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35.46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2-0051-05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赵庆海 费利群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对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出路。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国外实践;策略选择;城市化〔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庆海(1972—),男,汉族,山东东平人,泰山学院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问题;费利群

(195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山东大学马列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化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3JD790060)。〔收稿日期〕 2006-09-16〔修回日期〕 2006-10-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经验来看,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或经历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也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必要措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认识

1.国际视角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村经济演变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向,即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论”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改造论”[1]

。依据二元经济模型,受限于人口压力的农村传统经济部门,也就是小农经济,一方面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引进资本与农业机械,向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使传统的庄园农业发展为企业化农业。传统改造模型则认为,只要完善市场机制,以价格方式调整农业生产中投入和产出,就能在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分工,使庄园农业和小农经济发展为规模性专业农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以圈地运动为发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英国模式被证明是极度伤害农民利益,有违民主;拉美国家沿袭英国城市化模式虽然快速推进了城市化,但是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以巴西为例,近20年来,巴西

 总第139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2期 

城市人口增长了24%,贫民窟人口增长了118%,目前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的就有3500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5.4%[2]。许多城市居民重新回到农村,陷入生存困难之中,社会发展停滞,甚至衰退;法国在其城市化过程中,实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针,小农经济在农业经济中长期保持着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自愿、主动的过程,农民整体的境遇变化不是很剧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城市化扩展中,表现为工业园区兴建而起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使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面临英国式“二元经济”形态的危险。每年数千万农民工的流动,也预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有可能面临拉美城市化问题。在此形势下,如何选择城市化路径,以便既能避免拉美国家城市化后“发展的陷阱”,又能避免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遗落农村侧重城市的此抑彼扬的问题,是问题的关键。据此,我国农村发展宜采取法国模式,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保障农民权利,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村改造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国内视角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3]。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使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但另一方面,也使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并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适时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方向提出来,这既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选择。我国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产品绝对短缺阶段的结束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政策原因,农业和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状况如果再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初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4]。这是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住宅等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举措。

二 城市化进程中国外乡村建设的实践

建设新农村是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问题。在东亚、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他们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为主要手段带动农村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投入、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些国家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吸收。在东亚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世界闻名的“新村运动”,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造村运动”,我国的台湾省也已进行了50多年的农村建设运动。其他的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等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农村改革和建设[5]。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中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积极倡导与大力推动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