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感应过电压
- 格式:docx
- 大小:12.60 KB
- 文档页数:1
1912019.7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配电线路尚存在的雷电感应过电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击雷过电压,另一种是雷电感应过电压。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雷电过电压是影响配电线路正常运行到主要原因,因为雷电过电压会导致配电线路的电闸出现跳闸的现象。
配网架空配电线路联系过电压的关键所在是研究如何对雷感电压进行防护。
且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雷电避雷器的安装方式也将直接影响配电线路对雷电感应防护的效果,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是依据配电线路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帮助选择合适的雷电避雷器安装方式。
一、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计算为了能够使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计算的更加形象,就需要建立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数学模型。
根据配电线路在雷电感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磁场的形象图,在对配电线路雷电感应电压计算的过程中,应当把地球看做一理想导体,其导电率无穷大。
依据BUSK 理论,计算在雷电袭击大地过程中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通过将其形成的电场和磁场进行分量而进行求解。
二、配电线路避雷器的安装方式在配电网的三相系统中,雷电感应过电压也分别存在三相导线上。
三相导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极其的小。
三相导线在雷电天气下所形成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的波形、幅度大小基本都相似,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雷电感应过电压也会对三项导向形成不同的闪络。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能够使配电线路感应对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效果更加良好,就需要在三相导线上同时安装避雷器。
避雷器的安装方式将对雷电感应过电压的房屋产生直接的影响。
配网架空线之间的距离应当为55米,避雷器的安装方式应遵照下文:(1)第一个方案。
55米一组,每一个电线杆上都应当安装一个避雷器。
(2)第二个方案。
110米为一组,每两个电线杆为一组安装一个避雷器。
(3)第三个方案。
160米为一组。
每三个电线杆为一组安装一个避雷器。
(4)第四个方案。
320米为一组。
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雷电过电压是一种常见的电力系统故障,它往往会给电力设备带来严重的损坏甚至是损坏的危险。
为了有效地防止雷电过电压对电力设备造成危害,雷电过电压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而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是指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和电器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雷电过电压产生时,高压电流通过设备和电器之间的间隙导致设备损坏。
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电力设备和电线路的工作条件来确定,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在电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的设定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设备之间的绝缘情况,如设备表面的绝缘层是否完好,是否能承受高压电流的冲击等。
其次是设备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雷电过电压造成的损坏风险就越高。
为了保证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的有效性,电力系统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下的雷电过电压发生概率和可能的影响。
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小雷电过电压带来的损害。
为了提高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加强电力系统的防护能力。
比如可以增加设备表面的绝缘层厚度,增加设备之间的距离,安装防雷设备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雷电过电压带来的危害,并保护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是电力系统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到电力设备和电器的安全运行。
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小间隙,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电力系统的防护能力,确保雷电过电压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关于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的文章到此结束,谢谢阅读!】第二篇示例:雷电过电压是指在雷电风暴天气中,由于雷电产生的电磁感应作用,在电力系统中会产生瞬时的过电压。
