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监督之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7.03 MB
- 文档页数:142
放射卫生学重点知识点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什么?答:(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照射。
(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天然本底照射2.4mSv①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 0.38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 0.01 mSv ( 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 )。
②陆地辐射(原生放射性核素40K 238U 232Th):外照射 0.46 mSv,照射(除氡)0.23 mSv。
氡222Rn:吸入:1.2 mSv(室1.0 mSv,室外0.095mSv),食入:0.005 mSv;220Rn吸入:0.07 mSv。
2)人工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医疗照射0.4 mSv ,大气层核试验0.005 mSv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 mSv ,核能生产0.0002 mSv。
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照射年有效剂量0.6 mSv。
(3)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工业。
(4)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机组人员所受的宇宙辐射。
2、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字体的浓度限值是多少?答: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
3、理解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答:(1)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
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
(2)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
包括核技术的军事应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核能、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应用、医用辐照、核事故)。
放射化学第一章绪论1.1898年M. Curie用化学方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2.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3.放射化学诞生于1898年。
4.1956年北大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
5.195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放射化学专业本科生。
6.198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7.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科(基础8.放射化学:研究放射性化学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状态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原理)9.放射化学包括的内容:核化学,核药物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
10.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区别:放射化学侧重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而辐射化学主要研究辐射(射线)对物质的作用11.放射化学的主要特点:放射性;不稳定性;微量性1-7第二章基础知识1.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3.异位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为同中子:。
4.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5.同质异位素:不存在相邻的稳定的6.元素质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和827.元素中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82,和1268.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9质子和中子是核子的两种不同状态10.核力:核子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吸引)11.原子核的核力作用半径大于电荷分布半径12.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核的质量数成正比13.原子核的核子密度约:1038核子•cm-314.核物质的密度约:1.66 ⨯1014(g•cm-3)15.位于中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零;16.位于质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零;17.核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18.对任一元素,质量数越大,α衰变能越小,质量数越小,α衰变能越大19.相对于β稳定线,中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质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20.只有在衰变能大于1.02MeV的情况下才能发生β+衰变21.放射性活度:每秒钟放射出的粒子个数(A) Bq(贝可), Ci(居里), 1居里=3.7⨯107Bq.22.质子:1H的原子核23.规定1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24.核物质: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
放射化学基础放射化学是一门研究各种放射性物质在生物学和化学中的应用科学。
这门学科自20世纪初起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迅速。
它综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核物理学等学科,是研究各种衍生自核反应的无机及有机物质和生物分子的科学。
放射化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的形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及衰变途径的研究。
它还包括研究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贮存和活动,以及放射源、放射性物质的控制等。
放射性物质的形成是放射化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它可以通过核反应而产生,核反应中参与的放射性物质称为极短寿命放射性核素。
这些极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形成通常由某些催化剂的活化而受到刺激,而活化的机理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子激活反应;二是从电离反应;三是α、β、γ射线的作用;四是和激活反应等。
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放射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们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原子结构,包括核素形成能、α、β、γ射线穿透力、热容量、放射性挥发性等。
放射性核素的化学反应性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其随时间和温度演化情况。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是放射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衰变可以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每种衰变类型都有特定的衰变模式。
例如α衰变的衰变模式是由原子核的α射线和衰变碎片组成,而β衰变的衰变模式则是由电子、抗中子以及原子核衰变碎片组成。
放射性物质的控制也是放射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控制的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包括在放射源上施加屏蔽物以降低射线穿透力,以及使用不同放射性物质制备结构稳定的放射性化合物;而化学方法则包括使用某些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溶解度。
综上所述,放射化学是一门融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核物理学等学科的科学,主要研究各种衍生自核反应的无机及有机物质和生物分子的放射性核素的形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及衰变途径、分布、贮存和活动、以及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质的控制等。
