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这个地方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事情。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具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赋予关注。本文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 。

一、案件特点分析

(一) 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92.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二) 从重新犯罪的时刻间隔上看,时刻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从时刻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7.5%。

(四) 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别明显。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因此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躯体的增长,多数别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五) 从犯罪动机上看,再次犯罪的动机比较单一。犯罪嫌疑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多样:有为泄私愤有意伤人的,也有受别良影片妨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找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猎取金钞票;而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猎取别义之财。

(六) 在校生初次犯罪后绝大多数流向社会,外来务工未成年人原本就缺乏监督约束。在实践中,在校生一旦犯罪,就被打入另类:或是被送往工读学校,或是被开除学籍推向社会(普通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就要开除学籍,判处缓刑也别例外)。而别愿同意工读学校严格的治理而拒绝入校的未成年人,实际上等同于流向社会。实质上多数犯罪的在校生没有返校学习的机会,只能与社会少年混在一起。这部分未成年人更容易再次犯罪。而未成年外来京务工人员来京后处于游荡状态,没有相应监督机构,在服刑期满后如无正当工作,不少会再次犯罪,成为惯犯。

(七) 暴力型犯罪主体在犯罪前多受过相似暴力侵害。犯罪学生所在学校的周边,往往存在别良社会氛围:如高年级同学或退学同学的拦路滋扰,社会少年的敲诈勒索等,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尤为严峻。由于学校及相关部门没有有效措施,或是没有长效管理机制,致使一些受害未成年人思想发生变化,别认为这种现象是犯罪,反过来拉帮结派,以暴治暴,从暴力受害人转为加害人。

(八) 犯罪主体的家庭教育多存在咨询题。别论是来自离异家庭依然一般家庭,普遍存在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治理或是只知虚寒咨询暖、对其精神世界一无所知的状况。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初次犯罪后,家长没有赋予脚够的关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没能及时将未成年人引向正途。

二、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 犯罪未成年人的二次污染事情值得忧虑。一些未成年人由于交友别慎或是一时冲动触犯法律,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或是执行刑罚期间,在牢房内受到同号犯人的教唆、传染,会沾染上不少别良习气,甚至学习到各种犯罪的办法。等到其刑满释放时差不多变成五毒俱全的社会别稳定人员。如此的关押环境别适合未成年人的改造。

(二) 令人惊异的是,一些未成年人别以坐牢为耻。坐牢前受气挨打、坐牢后扬眉吐气的神奇现象使部分未成年人沉溺于扬眉吐气的欢乐中。一些咨询题青年和社会少年有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心理,对在校学生颐指气使、连打带骂,对受过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则存在

惧怕心理,唯唯诺诺。由于未成年人思想单纯,可不能体味到受刑事处罚对自己一生的长久妨碍,在短期内会认为坐牢反而使自己在朋友和欺负过自己的敌人人面前有了炫耀的资本,能够召集众多社会少年对往常欺负过自己的人进行报复,而别必担心遭受突击。

(三) 部分未成年人别能正确认识从轻减轻处罚的涵义。在其看来犯罪被抓也只是是被取保候审再被判处缓刑,别用坐牢也别用受苦。在心理辅导没有跟上的事情下,法律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威慑力大大减弱,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也别是什么大事的思想。

(四) 沿袭往常的别良日子适应和朋友圈子,是重新犯罪的重要诱因。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后或是刑满释放后,多赋闲在家,一时难以重新回归社会,而原来的朋友都寻上门来,别良日子适应连续,未成年人的行为就在别构成犯罪与构成犯罪的边缘徘徊,很容易再次触犯法律。

(五) 未成年人的犯罪内心矫正工作缺失严峻。在现时期,单纯法律惩处别能达到教育矫正目的;而学校老师在课余的简单说教,无法成功完成心理矫正辅导;假如家庭又没有做到耐心帮助和教育(有的甚至没有家长关怀),又将其推向学校和社会,未成年人有一种被抛弃感,继而在别良社会少年的小团体中找求归属,为其重新犯罪埋下了伏笔。

(六) 学校和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的管理缺乏实效。在当前的一些学校,老师们在保证教学质量之余,多以保证学生在校时刻安全为标准进行治理,对学生走出校园后遇到的咨询题无暇顾及,使得学校身边发生的社会少年滋扰学生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轻则被抢走小额金钞票,重则被殴打至伤,严峻危害了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人一辈子观,使一些人形成暴力至上的思想,进而进展为以暴制暴,从受害人变为加害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