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6卷(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α

闫虹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上海200336)

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和社会结构。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一、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人施蒂纳、法国人普鲁东。普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

有为基础的互助制[1]324。在他之后又有俄国人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则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1]323-326。无政府主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比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反对阶级压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公正、平等等等。因此,起初,人们常常把两者混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观点,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许多误解。

二、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

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大约在20世纪初期。当时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首先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流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想都在日本得到传播,日本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混同,陆续介绍给日本的早期革命者。如烟山太郎翻译的《近世无政府主义》、宫崎梦柳翻译的《虚无党》等著作。此外,流亡日本、深受巴枯宁思想影响的俄国民粹主义者也给日本人带去了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成为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吸取的主要思想来源[1]328。中国无政府主义早期主要在国外活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份报刊是巴黎的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新世纪》和东京无政府

主义者创建的《天义报》。《新世纪》从1907年6月发行至1910年5月停刊,共出版121期,核心人物是李石曾、吴稚辉、张静江、褚民谊[1]332。《天义报》同样创刊于1907年6月,核心人物是刘师培、何震、张继。《天义报》共发行19期,1908年后,另出《衡报》。这两份报纸既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新世纪》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欧洲等地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生平和著作,李石曾、吴稚辉等人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关系密切,因此,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反清立场上,坚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造成了奴性的人格,压迫妇女和青年,发展了对权力和权威的绝对崇拜,他们对儒家思想和家族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要求用革命思想来消除迷信[2]92-93。他们赞同暴力手段,认为在专制政府统治下,恐怖手段是推翻政权的有效途径;相信互助是人类的天性,把中国革命看成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愿意同其他人士进行合作,以期达到共同革命的目的。人刘师培是宣传“国粹”。刘师培认为,,但是政府的权力却远离一般人的生活,人民因此获得较大的脱离政治的自由。儒家、道家思想更有助于政府消除政治对社会的干涉。刘师培对传统的看法使他得出维新不如守旧,立宪不如专制的结论,认为中国社会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无政府主义,则在专制政体下“新政”情况更好。他对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充满了向往,认为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模式,使无数农民陷入破产和贫困的境地,而且城市生活也使人道德品质低下,生活堕落。他们对中国的农民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且把劳动当作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原则,认为通过劳动可以消除不平等,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作

为平等前提的独立存在[2]95-98。《天义报》还对妇女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几乎每期都有专门的文章讨论妇女解放问题,揭露了传统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给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辛亥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始移师国内,其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刘师复原名刘绍彬,因为立志反清复明,改名思复。他在1904-1906年居日期间思想日趋激化,加入同盟会,并参加暗杀活动,曾因意外爆炸事件左手致残并被捕入狱两年,但是一出狱就加入“支那暗杀团”。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成立“心社”,共同约定社约12条: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人力车、轿,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入政党,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同年成立“晦鸣学社”,1913年师复团体出版发行了《晦鸣录》,宣传无政府主义,从第3期起改为《民声》,这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寿命最长的刊物。师复团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主要贡献有:第一,促成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刘师复根据《新世纪》和《天义报》内容,主持编印了《新世纪丛书》和《无政府主义粹言》,并将此两本书中主要内容印成《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刊》,他们把这些书籍及《晦鸣录》等刊物向内地广为散发,不收分文邮赠给国内各主要报馆、会社及省、市议会,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政府主义的作品比欧洲其他任何激进主义思潮的书都要多。第二,宣传工团主义,在中国南部发起工人组织活动。1913年刘师复成立“决然俱乐部作为组织工人组织的中心。1914年师复团体来到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在宣传无

政府主义主张的同时,还谋求组织工团或工会,1918年师复团体负责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庆祝“劳动节”活动,并在上海出版了第一本工人刊物《劳动杂志》。到20年代末期已经负责组织了近40个工会。师复团体的努力使无政府主义在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117-120。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发展进入活跃期,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此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十月革命,并热情讴歌这场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十月革命模式引起了中国人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浓厚兴趣,也因此使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这个时期,国内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1916年,无吾、求同、真风等人在南京成立“群社”,1917年5月黄凌霜、华林、区声白、袁振英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实社”,1918年蔚克水在山西成立“平社”,1919年这三个团体与“民声社”合并组建“进化社”。此外,还有郑仲勋在广州成立的“社会主义同志会”,志道、真风、姜般若等人联合组建的“真社”。到了1920年,无政府主义团体发展到7个,1922年发展为18个,1923年发展为40个,分布在

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市[1]344-345。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包括“实社”的《自由录》,“群社”的《人群》,“平社”的《平社杂志》,“进化社”的《进化杂志》,以及专门讨论劳动问题的《劳动》、《劳动宝鉴》[2]164-165。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不过,好景不长,新文化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思想界限,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渐渐远离理论中心,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有:

(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同世界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激烈地反对强权压迫,他们认为,政治的不平等出于权力分配的极度不平衡,一些人借助政治制度获得了绝对的权威,拥有话语霸权,因而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和人群的分裂,这和人的“互助”本性是背离的,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维护阶级统治,颠倒是非,欺骗人民,制造战争,隔绝人群。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互助。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从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出发,对传统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儒教革命”的主张[2]153,提倡妇女解放和青年人大胆追求个人幸福,这一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吻合,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同盟军。他们也反对私有制度,认为财产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无数人间罪恶和悲剧,无政府主义对私有制度的极端仇视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资本扩张和资本垄断给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生存空间带来的无情的挤压,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实际感受。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一步步瓦解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流离失所,被迫成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保障,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来自资本的威胁,朝不保夕,生活艰难,无政府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尔虞我诈的无情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社会底层人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宣泄,因此,赢得了他们的共鸣。

(二)无政府主义虽然反对政治组织,但是并没有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强权机构的存在把人彼此分离,妨碍了一个有机社会的产生,他们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他们指出,一旦废除强权机构,扭曲人的天然美德的根源消除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和对个体的压迫都将消失,无政府主义坚

信人性是至善的,同时又是理性的。他们反对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观点,认为这种哲学导致“人吃人”他们,坚持认为“互助”是进化法则,通过互助人类可以达致理想社会,无政府主义把这个理想社会称做“世界大同”他们描绘说,大同社会以公有制度为基础,一,切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都归社会所有。公平是这个社会的最大特色,政治生活由自由组织的各种公会和团体主持,社会平等,个人独立;无国家、无法律,无权威,无阶级,无压迫,无家庭,劳动与合作成为个体联合的主要支撑点,每个人竭尽所能为社会出力,劳动成为义务和享受,各取所需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无政府主义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以形式上的绝对平等与经济的绝对平均为前提的,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对照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这个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非常诱人,难怪当时有不少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青年学生拥护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三)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区分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认为政治革命是起点,社会革命是最终目标。他们不仅否定一切政治强权和政治制度,而且否定政治本身。他们认为,政治革命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革命胜利后仍然要建立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政治革命是少数人的革命。而社会革命则不同,因为它是大多数人的平民革命,社会革命的目标不是仅仅推翻旧的政治制度,而是要废除一切政治制度,恢复以人的天然美德为纽带的人与人的自由联合,建立和谐互助的新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他们专门制定了五种革命方式:书说(书报、演说)、群众联盟、群众暴动、平民抵抗(抗税、抗役、罢工、罢市)、暗杀(以实际[2]83行动作宣传)。这些革命的方式都是以最大限度动员社会群体参与革命为标的。无政府主义者把革命看成是动员社会力量重新整合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场灵魂革命。他们认为,如果暴力没有明确的道德和社会意义,它将等同于恐怖主义[2]84,使用暴力是因为人民可以通过革命获得心灵的涤荡和思想的升华,通过灵魂的革命塑造新的人格。革命者都应该是道德品质高尚、作风严肃的社会楷模,不是圣人胜似圣人,因此,革命团体不是单纯的政治团体,而应该是净化思想的场所。教育是净化思想的最佳途径,是无政府主义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它也是革命本身。这种教育不是自由主义者所提倡的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而是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过程,通过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受教育者成为坚定的革命者。无政府主义者相信堕落的是上层分子,广大下层平民由于劳动不会蜕变,而保持了人类原初的美德。因此只有回到下层,和劳动人民相结合,革命才能成功。他们鼓励学者、青年学生到民间去,通过劳动,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具有坚定意志的革命者,从而保证不会蜕变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因而,将劳动、教育与革命融为一体,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进行社会改造的一大特色。他们热衷于建立工会、工团、互助会,并且建立勤工俭学机制和劳动大学。尤为重要的是,无政府主义认为,政治革命是短暂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知识分子只有不断回到民间,不断和普通民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保持革命的活力,而且革命既是破坏旧制度旧政权的过程,也是建立和谐互助新秩序的过程,革命的

双重任务决定了社会革命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成功。无政府主义的这些观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政府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他们也同意政治革命服从于思想革命,后者是更高意义上的革命。

四、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昙花一现的,它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对专制统治的揭露,对个人自由的倡导,都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相呼应,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功效,无政府主义者积极的实践活动也使它在工人和青年学生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功不可没。但是,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缺少现实的土壤,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各种思想的大拼盘,思想的混乱导致了行动的无序,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是一盘散沙,而一些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难以善始善终的变节行为也使一般人对它敬而远之,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参考文献:[1]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8.

