,擅长把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他的诗词作品取材广泛,语言优美,往往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感悟。
此外,他还对古代诗词的翻译颇有建树,为古典文化与西方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许渊冲的译作在改译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
他不仅注重语言的精准度和流畅性,而且能从文化背景和艺术灵感两个方面入手,突显原诗的特点和美感,使得新的翻译版本优于旧的版本。
一般而言,他的改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格律与表现手法的改变。
许渊冲卓有成效的改译,首先表现在诗歌原有的格律与表现手法的改变。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古诗的韵律、平仄、押韵、描写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比如,《洛阳女儿行》中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包括第一句话和下文的“楼阁玲珑五云起”)一直是一个翻译难点,其困难在于峻冷雅远两层意思的表达。
许渊冲在翻译中将困难妙解,以“我回首那亮丽的天”表现出回想时的情感和印象,将古诗的雅致更好地转化为现代语汇。
二是注重某些特定词语的细微处理。
许渊冲改译古诗歌作品,另一方面,也注意到某些关键词语的细节处理。
这些词汇包括对环境、情感、人物、声音的描绘等,都是影响原作美感的重要方面,需要仔细掌握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和美感。
比如《长恨歌》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许渊冲将“凤凰台”变为“凤尾台”,并解释为“连绵的山峦形成弯曲的环形,像一条尾巴”,使作品更符合古人描写的意图。
通过改变一些关键词语的细节,许渊冲可以使新的翻译版本更加贴合原作。
三是表现文学的审美感。
最后,许渊冲在改译方面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注重表现一定的文学审美感。
用真实、准确的语言表达原作中的内涵和美感,并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情感或思考,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浅析许渊冲译李白诗词中翻译策略的运用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深受人们喜爱。
而许渊冲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为人称道。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他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传达李白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首先,许渊冲注重翻译准确性。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删或改动。
他对李白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许渊冲保留了原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意。
其次,许渊冲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
他在翻译中注重音韵、节奏和韵律的保持,使译文具有李白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例如,在翻译《将进酒》时,许渊冲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译文中的韵律与原文相似,同时保留了原诗的豪放和激情。
此外,许渊冲注重翻译的文化转化。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符号,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翻译《月下独酌》时,许渊冲将原文中的“兄弟”改为“朋友”,将原文中的“长亭”改为“咖啡馆”,使译文更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最后,许渊冲注重翻译的个人风格。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不拘泥于传统的翻译方式,而是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译文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诗意,使译文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总之,许渊冲在翻译李白诗词时,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包括准确性、语言美感、文化转化和个人风格等。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他的译文更加贴近原著,同时也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李白诗词的韵味和内涵,还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才华和创造力。
论许渊冲对唐诗色彩词的翻译
许渊冲是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代表,他对
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特别出色,尤其是他对唐诗色彩词的翻译。
许渊冲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非常重视色彩语的翻译,
深入分析了诗歌的本意,他的翻译处处体现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僵
化的拙劣的翻译。
其中,他翻译的唐诗色彩词最为出色,他较好地将
中国古代的色彩语融合到英文的表达中。
例如,许渊冲翻译的唐诗《静夜思》,原诗中“床前明月光”一句,他将其译成“The bright moonlight is there before my bed”,很好地将原先“明月光”的意境传递给英文读者;又如,原诗中“疑
是地上霜”,他将其译成“A mist of silver appears on the ground”,给人以清冷凝聚、白雪皑皑的意象。
此外,许渊冲对色彩语的洞察更是令人惊叹。
他深刻刻画出语义
背后泛音与空灵的色彩,色彩语的多样性也被引起了发生变化。
比如,
唐诗《渔家傲·釣叟魚鉤裏半截鉤》中,“古鉤”一词,许渊冲将它
翻译成“a still strange hook”,充分表现了古鉤的古老和新奇;
又如,原诗中“芙蓉出紫微”,他将其译成“the light purple outside the lotus”,并给出相关例句,使英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原诗的意象。
总之,许渊冲在唐诗翻译方面的努力,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学术
价值,他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手法为英文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中国
古典文学提供了可能,对畅销的一些英文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他的翻译在中英文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
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Raising my head。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文学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翻译学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关于文学诗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文学诗歌翻译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于“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的阐述和应用,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美学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语言转换和审美传达等问题,从而揭示其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美论”和“三化论”上。
他主张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三重境界,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不仅要有“信”,即忠实原文,更要有“达”和“雅”,即表达流畅、优美,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化论”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方法,包括“深化”“等化”和“浅化”。
深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提炼,使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等化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表达上应尽可能对等,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浅化则是指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理解。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仅注重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强调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华》《华⿉》《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貌。
以下是⼩编为⼤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
本⽂将⽐较其中影响⼒较⼤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不同的翻译⽬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强调忠实原⽂,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许渊冲的译本践⾏了⾃⼰提出的“三美”论(意美、⾳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具有很⾼的学术价值。
⽽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致,讲究押韵。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一、新批评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于20世纪在英美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和40年代,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新批评占据了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
若干年后,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建立于现代语义学和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对文本肌理展开深入透视,是一种给予文本充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十分注重文学本体的阅读方式”[1]。
“文学本体论”是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法使文学回归本体、语言和艺术本身。
对于文学批评,细读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也可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因为翻译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上的。
通过细读原文本,理解原文本的深刻含义,才能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理论,创造出符合受众期待的译本。
本文通过细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对许渊冲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
二、原诗与译诗对比分析《无题》“To One Unnamed”相见时难别亦难,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东风无力百花残。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春蚕到死丝方尽,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蜡炬成灰泪始干。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晓镜但愁云鬓改,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夜吟应觉月光寒。
一、许渊冲和翁显良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概述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因为英汉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要用英语将这些“美”精确表达非常困难。
但这些美感是中国诗词的精华,在英译中不能丧失,且要尽量体现。
许渊冲和翁显良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翻译的杰出代表,除了在翻译实践上取得的显著成果之外,他们在翻译理论上也用心研究,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1]。
(一)许渊冲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精髓概括为“三美”和“优势竞赛论”。
1.“三美”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在诗歌翻译中提炼出来。
他的“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其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2]。
2.优势竞赛论许渊冲在《翻译的标准》一书中指出:“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通顺流畅;另外要重视对修辞的翻译,让译文更具优势。
”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比源语更具有优势,用这一准则来判断译文优劣。
最后,他提出优势竞赛论,认为无论是中文还有英语,两者语言各有自身特点,翻译时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可以考虑让源语与译语竞赛,看看译语是否能够更好地再现源语[3]。
(二)翁显良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翁显良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
提出在汉诗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要保留诗歌的原貌:即把握意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何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翁显良认为:第一,翻译工作者应选择能引起共鸣的诗人作翻译,这样才能体会原意,准确翻译。
第二,翻译诗歌把握意象与节奏。
即物象与心境的合一,是意与象的交融。
由于翁显良的译文保留诗歌节奏,因此形散却诗味不失。
运用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者有充分表达的自由,能透彻理解作品,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作品的意象和韵律。
二、诗歌《江雪》的原文及英译本简介(一)原文及其简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
作于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永州,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