放射化学的研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放射性物质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目录1.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2)1.1 放射性物质与辐射防护 (2)1.2 放射卫生法律法规 (4)1.3 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 (5)1.4 放射防护设施与措施 (6)1.5 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 (8)1.6 放射防护科研与技术开发 (9)1.7 放射防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0)2. 放射性物质与辐射防护 (12)2.1 放射性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13)2.2 放射性物质的物理特性 (15)2.3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效应 (16)2.4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8)3. 放射卫生法律法规 (19)3.1 中国放射卫生法律法规概述 (20)3.2 中国放射卫生相关法规与标准 (21)3.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放射卫生法律法规 (22)4. 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 (24)4.1 中国放射卫生监督机构与职责 (25)4.2 中国放射卫生管理体系与程序 (26)4.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放射卫生监督与管理机构与职责 (28)5. 放射防护设施与措施 (30)5.1 主要放射防护设施的类型与特点 (31)5.2 主要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与管理 (32)6. 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 (33)6.1 中国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体系与发展现状 (34)6.2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体系与发展现状 (36)7. 放射防护科研与技术开发 (37)7.1 中国放射防护科研与技术开发的主要方向与应用领域 (39)7.2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放射防护科研与技术开发的主要方向与应用领域408. 放射防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42)8.1 中国参与国际放射防护合作与交流的情况与成果 (43)8.2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放射防护合作与交流的情况与成果441.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放射卫生是一门覆盖范围广泛的学科,旨在通过控制 ionizing radiation (电离辐射)的释放和暴露,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它涉及理解辐射的特性、剂量测量、个人防护以及辐射安全管理等方面。
基本概念:1.1898年M. Curie用化学方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2.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3.放射化学的主要特点:放射性;不稳定性;微量性4.放射化学诞生于1898年。
5.1956年北大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
6.195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放射化学专业本科生。
7.198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8.我国目前核电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约为2%。
9.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10.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称作同位素:。
11.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为同中子异位素:。
12.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称作同质异能素:13.不存在相邻的稳定的同质异位素14.元素质子数的幻数为2, 8, 20, 28, 50, 和8215.元素中子数的幻数为2, 8, 20, 28, 50, 82,和12616.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17.质子和中子是核子的两种不同状态18.核子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吸引)为核力19.原子核的核力作用半径大于电荷分布半径20.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核的质量数成正比21.原子核的核子密度约为1038核子∙cm-322.核物质的密度约为1.66 ⨯1014(g∙cm-3)23.位于中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零;24.位于质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零;25.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衰变;26.对任一元素,质量数越大,α衰变能越小,质量数越小,α衰变能越大27.相对于β稳定线,中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质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28.只有在衰变能大于1.02MeV的情况下才能发生β+衰变名词:核物质及其特点: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
放射化学基础1. 放射化学的定义放射化学是研究原子核反应的科学,它涉及到放射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反应机制、放射性衰变过程、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治疗等方面。
放射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放射性物质的性质,以及放射性物质如何影响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2. 放射性元素的分类放射性元素可以根据其原子结构特征分为三大类:α放射性元素、β放射性元素和γ放射性元素。
α放射性元素由带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α粒子构成,其原子结构特征是原子序数减4,质子数减2;β放射性元素由带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β粒子构成,其原子结构特征是原子序数减1,质子数加1;γ放射性元素由高能的γ射线构成,其原子结构特征是原子序数不变,质子数不变。
3. 放射性衰变的机理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概率自发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核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和辐射。
它是放射性核素自发变化的过程,是放射性核素自发变为其他核素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的机理是,放射性核素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概率自发地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核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和辐射。
4.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放射性污染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另一种是限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可以通过采取改进的技术、设备和操作程序来实现,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限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可以采取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体系,包括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转移、储存和处置等,以确保放射性废物不会污染环境。
此外,还可以采取环境监测措施,以监测放射性污染物的浓度和扩散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扩散。
5. 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方法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电离计数法、X射线衍射法、质谱法、荧光X射线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法。