作者简介:闫虹珏(1968-),女,吉林省梨树县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

无政府主义者

这是1945年8月,巴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两人的对话。当时,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余暇时会见了一些文化界人士。这段对白相当有意思。毛泽东之所以对巴金是个表示奇怪,可能因为一般的都主张世界无国家、无国界,反对一切政府,而巴金在抗战时期积极从事爱国宣传。话中似乎隐约有点儿这样的意味: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立场不纯粹。而巴金的应对令人叫绝,他没有否定毛泽东的说法,还貌似“套近乎”地说毛泽东以前也是,甚至还含有“毛泽东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意思。时至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巴金曾是位。“巴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也和无政府主义有关:巴者,巴枯宁是也;金者,克鲁泡特金是也。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都是无政府主义流派的大师。“”曾是个很有光彩的头衔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很有光彩的头衔,我们熟悉的好多历史人物都曾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比如毛泽东。毛泽东曾自述其在五四时期读过一些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坦承“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甚至称马克思为激烈派,称克鲁泡特金为温和派,赞赏后者的互助论。比如周恩来。1919年,周恩来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周”姓,用抽号码的办法重新确定自己的名字。还有瞿秋白、彭湃……这些都是后来成为共产主义先驱的著名革命家。在中共“一大”时期,全国50多位党员中就有22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章太炎、蔡元培、廖仲恺等著名民主革命者也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无政府主义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什么是无政府主义了。今天,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低潮期。很多人觉得,无政府主义就是想怎样就怎样。这是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误解。固然反对一切以武力和压制为基础的政府,但仍然同意,必须要有某种形式上的社会组织,并通过这种组织的协作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从而使每个人最终都得到自由和解放。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的源头?无政府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有着相似的奋斗目标,但在革命手段上却是水火不容。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革命是无政府主义运动的高峰。西班牙内战为无政府主义理念投入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时机。不过,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没能维持长久,内战结束后遭到了佛朗哥政权的镇压。二战后,除了西班牙和苏联,无政府主义团体在各个曾经受它影响的欧美国家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派主张通过刺杀政府重要人物向大众展示政权可以被击倒,通过自己的牺牲精神感召民众。在1801年到1901年一连串的刺杀事件中,以下人物成了的刺杀目标:意大利的恩贝托一世、法国总统卡尔诺、美国总统麦金利、西班牙总理德卡斯迪罗等。所以,也有人将恐怖主义的思想源头追溯到身上。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意外灭亡”解放后,巴金的身份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也许是因为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是个“落后”或“反动”的“帽子”,还是少提为妙。20世纪初,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蔚然成风。到了大革命时期,在巴黎的巴金主张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摆脱对国、共两党冷漠的态度,加入到当时的北伐战争中。遗憾的是,巴金的见解得不到认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的急剧分化,坚持不合作立场者遭到了反动政府的镇压,与国民党反动派合流者开始积极“清共”。1930年,巴金学成归国,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已进入尾声。接下来,日本的侵略活动危及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只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承担起抗击外敌的重任。而无政府主义反对战争、反对强有力的政府,又没有具体的实践道路,这些致命的弱点暴露无遗,无政府主义被进一步边缘化:当年的有的成了小职员和教师,有的索性出家成为僧尼,更多的人成为作家和学者。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历史洪流滚滚前进,无政府主义早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只有在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科书中,无政府主义会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想被提及。在“文化大革命”中,社团组织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实不但与的理想背道而驰,们自身也成了“反动派”被“清算”出来,于是就有了巴金的牛棚生涯和巴金夫人萧珊的惨遭迫害而死,

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

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doczj.com/doc/8c6517209.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doczj.com/doc/8c6517209.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 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列宁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这种空话已经流行两千多年了”2,但从哲学角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Ξ 唐 晓 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6)022*******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一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 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1。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世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4]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47,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5]59。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2006年3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M ar.,2006第34卷第2期Jou rnal of X in jiang U n 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4,N o.2 Ξ收稿日期:2005212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西方哲学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在全面反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中而竖起自己的思想旗帜的,这一思潮一般分为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主旨方面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倡导实证主义和极力推崇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社会背景下反对所有理性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逻辑上自己首先就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其次,理性的优于非理性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如果抛开片面地强调理性的极端作用这一错误观点的话,这种理解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全面贬抑理性的观点无疑忽视了对于理性的正确理解.最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有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 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20 世纪初,新文 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 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 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6 V01.34。No.2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唐晓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20(2006)02一0111-04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l。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3zf#.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Is]”。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嫩稿日期:2005—1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万方数据

