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

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

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

的?如何粗略描述?

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

是什么?

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

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

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回

答:

生1:越来越快

平均速度

生2:公式v=s/t

生3:测路程和

时间;

生4:刻度尺、

停表

【温馨提示】

同学们也可以

结合生活中骑

自行车下坡的

情况,进行讨

论。

学生讨论后师

生共同归纳:

(1)S1,t1,

(2)S2,t2,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

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

整,用PPT展示

根据刚才的讨

论,完成空缺的

部分:

3、进行实验

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重点练习秒表的使用:释放小车开始计时,小

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

(设计意图:排除实验中不成功的各种因素,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正式实验】

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安照实验步骤

进行操作,把数据填入表格。

1、测全程

2、测上半段

3、计算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

求是的科学精神。)(建议:如果没有合适的金属片,学生的书立也可以代替,反扣在斜面即可)

温馨提示: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按照分组,

学生实验

老师巡视,

指导、帮助、提醒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成果展示】

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有实物投影,直接

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

学生展示、

汇报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教学反思】

阅读了大量的素材,发现这节课的内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测量,而其他版本还要求学生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其实在拓展性实验中就体现了,但没有直接说明,我觉得老师在上课讲这部分时不妨渗透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时速度。这是一节典型的测量实验课,所以要符合物理实验课的要求。我从自己上课的实际出发,本着常态课的思想来梳理的教学思路。

一、案例的“亮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用视频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次进实验室,学生好奇,个别同学不服从管理,毕竟看到器材就想“动手”,课堂纪律才是这节课成功的保障。如果学生不听指挥,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就会遇到困难。另外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的弱项。

附件1: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

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5.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附件2:

附件3:课堂检测

1.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

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 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m/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

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

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

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

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 cm,t BC= s,v AC= m/s。

AB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

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

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

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4.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当堂检测答案:

1.0.0011m/s

2.(1)v=S/t (2)小(3) 5 1 0.033

3.C

4.C

5.(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

s1=v1t1=8 m/s×500 s=4 000 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为

s2=v2t2=20 m/s×100 s=2 000 m

s总=s1+s2=4 000 m+2 000 m=6 000 m

t总=t1+t2=500 s+100 s=600 s

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为

v===10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2、导入: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 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 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 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 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 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 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 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t s v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 读到0.001S 了,甚至1.0×10-6 S 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t s v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 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式了t s v =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 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 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 的?如何粗略描述? 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 是什么? 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 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 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回 答: 生1:越来越快 平均速度 生2:公式v=s/t 生3:测路程和 时间; 生4:刻度尺、 停表 【温馨提示】 同学们也可以 结合生活中骑 自行车下坡的 情况,进行讨 论。 学生讨论后师 生共同归纳: (1)S1,t1, (2)S2,t2,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 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 整,用PPT展示 根据刚才的讨 论,完成空缺的 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1.4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越野车攀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变速运动,再由前面学习的速度公式计算小汽车和天鹅在三段路程上的速度,对比发现一个匀速、一个变速,引入本课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实验器材设计与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评估与交流。实验过程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路程具体指那一段?包含小车本身长度吗?借助于画示意图,小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路程是车头到车头的距离;2.怎样确定小车到达终点?以小车撞击塑料片发出的响声为记录结束时刻,以倒计时的方式统一计时开始时刻,避免了合作时个人反应造成的时间误差;3.全程平均速度求出后,其中任意一段平均速度是不是也一样呢?既然是任意一段,选择原来全程的一半为终点,再测算一次试试是否相同。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验对于数据表格设计会有困难,因此给出了一个实验表格板式作为例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教法建议★ 本课只有一个内容:就是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在构造斜面时,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注意几个问题: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不能用手去推动它;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教师演示用传感器测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已有所了解,但对实际的动手测量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还有学生对长度的测量都没有完全过关,更不用谈停表的使用了,因此本课在测平均速度前特意专门设置了一个停表的使用小实验。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1.4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答复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答复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答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 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 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 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 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 图1-4-1 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 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 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 度. 从生活中的 游乐活动出 发,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 趣.

活动一: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 【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 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 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答:实验的原理是v= s t ,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 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 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 少(不估读)? 图1-4-2 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 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 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 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 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 板形成斜面. 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 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 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 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通过自学明 确实验的目 的、原理和 器材. 提前提示路 程测量应该 注意的问 题:两次读 数都要看车 头对应的刻 度,以避免 实验出错.

八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能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科学的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精确测量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测得的结果更准确。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实验:在斜面上让小车滑下来. 思考:小车在前半程滑得快,还是后半程滑得快? 讨论:要想知道哪一段滑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滑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课堂探究】 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小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斜面木板、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 s v =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装置设计: 实验步骤: (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 很小的坡度 。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 小车车头 到 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根据公式1 1t s v =全求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同一位置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 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6)根据公式2 2t s v =上求出小车在上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上全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 12133t t s s t s v --==下,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上全下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学生朗读: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斜面长木板、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步骤: (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 很小的坡度 。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 出 小车车头 到 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根据公式1 1t s v = 全求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器材:小车、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停表、刻度尺 3.设计实验——实验装置:

4.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5.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与交流 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①是受工具精度所限; ②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③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c.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问?(让学生主动发言,交流,共同解决) 三、巩固练习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2过程与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2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6.2 新知介绍 一、停表 【师】 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 停表的读数: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 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人教版物理八上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上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 速度。 2.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 【学习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复习与讨论】 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___________,其中v代表什么_______,s代表什么_______,t代表什么_______.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实验过程【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设计实 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 斜面底端,用______测出小车将要 通过的路程,把和后面测得的数 据填入下表中。 2.用________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 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的,利用公式 =__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 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 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物理新教材(2023最新版)《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四、教学教具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卷尺)、垫木、金属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演示粉笔的自由下落运动,运动小车撤销外力后,在水平面上运动。多做几遍,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 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 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 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 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 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进行新课 1、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 ①实验原理: 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 的长,同时测出小 车从A 滑到C 所经历的时间t ,用t s v = 算出速度 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 A 、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 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 、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 运动到B 所用的 时间,AB 段的时间是:t 2 = t B ,AC 段的时间是:t 1 = t C C 、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 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 点时开始计时吗? 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正确的方法是:先测出AB 段所用的时间,再测出AC 段所用的时间,BC 段所用的时间是:t 3 = t C -t B ⑤实验中应记录和计算哪些数据? S 1、S 2、t B 、t C 、 t 1 、t 2 、V 1、V 2 、V 3 (4)进行实验 注意事项: ①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②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 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③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④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 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① 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② 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计入表格。 ③ 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 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1,记入表格。 ④ 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⑤ 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 2和时间t 2,记入表格。 ⑥ 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t s v = 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⑦ 整理回收器材。 记录表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 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均速度 1.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解析】AB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错误;D、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速度公式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选项D错误。故选A。 【总结升华】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路程)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要注意的是,像兔子这样中途在路上休息,那么休息的这段时间也要计算在全程时间之内。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