电离计数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放射性物质检测方法,它可以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活度,以及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利用X射线来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它可以识别不同元素的放射性物质,以及测量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放射卫⽣复习要点教学提纲放射卫⽣学复习要点1、各种天然辐射对⼈类形成的照射剂量,宇、原⽣放射性核素有哪些宇宙射线:0.39mSv/a;陆地辐射外照射:0.48mSv/a;吸⼊照射:1.26mSv/a;⾷⼊照射:0.29mSv/a;总计:2.4mSv/a 宇⽣放射性核素:3H(0.01µSv/a),7Be(0.03µSv/a),22Na(0.15µSv/a),14C(12µSv/a)?原⽣放射性核素:主要有238U,232Th,40Ka;半衰期依次减少2、已建房屋和新建房屋氡浓度的限值住房内氡浓度检测标准GB/T 16146-1995: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cm3,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cm3。
3、地球辐射对⼈体的照射⽅式外照射内照射(主要照射⽅式,最主要的贡献者是氡)4、能区分天然辐射、⼈⼯辐射和⼈类活动增加的天然辐射类型天然辐射源:⾃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辐射(磷酸盐加⼯、⾦属矿⽯加⼯、铀矿开采、锆砂、钛⾊素⽣产、化⽯燃料、⽯油和天然⽓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属⼯业)?⼈⼯辐射源:⼈⼯⽣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提炼的天然辐射源核技术的军事应⽤核技术的和平利⽤①核能②放射性核素的⽣产和应⽤③医⽤辐照④核事故5、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各原则的本质是什么三项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由实践获得的净利益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包括对健康损害的代价) ?放射防护最优化:在考虑了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前提下,⼀切辐射照射都应当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平。
(ALARA原则)个⼈剂量限值:对在受控源实践中个⼈受到的有效剂量或当量剂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数值实践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与辐射源相关,因为它们涉及的是对放射源的引⽤和安全防护是否正当和适宜;个⼈剂量限值与⼈相关,它涉及的是受控源职业照射个⼈和公众个⼈的受照剂量。
总复习(放射化学)一、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1)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科学。
(2)放射化学包括的内容:核化学,核药物化学,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
(3)放射性活度:每秒钟放射出的粒子个数(A)Bq(贝可), Ci(居里), 1居里=3.7 107Bq. (4)放射性浓度:指放射性溶液单位体积内所含放射性浓度。
Bq/ml,Ci/ml.(5)放射性比活度:指该元素单位重量或该化合物每毫摩尔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6)放射性纯度:指放射性指示剂中所需的种放射形核素占总放射形的百分比。
(7)放射化学纯:指在一种放射形指示剂中,以某种特定的化合物或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占该核数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8)载体(Carrier):(有同位素和非同位素载体)能载带放射物质一起参与反应的常量物质(9)反载体(Anticarrier):能阻止放射性物质参加反应的常量物质,下列讲的是参加吸附在容器壁上的反应。
(10)半衰期: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定的放射性核数的量衰减到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
T1/2=Ln2/ λ衰变常数:λ=Ln2/T1/2衰变规律:A=A0 e-λt活度与原子个数的关系:A= λN(11)共沉淀现象: 溶液中放射性物质由于浓度太小,不能形成沉淀,难于用沉淀法将其分离,加入载体,则可以造成放射性物质随载体的沉淀而析出。
(12)天然放射系天然放射性元素即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其中有三个核素232Th,238U 和235U,由于它们具有足够长的半衰期,因此在自然界中它们仍然存在,并形成三个天然放射性衰变系即钍系(4n 系),铀系(4n+2 系)锕系(4n+3 系)共同特点:A. 起始都是长寿命元素。
B. 中间产物都有放射性气体氡。
并有放射性淀质生成。
C.最后都生成稳定的核数(13)热原子的概念:反冲能在1~100 keV 之间,相当于104~1010 K 的温度,反冲原子常常被称为热原子热原子化学:核反应过程和核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激发原子与周围环境作用引起的化学效应的研究被称为热原子化学。
1.1放射化学的特点放射性射线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辐射损伤放射性物质会对所研究的体系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效应。
低浓度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时常遇见放射性核素处于低浓和微量状态。
不恒定性即使外界条件不变,放射性核素总是不断地衰变成子体核素,因而体系的组成和总量是不恒定的。
衰变规律(公式)连续两次衰变情况(公式)母子体放射性活度之比恒定状态称为放射性平衡长期平衡当母体的半衰期很长,而子体的半衰期相当短(公式)暂时平衡当母体的半衰期不太长,但比子体的半衰期长时,平衡被称为暂时平衡(公式)当T1/2,1 < T1/2,2,λ1 >λ2时,母体衰变比子体生长快。
这种情况为“不成平衡(公式)放射性衰变类型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的原子相互作用时,整个光子被原子吸收,其所有能量传递给原子中的一个束缚电子,该束缚电子摆脱原子对它的束缚之后发射出来,称为光电子。
这种效应就叫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λ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λ>λ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区别1.康普顿效应可以发生在光子与自由电子之间或者发生于光子与束缚电子之间。
而且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康普顿效应的几率更大。
2.光电效应只能发生在光子与束缚电子之间,而不能发生在光子与自由电子之间。
3.康普顿效应中,光子把自身能量的一部分转移给电子,光子本身不消失,而是保留了部分能量,成为散射光子。
4.光电效应中,光子把自身能量的全部转移给电子,光子本身消失。
电子对效应γ光子转变成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形式分为散射、辐射俘获、核反应、裂变四种同位素交换是体系中同位素发生再分配的过程同位素交换机理解离机理两种化合物均能进行可逆的解离,生成不同同位素的同种粒子,那么在这些化合物之间将进行同位素交换。
缔合机理假如某元素的两种化合物能够缔合成过渡状态的中间化合物,那么它们可以按缔合机理发生同位素交换。
放射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是根据原子核反应理论介绍放射性元素产生、转化和消失的理论和实验,是原子核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
它利用放射性核素在反应中的变化,研究核素结构、反应机理和反应性质,为核化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放射化学是以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为基础,研究元素发生中子和α、β衰变,和放射性扩散及它们所引发的反应,以及元素在这些反应中的变化,此外还可以研究用有机物构成的大分子在放射性作用下的稳定性。
放射化学实验一般分为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两类,室内实验是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用较简单易得的设备进行的,如利用γ射线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果要实现精密分析,则必须选择室外实验,如用α、β射线测定多种原子的含量,在室外实验中又可以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分析实验和放射性扩散实验,其中分析实验用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原子核反应机理,而放射性扩散实验则可以研究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放射化学技术在核化学研究和应用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放射性测定方法可以解决许多重要物理和化学问题,如研究原子核结构、放射性核素的化学性质等,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工业生产和临床医学检测等。