这种过电压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停电甚至火灾等严重后果。
为了有效减轻雷电过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人们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
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计算与防护的研究【摘要】经过研究发现,感应雷过电压是导致配电网10kV架空线路产生线路故障和绝缘子闪路的主要原因,故障率可以占到90%。
为了使配电线路的可靠性得到提升并使线路防雷设计有清晰的参考依据,本文对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计算和防护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防护措施1.雷电放电过程及雷电流1.1雷电流的物理过程在运动比较强烈的对流云中,当云体处在零摄氏度一下时,会出现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的现象,冰晶之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离子,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在温度升高之后,正负离子的浓度会不断加大,如果在冰晶的两端温差稳定,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较冷的一端会出现多余的正电荷,较热的一端则会出现多余负电荷。
当冰晶发生破裂时,会造成一部分冰晶带正电,一部分带负电。
目前,广大的专家和学者认为温差起电机理是形成雷雨云起电的最主要因素。
当雷云聚集区形成的电场强度达到放电的临界点时,就会出现雷电放电现象,放电的种类分为雷云内部、雷云与大地、雷云和雷云以及雷云与空气。
一般情况下,雷电放电发生在云体的内部,不会威胁到电力系统。
但是当雷云对大地放电时,会引起电磁场机理的变化,进而对电力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雷云和大地之间产生的雷电主要分为向下负雷电、向上正雷电、向下正雷电和向上负雷电四种。
1.2雷电流的数学模型1.2.1 Heidler模型i(0,t)=I0/η[kns/(1+kns)]exp(-t/τ2)式中I0为峰值电流,η为峰值,,ks=t/τ是电流陡度因子,一般情况下取n=10。
这是基于霍德勒模型(Heidlermodel)和传输线模型(TLmodel)提出的,适用于首次雷击(10/350μs)和后续雷击(0.25/100μs)。
这里Heidler函数的上升沿由kns/(1+kns)项决定,而指数项exp(-t/τ2)决定了其衰减部分。
1.2.2脉冲函数模型i(0,t)=I0/η[1-exp(-t/τ1)]nexp(-t/τ2),t≥0脉冲函数第一项为击穿电流,第二项是电晕电流。
雷击过电压的分类
雷击过电压是指由于雷电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压过高,对电力系统设备和电力用户造成的损害。
雷击过电压的分类主要有三种:直接雷击过电压、感应雷击过电压和接地电流过电压。
一、直接雷击过电压
直接雷击过电压是指由于雷电直接击中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产生的电压过高。
当雷电击中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时,会产生一定的电流,这些电流会通过设备或用户的接地线路流入地面,从而产生电压过高的现象。
直接雷击过电压的特点是电压过高、电流大、时间短暂,对设备和用户的损害较为严重。
二、感应雷击过电压
感应雷击过电压是指由于雷电在地面附近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使得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中的导体内部产生电压过高的现象。
当雷电在地面附近产生电磁场时,会使得地面附近的导体内部产生电流,这些电流会通过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的接地线路流入地面,从而产生电压过高的现象。
感应雷击过电压的特点是电压较高、电流较小、时间较长,对设备和用户的损害较为轻微。
三、接地电流过电压
接地电流过电压是指由于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的接地线路中存在电流,导致接地电阻产生电压过高的现象。
当电力系统设备或电力用户的接地线路中存在电流时,会使得接地电阻产生电压过高的现象,从而对设备和用户造成损害。
接地电流过电压的特点是电压较低、电流较大、时间较长,对设备和用户的损害较为严重。
雷击过电压的分类主要有三种:直接雷击过电压、感应雷击过电压和接地电流过电压。
不同类型的雷击过电压对电力系统设备和电力用户的损害程度不同,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雷击过电压的产生和传播,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雷电引起的感应过电压的计算1、雷击附近地面时引起地电位升高的计算当建筑物附近遭受直击雷,建筑物的接地体地电位会有所抬高,地电位升高不仅可能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害,而且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因此有必要确定地电位升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预防。
当需要确定雷击接地装置附近接地体地电位升高时,可根据距离接地装置的远近分别按公式(5-5)计算。
如图5-2所示:图5-2 建筑物附近发生雷击xr r r I U c ccg x +=1sinπ2ρ (5-5) 式中,Ux 为所需计算点电压,正弦反函数以弧度计算,Ig 为经接地装置流入地中的短路电流,ρ为土壤电阻率,r c 为接地装置的计算半径,x 为接地装置的边缘至计算点的距离。
