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3
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唐代:骆宾王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译文: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注释: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chéng)。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
夜永:长夜。
秋澄:澄净的秋色。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hú)冰。
离心:离别之心。
玉壶冰:比喻清白和高洁。
比喻人品质的高洁。
赏析: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唐诗歌。
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
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
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
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
收到了化平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
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
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
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
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
友人远行,依依惜别。
送了又送,别了又别。
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
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
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
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
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
送别唐·王维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送别一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如今住在哪儿?你说因为过得不好,要到终南山边疆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送别二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赏析送别一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王维《送别》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王维《送别》原文及译文王维《送别》原文及译文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友之间往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吟咏的⼀个永恒的主题。
下⾯是为⼤家带来的:送别诗:王维《送别》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译⽂请你下马来喝⼀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你说因为⽣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云正⽆边飘荡。
注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
之,往。
归卧:隐居。
南⼭:终南⼭,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赏析 这⾸诗写送友⼈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概在进⼊终南⼭的⼭⼝。
这样就把题旨点⾜。
以下五句,是同友⼈的问答对话。
第⼆句设问,问友⼈向哪⾥去,以设问⾃然地引出下⾯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个隐⼠,有⾃⼰的影⼦,⾄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那⾥⼀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只是⼀语带过,更见⼈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中郁抑不平。
⾄于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不得意”后,对友⼈的劝慰。
他劝友⼈只管到⼭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中的⽩云才是⽆穷⽆尽的。
这⾥明说⼭中⽩云⽆尽,⽽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对友⼈的同情、安慰,也有⾃⼰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林的向往。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劳歌一曲解(ji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送别诗》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
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鉴赏二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
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
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