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2.35 KB
- 文档页数:4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2.09•【字号】湘政办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21〕5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湖南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2月19日(此件主动公开)湖南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为加快全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国情省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湖南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省“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基本形成,管理体制机制和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基层适用性和紧缺性人才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湖南优势的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健康湖南的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务处2014年9月修订目录1.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含临床、外科、骨伤、全科医学方向) (1)2.中医学专业(拔尖人才七年制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18)3.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课外学分实施办法 (27)4.公共任意选修课程一览表 (29)5.网络教学任意选修课程一览表 (31)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科学、职业素养教育以及临床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中医药进行诊疗、预防、康复和人群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2.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3.熟悉国家医疗卫生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熟悉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关怀的有关知识;5.熟悉全科医学思想和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以及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6.了解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7.了解中医学科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8.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9.具有对常见病症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和初步处理的能力;10.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以及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11.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医学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12.具有初步的中医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3.具有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4.具有依法行医和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15.中医骨伤科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骨伤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骨伤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骨伤专科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16.中医外科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外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中医外科专科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17.中医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除具备以上中医临床医学方向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进一步掌握中医全科医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熟悉全科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具有对中医全科医学领域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1. 引言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务人员在获得执业资格后,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和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的过程。
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是为医务人员提供的集中学习的机会,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2.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特点3.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内容4.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评估与认证5.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发展前景2. 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继续医学教育对医务人员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知识的涌现,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继续医学教育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和科学素养。
此外,继续医学教育还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医务人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3. 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特点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面性: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和学科,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实用性: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灵活性: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一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更新性: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会根据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医务人员接触到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4. 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内容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和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功,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会对医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学习,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八心”铸魂,育乡土健康守门人 ─高职本土化医学《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改革发布时间:2022-03-22T05:41:15.61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5期作者:钱志勇,王照,郭勋,曾令斌[导读] 基于培养基层德艺双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设计深入挖掘《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章节中隐含的“齐心、仁心、细心、用心、匠心、耐心、爱心、恒心”,医者“八心”思政素养,设计并践行教学活动,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钱志勇,王照,郭勋,曾令斌(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605)摘要:基于培养基层德艺双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设计深入挖掘《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章节中隐含的“齐心、仁心、细心、用心、匠心、耐心、爱心、恒心”,医者“八心”思政素养,设计并践行教学活动,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八心素养;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教学设计前言:《内科学》被称为“医学之母”,是高职本土化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他临床各科专业必修课程。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危重病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其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因此,对于高职本土化面向基层的医学生而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尽早诊断、给予急救处理,并尽快转运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对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1]。
本次教学设计从思政和专业两方面入手,通过教学实施和评价,培养具有医者“八心” 素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2]”的德艺双馨医学人才,为乡土健康培养合格守门人。
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主要从课程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六个方面进行设计。
1.课程分析:《内科学》是高职本土化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于大专二年级上学期开课。
前期有《诊断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同期有《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课程。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23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修课方式:必修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适用专业:药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721.课程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解救方法,重点介绍临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适当介绍临床医药领域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药学和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2.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基础4.课程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
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关于到2010年“建设200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精神,特制订《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推动职业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省建设200门以专业课(含实践课)为主的省级精品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00门,初步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要求1、课程建设措施。
职业院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建立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学校有与重点建设专业配套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逐步实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
2、课程目标。
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实际;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3、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充分反映;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不低于30%)。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建立精品课程网页,将课程的教材、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一、前言为了提高医药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医药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课程安排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安排等,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2学分(2)大学英语:4学分(3)计算机应用基础:2学分(4)体育与健康:2学分2.专业基础课程(1)医学伦理学:2学分(2)医学心理学:2学分(3)药理学:4学分(4)生物化学:4学分(5)生理学:4学分(6)病理学:4学分3.专业核心课程(1)临床医学:8学分(2)中药学:8学分(3)药学:8学分(4)检验技术:8学分(5)护理学:8学分4.选修课程(1)临床技能实训:2学分(2)中药炮制与制剂:2学分(3)药物分析:2学分(4)生物制药技术:2学分(5)医学影像技术:2学分三、学时分配1.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8学分,学时共计144学时。
2.专业基础课程:共计20学分,学时共计160学时。
3.专业核心课程:共计32学分,学时共计256学时。
4.选修课程:共计6学分,学时共计48学时。
四、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4.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本课程安排方案旨在为医药高专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医药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作者:周燕园杨扬葛静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08期摘要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是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
文章针对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分别从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特色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8.010Research on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Take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OU Yanyuan1, YANG Yang2, GE Jing3(1. Graduate School,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2. School of Pharmacy,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3.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Abstract New medicine science is the latest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 sound and perfect co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most basic and key link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graduate training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various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characteristic gradu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curriculum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Key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core curriculum“健康中國”和“教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重要战略,医学教育作为两大战略的纽带,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也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
一、课程设置概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课程设置方案旨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中医教育体系。
二、培养目标1. 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实践能力:具备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
3. 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常用诊法、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药效规律和临床应用。
(4)方剂学:学习方剂的基本知识、组成原则、加减变化和临床应用。
2. 临床课程(1)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2)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3)中医妇科学:学习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4)中医儿科学:学习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5)针灸推拿学: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技术操作和临床应用。
3. 技能课程(1)临床技能训练: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处方开具、药物使用等。
(2)实验技能训练:包括中药鉴定、方剂制备、中药炮制、药效学实验等。
(3)康复技能训练:包括推拿按摩、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
4. 职业素养课程(1)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中医药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医患沟通技巧。
(2)医学心理学: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沟通技巧。
(3)医学伦理学: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临床实践和伦理决策。
5. 综合课程(1)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2)医学英语:学习医学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远程教育学习中心自评报告我校远程教育学习中心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实地考察后,于2000年5月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成立。
2000年秋季开始招生,5年来共招收、培训学员347名;2004年招收“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项目”学员230人。
另外,2003年5月,我校成为中南大学电大卫生分校学习中心的辅助教学基地,并为2003年招收的护理专升本16名学员进行了教学辅导工作。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习中心的各项工作,将其列为学校的议事日程,校长亲自抓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建设与进展,有打算地保证经费的投入。
办学思想明确,并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配合主办学校,围绕适应并建立以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开展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和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过程和方式的改革。
一、办学条件学校占地总面积450亩,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48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68人。
建有主干带宽100兆、交换到桌面10兆的校园网,网络服务器六台;建有双卫网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建有综合性图书馆、专业实验室、联网多媒体教室、网络运算机教室、语音教室、视听阅览室、直播课堂、非线性编辑系统、光盘刻录系统等专业用房和多种实验室及办公设备现代化等硬件设施。
学校共有图书资料20.45万册,各类音像资料800余盒。
购买专门用于远程教育复习、辅导的视频资料270余学时。
远程教育学习中心配有负责招生、教学、学籍治理等日常事务的专职治理人员4名;各学科兼职教学、辅导教师76名;负责技术支持服务的兼职网络治理人员4名;负责财务治理的兼职人员2名。
二、招生及毕业学习中心严格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招生章程进行招生宣传。
自教高司[2002]10号文件下发以后,学习中心在审查学员报名资格时,严格把关,招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相关政策及主办院校的要求进行,对象均为医药行业在职及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学历文凭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