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98 MB
- 文档页数:131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可能性第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4.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5.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主要经济命脉,领导地位)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7.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8.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9.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主要)10.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2.总路线的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总路线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总路线的内容概况: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物质基础);“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条件)5.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6.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8.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ⅰ农业:(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