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对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政治思想的批判 王正琥 [论文摘要]近代的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社会,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痛苦挣扎。而作为民族灵魂和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为了解救处于“两个半”深渊的祖国努力奔走着。在众多的解救良方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就是以刘师复和刘师培为代表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他们宣扬着极端的空想社会主义。鼓吹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一切形式和任何阶级的组织和政党,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梦想着在一天之内彻底废除一切痛苦的根源:国家与强权,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然而空想性和谬误性最终决定了无政府主义根本无法实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其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揭露和批判,使无政府主义的谬误性和反动性彻底暴露,是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产的首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最终,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必然的走向了灭亡。 [关键字] 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破产的必然性Modern China on the critical anarchy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angzhenghu Abstract:Modern China is a troubled society,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imperialist and feudal forces in the double suffering under oppression struggle. As a national soul and backbone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order to rescue the "two and a half" abyss of the efforts of the running. Among the best way to save, one can not ignore the strength of their rehabilitation is to Liu Shifu and Liu Shipei divis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narchy. They promote the extremism of utopian socialism. Advocating the absolute personal freedom, against all power and authority, opposed to all forms and any class of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that the country is a root of all evil, the dream of one day of complete repeal of all the root causes of suffering: the State and pow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 power, no obedience,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anarchy" society.However, fantasy and fallacy of the final decision simply can not achieve Anarchism. Marxist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hina and their wide dissemination of anarchist theor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so that the fallacy of anarchy and thoroughly exposed the reactionary nature, anarchy in China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时代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消极面,进而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起来,贬低、甚至全盘否定科学主义思潮的倾向。因此,准确地把握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科学主义思潮教育教育科研方法 1 科学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虽然不同人的表述侧重点不同,但观点大体都相信科学有一种优越的认识模式,可以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比如,《韦氏英语大词典》对科学主义的定义是:“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知识追求。”科学主义的基本信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科学主义认為,自然科学指示是人类指示的典范,它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第二,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物理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知识;第三,在人类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科学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其中,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对它的逻辑延伸,科学主义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后两点表现出来的。 2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 2.1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促进了我国教育实验的普遍开展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时断时续、或强或弱,延绵近大半个世纪,而引发人们对实验的重视,这一作用最为可贵。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步履维艰。教育实验的广泛展开,使人们对教育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进而加强了对教育实验基本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实验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影响面很广的一种研究方式。但到了90年代初,教育实验仍然存在不少不够规范或科学水平不高的问题,因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是当前研究教育实验方法的关键。但如何看待科学化,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不断接近科学规范、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另一些论者则持目的观,认为只要实验实施的结果达到了实验目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但无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耐人寻味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后现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英]保罗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2011-04-11 16:07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作者: [英]保罗·布莱克利奇著金建译摘要:英刊《国际社会主义》第125期(2010年)刊登了英国学者保罗·布莱克利奇题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文章辨析了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澄清了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斗争形式和目标上的误解,指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并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实践道路。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 当代反资本主义运动的中心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运动是政治性的这一事实是它确凿无疑的明确特征之一,但是参与运动的很多人却予以否认。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考察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早期争论中反政治性观点的根源,为这些争论提供来龙去脉。我希望勾勒出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共性和分歧,这两种思潮在现代的相遇可能打破过于经常的具讽刺性的不争论。具体说来,我认为无政府主义的合理内核——它期望运动能够免受“中央集权的”政治的有害影响——实际上被其反政治性的立场削弱了。再者,这一弱点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对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批评而得以加强。我们将看到,这一说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误解,不仅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理论的本质,而且模糊了这一理论为超越无政府主义在实践上的局限性所指明的道路。 1871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各自最著名的代表——卡尔·马克思和米哈伊尔·巴枯宁都将巴黎公社当作他们社会主义愿景的现实实现来欢迎。这一事实似乎证实了丹尼尔·盖林(Daniel Guérin)在他所著的经典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中的说法,即越过宗派争论的声音和怒火,“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另外,如果我们接受诺姆·乔姆斯基的评论,“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者……将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者”,那么我们可能要被导向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哈尔·德雷珀(Hal Draper)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所称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变种。 尽管德雷珀在严厉批评列宁建立了一个“专制主义的”政党时,坚持认为无政府主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盖林则提出,列宁充其量是一个“模糊不定的”人物,其著作结合了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因素,而乔姆斯基则认为,与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早期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晚期的“专制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中表现为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罗莎·卢森堡)和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同列宁相关)之间的斗争。乔姆斯基主张,尽管前者的思想“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因素趋于一致”,后者离这种传统则过于遥远,以致“如果左派被理解为包括‘布尔什维主义’在内,那么我要断然决绝于左派”。 都批评布尔什维克主义,认为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不是马克思主义。 类似的争论在当今的自治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圈子中非常常见,传达出这些团体倾向于对一般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更具体地说是“列宁主义者”的憎恨。通常,无政府主义者和自治主义者习惯于特别将列宁作为在20世纪尝试国家社会主义传统而后失败的主要代表来批判。理论和政治分歧一般聚焦于马克思和列宁的关系上,探询列宁是否和马克思实行了质的“专制主义的”分裂,或者他只是扩展了马克思的“专制主义”的某些因素,得出符合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