土壤电阻率ρ=30Ω·m ,取接地电阻为5Ω,由ρ/2πr=R ,计算等效半球接地电极的计算半径为:m取Ig=30kA ,x=0,当雷击点距离建筑物顶接闪器时、则建筑物的地电位升高为:kV r rx r r r I U cc c c cg x 5.235sin π3π23030sinπ2ρ11=×=+=3183.0π35π230π2ρ====R r c1)、当雷击点距离建筑物10米时、建筑物接地体的地电位升高为:kV x r r r I U c c cg x 6256.4103183.03183.0sin π3π23030sinπ2ρ11=+×=+=2当雷击点距离建筑物20米时、建筑物接地体的地电位升高为:kV x r r r I U c c cg x 3488.2203183.03183.0sin π3π23030sinπ2ρ11=+×=+=真空磁导率国际单位制(SI)中引入的一个有量纲的常量。
常用符号μ0表示,由公式定义,此式是真空中两根通过电流相等的无限长平行细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公式,式中I是导线中的电流强度,a是平行导线的间距,F是长度为l的导线所受到的力,而称μo为真空磁导率,其值为μ0=4π×10-7牛顿/安培;=4π×10-7韦伯/(安培·米);=4π×10-7亨利/米;μ0中的 4π是为了使常用的电磁学公式的计算得到简化(所以SI制的电磁学部分叫做MKSA有理制),其中的则是为了使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基本单位)接近于实际使用的大小。
雷电的分类我们根据生活常识和结合有关资料,发现雷的种类主要有四种:直击雷、球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
1)直击雷:是雷电与地面、树木、铁塔或其它建筑物等直接放电形成的。
这雷击的能量很大,雷击后一般会留下烧焦、坑洞,突出部分削掉等痕迹。
2)球雷:是一种紫色或灰紫色的滚动雷,它能沿地面滚动或空中飘动,能从门窗、烟囱等孔洞缝隙窜入室内,遇到人体或物体容易发生爆炸。
3)感应雷:是指感应过压。
雷击于电线或电气设备附近时,由于静电和电磁感应将在电线或电气设备上形成过电压。
没听到雷声,并不意味着没有雷击。
4)雷电侵入波:是雷电发生时,雷电流经架空电线或空中金属管道等金属体产生冲击电压,冲击电压又随金属体的走向而迅速扩散,以致造成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
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
1、雷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五种:(1)直击雷直击雷是雷击危害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前面的雷电的分类中已经介绍过了。
由于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所以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若不能迅速将其泻放入大地,将导致放电通道内的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畜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火灾、建筑物损坏、电子电气系统摧毁,甚至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
(2)雷电波侵入雷电不直接放电在建筑和设备本身,而是对布放在建筑物外部的线缆放电。
线缆上的雷电波或过电压几乎以光速沿着电缆线路扩散,侵入并危及室内电子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等各个系统。
因此,往往在听到雷声之前,我们的电子设备、控制系统等可能已经损坏。
(3)感应过电压雷击在设备设施或线路的附近发生,或闪电不直接对地放电,只在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放电现象。
10kV配电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特性分析摘要:10kV架空配电线路雷电防护系统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雷电感应过电压现象,在10kV配电线路的架设过程中架设地线能够有效防护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现象,已经成为电力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关电力研究结果显示,将地线架设在到线上方,在满足底线和导线之间距离科学要求的情况下,使底线和导线距离缩短,电杆会实现自然接地。
伴随大地电阻率增大和绝缘子闪络电压的降低,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闪络率将逐步提高,所以架设地线能够有效的降低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闪络率。
关键词:10kV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概率分布前言10kV配电线路雷电故障频发的原因是架空线路的绝缘水平普遍较低。
其中绝大部分的隐患来自于雷电击中线路附近的大地或者高大建筑物时,在导线上产生的感应超过电压承受能力引发的。
早在20世纪初期,相关学者已经提出通过在架空配电线路中架设地线的方法有效防护雷迪纳感应过电压现象。
因此作者针对“10kV配电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特性”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雷电感应过电压当10kV架空配电线路周围聚集高达的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高度普遍高于导线的高速度,通过建筑物的遮挡屏蔽,使导线的弧度大为减小,在雷电直接击中导线的概率相对于空旷地带的导线击中率减小。
因为高大的建筑物能够直接减弱雷电先导产生的电场,从而使局部被束缚的电荷总量降低,当雷击大地时,可以有效降低导线上产生的雷过电击。
2 雷电感应过电压的计算方式雷电感应过电压数值的计算方式:首先,依据主放电雷电流模式计算出离雷电通道不同距离位置的电场分布;然后依据线路和电磁场的关系计算不同雷电电场在配电线路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
随着科学的进步,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a domain)计算模式产生并被广泛应用,FDTD计算模式能够同时对大地有限电导率和绝缘子闪络对雷电过电压的影响进行同时考虑。