因此,放射化学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为化学家们提供有力的工具,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效
率,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原子核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实质,发现并利用放射性元素的特性,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作出贡献。
放射化学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放射化学的基本概念1. 放射性元素及其化合物放射性元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能够自发地发出辐射(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的元素。
常见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铀、钚、钍、镅等。
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形成放射性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 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在放射性核化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会经历自发性的放射性衰变过程,释放出能量和粒子。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4. 放射化学的研究范围放射化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放射性元素的化学性质、放射性同位素的同位素化学以及放射性核化学在核能利用和核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二、放射化学的研究方法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放射化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向化合物中引入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化学分离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化学分离是放射化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合成具有高选择性的分离剂,可以实现对放射性元素的有效分离和富集。
3. 辐射化学分析辐射化学分析是一种通过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用于分析样品中的成分和结构。
常见的辐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辐射化学吸收分光光度法、放射化学发光分析法等。
4.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一种常用的放射化学研究方法。
通过向化合物中引入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追踪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三、放射化学的应用1. 核能利用放射化学在核能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放射性同位素在核能发电、医学诊断、食品辐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核废物处理放射化学在核废物处理和处置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核废物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放射化学分离和稳定化处理,可以实现对核废物的有效处理和处置。
放射化学及核化学基础放射化学及核化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物质和核反应过程的学科,它们在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环、环境保护、医学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
一、放射化学的基本概念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两种基本性质。
放射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放射剂量的计算、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和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稳定性研究等。
二、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核反应是指核粒子(如中子、质子等)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根据反应的类型,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裂变反应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核的反应,聚变反应是指两个或更多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的反应。
核反应在能源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核电站中的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可用来发电。
此外,核反应还在放射治疗、核工业和核武器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在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的实验中,合理的实验技术和安全措施非常重要。
实验技术包括放射性物质的提取和测量方法、辐射防护措施和核设施的运行管理等。
安全注意事项包括严格遵守核反应的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避免剂量超标等。
同时,核能利用和核材料的管理也要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相关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核化学的应用和研究活动在安全合规的范围内进行。
结论放射化学及核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能源、环境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和应用、实验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的介绍,有助于增加对该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不断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绪论1放射化学的概念:它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原子核转变过程产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分享, 鉴定和应用的科学。
(1910年由卡麦隆提出)2、放射化学的特点:低含量、核变量(1)微量或低浓度;(2)不断在变化中;(3)有辐射化学效应;(4)采用特征的放射化学研究方法;( 5 )注意辐射防护的问题。
★3、⑴载体:(名词解释)能载带放射物质一起参与反应的常量物质。
在化学性质上与被分离的放射性核素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可分为同位素和非同位素载体载体使用量一般为几毫克到几十毫克。
⑵反载体:能阻止放射性物质参加反应的常量物质。
又称抑制载体,通常是杂质的稳定同位素。
加入反载体后,放射性杂质被大大稀释,并随反载体一起保留在溶液中,从而大大降低放射性反杂质被吸附或夹带的量。
⑶净化载体:又称净化剂或清扫载体。
可将多种杂质离子从溶液中除去,让所需的放射性核素留在溶液中。
4、近代放射化学的分类★①基础放射化学②放射性元素化学③核转变过程化学④应用放射化学5、辐射防护的重要性①在进行放化操作之前,必须了解所用放射性核素的核性质、毒性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②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放射性安全防护规定;③在操作强放射性核素前,应先做冷实验;④每一步操作必须谨慎小心,尽可能减少容器或设备的放射性沾污;⑤放射性废物不可随意丢弃,必须妥善存放或回收处理。
第二章同位素交换1、⑴同位素效应:指由于同位素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的同位素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轻元素的同位素效应较大,重元素的同位效应可忽略。
⑵同位素交换:是体系中同位素发生再分配的过程。
2、交换度F:定义为y/ y“,它表示同位素在参加交换的物质之间的分配与平衡分配相距的程度。
(0 < F W 1) 3、均相同位素交换的机理的四种类型公式:F=1-e (a+b/ab) Rt⑴解离机理:两种化合物均能进行可逆的解离,生成不同同位素的同种粒子(离子、原子或自由基),那么在这些化合物之间将进行同位素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