相比与传统雷电过电压计算方式,可以得出准确的时域响应结果,具有创新意义[1]。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及类型
一、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雷电是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面放电的一种现象。
在雷雨季节里,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并随热空气上升,在空气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气流中的水蒸汽凝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
云中的水滴受剧烈气流的摩擦产生电荷,而且微小的水滴带负电,小水滴简单被气流带走形成带负电的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云。
由于静电感应,带电的云层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与云块异性的电荷,当电场强度达到肯定值时,即发生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在两块异性电荷的雷云之间,当电场强度达到肯定值时,便发生云层之间放电,放电时伴随着剧烈的电光和声音,这就是雷电现象。
雷电放电时能量很强,电压可达上百万伏,电流可达数万安培。
二、雷电过电压的基本类型
1,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其放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这些物体入地,产生破坏性很大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造成建筑物、电气设备及其他被击中的物体损坏;当击中人、畜伤亡。
雷电的这种破坏形式称为直击雷。
2,感应雷
雷电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会使四周的物体产生危急的过电压,造成设备损坏、人畜伤亡。
雷电的这种破坏形式
称为感应雷。
3,雷电波
输电线路上患病直击雷或发生感应雷,雷电波便沿着输电线侵入变、配电所或电气设备。
强大的高电位雷电波假如不实行防范措施,就将造成变、配电所及线路的电气设备损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雷电的这种破坏形式称为高压雷电波侵入。
架空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当雷击线路附近的地面时,在架空线路的导线上会因感应而出现过电压。
这种感应过电压的形成过程如下。
在雷电放电的先导阶段,在先导通道中允满了负电何,它会对导线产生静电感应,使负先导通道附近的导线上积累起异号的正束缚电荷,面导线上的负电荷则被排斥到导线的远端。
因为先导的发展速度较慢,所以在先导过程中流过导线的电流不人,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不计工频电压,则此时导线将通过系统的中性点或泄漏电阻而保持为零电位。
由此可见,如果先导通道电场使导线各点获得的电位为-U(x),则导线上的束缚电荷电场必定使导线获得+Uo(x)的电位,二者在数值上相等,而符号相反,也即导线各点上均有±U。
(x)叠加,使导线在先导阶段时处电位为零。
雷击线路附近地面后主放电开始,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自下向上被迅速中和。
如果先导通道中的电荷是全部瞬时被中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导线上的束缚电荷也将全部瞬时变为自由电荷,此时导线的电位将仅由这些刚释放的束缚电荷决定,它显然等于+U。
(x),这是静电感应过电压的极限。
实际上,主放电的速度有限,所以导线上束缚电荷的释放是逐步的,因而静电感应过电压将比+U(x)小。
由于对称关系,被释放的束缚电荷将对称地向导线两侧流动[图12-6(b)],电荷流动形成的电流i乘以导线的波阻Z即为向两侧流动的静电感应过电压流动波u=iz。
此外,如果先导通道电荷(单位长度的电荷量为)全部被瞬时中和,主放电速度v将为无穷大,则瞬间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可产生极强的时变磁场,后者将使导线产生极大的电磁感应过电压。
实际上由于主放电的速度v比光速小得多[v=(0.05~0.5)*c],所以电磁感应过电压不会有那样大。
再加主放电通道是和导线互相垂直的,两者间的互感不大,故电磁感应不大。
也就是说,感应过电压的电磁分量要比静电分量小得多,约为静电分量的1/5。
又由于两种分量出现最大值的时刻不同,所以总的感应雷过电压幅值是以静电分量为主的。
雷电感应过电压
1、回路感应过电压
由于网络系统在建筑物内大量布设各种导体线路(如电源线、数据通信线、天馈线),这些线路网络结构布局错综复杂,在建筑物内部的不同空间位置上构成许多回路,当建筑物遭雷击或邻近地区雷电放电时,将在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脉冲暂态磁场,这种快速变化的磁场交链这些回路后,将在回路中感应出暂态过电压,危及与这回路相接的电子设备。
2、线路感应过电压
是网络通信线路上感应过电压,分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
1)静电感应主要是指架空线路设于雷击点附近,由雷云团先导通道中充满电荷,对架空线产生静电感应作用累积大量相反电荷,当雷云主放电开始,雷云中电荷速中和,从而使架空线上原先被束缚的电荷被速释放,形成暂态过电压波。
这种波以接近光速向架空线两测传播,侵入导线路端接的网络设备将其损坏。
2)当雷电直接击在避雷针、避雷带上时,由于雷电流幅值大,波头陡度高,在雷电流的通道附近形成一个很强的感应电磁场。
这强大的感应电磁场将直接感应在电源线或网络通信设备上,形成感应过电压侵入到网络系统中,损坏网络设备。
高强度(30KA雷电流)雷电放电可以对距离雷击点1KM范围内网络系统产生电磁感应作用,造成系统设备损坏。
据统计,这种感应雷击占计算机雷击事故的70%以上。
3、耦合与转移过电压
雷击引起暂态高电压或过电压常常可以通过网络线路耦合或转移到网络设备上,造成设备的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